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流峡谷区地下水温度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流峡谷地区特有的地形地貌、地质特征等自然、地质条件使得这些地区的地下水温度场表现出了异常的现象。以金沙江上游溪洛渡水电站峡谷区为例,采用数值模拟、类比和回归等方法对电站峡谷区地下水温度场作了系统的分析,探讨了河流峡谷区地下水温度场异常的机理,实例分析表明:溪洛渡峡谷区地下水温度异常是由于区域循环地下水流经过深部加温后在排泄处表现出来的正常现象,并非活动构造形成的,在该区选址建坝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川藏铁路加查至朗县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形地貌复杂、构造活动强烈,是我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密度大、危害严重。在资料收集和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对川藏铁路加查—朗县段的地质灾害进行野外调查,在铁路线两侧各5 km约780 km2范围内发现了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共139处,沿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新发现拉岗村高速远程滑坡和日阿莫大型滑坡,并研究了该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形成机理。调查结果表明:在雅鲁藏布江断裂对区域地貌和岩体结构控制作用下,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沿断裂带呈带状密集分布是该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主要特征之一,约有53%的崩塌滑坡滑动方向垂直于断裂走向,30%的崩塌滑坡与断裂带走向近于平行;在地壳强烈隆升和河流侵蚀作用下,雅鲁藏布江宽谷段和峡谷段的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断裂活动特别是断裂剧烈活动诱发地震导致该区具有高速远程滑坡发生的背景,如拉岗村高速远程滑坡;在断裂活动、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该区地质灾害形成机理更加复杂,部分滑坡稳定性差且多次发生活动,给该区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和防灾减灾造成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天然气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金海  李才  李涛  宋爱学  王利杰  周刚 《地质学报》2014,88(11):2141-2149
利用钻井岩芯、岩屑地质化验资料及测井、二维、二维地震数据,综合分析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储层的发育特征、天然气成藏条件及成藏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峡谷中、下部堆积的多期浊积砂岩,储集物性好,是该区带的优质储层;峡谷内发育的大量岩性、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为天然气聚集造就了重要场所;凹陷中的渐新统崖城组煤系烃源岩及广厚的半封闭浅海泥岩生气潜力大,提供了丰富的烃源基础;峡谷下方的底辟/微裂隙是深部崖城组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向上运移的重要通道.可见,中央峡谷成藏条件优越,圈闭有效性和运移是该区天然气成藏的关键要素;由于峡谷内圈闭大多数定型于上新世莺歌海组沉积时期,与下伏崖城组烃源岩主生气期形成合理配置,因此,天然气成藏较晚,L1、L2和L3气田的重大发现就是很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4.
综合利用南海北部陆坡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水深数据、海底多波束地形资料及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资料,对该区海底重力滑脱构造的内部结构、外部形态及地震反射特征进行识别,并探讨了其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发现,白云深水区海底重力滑脱构造发育,在陆架边缘、陆坡和深海平原均有分布,海底重力滑脱构造与珠江海底峡谷共同塑造了该区的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多期发育造成的复杂结构使其外部形态和内部地震反射呈现多样性。结合该区构造沉积背景及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研究现状,可以发现该区构造格局和上新世末珠江口海平面升降是控制其发育的必要条件,天然气水合物的多期次分解可能与其相互作用,后期底流的影响进一步改造了局部微观地貌。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自1955年开始进行铀矿地质勘查及评价工作,60年来共完成钻探工作量超过26×10~4 m,已经发现铀矿床1处,矿点10余处。近年来,在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方面虽取得了大量成果,但由于对这些成果缺乏系统的梳理并受一些因素的影响,该区的找矿工作还难于深入推进。笔者试图通过对前人在该盆地的铀矿地质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在明确已经取得的主要成果认识基础上,从中发现可能被疏忽的主要地质问题,并提出今后的找矿方向,为该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工作取得新突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滇藏铁路滇西北段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滇藏铁路滇西北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向云贵高原的过渡部位,地貌复杂、峡谷深切,新构造运动十分强烈,地震活动频繁。该区的降雨主要集中在5~10月份,降雨强度大且集中。复杂的地质环境加之降雨、人类活动等外部因素造成该地区成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常引起交通中断、毁坏房屋及人员伤亡事故。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滇藏铁路滇西北段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规律,对于减少和预防铁路遭受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的危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东南极普里兹湾陆隆区发育数个近垂直陆缘的脊状沉积体,这些沉积体记录了区域冰川活动和底流变化的历史。本文主要利用多道地震资料和水深资料对这些脊状沉积体的平面展布、走向上的结构差异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不同脊状沉积体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脊状沉积体有两种不同结构类型:西部Wild峡谷两侧不对称发育的浊流堤岸沉积形成两个平行峡谷的脊状沉积体;东部数个脊状沉积体的形成与其下长期存在的浊流活动引起的穿时沉积间断面有关。不同峡谷的浊流活动起始时代不一,西部的Wild峡谷起始时代和陆隆区冰海沉积起始时代(P1)一致;东部Wilkins峡谷以及Murray峡谷从后期的P3(约26.1 Ma)开始,代表普里兹湾地区的一次冰川极盛事件。研究区所有峡谷及其浊流活动均随时间向海扩展,造成相应的脊状沉积体向海扩展。在脊状沉积体外缘区域,浊流输送而来的细粒沉积物在向西的底流作用下形成大型深海沉积物波。  相似文献   

8.
雅鲁藏布江加查段河流地貌对构造运动和气候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嵩  赵希涛  吴珍汉 《地球学报》2011,32(3):349-356
通过对雅鲁藏布江加查段河流地貌和构造调查发现,该区具有平行状水系格局,河谷地貌以峡谷和宽谷相间为主要特征,经历了碰撞、挤压和伸展构造演化过程,产生了褶皱-逆冲、走滑剪切、韧性剪切、正断层等构造变形样式.该段河谷地貌的形成演化受构造运动和气候等影响.雅鲁藏布江加查段河流至少从上新世以来沿构造运动产生的不同性质断裂构造溯源...  相似文献   

9.
江苏—南黄海地区城市密集,人口众多,是中国东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带之一。同时,该地区历史上曾频发中—强以上级别的地震,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是威胁该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灾害之一。该区的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和发震机制还不清楚。本文通过整理江苏—南黄海地区的历史和仪器记录地震数据,分析了该区地震活动时空分布格局,发现地震活动主要集中于若干条区域活动断裂带,在时间上具有约60年的平静期,目前仍处于地震活跃期。深部构造研究还表明该区域内地震活跃的南部坳陷和勿南沙隆起区均存在显著的地球物理异常,表明地震活动与区域深部构造有关。东部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作用和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引起的板块边界挤压力和大陆边缘因地形高程差异伴随的重力势能是中国海洋地震的主要驱动力。上述认识不仅加深了对江苏—南黄海地区地震构造环境的理解,同时也能对该区防震减灾公益事业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青海省地调院在青新交界的祁漫塔格地区开展1:25万《库郎米其提幅》区域地质调查时,于2001年、2002年分别在新疆东南部若羌县红土岭、宗昆尔玛一带发现了藏传佛教藏文石刻——嘛呢堆。该发现对研究该地区的民族变迁史及环境演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梵文经文石刻堆发现区地理上位于阿尔金山以东,东昆仑西段布喀达坂峰以北、柴达木盆地西南的祁漫塔格山区及库木库里盆地一带,该区现在为青新交界,新疆一例为维吾尔族游牧区,青海一侧为蒙古族游牧区,而藏传佛教经文石刻的发现表明该区早年曾有藏族或其先民在本地区活动。  相似文献   

11.
江油位于四川省的西北部,宝成鈇路从该区的南部穿过,交通方便。1954年7月到10月期间,我参加了前石油管理总局地质局西部地质处一○六构造群测队的野外工作并收集论文资料。1955年5月至6月我又得机会重来本区进行论文资料补充收集。在这期间野外队工作同志及地质处给予大力支持,使工作得以顺利地完成,在此一一致谢。  相似文献   

12.
1982、1983年,笔者在广西来宾、合山地区进行考察时,在该区地层中先后发现了比较丰富的遗迹化石。这些发现,无疑会丰富我国遗迹化石方面的实际资料,并对判明该区的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概貌,起着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整理、分析云南大理至瑞丽拟建铁路沿线及其邻区现今地温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前人的资料,综合研究、探讨了该区地温场与岩浆活动、活动构造、地震活动、区域深部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中高温温泉(中高地温场)的空间分布与地表岩浆岩的出露、地表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分布都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综合研究后认为,该区的中高温温泉可归结为岩浆热源型、断裂深循环型和岩浆热源叠加断裂深循环作用型3种基本成因类型。同时还发现,该区的温泉分布与区域地震活动空间上也存在密切的关系,并据此将区内划分为4个地震区带。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地表温泉分布所反映出的地温场特征对本区的工程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春景  吴中海 《地质通报》2012,31(203):326-336
在整理、分析云南大理至瑞丽拟建铁路沿线及其邻区现今地温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前人的资料,综合研究、探讨了该区地温场与岩浆活动、活动构造、地震活动、区域深部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中高温温泉(中高地温场)的空间分布与地表岩浆岩的出露、地表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分布都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综合研究后认为,该区的中高温温泉可归结为岩浆热源型、断裂深循环型和岩浆热源叠加断裂深循环作用型3种基本成因类型。同时还发现,该区的温泉分布与区域地震活动空间上也存在密切的关系,并据此将区内划分为4个地震区带。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地表温泉分布所反映出的地温场特征对本区的工程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理—瑞丽铁路龙陵段地处云南高原滇西峡谷区,处于怒江与伊洛瓦底江两大水系分水岭地带。地貌复杂、峡谷深切,新构造运动十分强烈, 地震活动频繁。该区的降雨主要集中在5~10 月份, 降雨强度大且集中。复杂的地质环境及降雨、人类活动等外部因素使该地区成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常冲毁稻田、山林,发生毁坏桥梁公路、毁坏房屋及人员伤亡的事故。阐述了大理—瑞丽铁路龙陵段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形成条件及发育规律, 为大理—瑞丽铁路工程规划建设和测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大理—瑞丽铁路龙陵段地处云南高原滇西峡谷区,处于怒江与伊洛瓦底江两大水系分水岭地带。地貌复杂、峡谷深切,新构造运动十分强烈,地震活动频繁。该区的降雨主要集中在5~10月份,降雨强度大且集中。复杂的地质环境及降雨、人类活动等外部因素使该地区成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常冲毁稻田、山林,发生毁坏桥梁公路、毁坏房屋及人员伤亡的事故。阐述了大理—瑞丽铁路龙陵段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形成条件及发育规律,为大理—瑞丽铁路工程规划建设和测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量测,加上室内地形图上的量测和分析,论证和推出了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峡谷为世界最大的峡谷,平均深度在5000m以上,最深达5382m;切刻在青藏高原东南斜面上的大峡谷长度达496.3km,围绕南迦巴瓦峰的核心段峡谷长度也在270km,V形多曲折的峡谷谷底宽在80~200m之间。无论从深度上和长度上,都要远远超出世界著名峡谷──秘鲁的科尔卡峡谷、美国的科罗拉多峡谷和中国金沙江虎跳峡谷。它也是世界最高的峡谷。通过对大峡谷的考察探险,无论在自然科学和生产实践上,都已取得重大研究进展,如大峡谷作为高原主要水汽通道的发现和论证;峡谷形成的构造解释;峡谷中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和生物资源,它们的特殊性和开发论证等。  相似文献   

18.
湖缘峡谷及其含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陆相断陷湖盆陡坡带,控盆断裂的剧烈活动导致在相对较短时期内形成盆地的快速沉降,与湖盆边缘地形形成巨大高差。沿此边缘,经过早期阵发性洪水及河流的强烈下蚀,并不断向源侵蚀,在古断面上形成宽达数km,深达上km的深切谷,称之为湖缘峡谷。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的Y921峡谷即为湖缘峡谷,其现今形态为长7000m、宽3500m、深3500m、剖面呈“U”型的特征。古构造及古生物分析认为,在古新世至渐新世时期,陈南断层剧烈活动,使断层两侧形成较大的高差,在干旱、阵发性洪水侵蚀下逐渐形成Y921峡谷,并在其底部形成侵蚀面。孢粉分析认为,仅沙四上段沉积时期就有近1000m的高差。后期,随湖平面上升,峡谷逐渐充填了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三段和部分二段地层,主要为辫状河粗碎屑砂砾岩、扇三角洲相交错层理砂岩和滨浅湖相泥岩、粉砂岩。这种峡谷的特点是短、宽、深,其充填模式主要为辫状河-扇三角洲-湖泊相沉积体系。由于峡谷前缘为深湖相泥岩作为生油岩,陈南断层和峡谷内的冲刷面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峡谷内砂砾岩作为储层,因此在峡谷内形成了多种非构造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19.
<正>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克一河镇一带属于大兴安岭北段原始森林覆盖区,该区内出露大面积中生代火山岩及侵入岩,以往该区勘查程度较低,近年来,在大兴安岭地区中生代火山岩中找矿已有所突破,如在得尔布干成矿带内发现三河铅锌矿、下护林铅锌矿等一系列金、银、铅、锌、钼大中型矿床(邵和明等,2001),同时也引起众多地质学者对该区中生代火山岩成矿极大的关注(徐公愉等,1983)。2010—2013年,研究人员对该区1315 km2范围内开展了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在该区内共发现了6  相似文献   

20.
肖鸿林 《中国岩溶》1996,15(4):382-389
通过对猫跳河和六冲河流域上喀斯特峡谷的研究,发现其分布和形态类型同水力梯度有密切的对应关系。选取能描述喀斯特峡谷形态类型的高宽比作为参量,对其水力梯度进行定量分析,从实践上证明了喀斯特峡谷与水力梯度的关系。然后从水文地貌的角度出发,论证了喀斯特峡谷的形成是适应水流以大水力比降和高效转化能量的结果;水流以最佳通道运行导致了喀斯特峡谷具有地表地下双重结构,水力比降的大小影响河流的下切侵蚀力,大比降有利于喀斯特峡谷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