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以地下流体数据跟踪分析产出事件为研究对象,总结数据跟踪分析工作现状,从观测系统故障、自然环境、场地环境、人为干扰、地球物理、不明原因事件6个方面,分析2019年地下流体数据跟踪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典型事件进行总结,为地震台站跟踪分析事件记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选用2017年4月到2019年4月乌兰浩特地震台DSQ型水管倾斜仪观测数据,总结自然环境、人为及场地干扰事件,并挑选典型干扰事件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数据受自然环境干扰时主要表现为噪声大现象,受人为干扰时会出现数据突跳,受场地环境干扰时会出现数据畸变。通过对各类典型干扰的分析,期望为同行就DSQ型水管倾斜仪观测数据的干扰识别及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20 0 2年 6月 13日至 9月 13日腾冲火山区流动数字化地震台网记录了腾冲火山区及周边地区的 2 92次地震事件。对资料的初步分析表明 ,在本次观测期间 ,腾冲火山区南部地区火山地震活动仍然频繁 ,以微震为主。选用发生在火山区的 33个地震震源参数计算得出的拐角频率为 4 37~11 87Hz、应力降为 0 0 0 5~ 0 2 77MPa ,显示该区域尚属低应力分布区。S波湮灭图像的再次出现 ,充分表明在腾冲县城西南至热海的马鞍山火山、老龟坡火山一带有岩浆囊熔融体存在的可能 ,深度不超过 10km。文中还展示了台网记录到的S波湮灭、微破裂高频地震、波形特征类似火山颤动 (包络型事件 )的图像  相似文献   

4.
超低频(ULF)电磁辐射观测与资料处理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叙述了1982年以来在首都圈附近超低频(ULF)电磁辐射观测网的建设,该台网以埋地电极接收地下电场变化为主,用感应线圈接收磁场变化为辅。采用选择观测频段、埋深电极、隔直、滤波等技术措施减小干扰。给出了记录资料异常图形的分类及处理方法。研究了一些相关因素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5.
We present here the results of sub-ionospheric VLF perturbations observed on NWC (19.8 kHz) transmitter signal propagating in the Earth-ionosphere waveguide, monitored at our low latitude station Agra. During the period of observation (June-December 2011), we found 89 cases of VLF perturbation, while only 73 cases showing early character associated with strong lightning discharges. Out of 73 events, 64 (~84%) of the early VLF perturbations are found to be early/slow in nature; the remaining 9 events are early/fast. The onset duration of these early/slow VLF perturbations is up to ~ 5 s. A total of 54 observed early events show amplitude change lying between ± 3.0 dB, and phase change ± 12 degree, respectively, and found to occur mainly during nighttime. One of the interesting results we found is that the events with larger recovery time lie far away from the VLF propagation path, while events with smaller duration of recovery are within the ± 50–100 km of signal path. The World Wide Lightning Location Network (WWLLN) data is analysed to find the location of causative lightning and temporal variation. The lightning discharge and associated processes that lead to early VLF event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水位观测资料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中国地震局实施的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系统工程中, 河北地区安装了21台套水位数字记录仪, 并于2001年10月1日开始与模拟观测并行运转。与模拟观测相比, 数字化观测具有数据信息量大, 传输速度快, 人为误差小的优点, 从而增加了水位高频、短周期的信息量, 为捕捉地震短临异常信息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对河北地区数字化观测与模拟观测进行对比分析认为, 静水位井的数字化观测与模拟观测资料变化特征一致。并着重讨论以往用于模拟观测时值资料分析处理方法在数字化水位观测资料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影响地电场观测数据干扰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电场观测是地震电磁前兆观测方法之一,由于观测物理量的原因,所受到的干扰因素比较多。为了正确鉴别震前异常信息,对临汾中心地震台影响地电场观测数据的各种干扰因素做了详细的研究,并对典型干扰事件进行了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8.
腾冲火山地震群的活动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 1998 ,1999和 2 0 0 2年腾冲火山区流动数字地震台网的 3期观测资料 ,从中选择出 30个与岩浆活动有关的地震事件 ,这些事件主要以地震群的形式出现。从地震群的时空强分布特征、各观测台的地震波记录特征、震源参数和震源机制等方面 ,分析研究区内火山地震群的活动与岩浆囊体位置的关系。结果表明 ,腾冲火山区存在 2个岩浆囊体 ,一个位于北纬 2 5 0°~ 2 5 1° ,东经 98 4 2°~98 4 8° ,深度约 4~ 6km ;另一个位于北纬 2 4 9°~ 2 5 0 5° ,东经 98 4 5°~ 98 5 5°,深度约 8~ 14km以下。地震群活动主要围绕在岩浆囊体的周围 ,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岩浆囊体的存在主要控制了腾冲南部火山区的地热活动及微小构造破裂  相似文献   

9.
罗平 《地震研究》1991,14(1):41-49
本文研究了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和7.2级地震的水氡异常,认为:1.震前中期、短期及临震各阶段异常均有显示;2.中期异常是趋势性上升的高值异常,它占全部异常的比例,与国内其它几次7级地震相比较略偏低;3.短期异常中有高值和低值异常,位于震中区及北西向腾冲-耿马地震带上的水氡观测点,以氡浓度降低的负异常为主要特征;4.震中周围300公里内未发现临震异常,它多出现在300—500公里范围内,特别集中在小江断裂带上。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地震地下流体台网概况、日常数据质量监控的流程与方法,总结了地震地下流体台网2017—2019年日常质量监控效果,以及在数据预处理、观测日志填写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对典型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旨在为监测人员的数据预处理和观测日志记录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用内蒙古区域地震台网记录到的417个爆破事件和519个天然地震事件的观测资料,对其进行截取和滤波等预处理后,经过短时傅里叶变换转换为时频域的对数振幅谱,使用含有3个卷积层的卷积神经网络作为分类器,实现地震事件自动分类。5折交叉验证结果显示,本文所使用算法的平均准确率达到97.33%,测试集的准确率达到98.03%,本文采用的模型应用了较完整的原始信息,因此获得了较高的准确率和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收集了2009年以来琼中地震台(以下简称琼中台)连续重力观测数据,经对原始数据进行突跳、台阶和删除错误数据等处理,计算分析了琼中台重力潮汐变化数据特征、M2波潮汐因子变化特征和典型事件的观测数据频谱特征。结果表明,琼中台连续重力观测数据除包含了固体潮、零漂等长周期信号外,也记录到了地震和台风等高频信号。对于记录到的7.0级以上强震,地震信号的频率主要分布于0.3 Hz以内;台风引起的扰动信号则主要分布于0.1—0.4 Hz频带内。同时,2009年以来,琼中台连续重力原始数据及其M2波潮汐因子无明显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3.
为充分认识地磁观测环境中的各种干扰因素,提升台站观测人员对数据异常的识别能力,确保提供真实有效的高质量观测数据,以天津市徐庄子地震台地磁观测为例,阐述地磁观测中存在的多种干扰因素及形态特征和预处理方法。分析表明,徐庄子地震台地磁GM4磁通门磁力仪主要受高压直流输电、地铁运营、过往车辆、地电供电、GPS整点授时、磁扰以及雷电等因素的影响,干扰形态主要表现为尖峰、台阶、扰动等,并总结说明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干扰鉴定方式、幅度及干扰时段等。  相似文献   

14.
从用户需求角度研究信息服务特征,有助于开展地震应急信息精准化服务并提升服务效率.通过对地震应急信息用户进行问卷调查,结合信息反馈、实地观察、文献分析等方法,开展高频词、载体、时间方面的信息服务需求分析,并刻画了用户画像.从服务内容、信息表达、时间分布规律3个维度归纳政府类、行业类和公众类用户地震应急信息服务特征,为应急...  相似文献   

15.
地壳形变与地震前兆探索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国华 《地震》2012,32(2):22-30
本文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中地壳形变观测技术、 数据处理方法和软件及地壳形变前兆观测研究进展。 1966年邢台地震后, 我国地震预报工作经历了难得的成功、 更多惨痛失败和“地震不可预报论”等干扰, 发展曲折。 尽管2008年汶川和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预报失败,但这两次和其他大地震前后GPS和其他观测得到的地壳形变表明, 大地震是有前兆的, 是可以预报的。 比较了我国地震预报所采用的主要的地形变观测技术和分析方法, 讨论了观测和数据处理方法的特点, 简要介绍了地壳形变地震前兆新近的研究结果, 重点阐述了GPS观测技术多方面的优势。 事实证明, GPS观测得到的汶川大地震前的形变异常或前兆, 是我国地壳形变观测与地震前兆探索最突出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总结陕西地电场观测多次受高压直流输电干扰事件,对干扰影响的变化特征及原因进行分析,认为陕西5个台的地电场观测均受到高压直流输电干扰,干扰源主要来自4条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各台地电场观测受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干扰的程度不同,干扰方式有入地电流干扰和线路合成电场干扰2种;讨论了利用高压直流输电对地电场干扰特征来检测地电场观测系统的稳定性和接线正确性的可行性,提出了判定观测系统故障和地下介质电性参数异常的方法;最后,提出了识别高压直流输电干扰和应对干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利用昭通中心站YRY-4钻孔应变仪前兆观测数据资料,提取降雨对该仪器观测数据的干扰事件,采用降雨总量、瞬间最大值降雨量两类降雨分类统计方法,定量分析降雨对观测数据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降雨总量达到40 mm、瞬间最大值降雨量大于0.4 mm时,YRY-4钻孔应变仪观测数据受降雨干扰明显;当降雨总量大于40 mm时,降雨总量与观测数据应变量呈线性关系,瞬间最大值降雨量与降雨总量之间无显著的对应关系。分析认为,降雨干扰影响主要来自降雨渗透和台站周边地质抗水体荷载量大小两个方面。定量分析降雨干扰,有利于区分异常与干扰,积累经验,以便于及时对有效异常进行判定,为地震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ic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dictability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motions, and interprets it in a general framework. On this basis, the existing challenges and unsolved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the intrinsic predictability limit(IPL) of weather and climate events of different spatio-temporal scales are summarized. Emphasis is also placed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initial error and model parameter errors as well as the associated targeting observation issue. Finally, the predictability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motion in the ensemble-probabilistic methods widely used in current operational forecasts are discussed.The necessity of considering IPLs in the framework of stochastic dynamic systems is also addressed.  相似文献   

19.
A damaging earthquake occurred on 14 July 1993 in Patras, Western Greece. The mainshock (local magnitude 5.1) was followed on the same day by two aftershocks of magnitudes 4.4 ML and 3.6 ML, respectively. The strong motion record of the mainshock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teleseismically determined seismic moment and focal mechanism. The Discrete Wavenumber (DW) and Empirical Green's Function (EGF) methods are used. The main conclusion is that the 1993 Patras mainshock had a complex S-wave group mainly due to structural (path and site) effect. However, some effects of the rupture stopping on the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0.2 g in the so-called S3 phase) cannot be ruled out. Two values of the source radius are suggested: R = 1.9 and 3.0 km. The strong motion record better agrees with R = 1.9 km. If the latter is true, the stress drop was of the order of 20 MPa, i.e., higher than often reported for comparable events in Western Greece. Regardless of the true source radius, the ratio of stress drops between the mainshock and aftershocks was about 1–2. The aftershock waveforms indicate significant lateral heterogeneities around Patras. Therefore, the ground-motion predictions of strong events in the area will remain highly non-unique until weak events from an immediate neighbourhood of the particular fault are recorded.  相似文献   

20.
利用地基GPS观测数据研究与地震有关的电离层异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新欣  金红林  孟国杰 《地震》2008,28(4):80-90
利用中国大陆GPS连续站观测数据, 根据电离层单层模型, 计算得到中国大陆上空电离层电子总含量TEC(Total Electron Content)值的时间序列。 选取2001—2008年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的11个MS≥6.0地震, 分析了这11个地震前后TEC值时间序列的变化特征。 分析结果显示, 地震活动期间距离震中700 km以外的GPS连续观测站上空TEC值的异常现象不明显, TEC值变化基本在0.5 TECU之内。 11个震例中有6个震例TEC值出现了负异常现象, 主要表现在震前1~5 d, 并且观测站距离震中越近, TEC值变化越明显, 少数震例在地震发生期间TEC值明显增加。 研究认为, 利用GPS连续观测数据研究与地震有关的电离层前兆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