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陆板内构造变形及其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长厚 《地学前缘》2008,15(3):140-149
典型大陆板内变形发生在克拉通化的大陆岩石圈内部,距离同变形期活动板块构造边界数百至2000km以上。收缩变形主要表现为区域尺度的盆地构造反转、结晶基底与上覆盖层共同卷入变形的厚皮式逆冲构造,具有变形局部化特征。因为流变学分层特征不同,大陆板内变形可以发生在中上部地壳、整个地壳乃至岩石圈尺度上,表现为不同波长的地壳或岩石圈尺度纵弯弯曲。大陆岩石圈板块内部物质组成与结构的不均一性、流体活动、热作用、克拉通内盆地巨厚沉积产生的覆盖效应、地壳加厚等导致的岩石圈强度的局部降低等,是导致大陆板内变形以及应变局部化的原因。构造活化是大陆板内变形的重要方式。板块俯冲或碰撞远程效应被认为是大陆板内变形的主导动力学模型,但是放射性元素积累导致的岩石圈强度热弱化,或大陆冰川消退触发板内应力状态变化等导致大陆板内变形的动力学模型也应该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2.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华  刘红旭  王润红 《铀矿地质》2003,19(2):65-72,80
燕山地区自晚三叠世以来进入了板内造山带形成演化阶段,并具有分期演化的幕式特征。在时间演化序列上,可分出造山前期(T3)、造山主期(J1-J3)和造山后期(K1)等3个阶段。构造变形方面,燕山板内造山带的基本构造格局为一大型逆冲推覆系统组成的构造楔形体,呈前展式扩展,造成的地壳缩短量可达44.1%。动力变质作用以高压动力变质为特征,发育高压动力变质岩(榴辉岩和高压麻粒岩),形成于构造应力集中的逆掩断层上盘,由中-上地壳长英质岩石转变而成。岩浆岩属钙碱性岩石系列、中酸性岩石组合,其中岩石类型、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及所反映的构造运动强度均具有一定的特征。在造山带形成过程中伴生3期同造山磨拉石:杏石口期磨拉石(T3x)、后城期磨拉石(J3h)和青石砬期磨拉石(K1q),它们反映了造山带的幕式演化特点和不同造山时期构造运动强度的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3.
辽西中生代构造运动可划分为印支早期(早、中三叠世)、印支晚期(晚三叠世)、燕山早期(早侏罗世)、燕山中期(中、晚侏罗世)、燕山晚期(早白垩世)、燕山末期(晚白垩世)6个构造幕。中生代造山带有别于板缘或板间造山带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造山带,也不是板缘或板间造山带的一个发展阶段。因此,具有独特的大地构造背景、造山期前演化历史,以及造山带构造变形变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特点。中生代板内造山过程是复杂的、多阶段的、非单一的过程,三叠纪以来,共经历了多次裂陷与伸展、挤压与收缩作用和多阶段的盆地发展历史。在每一次盆地演化过程中,在早期表现为裂陷与伸展作用,并有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浆喷发和侵入,具有从早期向晚期岩浆由偏基性向偏酸性演化的特点,同时形成断陷盆地,沉积陆源粗碎屑建造;中期,断陷盆地向坳陷盆地转化,沉积陆源细碎屑和含煤及红色建造;晚期表现为挤压和收缩的造山作用,使地层褶皱,并发育逆冲断层,盆地抬升遭受剥蚀,从此构成了一个火山喷发—沉积盆地从形成→发展→萎缩→消亡的完整过程。这样多旋回的变化,塑造了辽西地区的中生代板内造山过程。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区板内构造及深部过程初探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当代地质科学的发展,强调以研究岩石圈—软流圈结构及流变性应力传递而探索大陆板内构造及控矿关系,相应的深部地球物理研究手段中,尤以地震层析(CT)更为重要。运用“华北CT”资料,结合中、新生代板块构造应力场的变化,以较新的观点将华北地区板内构造划分为鄂尔多斯、山西、河淮、燕山、鲁皖等五大块,它们以中生代板块隆升构造为主,新生代则以部分裂陷构造对其改造;还在此基础上划出两个板缘,5个板内控矿带。  相似文献   

5.
6.
印度支那地块第三纪构造滑移与青藏高原岩石圈构造演化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印度支那地块于早第三纪至中新世发生大规模地向东南方向走滑,同时伴随着15°顺时针旋转。青藏高原及邻区晚自垩世以来的古地磁古构造及地质年代学研究新成果,说明青藏高原岩石圈的构造演化过程,即古新世初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南缘拉萨地块碰撞,至49 Ma左右印度与拉萨地块发生全面拼合,随着印度板块进一步向北挤压,从碰撞期至16 Ma,印度支那地块沿红河大型走滑断裂发生侧向滑移;印度与“欧亚大陆”之间的构造缩短通过岩右圈板块沿着大型走滑断裂系的挤出以及板块间的消减得到调整。青藏高原大规模的岩石圈构造缩短很可能始于中新世27 Ma左右沿着早期陆块间的接合带发生。一些事实还说明青藏高原的总体隆起很可能是通过10 Ma前后和3 Ma以后多期非均匀隆升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武夷山西南缘构造应力场演化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夷山西南缘及邻区地处华南特提斯与环太平洋构造域交接地带,自元古宙以来历经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形成了相应的构造应力场。通过对主要古构造运动应力值大小的测定和3个主要构造演化阶段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得出古应力值自早到晚总体上有增大的趋势,到中生代古应力值强度大且持续时间较长。重要的成矿阶段主要对应区域拉张构造应力场。不同阶段构造应力场模拟结果表明,自前泥盆纪至燕山期,该区主构造线方向从EW—NEE向NE—NNE向转变,与主构造应力场的变化相对应。同时不同时代构造应力的分布为多金属矿产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8.
武夷山西南缘及邻区地处华南特提斯与环太平洋构造域交接地带,自元古宙以来历经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形成了相应的构造应力场。通过对主要古构造运动应力值大小的测定和3个主要构造演化阶段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得出古应力值自早到晚总体上有增大的趋势,到中生代古应力值强度大且持续时间较长。重要的成矿阶段主要对应区域拉张构造应力场。不同阶段构造应力场模拟结果表明,自前泥盆纪至燕山期,该区主构造线方向从EW—NEE向NE—NNE向转变,与主构造应力场的变化相对应。同时不同时代构造应力的分布为多金属矿产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9.
商丹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结合近几年受理的古地磁基金项目,概括地分析了我国古地磁学及其在研究岩石圈构造演化中的基本概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促进学科和科研工作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东至断裂带是皖西南一条重要的北北东向断裂带。详细的构造解析表明,该断裂带主要经过3期构造变形,分别是发生在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的左行平移断层、早白垩世期间的伸展构造和晚白垩世—新生代的右行平移断层。通过断层擦痕矢量反演和断层叠加改造关系分析,认为东至断裂带及其两侧多期构造变形对应的区域应力场分别为近南北向挤压、北北西—南南东向挤压、北西—南东向伸展和近东西向挤压应力场。东至断裂带的形成和演化与郯庐断裂带相似,主要与华南与华北板块俯冲碰撞、伊泽奈崎板块和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碰撞与弧后扩张、及印度板块向北碰撞后产生向东的构造挤出等多构造体制共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了几种代表性矿床与某些板内构造的关系,其中包括郯庐断裂及其有关矿床、拉分盆地宁芜铁矿、伸展构造与胶东金矿、陆内碰撞造山带与豫西金矿、昆阳裂谷与东川铜矿等,并初步探讨了这些板内构造与板块构造活动的关系及其深部机制。  相似文献   

13.
徐宿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陆超  汪吉林  李磊 《江苏地质》2011,35(3):247-250
研究区位于苏、鲁、豫、皖交界中心,大地构造隶属于华北板块东南缘,是华北地区主要赋煤地带,自石炭—二叠纪以来,该区经受了多次构造活动,构造演化与华北板块南缘和东缘的2条板缘构造活动带密切相关。通过在研究区进行野外实际调查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进行了讨论,并探讨了研究区构造对煤田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中生代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中生代构造格局由近东西向丰宁-隆化断裂、古北口-平泉断裂和密云-喜峰口-青龙断裂及马兰峪背斜组成.丰宁-隆化断裂为由北向南的低角度逆冲断层经后期改造而形成.古北口-平泉断裂系由柳河-承德县断层、乌龙矶-小料北沟断层、寿王坟-大杖子-下杖子断层组成的断裂系统,在剖面上呈正花状构造,具右行斜压性质,活动时代为148~132Ma.密云-喜峰口-青龙断裂为一右行走滑断裂.马兰峪背斜不具有变质核杂岩的构造组合特征,深部岩浆活动主导的、基底薄弱带控制的断块差异隆升可能是其形成的重要机制.三叠系砾岩中的砾石绝大多数具再生砾石特征,主要来自石炭系-二叠系,其中火山岩砾石的年代(240~248Ma)表明其沉积时间应明显小于240Ma.下板城盆地北部及西部王家店-小梁后盆地原所谓的早侏罗世南大岭组火山岩的时代分别为161 Ma和126~127Ma.因此,原标志印支期变形的角度不整合的时代已被否定,印支运动构造表现需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中生代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中生代构造格局由近东西向丰宁-隆化断裂、古北口-平泉断裂和密云-喜峰口-青龙断裂及马兰峪背斜组成.丰宁-隆化断裂为由北向南的低角度逆冲断层经后期改造而形成.古北口-平泉断裂系由柳河-承德县断层、乌龙矶-小料北沟断层、寿王坟-大杖子-下杖子断层组成的断裂系统,在剖面上呈正花状构造,具右行斜压性质,活动时代为148~132Ma.密云-喜峰口-青龙断裂为一右行走滑断裂.马兰峪背斜不具有变质核杂岩的构造组合特征,深部岩浆活动主导的、基底薄弱带控制的断块差异隆升可能是其形成的重要机制.三叠系砾岩中的砾石绝大多数具再生砾石特征,主要来自石炭系-二叠系,其中火山岩砾石的年代(240~248Ma)表明其沉积时间应明显小于240Ma.下板城盆地北部及西部王家店-小梁后盆地原所谓的早侏罗世南大岭组火山岩的时代分别为161 Ma和126~127Ma.因此,原标志印支期变形的角度不整合的时代已被否定,印支运动构造表现需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6.
南秦岭元古宙板内火山作用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南秦岭元古宙火山岩主要由两大类岩石构成,一类为SiO245%-57%的基性火山岩系,另一类为SiO267%-78%的酸性火山岩系,主要岩石类型为细碧岩、玄武岩和石英角班岩、流纹岩。基性火山岩整体上属拉斑玄武岩系列,酸性火山岩属钙碱系列。火山岩强烈富集稀土元素,尤其是轻稀土元素,酸性火山岩和基性火山岩有相似的稀土元素特征,显示了源区特征的不同。基性火山岩富集强不相容元素,相对亏损Nb和Ti, 成于大陆裂谷环境,具有大陆拉斑玄武岩的特征。同位素特征表明基性火山作用与地幔柱活动密切相关。南秦岭的中、晚元古代大陆拉张及由古地幔柱活动所引发的陆裂火山岩浆活动是古秦岭洋打开的先兆。  相似文献   

17.
在对鲁西断裂、褶曲构造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构造控煤的主要特点及构造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由于沂沭、聊考断裂长期的左行平移,控制了煤田构造,形成鲁中箕斗型断块构造和鲁西南的堑垒型断块构造,使含煤地层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今后找煤勘探应在构造叠加的地区进行,为煤炭资源的进一步勘查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8.
近百年来,国际地学界对岩石圈的水平运动进行了长期不懈的研究工作。本世纪初,魏格纳等提出大陆漂移假说,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大陆曾发生过长距离的水平运动。  相似文献   

19.
辽宁庄河城区构造活动强烈,构造变形样式多种多样,反映了在不同体制下,构造变形由下部构造层次到上部构造层次的系统变化,从早期褶皱变形到后期破裂变形过程中岩石韧性递减的系统演变,笔者利用构造解析方法,初步确定了该区的构造序列并探讨了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深部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表明,辽西地区与松辽南部地区在莫霍面起伏、岩石圈厚度、壳内高导层深度和分布形式及岩石圈的有效弹性厚度方面均存在着重大差异,这种差异是造成辽西盆岭区与松辽盆地中生代构造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软流圈顶面深度和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决定了盆地类型,壳内高导层分布控制着盆地构造样式。辽西盆岭区和松辽盆地南部构造模式的差异可以解释二者之间构造演化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