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测地下水中氡含量的变化,作为地震予报的一种前兆手 段,已得到地震学界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继一九六六年苏联塔什干地震发现震前地下水中氧含量有明显的升高后,我国近些年发生的强震,也证实了震前地下水中的氡含量,不但有趋势性异常,而且有短期的突跳异常.国内利用人工爆破的机会,观测爆破后短时间内地下水中氡含量的变化,得到明显的脉冲式的异常效应.岩石样品的加压实验,样品中若含铀钍矿物较多,样品破裂逸出较多的氡气,数值可达样品未破裂前的几倍.作抽水、注水、注浓度较高的含氡水试验,观测水中氡含量的变化,得到明显的对应关系.上述事实说明,地下水中氡含量的变化,可以敏感地反映介质应力状态的变化.同时地下水状态的变化,也可以影响其氡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中逸出气氡的研究:水化地震前兆新项目探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炜  史勇 《中国地震》1992,8(1):18-25
本文通过对地下水中溶解氡和逸出氡的对比观测及其地震前兆的研究,阐明了地下水中逸出气氡对地壳岩石的变化具有较高的灵敏度,逸出气氡能够反映地壳岩石的潮汐变化。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逸出气氡的变化突出、幅度大,表明它对地下应力微小变化能起到放大的作用。因此,逸出气氡作为新的地震前兆观测项目,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在1995年1月17日兵库县南部地震之前数个月,地下水中的氡浓度增加了。从1994年10月下旬观测开始,到1994年12月底,氡浓度增加了约4倍。在1月8日,即神户地震前9天,氡浓度开始降低产达到比观测开始时高10倍多的一个峰值。这些氡值变化可能是这次灾难性地震的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4.
水文地球化学地震前兆观测与新灵敏组分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在地震前兆探索中,不少国家都开展了利用地下水或土壤中气体——化学组分变化预报地震的研究工作。中、苏、日、美等国开展了地下水中的常量组分、微量组分、气体组分、同位素组分及其它物理参量的观测和研究,观测项目可达数十种。 多年来,我国以观测地下水中氡含量为主,对氡的地震前兆机理、氡含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氡的地震观测点的环境条件、测试方法、预报效能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不少有意义的科研成果。当前测氡仍是我国地震前兆观测中的主要项目,并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其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探索地震预报的实践表明,大地震的孕育过程会导致地下水中氡含量的某些变化。但是,地下水中氡含量的变化还受到多种其它因素的影响(表1)。如何排除或压制非地震因素的干扰,以提取与地震孕育有关的信息,这对地震预报的探索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国内在水氡观测的同时,普遍增加诸如流量、水温、压力、气象因素等辅助观测项目,从而作相关分析,以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显然,地下水中氡浓度的变化不仅与这几个因素有关,而且这几个辅助观测项目亦不一定是主要干扰因素,因此,即使在排除了这些干扰因素之后,亦无法解释地下水中氡浓度变化的复杂情况。为此,我们引进了γ能谱法这一新的观测技术,并开展了一定的实际工作,所取得的结果显示了该方法应用于地震预报研究的可喜前景。  相似文献   

6.
强震水氡前兆场异常特征及其物理解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岩石中微裂隙的产生与地下水氡浓度变化的关系以及孕震过程中微裂隙时空变化图像,揭示了水氡前兆场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孕震过程中岩石微破裂的生长是导致地下水氡含量升高及地震前出现水氡异常的原因;震源区及附近地区的膨胀和微破裂最早出现,并最为发育和集中,因此水氡异常也最早出现,也最为集中;孕震过程中微破裂增加,导致地下水氡含量升高,水氡趋势异常以趋势性升高为主。  相似文献   

7.
观测地下水氡浓度的变化,是预报地震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对一定区域内的地震活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而对水氡观测资料进行一定的数学处理,尽可能排除非地震因素的干扰,从变化的观测资料中提取真正的地震信息,是取得较好预报效果的关键。 根据浦沅井孔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我们对浦沅水氡资料进行了分段处理。所得结果对附近小震活动,异常显示较明显。  相似文献   

8.
在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北川地区进行了土壤氡浓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定点观测。初步研究资料表明:土壤氡浓度变化与气象因素有密切的相关性;场地环境对氡浓度有一定的影响;探片照射方式不影响探测结果;土壤氡浓度变化能较好地反映北川及邻近地区地震活动信息。  相似文献   

9.
嘉峪关断层带土壤气氡的影响因素及映震效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利用嘉峪关断层带土壤气氡1998~2009年的观测数据,结合周边地区的ML≥5.0地震,提取氡在年尺度上的变化,系统分析了嘉峪关断层带土壤气氡与气温、地温和降雨等因素的关系以及氡浓度变化与周边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嘉峪关断层氡的年变化周期主要受气温控制,该台对祁连山西段和德令哈附近地区中等以上强度的地震响应较为灵敏,当氡值年变起伏较大时,附近地区地震活动性较强;反之,则地震活动性较弱。  相似文献   

10.
水氡观测中K值标定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深入研究水氡观测中标定K值意义,使用平行样观测等方法检测K值的准确性,并基于实际工作中总结的经验,归纳出提高水氡观测中标定K值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方法,使观测氡值真实反映地下水中氡浓度变化情况,为获取地震孕育与发生提供更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松潘拱背水氡值自1977年11月投入观测以来,其年变化规律呈现的是冬低夏高的形态。通过分析发现,汶川8.0级地震以前,水氡观测值既存在1~3年的中长期趋势变化又表现出3个月左右的短期变化,但临震突跳变化并不突出;而气氡观测值在地震孕育、发生和震后存在以短临突跳的方式相对应,变化幅度在50%以上。但由于观测时间短,这个认识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2007年底该台增上了数字化气氡观测仪器。通过总结反思,发现松潘台拱背观测水点氡观测值的变化与龙门山断裂带破坏性地震的孕育、发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些变化为今后研究地下水氡含量变化与附近地震的发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对应例子。松潘地震台的水氡和气氡观测值变化能较好地反映龙门山构造带应力积累和地震孕育信息。  相似文献   

12.
嘉峪关气氡浓度在多年上升的背景下,于2017年出现了转折异常变化,但祁连山地震带内一直没有发生与异常幅度和持续时间相匹配的地震,直到2021年5月22日,在距离嘉峪关气氡测点570 km的玛多发生MS7.4地震。为了判断嘉峪关气氡浓度异常与玛多地震的关系,结合震例,从异常信度、震前异常特征、震后异常变化及地质构造背景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发现:嘉峪关气氡浓度的异常特征与地震所处的构造有关,发生在祁连山地震带内的地震,气氡浓度异常表现为1年或半年尺度的年畸变,发生在该地震带以外远距离的地震,气氡浓度异常表现为多年的趋势性变化;玛多地震发生后,嘉峪关气氡浓度下降速率减缓之后转折,呈恢复状态;嘉峪关气氡测点与玛多地震都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具有相同的动力背景且在构造上具有关联性。综合分析认为嘉峪关气氡多年趋势异常与玛多MS7.4地震有关,研究对建立可靠的异常指标体系、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们开发了一种新的测定~(222)Rn浓度的监测系统。采用PIN型发光二极管(PD)作为α粒子探测器,将它安装在容器里,以在静电充电时把氡系列子体吸引其上。这些α粒子是从~(218)po(RaA)、~(214)Po(RaC′)、~(210)Po(RaF)和~(212)Po(ThC′)辐射而来,彼此是完全隔离的。该监测系统可用于从室内空气中氡浓度10Bq/m~3到地下水中氡浓度10000Bq/m~3的大范围变化的长期观测。岐阜县神冈矿山1000m深处地下水氡浓度的观测表明,该监测技术用于地震预报是有效的。在迹津川断层上发生的3.9级地震前2.5天,相距约49km的观测点上曾观测到氡浓度明显的下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地震对断层流体逸出的影响和震后流体地球化学特征随时间的变化与余震对应关系,在玉树地震断层进行了震后断层土壤气氡、CO2以及泉水气氡等流体地球化学连续观测.观测结果发现震后一个月的时间内CO2和土壤气氡、水氡浓度都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此后浓度有一个先下降在上升的变化过程,在浓度下降变化的过程中,余震比较少;而在浓度上升过程中,余震活动比较活跃,数量多,震级大.玉树地震后断层带CO2和壤气氡、水氡浓度增加,表明地震前后断层的活动性增强,改变了区域内原有的应力场水平,导致了深部流体沿着地震断裂运移到地壳浅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研究各种地震前兆现象,我国地震工作者已开始对地下水化学成分在地震发生前的变化进行观测。利用爆破作实验,是企图发现地下水化学成份在冲击力的作用下的变化,为识别地震前兆提供一定的依据。 本文着重研究江西永平铜矿前后三次爆破所取得的大量水化学观测资料,探讨爆破时水化学效应的特征,并确认爆破膨胀冲击力是使氡及水化学组分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而各观测井孔所处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地球化学环境的不同,又起了加强或削弱的控制作用。为合理地选择水化学观测井孔(泉),以及研究在力的作用下水化学组分的变化特征,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临近地震前,地下水中氡浓度的突变异常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这不仅因其异常幅度已大大超过观测误差,异常确实可信,而且还因其与地震发生的时间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测氡仪的标定及K值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测地下水中氡含量的变化是水文地球化学方法监测预报地震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探索地震孕育、发生的重要窗口。乌鲁木齐流体综合台采用FD-125型测氡仪观测地下水中氡含量的变化进行地震监测预报研究已进行了20多年。在水氡观测中,为保证观测资料的准确可靠,每年都要对测氡仪进行标定。标定得出的K值是测氡仪闪烁室的标准系数,对水氡测值起着纠正偏差的作用。从多年的标定工作和观测资料来看,  相似文献   

18.
岩石标本受压时氡和钍射气量的实验结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光伟  石锡忠 《地震学报》1980,2(2):198-204
本文叙述继续过去已进行的工作[1],对岩石标本在实验室内加压,观测其氡和钍的射气量.所用实验装置与过去基本相同. 实验结果仍说明地下水中氡含量的变化作为地震的一种前兆现象是与岩石破裂有关,但局部地区的破裂过程、岩性等有差异,可使地震前后氡含量异常变化呈现多种状态.  相似文献   

19.
氡是揭示构造活动的重要化学示踪元素。研究断层土壤气氡及其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揭示流体在构造活动研究中的作用。本文简述了断层土壤气氡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目前在断裂带上开展的土壤气氡观测的研究成果,归纳了氡的理论及实验研究以及形成运移机理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分析了氡气在地壳中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探讨断裂带中氡浓度空间分布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地壳深部流体、构造活动与地震孕育之间的关系,对提高地震短临预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汶川8.0级地震氡观测值震后效应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耀炜  任宏微 《地震》2009,29(1):121-131
文中收集了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8.0级地震放射性同位素氡的观测资料, 初步分析了汶川地震氡观测值震后效应的特征。 结果表明, 氡震后效应的观测点大多沿着地震破裂带分布即在震源北侧的北东向与南侧的南北向, 变化以阶变上升型为主, 而且部分观测点发生了可能与氡射气浓度相关的水位或流量同步变化。 截止到2008年10月, 大部分产生震后效应的观测点已经恢复到原来测值状态, 但仍有少部分测点保持震后变化的的高值或低值, 甚至有的测点继续上升。 对氡震后效应的初步统计分析结果, 肯定了氡射气具有对地震波响应的特点, 也提出了研究地球化学组分变化与含水层动力过程的关系等问题, 这有利于氡的地震前兆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