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蒙古集宁玄武岩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邻汉诺坝玄武岩区。由亚碱性的拉斑玄武岩及碱性的橄榄玄武岩、碧玄岩和碱玄岩组成。玄武岩的SiO2与TiO2含量分别为44.10~52.27wt.%和1.57~2.95wt.%,Mg^#(43—63)及Ni含量(27~210ppm)变化范围较大。集宁玄武岩的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曲线及REE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与OIB相似,Sr、Nd同位素比值显示了较汉诺坝玄武岩富集的特征。研究表明,虽然集宁玄武岩浆经历了一定程度的橄榄石、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但微量元素及Sr、Nd、Ph同位素特征排除了幔源岩浆在喷发到地表过程中受到地壳物质显著混染的可能性。^143Nd/^144 Nd ^87Sr/^86Sr vs.^206Ph/^204Pb的线性相关性表明,集宁玄武岩至少来自两个地幔端元组分:EMI和PREMA,且端元组分与汉诺坝玄武岩相似。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的低程度部分熔融(2~5%)熔体与石榴石二辉橄榄岩更低程度部分熔融(〈2%)熔体的混合,可以解释集宁玄武岩稀土元素的变化特征。推测EMI位于岩石圈地幔之内且源区深度〈70km,PREMA则来自软流圈地幔。集宁碱性玄武岩与亚碱性玄武岩之间的地球化学差异,可能只是来自岩石圈地幔的EMI型熔体和来自软流圈地幔的PREMA型熔体在形成玄武岩浆时参与混合的比例不同,暗示该地区的岩石圈地幔与软流圈地幔之间经历了强烈的相互作用。集宁玄武岩与汉诺坝玄武岩相似的Sr、Nd、Pb同位素比值及相关性,说明它们具有相似的地幔源区,汉诺坝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差异同样可以用EMI与PREMA组分对岩浆贡献程度的不同来解释。  相似文献   

2.
丽江地区的苦橄岩位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西部,其与辉斑玄武岩、无斑玄武岩和玄武质火山碎屑岩共生。苦橄岩中的斑晶主要为富镁橄榄石,其F0含量最高达91.6%,CaO含量最高达0.42%,其内含有少量玻璃包裹体,指示了橄榄石是在熔体中结晶形成的。苦橄岩中的铬尖晶石具有高的Cr#值(73-75)。计算的初始岩浆的MgO含量大约为22wt%,初始熔融的温度为1630-1680℃。研究结果表明,玄武质岩石是苦橄质岩浆通过橄榄石和单斜辉石分离结晶形成的。苦橄岩和玄武岩的Nd-Sr-Pb同位素比值差别不大,只落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如εNd(t)=-1.3 to+4.0)。高的εNd(t)值以及抗蚀变不相容元素的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与洋岛玄武岩相似,并且其重稀土元素特征指示了源区有石榴子石的残余,而且是低部分熔融的产物。同位素比值与抗蚀变不相容元素比值(如Nb/La)的相关性表明,岩浆形成过程中有少量的大陆地壳物质或者相对低εNd(t)组分的大陆岩石圈地幔的混染。因此,总体上,苦橄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结果支持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是地幔柱头部熔融的成因模型。  相似文献   

3.
唐勇  张辉  刘丛强  饶冰 《地球化学》2010,39(2):184-190
利用江西宜春414岩体中的钠长石花岗岩作为实验初始物,制备含不同1〉20s含量(0.27%-7.71%)的实验玻璃,本次实验研究了100MPa、850℃和800℃条件下Sn在流体与富磷过铝质熔体相间的分配。实验结果显示,Sn在流体与熔体相间的分配系数(Dsofluid/mclt)变化于2.10×10^-4-1.36×10^3之间,指示Sn强烈趋向于在富磷过铝质熔体中富集。随体系中P2Os含量从0.27%增至1.91%,Sn在流体与熔体相间的分配系数逐渐增加,当体系中R2O5含量进一步增加时,Sn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呈降低的趋势。本次实验结果表明,P可能不是Sn以流体相形式进行搬运的主要络合剂。  相似文献   

4.
一个新的铋亚碲酸盐矿物—平谷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志富  雒克定 《矿物学报》1994,14(4):315-321
平谷矿是在北京市平谷县一小型金矿氧化带中发现的一种新矿物。共生和伴生矿物有褐铁矿、孔雀石、磷氯铝矿、泡铋矿、自然金、银金矿、石英、方解石和白钨矿。通常呈粒状集合体出现,单体板柱状,极为细小(0.3~0.6μm),黄绿色,玻璃至金刚光泽。实测密度=8.44g/cm3,计算密度8.64g/cm3。维氏硬度449~572kg/mm2,相当摩氏硬度5~6。反射率=13.25%,折射率>2.0,计算折射率为2.145,电子探针分析结果Bi2O379.56%、TeO220.17%,总和99.73wt%,化学式Bi5。8043Te2。1475O13理想式Bi6Te2O13。X射线粉晶分析主要强线3.146(100)(12)、2.841(80)(200)、2.694(20)(040)、1.695(20)(321)、1.956(10)(240)、1.631(10)(16),斜方品系,a=0.5689(1),b=1.0791、c=0.5308(1)um,晶胞体积V=0.3258um3,Z=1。  相似文献   

5.
李中玺  周丽萍 《岩矿测试》2006,25(3):233-238
用D201阴离子交换树脂富集样品中的痕量Cd,使Cd与共存干扰元素Cu、Ni、Pb、Zn有效分离,消除了这些元素对镉蒸气发生的干扰,从而建立了断续流动在线分离富集-蒸气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复杂环境样品中痕量Cd的分析方法。方法的检出限为3ng/L(3σ);测定精密度(RSD)为1.9%(对1μg/L Cd,n=11)。用该方法对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土壤、水系沉积物和岩石)中的痕量镉进行了测定,结果与标准值相符。  相似文献   

6.
朱永峰  曾贻善 《岩石学报》1995,11(4):353-364
为探讨长英质岩浆作用过程中金属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其成矿意义,我们进行了常压下花岗岩-KBF3-Na2MoO4-WO3体系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高温(1250℃)条件下呈均一状态的花岗岩-KBF4-NaMoO4-WO3体系,当温度降低时发生液态不混溶,从中分离出含矿熔体的小液滴,体系中的Mo(W)几乎全部富集在这种小液滴中。含矿熔体中极富含Ca、Mg和P,而贫Si、Al和K,H2O和F富集在含矿熔体中。此实验结果表明:长英质岩浆中液态不混溶作用的发生可以使成矿元素W和Mo富集到与硅酸盐熔体不混溶的独立的非硅酸盐熔体中。这种熔体在适当的地质条件下继续演化可形成类似镁铁质岩浆演化过程中常出现的岩浆熔离型矿床。本实验结果可能为斑岩矿床的形成机理提供一种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阿尔泰造山带喀纳斯地区出露一套钾质富镁英安岩,锆石U Pb定年显示其形成于早泥盆世(411±4 Ma)。该套英安岩富SiO2(6471~6777 wt%),MgO(328~353 wt%)和K2O(212~275 wt%),贫Na2O(170~185 wt%),K2O/Na2O比值介于(120~153),具较高的Al2O3(1412~1533 wt%)和较低的CaO(112~128 wt%),ASI指数>18,显示过铝质钙碱性岩浆系列特征,明显不同于初始的高镁安山质岩浆。样品具有中等的Cr(134×10-6~153×10-6)、Co(1747×10-6~1865×10-6)、Ni(71.64×10-6~80.76×10-6)含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和高场强元素U、Th、Pb及LREE,发育Sr、Ba及“TNT”(Ta、Nb、Ti)负异常,显示俯冲带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其高的Mg#(5171~5247)和低的εNd(t)值(-46~-42)说明该套火山岩可能来自遭受强烈交代作用的地幔楔部分熔融。样品具有较高的Ba/La、Pb/La比值和较低的Th/Yb、Nb/Y比值,显示地幔交代作用以俯冲沉积物熔体的交代作用为主。以上地球化学特征说明,喀纳斯钾质富镁英安岩可能主要是受俯冲沉积物熔体交代的上覆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的产物,阿尔泰泥盆纪处于俯冲作用相关的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此外,该套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制约了其下覆的哈巴河群沉积上限,显示哈巴河群沉积于早泥盆世之前。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大洋锰结核经氨浸工艺提取Co,Ni,Cu等有价金属后的粉末状固体残渣(氨浸渣)对石英-长石-高岭土3组分陶瓷体系烧结行为及制品性能的影响发现:3组分体系中添加不超过10%的氨浸渣,在1140℃烧结90min,烧结体的抗折强度大于65.9MPa,吸水率小于0.128%.达到JC/T665-1997规定的要求。氨浸渣的助熔效果明显,添加5%~10%即可降低3组分陶瓷烧结温度40℃~80℃,添加量过多(超过10%)会增加熔体相含量.易引起坯体过烧,不利于坯体致密化和烧成工艺控制。添加氨浸渣,烧结体呈灰白色一黄褐色,且烧结体颜色随氨浸渣含量增加而变深。研究认为,氨浸渣可以作为石英-长石-高岭土3组分陶瓷的助熔剂和色料。  相似文献   

9.
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证据表明太古宙Au-石英脉、低温热液Au-Ag和Au矽卡岩成矿流体的主要组分源自岩浆,而且Au、Ag及有关的富美元素也源自岩浆。太古宙Au-石英脉、太古宙Hemlo型、低温热液Au-Ag和Au矽卡岩体系的元素的产出具有重要的共性,表明其具有共同的成因过程。例如,27个元素中,44%(n=12)的元素出现在10个矿床亚类的至少7个亚类之中:Au、Ag、Fe、Cu、Pb、Zn、Hg、Mo、Sb、As、Te和s(9个金属、2个类金属和1个非金属)。加上B和W,52%(n=14)出现在至少5个亚类之中。富集的亲铜/亲铁元素的出现频率很高,达85%(27个元素中的23个)。总体元素(n=31)的出现频率也较高,达74%(n=23)。所有这些主要的亲铜/亲铁元素均富集于太古宙Au-石英脉、太古宙Hemlo型、低温热液Au-Ag和Au矽卡岩矿床之中。如果岩浆挥发分的饱和出现在岩浆硫化物熔体/上悬固体因重力而亏损之后,那么Au、Ag和相关亲铜元素将由于高的硫化物熔体/硅酸盐岩浆的分配系数(10 ̄2~10 ̄4,如Au为3x10 ̄4,Se为10 ̄3)而从岩浆中分离出来。因此可以得出,太古宙Au-石  相似文献   

10.
岩浆热液出溶和演化对斑岩成矿系统金属成矿的制约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对于与岩浆热液有关矿床的形成非常重要。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岩浆结晶阶段和低于固相线的热液阶段过程和演化 ,但对于流体从熔体出溶到熔体最后固结过程的理解却很有限。基于流体包裹体冷热台研究、单个流体和熔体包裹体原位无损成分分析技术 ,并结合挥发份和成矿元素在共存相间分配的实验和质量平衡计算模拟 ,岩浆热液出溶和演化对金属成矿制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文中从岩浆中挥发份的出溶和演化、成矿元素在岩浆热液过渡体系各相之间的分配、斑岩矿床成矿流体及与金属成矿的关系、浅成热液矿床成矿流体及与金属成矿的关系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研究表明 :( 1)岩浆熔体不仅含有足够的挥发性组分 ,而且出溶的挥发份能够被圈闭在流体包裹体中而成为岩浆出溶热液的实物证据。 ( 2 )挥发份和成矿元素不仅在岩浆熔体和出溶的溶液间分配 ,还将在熔体与盐水溶液、熔体与气相以及盐水溶液与气相间进行分配。Cu在岩浆蒸气中比在共存的熔体中要富集数百倍 ,而Cu ,As,Au(可能作为HS配合物 )则偏向于分配进入与液体相共存的蒸气相中。 ( 3 )成矿元素在熔体 /溶液间的分配系数受控于熔体中初始水含量与饱和水含量之比值和岩浆熔体与共存出溶水溶液的w(Cl) /w(H2 O)和w(F) /w(Cl)比值。 ( 4 )斑岩  相似文献   

11.
月海玄武岩与月球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义刚 《地球化学》2010,39(1):50-62
月海玄武岩主要产于月球近边的盆地中,覆盖面积为月球表面的l%,其形成年龄多在39~31亿年之间,是各类月岩中最年轻的。与地球玄武岩相似,月海玄武岩由斜长石、辉石和橄榄石组成,但它们比地球玄武岩具有更低的Mg#、A1:0,、K和Na含量.高的FeO含量(大于16%)和变化范围大的TiO2含量(小于l%到大于13%)。根据TiO2含量的变化,月海玄武岩分成高Ti(〉6%),低Ti(1.5%〈TiO:〈6%)以及极低Ti(〈1.5%)三类。所有月海玄武岩都具有Eu负异常,并亏损挥发性元素和亲铁元素。月海玄武岩的同位素特征指示其至少为三个组分混合的产物:(1)高:238U/204Pb、高87Sr/86Sr和负εNd组分,可能是岩浆海分异的残余岩浆即KREEP;(2)低:238U/204Pb、低87Sr/86sr和正εNd组分,来源于原始月幔,其熔融产物为低Ⅱ玄武岩;(3)中等87Sr/86Sr和εNd组分,位于月幔的顶部,经历了岩浆海(洋)过程中形成的堆晶物质的再熔融,还可能受到了陨击事件的影响,其熔融产物是高Ti玄武岩。月海玄武岩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性质支持岩浆海的假说,其源区的形成与岩浆海的分异密切相关,并经历了三个阶段:(a)岩浆海阶段,通过岩浆海的结晶分异形成顶部为斜长岩月壳,中间为高Ⅱ、富钛铁矿层,底部为巨厚的硅酸盐低Ti层的三层壳幔结构;(b)富钛铁矿堆晶岩(携带少量残余熔体)因密度大而下沉至下部的硅酸盐月幔(400km以下);(C)月幔中这些不同源区的岩石发生减压熔融。早期由较浅的低熔点组分熔融形成低K高Ti玄武岩,之后形成来源较深的高Ti玄武岩和低Ti玄武岩。  相似文献   

12.
新近的大陆地壳化学组分模型建立在各种地球物理、地质和岩石学条件上,并显示较宽的组分变化范围。其中SiO2变化在(57 ̄64)ωB%,K2O为(1.1 ̄2.4)06ωB%。大多数不相容元素有较高含量估值的模型暗示着这些元素在贫化地幔中极端亏损(〉70%)。地壳热流制约着大陆地壳内产热元素(HPE:K,Th,U)的丰度,因而,为检验各种模型提供了一条明确而重要的途径。大陆热流中地壳放射性成因组分应在1  相似文献   

13.
四川牦牛坪稀土矿床成因研究——来自包裹体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朝建  裘愉卓  温汉捷  许成 《岩石学报》2008,24(9):2155-2162
四川牦牛坪稀土矿床是中国的第二大轻稀土矿床。碳酸岩-正长岩杂岩体是矿区主要的围岩,萤石是主要的脉石矿物。在四川冕宁牦牛坪稀土矿床霓辉重晶石型矿体早期萤石中笔者发现了大量的流体-熔体包裹体,对萤石矿物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牦牛坪矿床的晚期萤石矿物中至少存在6种类型包裹体:(1)气液包裹体(V-L);(2)含CO2三相包裹体(L-L-V);(3)含有少量子晶的多相包裹体(L-V-D或L-L-V-D);(4)流体-熔体包裹体或多子晶包裹体(L-L-V-MS);(5)固体包裹体(S)和(6)已经爆裂的高压包裹体等。各种类型的包裹体代表了不同的成岩阶段,并存在成因上的内在联系。气液包裹体(V-L)初融温度为-24.5--22.0℃,冰点温度为-2.5~-6.0℃,盐度为4.2%~9.2%。均一温度集中在142-146℃。含CO2三相包裹体(L—L—V)Tm-CO2为-56.6℃,Tm-clathe为+2.1-+10.0℃,盐度为0.1%~13.0%;Th-CO2为+25~+30.3℃,均一温度为230~265℃。含子晶的多相包裹体(L—V—D或L-L—V—D)子晶溶化温度在260~285℃之间,与前两类包裹体具有明显的成因上联系。流体-熔体包裹体或多子晶包裹体(L—L—V—MS)CO2含量约为10vol%;固相成分含量30vol%到90vol%,为长板状或立方体子晶,有些子晶呈圆形,正高突起,一轴负晶,可能为稀土碳酸盐矿物;Tm-CO2为-65.0~-58.0℃,初熔温度为-55.0--52.0℃,Th-CO2为+26.5~+28.3℃,气体水合物溶解温度为+26.0~+31.0℃;CO2相在220~276℃均一到水溶液相。固体组分一般会出现4次明显的溶解过程,即200~240℃、240—300℃、270~370℃和370~720℃四个阶段。包裹体的显微测温和拉曼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早期流体中富含H2O、CO2、H2S和心等挥发分,并富含大量的重晶石、氟碳铈矿的子矿物,晚期成矿流体中则以H2O和CO2为主。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和矿物包裹体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源区地幔岩石的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富集稀土的碱性碳酸岩岩浆,侵位过程中产生液态不混熔现象,分异出携带大量高度富集REE的富F和CO2的高温流体,并主要以气相形式迁移稀土元素,在气成热液阶段REE富集成矿。矿床的成矿作用是由碳酸岩岩浆气液流体的沸腾、充填和交代过程而实现的。萤石的形成经历了气相迁移、深部成岩、上升交代、侵位成岩的过程。萤石的形成与稀土矿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铬铁矿预富集和上地幔部分熔融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振民 Bai  Q 《地质论评》1996,42(5):424-429
用合成地幔岩为原始材料,在温度1225℃和严格控制氧分压10^-5-10^12atm条件下,对上地幔部分熔融作用与铬铁矿预富集关系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在达到稳态熔融结构时5%-8%的玄武质硅酸盐熔体主要存在矿物三联点之间,它为铬元素从地幔岩中萃取运移和预富集提供了先决条件;(2)在部分熔融过程中原岩的尖晶石和辉石提供的铬元素相结合,形成了富铬尖晶石和铬铁矿。  相似文献   

15.
陈培荣  赤艳丽 《矿物学报》1997,17(2):126-134
洋滨含锡黄英斑岩是火山作用晚期形成的次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由高度分异演化的花岗质残余岩浆形成.岩石中包裹体十分丰富,存在羟基化熔体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含NaCl子晶多相包裹体和富液相包裹体系列,表明成岩过程中,岩浆熔体与流体脉动式不混溶,以及流体经过了多阶段演化。包裹体温度和盐度显示.流体衍生和演化过程中,温度呈叠瓦式降低(变化范围580~180C),盐度(wt%NaCl)则由低到高再到低(依次为:5.1~10.5→6.9→21.4→30~48→16~22→2~10)。羟基化馆体包裹体是岩浆向热液转化的桥梁和证据。  相似文献   

16.
河南洛宁段河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和矿床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河南省洛宁县段河石英脉型金矿主要包括石寨沟和岭东两个矿区,分别由3~4条含金石英脉构成。矿化过程从早到晚包括石英-黄铁矿、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石英-碳酸盐等3个阶段.其中中阶段金矿化最强,次为早阶段。各阶段石英中流体包裹体以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次为纯液体包裹体。激光拉曼测试表明,气液两相包裹体的液相为H2O,气相主要为Ho和CO2混合、纯H2O,次为纯CO2;纯液体包裹体为纯H2O。石寨沟矿区包裹体均一温度从早到晚依次为240.9~315.9℃.188.7~304.5℃,137.3~259.3℃:流体盐度变化依次为(6.74~12.85)wt%NaCl.eq,(2.41~8.68)wt%NaCl.eq,(2.24-7.86)wt%NaCl.eq。岭东矿区均一温度从早到晚依次为303.7-343.1℃,251.8-325.4℃,305.7~355.0℃:流体盐度变化依次为(5.11~11.70)wt%NaCl.eq,(2.74-10.11)wt%NaCl.eq,(0.53-6.74)wt%NaCl.eq。两矿区主成矿期流体均为中温、低盐度,早阶段流体为改造热液和变质热液的混合体,含一定量CO2,且流体CO2含量和盐度从早到晚逐渐降低。石寨沟矿区包裹体均一温度逐渐降低,而岭东矿区包裹体均一温度先降后升,加之岭东矿区各阶段成矿温度均高于石寨沟矿区.表明成矿流体系统主要受岩浆热驱动,岭东矿区更靠近岩体,且在晚阶段又有脉动性的岩浆加热.段河金矿区南部存在隐伏岩体。  相似文献   

17.
采用等温蒸发法研究简单四元体系Na+//Cl-,CO3^2-,B4O7^2--H2O273K时的介稳相平衡,并测定该体系273K平衡液相中各组分的溶解度及密度,该体系的介稳相图和密度组成图显示:该四元体系在273K时的相图由3条溶解度单变量线、3个结晶区及1个共饱和点组成。体系属简单共饱型,无复盐或固溶体形成,3个结晶区分别对应单盐Na2CO3·10H2O,NaCl和Na2B4O7·10H2O。共饱点E处于Na2CO3·10H2O,NaCl及NaB4O7·10H2O3盐共饱和,所对应的平衡液相组成为w(Na2CO3)=6.81%,w(NaCl)=21.69%,w(Na2B4O7)=0.65%,w(H2O)=70.85%。研究体系在273K下,Na2CO3·10H2O是碳酸钠盐的唯一析出形式,且硼酸钠对碳酸钠有盐析作用。  相似文献   

18.
熊小林  朱金初 《地质论评》1999,45(3):313-313
在P=100MPa,t=840-450℃条件下,通过钠长花岗岩H2O-HF体系相关系实验获得;(1)随体系F含量的增加,固相线温度显著下降。(2)石英和黄玉的温度稳定域上限升高,碱性长石的稳定域上限降低;在F≤4%时,体系能在固线性之上结晶出典型的黄玉花岗岩矿物组合;在F=6%时,体系能在固相线之上结晶出典型的黄玉云英矿物组合;(2)含氟浅色花岗质熔体具有能分异出极端富F残余熔体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滇西莴中新生代高镁富钾火山岩富含橄榄石斑晶,其核部Fo含量变化较大(94~75%),由大斑晶(〉1mm)、中等粒径斑晶(0.3~1mm)至小斑晶(〈0.3mm),Fo含量总体变小;橄榄石斑晶CaO含量大于0.1wt%,随着Fo含量的降低,MnO含量升高,而NiO含量降低,并具有明显的岩浆结晶分异趋势,均为岩浆成因,但来源复杂;大斑晶和中等粒径斑晶的核部Fo含量明显与全岩MgO不平衡,均属于捕虏晶来源。橄榄石斑晶中的尖晶石包裹体高Cr#(0.77~0.94)、低Mg#(0.17~0.65),具有较低的Al2O3含量(〈10wt%);尖晶石包裹体的TiO2含量总体上较低(〈1.0wt%),暗示了绝大部分橄榄石属于岛弧型岩浆成因,来源于富集交代的方辉橄榄岩部分熔融岩浆;少量高TiO2尖晶石包裹体(1.36~3.96wt%)的存在则暗示了部分橄榄石斑晶的形成可能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有关。大斑晶和中等粒径斑晶橄榄石均具明显的成分梯度变化,由核部、幔部至边部。其Fo、NiO含量降低而MnO、CaO含量增大,并且边部成分特征与小斑晶橄榄石相类似,其源区至少存在两次岩浆作用过程,核部成分变化反映的是早期高Mg#岩浆中的橄榄石结晶分离作用过程,而边部以及小斑晶橄榄石的成分变化则反映了后期喷发岩浆(Mg#略低)体系中橄榄石的结晶分离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20.
钠长花岗岩—H2O—HF体系中流体/熔体间氟的分配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在p=100Mpa,在770℃≤t≤800℃和WF=2%-6%条件下进行了钠长花岗岩-H2O-HF体系液相线附近线体/熔体间氟的分配实验。对淬火玻璃的主要元素和氟含量进行了电子探针测定。用质量平衡法计算了流体中的氟含量,所获得的氟的流体/熔体分配系数DF均不盱1.0随体系氟含量的增加DF有所增大,表明在花岗岩岩浆一热液体系,氟优先进入熔体相,含氟花岗岗岩结晶晚期流体释放阶段残余熔体仍保保持富氟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