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3月31日,中国地质学会发布2019年全国十大地质科技成果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公告,安徽省地质学会推荐的《淮南煤田潘集煤矿外围煤炭详查》荣获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荣誉。《安徽省淮南煤田潘集煤矿外围煤炭详查》是省煤田地质局勘查研究院等单位承担的省煤炭重点勘查项目,是我省"358"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核心项目。项目在淮南潘集煤矿外围新发现优质煤炭资源量48.57亿吨,为特大型煤矿床。项目开展了深部煤  相似文献   

2.
刘庄区位于安徽省淮南煤田潘谢矿区的西部,面积约90km~2。该区的合作勘探工作,是1980年在北京召开的中日两国政府成员会议上共同商定的,利用日本提供的设备,在中国境内开展煤田地质勘探。合作勘探报告提交后,根据合肥煤矿设计院的要求,又对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成果有目的地进行了验证,1987年12月提交《安徽省淮南煤田刘庄勘探区精查地质报告》,1988年1月由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审查批准。  相似文献   

3.
淮南煤田上石盒子组中的硅质岩(燧石层)早已发现,但一直没有进行过详细研究。近几年来,豫西一些煤田上石盒子组的燧石层得到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燧石层被定名为海绵岩,并指出了它对研究含煤岩系沉积环境的意义。受豫西研究的启发,我们也对淮南煤田各勘探区钻孔所见的硅质岩进行比较系统的采样和岩石薄片鉴定、X射线化学分析及电镜扫描等各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文初步总结了本区硅质岩的一些特征并对其形成环境提出一些看法,分述如后。   相似文献   

4.
由第一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广东煤田地质公司、湖南煤田地质公司和安徽煤田地质公司分别承担,中国矿业大学协作的《安徽省淮南煤田颖凤推覆构造与找煤研究》、《广东省兴梅煤田滑脱构造与找煤研究》、《湖南省涟邵煤田北段测水煤系滑脱构造的研究与找煤预测》以及《安徽两淮煤田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两淮地区煤炭资源地质条件分区、分等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变化程度及其所涉及的相关地质条件分类问题是影响勘查工程布置的主要因素。借鉴原国家煤炭部技术咨询委员会1992年所作的《矿井综合评价及分类》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评价办法,对两淮地区煤炭资源地质条件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区、分等综合评价。首先以两淮地区现有的地质报告成果为依据,以矿区为基本评价单元,选择构造复杂程度和煤层稳定类型作为评价参数,将煤层赋存深度和水文地质条件作为修正参数,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起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层次权重系数及相关因素的隶属度,以此建立地质条件分等与煤层连续性、煤层连续性与构造复杂程度及煤层稳定程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并确定地质条件分等定量划分标准,在此基础上对两淮地区煤炭资源地质条件作出分区、分等综合评价:淮北煤田的宿县、临涣矿区和淮南煤田的潘谢、淮南定远矿区为地质条件Ⅱ~Ⅲ等区;淮北煤田的濉萧、涡阳矿区和淮南煤田新集矿区为地质条件Ⅳ等区。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在地震地质条件较好的情况下,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在淮南煤田的应用.成果表明,所得地质资料可靠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针对淮南煤田复杂的煤系天然气地质条件,以区域构造演化为主线,结合盆地模拟和最新钻探成果(潘气1井),深入探讨了淮南煤田构造演化阶段以及构造控制下的煤系天然气成藏过程和赋存特征。结果表明:淮南煤田晚古生代成煤期以来经历了稳定沉降(C2-T2)、构造形变(T3-J3)、伸展隆升(K-E)和坳陷沉积(N-Q)四个构造演化阶段;在经历了晚石炭-中三叠世的沉降埋藏之后,淮南煤田煤系有机质热演化在三叠纪末期达到最大值,生成大量的热成因气,在侏罗纪-古近纪持续隆升剥蚀和新近纪以来的坳陷沉积后,潘气1井现今煤系最大埋深超过了2 000 m;淮南煤田总体表现为压性构造特征,对煤系天然气资源保存有利,内部发育的小型正断层,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煤系储层物性,其中潘集煤矿外围地区是淮南煤田最为有利的煤系天然气勘查开发区域。  相似文献   

8.
在对淮南煤田太原组前期油气勘查工作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重大实物发现(油气显示层位和现场含气量测试),提出了针对山西组下伏地层的井下钻孔布设方案及其井身结构设计,并综合掌握实物发现地矿井地质构造资料,进一步提出了针对淮南煤田阜凤逆冲推覆构造带下盘系统(原地系统)太原组含煤岩系油气资源调查的地面探井布设方案及其井身结构设计。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井下钻孔+地面探井"相结合的淮南煤田太原组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煤田地质工作走过了艰辛而辉煌的40周年。 作为工业部门的地质单位,我们煤田地质工作40年来的最大功绩是满足了煤炭工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保证了煤炭基本建设和煤炭生产的持续发展。40年中,我们共提交各类地质报告5053件,累计探明煤炭储量7810亿吨。在进行煤炭资源勘探的同时,还为矿区做了相应的水资源勘察工作,为一些干旱缺水矿区找到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应该说,我国煤炭产量从建国初期3243万吨上升到去年11亿吨,成为世界第一户煤大国,其中就凝聚着广大煤田地质工作者的心血与奉献。  相似文献   

10.
陕南山阳早石炭世植物群之发现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186煤田地质队与西安矿业学院地质专业实践队师生于1969年,在陕西山阳县二峪河东洼、西洼地区,发现了一些植物化石。经西安煤田地质研究所初步鉴定认为是早石炭世的分子。该地区属于东秦岭范围,过去尚无可靠的早石炭世植物化石的报道。近年来186煤田地质队,在二峪河地区,陆续发现了阴沟等5个化石点,采集了二百余块植  相似文献   

11.
李垚 《中国煤田地质》2003,15(5):32-33,49
淮南煤田潘谢矿区新生界底部沉积了“下含”、“红层”、“碎石层”、“砂砾岩”等地质沉积物,在分析沉积物的岩性特征、分布规律、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沉积物的含、隔水性特征进行了危险性分区,明确其对矿井回采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前,广大煤田地质工作者十分关心地质力学在煤田地质领域内的应用,特别是应用于已在全国广泛开展的煤田予测工作中,不少单位已经进行了探索,初步收到一定成效。本文仅就各方面所提供的经验,着重对煤田预测中运用地质力学分析方法方面提出一些工作中的体会,供进行煤田预测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煤田地质普查勘探工作,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得到了正常发展,在这以前,在反动阶级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之下,谈不到什么地质普查、勘探工作。虽然,也有过一些煤田地质调查,但只限于地面的粗略观察,工作十分简单,不能正确的反映煤田地质实际情况和它的远景。  相似文献   

14.
从福建省50多年来承担煤田勘查的队伍演化、煤田地质勘查发展历程、五大煤炭基地勘查简介、煤田地质勘查及研究主要成果等方面进行回顾,总结了福建煤田地质勘查的基本经验和体会,对今后煤田地质工作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实践江西煤田地质经研会(江西煤田地质局南昌330001)40多年来,煤田地质行业向国家提交了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大量的地质资料,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市场体制的建立,过去形成的一些指导思想、经营观念和工作方法等,已...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的煤炭资源条件较差,历年缺煤,探明储量仅二十余亿吨,居全国第21位.解放以来,煤炭部地质队伍进行了大量普查找矿工作.对暴露、浅隐伏的含煤区深800米以上地段,绝大多数作过较详细的地质一钻探和物探工作,个别煤田的勘探深度达1200米;扩大了一些煤田的煤炭储量,发现了全隐伏的梅河煤田.  相似文献   

17.
杨广进 《吉林地质》2007,26(1):83-85
吉林省煤田地质系统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但由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等诸多因素,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煤田地质没有补充更多的"新鲜血液",整个煤田地质系统出现了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随着煤田地质工作形势的变化而突现.尤其是国务院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及"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等政策的出台,这些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所以,在今后的工作开展中,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已成为吉林省煤田地质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下面,就从5个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煤田勘探中研究煤层可选性方面出现了可喜的进展。一些单位在精查中利用多组探煤钻孔采取煤层简易可选性样。做简化流程试验,从面上研究煤层可选性变化,提高了评价精度,受到煤矿设计部门的欢迎。四川、江西等煤田地质研究所用煤岩学方法做煤层可选性研究的尝试,取得了除粒  相似文献   

19.
中国学习地质或从事地质工作的人们,几乎都参观过煤矿,实习过煤田地质。大多数的人们,还自己做过关于煤田的调查工作,所以煤地质的这个问题,似乎是很通俗,很普通化了。但如果稍为深入研究,就可发现这个问题并不简单,它关联着很多方面,包含着许多问题。因为煤是各种工业的最基本的原料,在中国又有很丰富的矿藏,为建设新中国,为彻底了解中国的煤矿情况,我们对于煤地质必须深入研究。以下所说的只是一个概论,其中许多错误,要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0.
在江西煤田基础地质工作中,有基础地质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探讨。部分地段早侏罗世地层与安源组、长兴组与茅口组时代需要重新核实;一些近期发现的构造控煤区有待验证;少数区段煤层对比存在问题应改正;一结区段的含煤性有必要重新认识。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地质勘查工作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