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常规气象观测等资料,从雷达气象学和中小尺度天气学出发,对引发湘东南特大暴雨的两次强热带风暴"碧利斯"与超强台风"圣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为东风带系统影响,地形增幅作用显著.螺旋带状、弥合加波阶段是造成强降水的主要时段.均有低质心暖性降水虽波特征,降水效率高."列车效应"是造成特大暴雨的关键,但形成方式不同:"碧利斯"主要由带状回波形成,而"圣帕"主要由回波在同一区域加强形成."碧利斯"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均大于"圣帕"过程,对流更旺盛,范围小而雨强大,与西风带冷式切变线暴雨回波相似."圣帕"回波均匀,持续时间长,与西风带暖式切变线暴雨回波特征相似,回波移动缓慢,降水总量大.两次过程都有暖平流上叠加辐合风场的特征,形成了有利于强降水的环境背景.中γ尺度"大风核"造成有组织的次级环流,可能是"列车效应"形成和维持的主要原因.谱宽表明,受地面的摩擦作用,低层有强烈的湍流和乱流,有利于低压中心从低层减弱.中层为强而稳定的气流,有利于气旋强度的维持,形成长时间强降水. 相似文献
2.
利用TRMM卫星资料分析"桑美"台风云系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TRMM卫星测雨雷达、微波成像仪探测结果,结合天气图、FY-2c卫星云图、南昌多普勒雷达图,对"桑美"台风活动的大气环流、不同阶段云系特点,以及云中冰、水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桑美"云系在洋面时有清晰的台风眼和云墙结构,螺旋云带范围较大,在云墙和螺旋云带处存在较强降水;临近登陆时螺旋云带和降水范围明显减小,但云墙处分布大量冰粒子和水粒子,云墙处对流极其强烈,中心区域强降水云系更为紧密;登陆后云墙结构消散,强度减弱."桑美"登陆后降水水平范围明显减小,且中心处的降水强度也要小于在洋面时,台风云顶高度明显小于在洋面时."桑美"登陆后在江西境内的对流降水样本比例和降水贡献率都远高于在洋面上,其中10~20 mm/h对流性降水贡献率达46.7%,导致江西局部产生大暴雨. 相似文献
3.
4.
5.
6.
沿海台风决策服务系统研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自行研制开发并投入使用的舟山市台风决策服务系统。该系统收集了大量国内外气象和水文资料、全市重要防汛设施等水利信息和实况资料,建立了台风综合信息数据库。通过检索可以查找到相关性较好的历史相似台风。系统决策服务汇报材料内容全面,针对性强,系统最后出具的台风决策气象服务建议书,在为政府决策部门有效开展防台、抗台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台风决策气象服务初探——以“纳沙”台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台风灾害带来的损失越发严重和致命,科学、准确地为政府决策层提供决策服务产品,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乃至稳定和谐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立足于台风决策气象服务业务实践,通过完整再现2011年最强台风"纳沙"的决策气象服务过程,总结和提炼出目前台风决策气象服务的主要方式和产品编制要求、流程,并挖掘出服务的经验和亮点;同时,分析现实服务中客观存在的一些弊端和问题,思考进一步改进方案,旨在不断提升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全力做好台风决策气象服务工作,从而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急决策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台风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9.
利用ARW-WRF模式,以垂直方向40个模式层(对低层加密)、水平方向最高1 km的分辨率,对台风桑美(2006)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况基本一致。基于台风桑美(2006)1 km分辨率的模拟结果,对台风低层(海面或地表以上1500 m以下)风场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台风登陆前,其最大风速半径附近存在水平风速在垂直方向有很强变化的风廓线,该类型风廓线的最大风速高度有明显变化,表现出类似急流的特征;而台风登陆后,其水平风速垂直变化明显减弱,即风廓线类型发生较大变化;另有一种水平风速在高层少变的风廓线类型在台风中是普遍存在的。还根据高层和低层两个切变因子,将台风登陆前的风廓线分为急流型、普通型和过渡型,并进一步分析各类风廓线在台风中出现的位置和急流高度。对急流型风廓线的形成原因也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超/次梯度风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形成急流型风廓线的原因,而外围绝对角动量的输送在其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受台风环流及西南季风的影响,17日20时-18日20时,崇左市出现了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是造成台风路径偏西北行的原因,活跃的西南季风及副热带高压西南侧的东南气流汇入台风东侧造成中低层的东南风急流为此次大暴雨过程提供了充沛的能量和水汽,台风登陆后仍维持较大强度是强降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基于T/2分数间隔的SEI双模式盲均衡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NCEP/NCAR 1°×1°最后分析资料(final analysis,FNL)计算“圣帕”台风螺旋度,探讨各垂直层上水平螺旋度与强降水时间演变的关系、水平螺旋度与强降水落区的关系以及垂直螺旋度时间演变与强降水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700 hPa螺旋度最能反映强降水时间演变,正螺旋度大值中心附近与暴雨落区一致,同区域内螺旋度中心值的强弱与该区域内降水的强弱关系密切;若垂直方向上高低层的螺旋度同时由负值转为正值,则强降水发生,反之降水减弱、停止;对于预报台风强降水时效,水平螺旋度远比垂直螺旋度、散度、垂直速度具有更多有效预报时间;对于预报台风强降水落区,垂直螺旋度比水平螺旋度更具有优势,若能利用垂直螺旋度对水平螺旋度预报强降水作出订正可能将有助于提高台风强降水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运用常规观测资料、T213资料等,对0605号台风“格美”的移动路径和暴雨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格美”登陆后虽然强度迅速减弱,但由于其减弱后的低气压环流在江西逗留时间长,所携带的水汽和造成的辐合上升条件足以造成江西出现暴雨天气。通过分析探空、地面加密自动站和闪电定位等资料进一步指出,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对流不稳定和地形抬升的共同作用,加剧了赣西南局地降雨的强度。由于前期台风“碧利斯”已造成赣州市出现较强降水,赣南土壤含水量、地下水位和江河湖库水位均较高,使得“格美”造成的短时强降雨迅速产生有效径流和汇流,导致局地山洪暴发而致灾。 相似文献
13.
14.
影响河南的登陆台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统计了1949-1998年从闽、浙登陆台风的气候特及河南省台风暴雨概况,并利用天气学方法对台风登陆后的移动路径进行了概括和分析,以期为灾类台风的降水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MICAPS提供的实时探测资料及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综合分析了环流背景、冷空气活动和下垫面对台风“圣帕”登陆后的路径和强度变化的影响,并对“圣帕”登陆后的物理量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圣帕”在陆上长久维持过程中,高层高空槽区正涡度平流使其涡度增加,500hPa自外界获得正涡度补充,衰减缓慢并保持一定强度;(2)水汽输送和低空急流的维持支持积云对流发展,积云对流对台风的维持具有正反馈作用;(3)“圣帕”路径发生西折的主要原因是500hPa大陆副高加强向南伸展,表现为台风西侧环境场的北风风速明显增强,引导气流由东南气流转为东北气流;(4)低层冷空气入侵阻挡登陆后的台风低压继续北上,并促使其路径折向西南。 相似文献
16.
该文将时空数据模型的概念引入台风海洋网络气象信息系统,旨在构建一个多源、异构气象服务产品与数据按照统一的时空数据模型进行组织、集成和融合,并在互联网上实时展现的信息系统平台。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思路和技术框架,同时分析了该系统中引入时空数据模型的技术难点和关键技术,重点展示了系统构建成型后能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台风路径信息与卫星云图、天气形势场等多种气象信息的叠加显示;多功能历史台风路径信息查询;台风实况路径信息与城市风雨监测实况、卫星云图、雷达图的同步动画显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气象资讯、城市天气实况及预报等内容的集成发布等。该研究成果已在中国天气台风网(typhoon.weather.com.cn)得到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7.
圣帕台风暴雨的非地转湿Q矢量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WRF中尺度模式模拟了台风"圣帕"登陆后减弱成热带低压造成湖南省大暴雨的过程,使用模拟输出的高分辨率资料,借助非地转湿Q矢量对这次暴雨过程做了详细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非地转湿Q矢量能比较清楚地揭示此次暴雨演变过程,尤其700 hPa的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场对降水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其散度辐合区域对应着降水的落区,散度辐合强度变化指示着降水强度的变化趋势,并且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辐合强度的大小可预示着未来3~6 h降水的强弱,是具有预报价值的;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是非地转ω方程的强迫项,并与地形条件共同作用激发了地面中尺度系统的发展与次级环流的形成,是此次暴雨得以发展与维持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对9711号台风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东南低空急流和高层的西风急流与台风的相互作用,高层辐散区与低层辐合区同时北抬和重叠,是造成山东地区附近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原因。暴雨区主要位于台风移动前方的右侧。台风的移向与副高的位置及强弱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采用T213L31模式大气分析资料,诊断计算天气学中的凝结函数降水、水汽通量散度降水,并理想设计与诊断计算气层对流不稳定降水和层结不稳定降水,用于对2007年8月间西太平洋登陆台风帕布和圣帕降水运动进行诊断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热带扰动中凝结函数降水场呈弱态,但有较强水汽通量散度降水场,且水汽辐合降水运动组织对流不稳定降水和层结不稳定降水。在热带扰动发展与台风形成时,其低层风场水汽辐合与积云对流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时是气层对流不稳定能量与气块(团)湿不稳定能量的积聚过程,前者可带来暴雨,后者可带来大暴雨。相关天气学分析表明:台风暴雨是大尺度风场及中尺度水汽辐合降水运动组织起中、小尺度气层、气块(团)对流降水运动,对流性降水是由风场支配故变化较大、较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