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联达 《甘肃地质》1994,(1):11-26,101,104
宁夏中宁、中卫地区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发育,化石丰富,是我国石炭—二叠系地层重要研究地区。首次系统的孢粉地层学研究,共发现60余属、18O余种孢子和花粉。根据孢子花粉在地层中演化规律,可划分出10个孢粉组合带,其中石炭系8个带,下二叠统2个带。中宁、中卫地区石炭系和下二叠统孢粉组合带可与甘肃靖远和华北地区同时代孢子带比较,亦可与西欧,北美和前苏联有关孢子带对比。中宁、中卫地区石炭系和下二叠统孢粉带的研究不仅有重要地层学和古生物学意义,而且对该地区石炭系和石炭—二叠系界线划分与对比有重要意义,对研究华北地台和祁连褶皱带之间关系以及沉积环境和古地理的研究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克拉美丽地区石炭、二叠纪地层的孢粉学研究,仅在早石炭世的塔木岗组、滴水泉组和晚二叠世的平地泉组中发现不很丰富的孢粉化石,可划分为与上述3个组相对应的3个孢粉组合,被依次称为Dictyotriletes-Lycospora组合、Crassispora-Punctatisporites-Stenozonotriletes组合和pityosporites-Torispora组合。经孢粉组合特征讨论及与国内外同期孢粉组合对比,这3个组合或3个组的地质时代可初步确定为早石炭世早期的杜内期、早石炭世晚期早维宪期和晚二叠世中期的中欧克期。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区块的多口探井中发现了丰富的石炭—二叠系的孢粉化石,为了建立该地区的生物地层划分标准,将该地区与华北克拉通石炭—二叠纪时期的孢粉组合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建立了4个孢粉组合:Cyclogranisporites--Denosporites--Florinites组合(Ⅰ),归属于太原组;Sinulatisporites--Gulisporites--Punctatisporites组合(Ⅱ),归属于山西组;Punctatisporites--Limitisporites--Punctatosporites组合(Ⅲ),归属于下石盒子组;Vitreisporites--Pteruchipollenites--Vittatina组合(Ⅳ),归属于上石盒子组。该研究成果为华北克拉通石炭—二叠系古植被和古气候重建提供了新的孢粉数据,古气候恢复表明,太原组—山西组沉积时期,为温暖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下石盒子组时期气候开始偏干旱,上石盒子组沉积时期,气候则持续向干旱环境转变。  相似文献   

4.
利用钻孔岩心资料对彭庄煤矿的石炭–二叠系各个组段的孢粉组合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孢粉化石的纵向分布规律及其含量变化,识别出四个孢粉组合,自下而上分别是:太原组Laevigatosporites perminutus-Granulatisporites granulatus组合;山西组Gulisporites cochlearius-Leiotriletes adnatusSinulatisporites sinensis组合;下石盒子组Apiculatisporites aculeatus-Gulisporites laevigatus-Macrotorispora minuta组合,上石盒子组Patellisporites meishanensis-Sinulatisporites sinensis-Florinites antiquus组合。依据地层岩石特征,初步恢复了本区的成煤环境:太原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而从山西组开始沉积环境逐渐转变为三角洲平原相为主的过渡相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5.
耿国仓 《甘肃地质》1998,7(2):41-48
巴彦浩特盆地的上石炭统靖远组与羊虎沟组为连续沉积,厚度477.5m。经29块岩样分析鉴定,发现孢子花粉51属95种(含2新种)和3粒不能鉴定的分子。根据孢粉的纵向演化,可分为上下两个组合带,下组合:Tripartitesvetustus-Triquitritestribulatus组合(简称VT带),分布于巴参2井3779~3570m井段,该孢子带具环孢类含量较低,未发现单缝孢Laevigatosporites和Punctatosporites以及不能归类的Trinidulusdiamphidios;上组合:Sinusporessinuatus—Crasis-porakosankei组合(简称SK带),分布于同一井的3570~3301.5m井段,孢粉丰度较下组合高得多,具环孢子含量一般在50%以上,花粉含量增高。地质时代属晚石炭世早期(纳缪尔B—C期)。  相似文献   

6.
孢粉相是反映沉积物及其成岩作用环境的沉积有机质组合。为了评价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中下侏罗统烃源岩生烃潜力,对中下侏罗统孢粉相进行了详细研究,基于有机质组份的鉴定和统计,将中下侏罗统划分为5个孢粉相带:第Ⅰ孢粉相带为煤质—具结构陆生质有机质组合,分布在小煤沟组;第Ⅱ孢粉相带为无定型有机质组合,分布在大煤沟组1段;第Ⅲ孢粉相带为煤质—草质有机质组合,分布在大煤沟组2~4段。第Ⅳ孢粉相带为无定型—草质有机质组合,分布在大煤沟组5段;第Ⅴ孢粉相带为无定型—半无定型—结构水生质有机质组合,分布在大煤沟组第7段。大煤沟组第1段、第7段烃源岩孢粉相带有机质类型最好,是最有利的生油气层段,其次是大煤沟组第5段,其它层段生烃潜力差。  相似文献   

7.
耿国仓  袁效奇 《甘肃地质》1996,5(2):11-20,T004
钻井资料证实,内蒙巴彦浩特盆地东部保存有较完整的石炭系,其中上石炭统羊虎沟组厚达459.6m。经72块岩样分析鉴定,共发现62属119种孢粉,含6个新种。可概括为上下两个孢粉组合,上组合称Densosporitesbelulus-Crassisporalatigranifer-Lycosporagranulata(简称BLG)组合,下组合称Crasisporalatigranifer-Camptoriletesreticuloformis-Vestisporacostata(简称LRC)组合。地质时限为晚石炭世中期羊虎沟组(维斯法期A—C)。  相似文献   

8.
辽东、辽西石炭系(地台型)发育,化石丰富,是研究我国北方石炭系及矿产的理想地区。华北缺失下石炭统早已成“定论”,但笔者通过植物化石研究证实东北南部存在早石炭世地层无疑,并建立了Sublepidodendron-Achaeocalamites-Cardiopteridium spetsbergense组合带。与此同时,作者又在辽东、辽西石炭系下部采到了丰富的孢粉化石共36属75种,并归结为Lycos  相似文献   

9.
赵秀丽张锡麒  王明镇 《地质学报》2004,78(3):296-301,i003,i004
通过对山东聊城许营地区Ⅱ20、Ⅶ14钻孔石炭-二叠系与第四系(平原组)之间新近纪地层中孢粉化石和介形虫化石研究,建立了一个Magnastriatites-Ulmipollenites-Liquidambar pollenites孢粉组合和一个Limnoc ythere gudaoensis-Cyprinotus(Heterocy pris)formalis-Candona planus介形虫组合。上述孢粉组合和介形虫组合经与山东北部、渤海海域、江苏北部、陕西渭河盆地、松辽盆地、东海陆架盆地龙井构造带等地新近纪地层对比,其地质时代应归属于新近纪中中新世。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华北地台河南鹤壁地区太原组有孔虫动物群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有孔虫化石18属33种,建立了一个区域性有孔虫动物组合带:Bradyina—Palaeotextularia组合带,根据有孔虫化石的属种类型、数量,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出组合带有孔虫化石在地层中的比例变化情况,并根据化石组合带与国内其它地区的有孔虫动物群进行对比研究,认为鹤壁剖面有孔虫动物群Bradyina—Palaeotextularia组合带归于晚石炭世晚期的早期(C2^2-),进而对研究区石炭-二叠系界线的划分进行探讨,界限应该放在第16层(泥岩)和第15层(灰岩)之间。  相似文献   

11.
研究西伯利亚西部白垩纪沉积层的孢粉可以建立孢粉组合的参照序列。本文运用采自海相剖面的材料与菊石化石带进行对比,建立了下白垩统和上白垩统一些层位中的孢粉化石带。这些新确立的孢粉组合层序反映了白垩纪孢粉植物群的演化阶段。由于生物相和古地理特征的变化,孢粉组合在横向上变化较大,很难依据孢粉资料进行地区间的精确对比。然而,有些孢粉组合演化发展的总体趋势能用于对比、定义部分地层层位。  相似文献   

12.
赵汝旋  秦国荣 《广东地质》1997,12(1):19-26,T001
粤北地区下石炭统下部的古孢子化石组合以具有泥盆-石炭纪过渡色彩为特征。根据其产出的地层位置和组成特征,划分Verrucossisportites nitidus-Anapiculatisporite hystricousus组合带(NH组合带(和Lycospora-Calamospora组合带(组合带)。前者以乐昌大赛坝剖面为单位层型,其中的孢子较原理,交复杂,繁盛于泥盆纪的分子含也较高,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3.
滇西保山地块下石炭统的新发现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在保山地块的东部发现了一套与原下石炭统明显不同的沉积组合,定为下石炭统张家田组,岩石以出现较多碎屑岩、凝灰岩及夹两层蚀变玄武岩为重要特征,产丰富的牙形石化石,可分为三个生物带,时代为早石炭世岩关期一大塘早期。  相似文献   

14.
福建宁化上石炭统筵类生物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4带3亚带:1)Pseudoendothyra ninghuaensis带,2)Fusulina—Fusulinella带,其中包括Fusulinella helenae—Pseudostaffella paxadoxa亚带、Beedeina mayiensis亚带和Fusulina quasicylindrica亚带,3)Protriticites obsoletus带和4)Montiparus montiparus—Quasifusulina fusiformis带。该区生物地层可与我国华南、华北和西北沉积区以及俄罗斯地台同期地层进行对比,其年代地层归属于上石炭统达拉阶至逍遥阶下部,相当于国际地层表上石炭统(宾夕法尼亚亚系)的莫斯科阶和卡西莫夫阶。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安徽南部贵池一东至地区上石炭统一下二叠统中首次发现丰富的有孔虫化石,经系统研究在上石炭统建立了两个组合,下二叠统建立了三个组合,并与国内相应地层有孔虫组合进行了对比。从而填补了该区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有孔虫生物群的空白,丰富了生物群的内容,并讨论了隆林阶在该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鉴于陕北佳县地区石炭-二叠系无地表出露,以深孔岩心中所含古生物化石资料为研究对象,在研究石炭-二叠系的基础上,论述了该时期古生物群的特征,建立该区域石炭-二叠纪植物、类、腕足动物以及牙形石生物地层组合带。该研究成果不仅完善与补充该区域古生物地层学的内容,而且服务于该区域成油与煤田预测等实际工作,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华北型石炭—二叠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在《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2001)思想框架下,采用多重地层分类原则,对区内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和层序地层进行划分对比研究。岩石地层可划分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孙家沟组,其中山西组和上石盒子组为主要含煤地层;在生物地层方面,建立2个组合带和5个植物组合带;区内石炭纪地层仅发育上石炭统,二叠纪地层齐全;区内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通过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突出了不同地层单位的属性特征,优化了区域等时地层格架,有助于煤炭资源的预测与评价。  相似文献   

18.
岩石地层单位是根据地层的岩性特征划分的地层单位,组是岩石地层的基本单位,西藏申扎德日昂玛一下拉和昂杰剖面石炭-二叠系发育,该地区石炭、二叠系的岩石地层单位都是在这两个剖面上建立,然而,其中的一些岩石地层单位的建立是根据地层中的化石组合而不是据其岩性特征,不符合多重地层划分的原则,该文对申扎地区石炭-二叠纪岩地层系统提出了一些见解,并简要讨论了石炭-二叠系界线。  相似文献   

19.
陆刚  胡贵昂等 《广西地质》2002,15(3):9-14,19
桂西北天峨地区孤立碳酸盐台地,上泥盆统顶部至上石炭统下部有孔虫十分发育,可划分15个有孔虫生物组合带,它们是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以有孔虫Eoendothyra与Quasiendothyra的灭绝,Bisphaera的大量出现划分泥盆系/石炭系,以Eoparastaffella的出现作为维宪阶的底界,以Globivalvulina或Pseudostaffella的出现作为上,下石炭统的划分标志,生物分带明显,与岩石地层分界吻合或基本一致,是较理想的地层分界。  相似文献   

20.
齐姆根-桑株河地区石炭-二叠纪地层划分及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奚伯雄  张健  刘增仁 《新疆地质》2002,20(Z1):58-66
齐姆根-桑株河地区石炭-二叠系分布广泛,层位齐全,化石丰富.据实测剖面及系统采集的类及腕足、牙形石、孢粉等化石较准确地厘定了石炭-二叠系各地层单元界线和岩石组合特征,自下而上划分出卡拉巴西塔克组、克里塔克组、和什拉甫组、卡拉乌依组、阿孜干组、塔哈奇组和克孜里奇曼组、棋盘组、普司格组、达里约尔组、杜瓦组,其中下石炭统仅分布于莫莫克以西.早二叠世中晚期-晚二叠世早期新藏公路以东普司格组属河流-湖泊-冲积扇相沉积,莫莫克-齐姆根地区棋盘组,达里约尔组以浅海相与河流三角洲相交互沉积及湖泊-河流相沉积为特征,晚二叠世晚期仅于新藏公路以东沉积冲积扇-扇三角洲相的杜瓦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