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运用逆冲推覆构造理论,分析研究了湖北中部荆门—仙居地区的构造特征,认为该区为一平面三分带、垂向三分层、南北二分段的背形叠置式双重逆冲构造。该构造处于燕山期南大巴山~大洪山褶冲带的前缘,划分了地台盖层褶冲变形与台褶变形的界限,为区域构造研究提供了一个逆冲推覆构造实例。 相似文献
2.
闽西地区逆冲推覆构造格局及其演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闽西地区的早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由3个基本构造单元组成:西部结晶基底仰冲带、中部活化基底剪切滑脱带和东部盖层褶皱冲断带。古构造应力测定表明由西向东应力值依次递减。利用层长守恒原理,估算出的逆冲作用所造成的地壳缩短率至少达45%,缩短量近120km。逆冲推覆总体受华夏古陆基底构造作用的控制。乃华夏古陆西北边缘指向南东逆冲带的一部分。与扬子地台东南边缘指出北西的前陆边缘的褶皱冲断带一起,共同构成了华南早 相似文献
3.
4.
5.
6.
7.
论内蒙古大青山地区逆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发育在石拐断陷盆地南侧,由一系列规模大涉等向南倾的叠瓦状逆冲推覆断层构成,由南南西向北北东方向推覆,是单冲型逆推覆构造。由北向南分为前缘挤压滑构造带、斜歪倒转褶皱逆冲断层带和逆冲推覆岩席及叠瓦状逆冲断层带。 相似文献
8.
9.
龙门山双石推覆构造的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陶晓风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5,22(2):27-30
文章详细描述了龙门山双石推覆构造两个主要单元-双石断层和双石推覆体,根据它们的变形特征,探讨了双石推覆构造的形成机制,认为该推覆构造是由不同级别,不同期次逐次发育的台阶式推覆构造组合而成。 相似文献
10.
研究区逆冲推覆构造属扬子陆块的盖层构造。在其发育和扩展过程中伴随着策略滑移构造的产生,并于构造调整期或应力释放阶段产生逆冲反转作用,铸成一定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逆冲-推覆构造组合。文中除对逆冲推覆构造作较详的几何学描述外,采用移-距离图解和剖面平衡技术对其运动状态和过程进行讨论,认为马颈坳-王家塘逆冲断层和磷肥厂-翁下逆冲推覆断层具有不同的扩展速率和滑移速率,反映出同一体制下的应变差异,从而形成区 相似文献
11.
施洞口断裂是贵州东南部一条重要的断裂带,在它的逆冲推覆作用过程中,逆冲推覆构造的不同地段,其应力分布、构造变形特点都有一定差异。而逆冲推覆构造所产生的巨大水平挤压力在地台盖层中亦可产生构造变形。由于盖层结构中物质具垂直分带,各构造亚层变形特征也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12.
南沙海槽东南缘深水逆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我国南海南部南沙海槽东南缘深水逆冲推覆构造系统记录着古南海俯冲与消亡及南海扩张的演化史,为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系统。本文综合阐述了深水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形成时代和形成过程,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其动力学机制,建立构造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几何学特征差异该构造系统在平面上可划分为南段和北段,垂向上分为上部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和下部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受控于动力学机制,北段褶皱构造变形强度明显大于南段,体现在相邻逆冲褶皱排列间距明显小于南段。综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认为:下部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变形机制为晚白垩世—早中新世古南海俯冲消亡于婆罗洲之下的地壳缩短作用,而上部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变形机制为中中新世以来三角洲推进的重力滑脱作用与苏禄海盆扩张的地壳缩短作用的叠加结果。 相似文献
13.
14.
龙门山中—南段构造格局及其形成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龙门山中-南段前陆盆地变形区,后山褶皱推覆带和滑覆飞来峰构成了本区的基本构造格局,它是在古生代扬子板块西缘稳定大陆边缘陆棚沉积建造的基础上经历印支运动以来多次变形改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论宁镇山脉推覆构造的特征与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肖虹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7,(2)
本文通过对宁镇山脉构造特征的分析,认为宁镇山脉是由三个自南而北推掩的构造片体组成的推覆构造。每个构造片体的表层褶皱与逆冲、逆掩断裂组合都是深层滑移的地面表象,反映了统一的构造应力场。推覆构造的主体北东东向延伸,略呈向北突出的弧形,主要形成于三叠纪晚期的印支运动即南象运动。属于扬子、华北两个古板块碰撞带的后缘构造。燕山中—晚期北北东向挤压构造对其产生横跨和叠加。 相似文献
16.
17.
运用现代构造几何最新理论,指出安徽沿江煤田的基本构造型式为台阶式逆冲覆构造,并对其构造类型进行详细的分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及研究,确定了阿克塔什一带存在逆冲-推覆构造。在阐述推覆构造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几何类型划分。确定其推覆方向是由SW向NE,道冲-推覆距离估计应大于100km。推覆时代应在早第三纪之后。 相似文献
19.
大兴安岭北部漠河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漠河逆冲推覆构造发育在上黑龙江盆地的西北侧,是漠河地区的主要构造样式。逆冲推覆构造在空间上由一系列规模大小不等、近平行排列的逆冲断层构成,剖面上表现为犁式逆冲断裂所构成的单冲式叠瓦状构造。按其岩石组合、变形变质特征和推覆体不同可划分为4条构造分带。推覆方向总体由NW向SE,具有前展式的扩展方式,运移距离大于4 km,形成于晚侏罗世中期—早白垩世中期。并在较为系统研究漠河逆冲推覆构造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其生成演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兰坪盆地某些逆冲推覆构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厘定了兰坪盆地某些逆冲推覆构造的存在并作了深入的探讨。提出该区推覆构造属由西侧的自南西西向北东东推覆和东侧的自北东东向南西西推覆的两组逆冲断层组成的对冲结构类型。通过宏观和微观资料的综合研究,构造应力场属晚特提斯构造活动的一部分,即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会聚时,于滇西派生出北东东一南西西向的挤压应力场,形成陆壳内部边缘以脆性变形为主的薄皮构造。推覆构造主要形成于喜马拉雅运动早期,对其深入研究,于滇西喜马拉雅期构造特征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