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桂东南云开地区的基底主要由前寒武纪变质表壳岩与变形变质花岗岩组成 ,晚古生代、中生代盖层相当薄。该地块形成于晚前寒武纪 ,它在古生代向北运移并同时发生左旋旋转。这一事件奠定了该区的构造格局。在中二叠世末的东吴运动期间 ,该地块作为一个变质地体最终与钦州沉积地体拼合。文章重新对云开地区的大地构造特征进行了认识 ,认为该区的变质基底中存在晋宁期甚至前晋宁期地质体及相应的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2.
桂东南桂南一带钛铁砂矿丰富,是广西重要的矿产资源之一。钛铁砂矿开采方便,既可大规模集中开发,又可零星开采,对我区经济发展将有一定意义。这些钛铁砂矿多来源于受到风化及剥蚀了的花岗岩类岩石(指酸性、中酸性和中性的侵入岩,下同),它的分布与源岩的含矿性、规模以及分布都有密切关系。本文试图从分析钛铁砂矿的物质来源出发,评述这一带钛铁砂矿的远景和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3.
燕山晚期,山东地域构造—岩浆活动剧烈,特别是沂沭深断裂带(郯庐断裂带山东境内段)活动异常频繁且急烈,切割深度已达上地幔,其两侧的鲁西和鲁东地块亦形成了复杂的断裂系,导致了多旋回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各自形成了一套代表性的岩浆岩岩石组合,奠定了三大岩石区之格局。各岩石区之岩浆岩化学成分既有关联性又有差异性,表现在岩浆岩的酸度和碱度具有明显的变异。之所以如此,显然与山东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即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的陆缘地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桂东南花岗岩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东南部花岗岩分布地区地质灾害发育密度大,危害范围广。文章总结了桂东南花岗岩地区地质灾害发育基本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为桂东南花岗岩地区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盆地控制沉积的观点出发,提出桂东南的培地组应该与桂北的老堡组、湘南的留茶坡组等含硅质地层对比,归属于震旦系。这样华南盆地加里东旋回(包括晚震旦世)中的地层序列就可以从层序地层和海平面变化等方面得到统一的解释。文中还介绍了同位素年龄和化石方面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6.
桂东大瑶山金矿成矿区是广西主要金矿成矿区之一,龙水、桃花、古袍等金矿是其典型代表。本文着重对该区与金矿相关的花岗岩类特征研究,分析了花岗岩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认为:该区不同类型花岗岩大多属于同熔型花岗岩系列,其中以中酸性的花岗闪长岩类岩体与金矿有成生联系。 相似文献
7.
根据地质资料分析,桂东南地区存在着灵山和博白两个不同时期的地体。它们都以深大断裂为界。先后增置和拼贴在华夏古板块上。 博白地体与云开古陆的拼贴发生在郁南运动。灵山地体与博白地体的焊接发生在东吴运动,而十万大山海的关闭则在印支运动时期,因而印支运动是该地区由海变陆成山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8.
南秦岭碧口群岩石组合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裴先治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1989,(2)
碧口群是扬子板块西北缘中晚元古代古海沟—岛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岩石组合、岩石化学及稀土元素特征研究表明,其下部为蛇绿岩组合,以大洋E型拉斑玄武岩为特征,代表古俯冲杂岩;上部为重力流沉积组合,以火山质碎屑浊积岩及陆源碎屑浊积岩为特征,类似于海沟型复理石组合,代表古海沟堆积。同时构造变形及变质作用特征表明,在蛇绿岩分布区发育有大型韧性剪切带和高压低温变质的蓝闪片岩。由此可见碧口群属于中晚元古代扬子板块西北缘的古海沟—俯冲地体。 相似文献
9.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20,(3)
花岗岩残余节理是指花岗岩高度风化土体内的节理,常常被铁锰氧化物充填,呈褐黑色或黑色薄夹层,对边坡稳定性有重要影响。选取广西东南部容县陈村风化花岗岩滑坡内残余节理土及其两侧土体(全风化土)和上覆残积土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这3种土样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微观结构、孔隙分布特征,并探讨残余节理的演化过程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组成花岗岩全风化土和残积土的主要黏土矿物为高岭石、石英及少量伊利石。其中,全风化土内高岭石单晶尺寸在数微米至数十微米,呈书本状构造;残积土内高岭石矿物渐碎片化,单晶尺寸小于全风化土,呈杂乱无章分布。残余节理土的主要矿物类型为赤铁矿和水钠锰矿。初始风化阶段铁锰氧化物胶体呈球状、粒状分布,颗粒孔径主要为数微米至数十微米,表面呈多孔蜂窝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胶体活性;随着风化作用持续,铁锰氧化物胶体颗粒被拉长呈椭球状,沿节理走向呈片状定向挤密排列;最终形成薄板状定向分层排列,且胶体颗粒的蜂窝状结构逐渐消失,比表面积逐渐降低,圆度降低。残余节理土的饱和渗透系数比两侧全风化土约低两个数量级,节理由风化早期的渗流优先通道逐渐转变为风化后期的隔水夹层,从而影响风化土体内地下水渗流过程,对其边坡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新疆梧南金矿区地质背景和矿床原生晕研究为基础,以4号勘探线为代表区段,采集4个钻孔的193件地球化学样品进行金、银、砷、锑、汞、铜、铅、锌、铋、钼10项元素的测试分析和资料整理、统计制图等,对元素组合及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金与尾部元素呈正相关,与前缘元素呈负相关。首次建立了该矿床的原生晕分带,从前缘到尾部为:金-铋-铜-钼-汞-锑-银-砷-铅-锌,从而确定了该矿床的地球化学原生晕叠加模型:上部矿体的尾晕与下部矿体的前缘晕叠加到一起,形成尖灭再现或尖灭侧现的原生晕叠加形态。 相似文献
11.
12.
西秦岭大水金矿岩浆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秦岭大水金矿床与其周围伴生的中酸性小岩体的成因关系,直接影响矿床成因的划分和深部资源的开发。中酸性岩浆岩的成因、源区性质及岩体规模对金矿成矿有重要影响。大水金矿岩浆岩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岩浆系列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体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Eu正异常的特征;岩体洋中脊花岗岩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Th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Hf、Zr、Sm、Y、Yb等,花岗岩的w(Sr)-w(Yb)分类属于高Sr、低Yb"C"型埃达克岩。LA-ICP-MS锆石U-Pb法测年获得大水金矿格尔括合岩体和竖井941岩脉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15.8±1.3)、(202.9±1.5)Ma;成矿热液蚀变叠加在脉岩之上,成矿年龄应晚于202.9 Ma的脉岩年龄。Sr-Nd同位素组成具有高初始N(87Sr)/N(86Sr)值、低εNd的特点,模式年龄为1.29~1.47Ga。εSr(t)-εNd(t)图解表明岩浆源区为下地壳;εNd(t)-初始N(87Sr)/N(86Sr)图解暗示西秦岭存在统一的岩浆源区。因此,西秦岭大水金矿在成因上与高Sr、低Yb"C"型埃达克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14.
桂东南那卜地区古生代变质岩系 ,主要由花岗质岩石 (宁潭超单元 )和古生界组成。岩石构造变形强烈 ,构造形迹复杂 ,根据不同尺度上观察到的各种构造要素的几何学、运动学、构造应力场以及相互叠加关系等特征 ,可将其组成不同的构造组合 (群落 )。依据各构造组合之间的相互关系、同位素年龄 ,并结合相应的变质事件和岩浆活动事件等 ,建立起 2个旋回和 4个世代的构造变形序列。并初步探讨了古生代变质岩系的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周昕 《国土资源导刊(湖南)》2014,11(10)
以云南洱源县邓川中和钛铁矿为例,研究基性岩浆岩风化壳型钛铁矿的地质特征、成矿规律、矿床开采和矿石加工技术条件。提出该类型矿床找矿勘探较易,开采和选冶条件较简单,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6.
17.
根据华北地层大区下寒武统引用地层单位的特征岩性组合构成及其与鲁中特征岩性组合序列的对比,按照"两灰两红"的沉积格局,建立完整连续的岩石地层单位序列:雨台山组—李官组—余粮村组—馒头组。山西及以西各地的霍山组与馒头组的底部层位相当。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桂东地区主要金矿的氢、氧、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所取得的成矿信息,探讨了金矿成矿溶液性质、来源及演化过程,指出产于不同地质体内的金矿,其成矿溶液性质、来源不完全一致。但总的特征是以岩浆水为主,混有少量变质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溶液,矿床成因应属多种热液复合叠加型的复成因类型金矿,并探讨了氢氧同位素在找矿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与成矿作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概述
青海省位于我国西部腹地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北部.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复杂的地质背景,一直被众多的国内外科学家所关注,尤其是地学革命以来,甚至认为包括青海省在内的青藏高原是打开地球动力学奥秘的一把“金钥匙”,或者说是“天然实验室”. 相似文献
20.
秦巴山区植被覆盖与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01-2014年MODIS-NDVI和MODIS-LST数据,利用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对土壤湿度进行遥感反演,分析了秦巴山区植被覆盖与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发现:① 秦巴山区植被覆盖与土壤湿度均呈增加趋势;② 植被覆盖整体水平较高且表现出“四周低,中间高”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壤湿度整体表现出“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大体上二者呈现出空间分布正相关性;③ 植被改善趋势表现明显,显著改善区分布分散,无明显集中区域,退化区域主要集中于北部渭河沿岸及东部边缘少量地区;土壤湿度增长态势明显,增大区分布于除西北边缘及东北边缘外的几乎整个研究区中,减小区域面积小且大部分表现不显著;④ 秦巴山区植被覆盖与土壤湿度时空变化上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其中69.71%的区域表现出土壤湿度增大-植被覆盖改善的特征,分布于研究区除四周边缘地带外的大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