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子江 《地质论评》1986,32(4):367-373
本文对武功山成矿带中的22个花岗岩体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并编制了与其相应的朱为方氏Q-A-P投影图,从而得知:该带花岗岩主要是闪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碱性长石花岗岩,最广泛的是铝过饱和系列白云母-黑云母-长石、石英矿物组合(简称白云母-黑云母组合),长石牌号低,An的百分数为0-15%。由早到晚,岩石从黑云母闪长花岗岩→含黑云母、白云母二长花岗岩→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二云母碱性长石花岗岩→白云母碱性长石花岗岩。花岗岩是花岗岩化的产物。成矿作用与花岗岩化作用两者具相同的地质环境,矿床与花岗岩两者的形成作用也相似。  相似文献   

2.
吕劲松  张雪辉  孙建东  张勇  武彬  骆学全 《岩石学报》2017,33(11):3635-3658
钦杭成矿带东段处于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的交接部位,其特殊的构造背景造就了其独特的岩浆事件与成矿作用。本文详细总结了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时空演化与成矿规律,认为钦杭成矿带东段燕山期岩浆活动是连续的,可分为"两期四阶段":早期早阶段(180~160Ma)主要形成I型花岗岩,早期晚阶段(160~145Ma)形成I型、S型花岗岩,晚期早阶段(145~125Ma)以形成S型花岗岩为主(136Ma之后开始形成A型花岗岩),晚期晚阶段(125~100Ma)主要形成A型花岗岩。以东乡-德兴I型花岗岩带为岩浆活动中心,总体经历了从西往东,从I型→S型→A型的演化过程。按成矿专属性,将I型花岗岩分为两种类型:I_1型花岗岩以形成铜(金)铅锌铁多金属矿床为特色,I_2型花岗岩主要形成钨钼矿;将S型花岗岩分为三类:S_1型花岗岩主要形成钨锡钼矿床,高分异的S_2型花岗岩形成铌钽矿,S_3型花岗岩主要形成铅锌银铀矿床;A型花岗岩则具备I型、S型两种花岗岩的成矿特征。与岩浆作用一致,成矿作用也是连续的,可分为相应的"两期四阶段"。成岩成矿的时空演化过程主要受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中动力条件变化的控制,导致不同部位的基底地层发生熔融,发生不同程度的壳幔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户撒地区稀土矿矿体赋存于中生代三叠纪粗粒二长花岗岩、中~粗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体风化壳中,岩体风化壳的第二层中等风化带和第三层强风化带是本区稀土矿的主要控矿层位;该区稀土矿的形成经历了风化分解→剥蚀搬运→淋滤迁移→吸附富集的反复成矿作用,属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矿床;可采用地质测量→地球化学土壤测量→野外快速分析→工程控制→野外快速分析+实验室分析测试的找矿方法,来揭露圈定该区稀土矿体。  相似文献   

4.
湖南崇阳坪地区寨溪山钨矿床属于中型石英脉型白钨矿床。矿区内围岩蚀变作用强烈,蚀变分带明显,依据蚀变岩岩相学及岩石化学测试结果,并结合钻孔编录资料,将矿区围岩蚀变划分为3种类型的蚀变带:(1)电气石化→钾长石化→云英岩化→花岗岩;(2)电气石化→硅化→云英岩化→钾长石化边→花岗岩;(3)硅化花岗岩→花岗岩。钨矿化主要赋存在钾长石化、电气石化、云英岩化蚀变花岗岩中。蚀变带物质组分迁移结果表明,在蚀变过程中,主量元素除Ti O2、Mn O、Mg O外,其他元素迁移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尤其是Si O2、Al2O3、K2O、B等元素富集或亏损明显,W在钾长石化、电气石化蚀变花岗岩中富集明显。  相似文献   

5.
龚智 《地质找矿论丛》2005,20(4):276-280
祁宝钨钼矿床矿化受岩性控制,钨矿化主要与夕卡岩有关,钼矿化主要与花岗岩及其岩脉有关;该矿床钨钼元素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在水平方向上,以岩体为中心,由内向外钨含量由低→高→低,钼含量由高→低;在垂直方向上,钨含量由低→高→低,钼含量由低→高;根据该矿床钨钼元素的平向变化规律与垂向变化规律,推测该矿床西北角中部和深部夕卡岩及其夕卡岩化角闪云母片岩是今后找钨的首选地段、中部深部花岗岩体及其两侧花岗岩脉是今后找钼的首选地段.建议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对祁宝矿床西北角中部和深部夕卡岩及夕卡岩化危闪云母片岩、中部花岗岩体及两侧花岗岩脉进行工程验证和控制,以期发现富大钨、钼矿体.  相似文献   

6.
花岗岩构造岩浆组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花岗岩的构造岩浆组合主要反映花岗岩的岩浆类型与大地构造环境之间的成因联系。从全球范围来看,结合中国的地质实际,花岗岩的构造岩浆组合可以区分为5种主要类型:(1) 洋壳俯冲消减型,如太平洋两岸的大陆边缘;(2)陆—陆碰撞型,如喜马拉雅—冈底斯碰撞造山带;(3)陆缘伸展型,如中国东南部伸展型大陆边缘、北美西部盆岭省;(4)陆内断裂拗陷型,如长江中下游断裂拗陷、钱塘江—信江断裂拗陷;(5)裂谷型,如东非裂谷、攀西裂谷。通过钙碱指数(CA)和铝饱和指数(ASI)的计算,可以大体获知花岗岩的岩浆类型。造山带花岗岩的时空演变规律是:俯冲型→碰撞型→伸展型。亦可表述为:前碰撞花岗岩→同碰撞花岗岩→后碰撞花岗岩。但不能一概而论,只有在对不同造山带花岗岩的具体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对比之后,才能对花岗岩的构造岩浆组合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7.
四川老盐边地区内晋宁期岩浆岩十分发育,从基性—中性—酸性的各类侵入岩体达30余处,出露面积大于200km~2,年龄910~775.6Ma。侵入岩发育了辉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系列,岩石具较典型的高硅富钠贫钾特征。根据冯艳芳、邓晋福等TTG岩套分类命名方案,区内中酸性岩类主要为英云闪长岩,少量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对比已有研究结果,该火成岩组合属活动大陆边缘弧(科迪勒拉型)的火成岩组合,应形成于前震旦纪原特提斯大洋俯冲作用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8.
仕阳—百丈地区侵入岩岩浆演化岩石类型趋势一般由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方向演化。岩浆分异程度从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基本呈现递增规律,呈现铁、镁降低,而钾钠增加的趋势。稀土总量(∑REE)在演化趋势方向上呈增加趋势。随着岩浆演化分异程度的增高(分异指数DI值的增大),δEu值变化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9.
四川老盐边地区内晋宁期岩浆岩十分发育,从基性—中性—酸性的各类侵入岩体达30余处,出露面积大于200km2,年龄9102,年龄910775.6Ma。侵入岩发育了辉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系列,岩石具较典型的高硅富钠贫钾特征。根据冯艳芳、邓晋福等TTG岩套分类命名方案,区内中酸性岩类主要为英云闪长岩,少量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对比已有研究结果,该火成岩组合属活动大陆边缘弧(科迪勒拉型)的火成岩组合,应形成于前震旦纪原特提斯大洋俯冲作用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0.
广西大容山-十万大山岩带中花岗岩类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带由花岗岩、花岗斑岩和少量混合花岗岩、酸性火山岩组成,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原地半原地→中深成侵入→浅成侵入→喷出相的完整花岗岩类成因系列。这些岩石在矿物组成、化学成分、微量和稀土元素以及同位素组成上十分相似,都来源于上部地壳,属陆壳转生型花岗岩,其源岩是由角闪岩相到麻粒岩相的变质沉积岩。  相似文献   

11.
广西姑婆山锡矿田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姑婆山锡矿田锡矿床类型丰富,其中以矽卡岩型、矽卡岩-蚀变断裂破碎带复合型锡矿床为主,矿床主要产于燕山早期姑婆山花岗岩西南接触带2km范围内,且具一定的分带性,从接触带往外,依次为矽卡岩型→矽卡岩与蚀变断裂破碎带复合型→锡石硫化物型→石英脉型。矿床受成矿花岗岩、有利赋矿层位及构造复合等因素的控制,与成矿花岗岩关系尤为密切,成岩、成矿时间接近,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矿床为与花岗岩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2.
刘强 《甘肃地质》2005,14(1):9-14
干河梁岩体是中酸性复式岩体,不同岩石类型之间接触关系清楚,由早到晚其侵位顺序为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斑状二长花岗岩→黑云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资料表明,该岩体与碰撞后型花岗岩相似。依据同位素测年结果,确定其侵位时代为晚古生代晚期。  相似文献   

13.
石英脉型钨矿床是南岭钨矿成矿带的主要矿床类型,含钨石英脉产于成矿花岗岩顶部的接触带附近,其中"带外脉式"的石英脉几乎全部产于接触带外侧。湖南白云仙钨矿田头天门钨矿床发育较完整的"带外脉式"钨矿矿化组合和空间分带,主要矿化类型包括花岗岩型和石英脉型,前者分布于岩墙上部,后者发育于上方外侧的砂岩中。笔者研究了头天门钨矿床中花岗岩和各类矿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岩浆演化与钨的富集成矿过程。提出头天门钨矿床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细粒碱长花岗岩岩株→岩墙→云英岩化花岗岩→云英岩→石英脉的岩浆-热液演化-成矿全过程,成矿流体表现出"上液下浆"的分带特点。在岩墙形成前的演化过程中,成矿元素的富集主要受岩浆晚期分异作用的制约,岩墙之后的演化则主要受热液作用的影响。成矿地质体为细粒碱长花岗岩岩株以及上部的岩墙。建立了带外脉式型钨矿床成矿模型,形成机制主要为:在岩浆固结之前,岩浆中的挥发分和H2O在岩体顶部聚集引起围岩破裂,岩浆充填形成岩墙,挥发分和成矿物质在岩墙上部聚集形成花岗岩型(云英岩型)钨矿,并在外侧形成石英脉型钨矿。  相似文献   

14.
锂、铀作为重要矿产资源,且在花岗岩中的富集部位存在交集,其成因问题长期备受关注。桂东北紫花坪岩体中的淡色花岗岩Li含量(质量分数)高达678.7×10~(-6)(中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和中细粒白云母花岗岩),具有富集Li元素的特征。通过对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与铀成矿关系研究表明:淡色花岗岩具有相对较高的Na__2O、Al__2O_3和F含量,以及较低的K__2O、FeO、MgO和CaO含量,属于过铝质花岗岩;以离子电位5.7为界,淡色花岗岩中的微量元素随Li含量的增加,呈现出高离子电位元素含量增加而低离子电位元素降低的趋势,相对富集Rb、Ta和Hf,具有低ΣREE及重稀土富集特征;岩体中元素富集分带从早到晚、自下而上依次为LREE→Y→HREE→U(Ⅳ)→Zr-Hf→Nb-Ta→Li,花岗岩中的晶质铀矿早于稀有金属形成;铀矿石中As、Ni等元素富集,见地开石及钾交代现象,表明铀成矿过程中经历了热流体作用;结合区域成矿资料及上述结论认为,紫花坪岩体中的淡色花岗岩为泥质源区重熔的产物,其形成与岩浆高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有关,相对靠近重熔界面顶部;淡色中细粒二云母花岗岩为区内主要含铀花岗岩,经历了晚期热流体作用,深部存在铀成矿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2014年发现的维拉斯托锡锌矿是继20世纪末该矿区铜锌矿之后的重要找矿进展,已控制Sn金属资源量10万t。成矿作用与隐伏花岗岩体有关,该岩体侵入于前寒武纪变质岩中。矿化类型包括岩体顶部的花岗岩型锡锌矿、岩体外侧的石英脉型锡锌矿以及外围的铜锌矿。针对花岗岩、各类矿体开展了岩石学、矿床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研究,初步查明岩浆演化机制、矿床成因及三类矿化的关系。细粒斑状碱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139.5±1.2)Ma(MSWD=3.3)。岩石中发育多级斑晶,结晶(沉淀)顺序为钠长石→石英→钾长石→钠长石→石英、黄玉、锡石、闪锌矿。花岗岩富Si O2贫Al2O3、Ti O2、TFe2O3、Ca O等,高Rb、Cs、Nb、Ta及W、Mo、Bi、Cu、Zn、In等元素,低Sr、Ba等,钠长石An0.3,与锡钨多金属矿成矿花岗岩性质相似。岩浆晚期经历了岩浆-热液过渡阶段(浆液过渡态流体),自硅酸盐相中分离出富Si、富F和富S的流体相,分别形成花岗岩型矿石中的石英、黄玉、锡石-闪锌矿囊状体(珠滴),伴随熔融包裹体和熔流包裹体,晚期逐渐、连续地向热液阶段过渡。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在岩体顶部形成花岗岩型锡锌矿石,热液阶段在岩体外侧和外围形成石英脉型锡锌矿及铜锌矿、铅锌银矿。这些矿体连同成矿花岗岩共同构成岩浆-热液型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统。锡林郭勒—赤峰地区,很多脉状铅锌银矿的成矿作用与酸性侵入岩有关,深部可能存在大规模岩浆-热液型锡(钨)多金属矿。  相似文献   

16.
陈云钊 《福建地质》2008,27(2):142-155
闽北地区面型带状分布的巴罗式前进变质带从浅→深→混合岩化带→区域型混合花岗岩呈渐进过渡式的、是和谐的。断裂变质作用缺乏从深→浅的面型带状分布的进变质带,变质级与混合岩化强度带不和谐,呈突变跳跃式。研究表明,成矿元素在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难以大规模迁移与富集,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作用提供了成矿元素迁移富集的物理化学条件;区域型混合花岗岩和边缘型混合花岗岩与岩浆花岗岩(狭义的)在成矿作用方面有明显的差异,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成矿专属性。  相似文献   

17.
阿尔泰诺尔特地区加里东晚期花岗岩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楼法生 《江西地质》1997,11(3):60-66
根据同位素测试成果及花岗岩产出特征,认为研究区存在加里东晚期花岗岩。通过对岩体中岩石化学资料分析,认为研究区加里东晚期花岗岩产出构造环境为强烈造山带,形成于氧逸度较低的环境。岩石类型从白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斜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石化学向富镁方向发展,并具由钙碱性岩系向钙性岩系演化趋势。文中论述了花岗岩中微量元素特征、放射性γ强度特征及断裂构造特征等。认为研究区具有较好的钨矿成矿条件。  相似文献   

18.
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和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发现赣南富城强过铝质花岗岩中存在3种类型白云母,即原生白云母、交代型白云母和次生白云母,其平均晶体化学式分别为:K1.62Na0.06Fe0.32Mg0.39Ti0.02Al4.89Si6.54O10(OH)4(原生白云母)、K1.55Na0.07Fe0.43Mg0.24Ti0.03Al4.96Si6.50O10(OH)4(交代型白云母)、K1.51Na0.07Fe0.27Mg0.21Ti0.00Al4.98Si6.65O10(OH)4(次生白云母)。根据富城花岗岩主要造岩矿物的结晶顺序(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结合白云母、黑云母稳定曲线及合成花岗岩初融曲线对比分析,富城强过铝质花岗岩中交代型白云母是在花岗岩结晶过程中交代较早晶出的黑云母形成的,其形成温度高于花岗岩熔体的固相线温度(~650℃),故应归属于原生白云母。本文提出根据岩石学宏观特征、岩石化学特征及岩相学微观特征区分花岗岩中原生白云母与次生白云母的综合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19.
广西栗木钨锡稀有金属矿床内的花岗岩传统定名为中粒斑状铁白云母花岗岩和钠长石花岗岩.电子探针分析表明,栗木两类花岗岩中的钠长石An值均小于5,95%以上的样品An<2,均属于碱性长石.显微镜下工作说明,矿物结晶顺序为钠长石→石英+钾长石→黄玉→云母,钠长石是岩浆演化过程中最早结晶的产物,并非钠长石化的结果.在QAP投影中,两类花岗岩落入QA线上的碱长花岗岩区域.故两类花岗岩的确切定名应为中粗粒铁锂云母碱长花岗岩(Ⅰ)和细粒碱长花岗岩(Ⅱ).  相似文献   

20.
张良旭 《福建地质》2021,40(3):209-221
惠安张坂复式岩体位于平潭-东山构造带中段,从早期到晚期,岩性依次由灰色中粒花岗闪长岩→灰白-浅肉红色中粒二长花岗岩→浅肉红色中细粒正长花岗岩→浅肉红色细粒正长花岗岩→浅肉红色含晶洞中细粒碱长花岗岩五种岩石类型组成.采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取得中粒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91.3±3.0)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