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方差体技术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维地震数据体反映了地下一个规则网格的反射情况。当遇到地下有断层或某个局部区域地层不连续变化时,一些地震道的反射特征就会与附近地震道出现差异而导致地震首局部的不连续性。三维方差体技术就是求取三维数据体所有样点的方差值来反映这种不连续性信息。通过该技术在济宁2号井某采区的实际应用,可看出,方差体技术在三维地震信息的自动拾取以及提高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精度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对断层、陷落柱有良好的自动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2.
大尺度断层往往控制了沉积盆地的形成和油气成藏,而小尺度断层则影响着注水开发效果和剩余油分布.大尺度断层可以通过二维或三维地震资料识别,而小尺度断层的识别则特别困难.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断层分形生长模式和三维地质力学模拟相结合来确定小尺度断层的数量、发育位置和方位的方法,并根据油田开发动态资料来确定小尺度断层对注水开发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将地震上识别的大尺度断层引入到三维数值力学模型中,模拟大尺度断层形成时期断裂带附近的应力扰动作用,然后结合破裂准则来建立最易发生破裂的方位和最大库伦剪切应力网格,以这两套网格和断层尺度的幂律分布确定的小尺度断层数量为约束条件来确定随机模型,对小尺度断层的密度、产状和发育位置进行定量预测.研究表明:利用分形理论和三维地质力学模拟可以对大尺度断层伴生小尺度断层进行有效预测;小尺度断层对注水开发效果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取决于小尺度断层的规模(断距)以及小尺度断层方位和注采方向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断层物理模型实验及其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尚旭  狄帮让等 《地球科学》2002,27(6):733-735,744
介绍了一个断层物理模型实验,通过实验研究断层的地震响应特征,主要包括:断层对下伏地层地震响应的影响;断层对侧向地层地震反射特征的影响;断点散射特征。以前人们对断层的地城响应的认识过于简单或不全面,一条断层的出现往往造成复杂的地震响应,这种复杂性会给地震资料解释造成“陷阱”。通过对实验资料的分析,确认了地震资料断层“解释陷阱”的存在、类型及产生的原因,有利于避免断层解释过程中的失误。  相似文献   

4.
利用地震道积分技术识别三维地震解释的陷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铁法某井田内,利用三维地震勘探得到的地震时间剖面上并无断层显示,但巷道揭示有一个落差9m的断层,后采用三维地震道积分,在其时间剖面识别出一个与实际规模相符的断层。为此对该区所有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地震道积分,解释出一条新的断层。后经巷道验证,该断层位置、性质与解释结果完全一致,可见地震道积分技术可以准确避开三维地震时间剖面上的断层陷阱。  相似文献   

5.
地质构造量化指标的网络化统计算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评价指标的和量化获取是地质构造定量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探讨了断层构造定量评价指标的网格化剖分,地质信息的存储与提取,评价指标的统计算法。断层构造的主要量化指标包括新层要数,断层长度,断层密度,断层强度和分维值等。设计的统计算法,从搜索断层与网格ID之间的映射关系入手,统计层经过的各结点的指标值,仅对断层各结点邻近的网格ID进行搜索,减少了搜索点个数,提高了计算速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6.
牛露佳  王双威  曾义文  朱晨媛  王占刚 《地质论评》2023,69(3):2023030004-2023030004
断层建模是三维地质结构建模中的主要过程之一。断层面建模过程中需要根据断层间的空间接触或者切割关系进行几何曲面的裁剪,目前方法利用三角网求交算法进行曲面裁剪,但是该算法处理复杂断层面切割关系时往往不稳定。笔者等提出了基于规则网格的复杂断层网络处理与自动化建模的方法和流程,详细讨论了基于网格化的断层网络模型形式化理论表达、建模流程中的断层网络空间关系构建以及相交裁剪处理算法等核心步骤。利用测试数据和煤矿三维地震构造解释数据进行了验证,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处理多条互相切割、主辅关系复杂的断层网络,具有较好的算法稳定性;与SKUA—GOCAD断层建模方法对比,能够减少交互过程,提高断层建模的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断层建模是三维地质结构建模中的主要过程之一。断层面建模过程中需要根据断层间的空间接触或者切割关系进行几何曲面的裁剪,目前方法利用三角网求交算法进行曲面裁剪,但是该算法处理复杂断层面切割关系时往往不稳定。笔者等提出了基于规则网格的复杂断层网络处理与自动化建模的方法和流程,详细讨论了基于网格化的断层网络模型形式化理论表达、建模流程中的断层网络空间关系构建以及相交裁剪处理算法等核心步骤。利用测试数据和煤矿三维地震构造解释数据进行了验证,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处理多条互相切割、主辅关系复杂的断层网络,具有较好的算法稳定性;与SKUA—GOCAD断层建模方法对比,能够减少交互过程,提高断层建模的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三阶累积量法在断层检测及落差估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三阶累积量时延估计方法基本原理,并将该方法用于断层检测和落差估计。理论模型计算表明该方法断层检测准确,落差估计精度高,且具有一定的抗噪能力。中还对基本双相干相关方法进行了改进,用改进后的计算公式对实际地震资料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断层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9.
赵爱华  刘天放 《矿井地质》1997,(1):29-31,46
在地震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2D地震勘探能较可靠查明落差≥10m的断层。而正在兴起的3D地震勘探,可较可靠查明落差≥5m及延伸更短的断层。为了能准确地识别微小断层,除人机联作解释外,目前经常借助计算机,采用模式识别及神经网络的方法。本文介绍了一咱直接利用地震特征参数计算支隶属度,以识别微小断层的新方法,无需建立标准模式或提供训练样本。通过对实际资料的处理解释,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活动断层探测对于整个区域规划、抗震设防及减轻地震发生时对各种设施的破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华南地区经济发达,地震活动性较复杂,活动断层发育特征与华北、西北地区差别较大,第四系覆盖层薄,下伏基岩多为花岗岩地层,水网发育,以往常规地震方法探测活动断层难以获得较好的资料。为解决华南地区多因素影响下的活动断层探测问题,以深圳活动断层为研究基础,采用陆域高分辨率横波方法和水域高频纵波方法联合地震探测,实现了对深圳市活动断层的探测和地层的精细划分,探测结果与实际钻井揭露情况吻合较好。该技术可为华南地区活动断层探测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相干和方差体识别断层的方法都是利用地震资料中的强信号,受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限制这些方法对断距较小的小断层无法准确识别。在地震资料中大型地质体的边界具有明显的反射特征,尺度较小的地质体如尖灭点、小断层等以绕射波或残留绕射的形式存在,能量较弱,被强反射所淹没。本方法利用平面波破坏滤波技术提取绕射波信息,该技术通过正则化反演迭代算法求取反射波倾角体,然后利用均值滤波的方法得到反射能量较强的平面波,将其从地震数据中去除,即可得到绕射波信息。利用绕射波信息则可以判断断层的发育程度及断裂系统组合样式。通过理论模型分析和实际资料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突变理论在断层检测中的应用尝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了突变理论中的尖点突变模型及其表达式,将地震信号转化为尖点突变的标准形式,在时间域内计算突跳势、突跳时间等突跳参数,发现突跳参数曲线上异常的位置与地下断层的位置有关。在这里尝试将突变理论应用于断层的检测,分析了突变理论在断层检测理论上的可行性,对实际地震剖面进行分析解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说明利用突变参数进行断层的检测是可行的,突变理论将为地震资料解释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断层带中超压流体及其在地震和成矿中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地震断层带中的局部存在对其力学和化学过程有着重要影响的超压流体,对这种超压流本的证据。超压机制及其在地震活动和成矿中的作用等进行了探讨。流体超压是在断层带中渗透性的构造发生强烈时空变化的前提下产生的,其主要原因是构造加压及深源高压流体的注入,当流体压力升至一临界值时,断层发生灾难性破裂,即地震,增加断层的渗透性,超压流体快速向低压带(室或域)流动,同时因减压流体所携载水溶物各(包括成矿物质)大量沉淀析出,降低断层带的渗透性,地震泵吸和流体超压机制的交替作用使得这一过程得以周期性地进行。  相似文献   

14.
地震资料分辨率的极限,决定了利用地震资料只能识别一定断距以上的断层。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有效识别可能存在的微小断层,对储量落实、井位部署、注采关系分析以及剩余油的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常规相干体的断层识别技术,无法有效地识别出低序级的微小断层。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微小断层检测组合技术。该技术采用中值倾角滤波与扩散滤波相结合的方法,对地震数据进行断层增强处理,并采用单频体技术与蚂蚁追踪技术,分别在地震剖面和三维相干体数据上对微小断层进行精细刻画,解释结果通过模型正演进行验证。该组合技术建立的精细断层框架模型,可为地质建模工作提供更可靠的依据。研究区的实际应用效果表明了该组合技术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蚂蚁追踪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可实现三维地震资料中断层的精细解释。由于断层具有不同的尺度和规模,该技术只是对原始地震数据所能刻画的所有尺度的断层综合在一起进行追踪,不具有针对不同级别的断层进行变尺度分析的能力。针对这一问题,将三参数小波多尺度分析应用到蚂蚁属性体的提取和解释中,提出了一种三参数小波多尺度蚂蚁追踪技术,并应用该技术对实际地震资料进行了断层精细解释。结果表明,大尺度蚂蚁追踪属性体较好地刻画了大尺度断层的展布及其特征;小尺度蚂蚁属性体对非连续性细节信息显示更丰富,能够反映出原始数据体不易识别的一些微小断层。因此该技术可有效提高断层解释的精度和可靠性,能够满足不同勘探开发阶段对断裂系统解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物探方法在探测隐伏断层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工程场地勘探中,探明活动断层是一项必做的工作;而探明活动断层的方法选择要因地制宜,经济科学。笔者运用电剖面法、地震反射法、地质雷达法以及断层气测量方法,对珲春地震小区内含煤盆地中的发震断裂构造进行了研究,断层气测量法是一种探测(除水域、稻田以外的地区)隐伏断层的简捷、快速、可靠、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精细断层解释的基础上,以地震层位为趋势面,通过对趋势面局部微调,使各层面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关系更加合理。通过网格精度和地层厚度有控制构建包含断层在内的精细构造框架模型,并根据波阻抗的差异特征,利用断层模型约束波阻抗反演实现煤层的横向预测。实例表明,基于断层模型约束反演技术的煤层横向预测方法,可精细描述煤层尖灭、变薄、分叉合并、厚度变化等赋煤形态,经实际钻井资料验证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三维低频资料(主频15Hz~30Hz)断层检测精度,探讨了小波地震属性与相干结合的检测方法。当断层的水平断距小,断层二侧地震记录的波形特征相似时,单靠相干方法已不能明显地反映断层。针对此问题,分析了多种相似性度量方法,最后从地震属性方法出发,提出基于小波属性体的相干方法改善检测效果。实际资料处理表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不仅更细致地度量了相似性,还为地震勘探量化参数的精细分析提供了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9.
杨顺  孙文斌  朱广辉  韩建光 《地质论评》2023,69(3):1031-1038
在实际煤田地球物理勘探中,常规的地面地震勘探技术无法对煤层中的小断层、陷落柱、夹矸等微幅构造体进行精细的探测。相比于地面地震勘探,槽波地震勘探直接在煤层中激发,能量强,范围大,能够精确探测煤层中的微幅构造体。笔者等针对反射槽波地震数据的特征,给出了一种有效的反射槽波地震数据精细处理技术和流程,通过对频散分析以及槽波包络叠加等关键技术进行试验研究,提高反射槽波地震数据的成像精度,进而更准确地识别煤层中小断层等微幅构造。实际煤田反射槽波的应用试验表明,反射槽波勘探准确识别出煤层中的小断层构造,验证了反射槽波勘探技术的实用性以及本文反射槽波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谷一山 《云南地质》1992,11(1):36-38,31
地震断层几何结构及位移分布特征,是地震断层研究的重要内容,对认识发震断层的破裂方式和过程、震源破坏机制和现代地壳应力及地壳运动状况具有实际意义。耿马7.2级地震(微观震中:Nф23°23′;Eλ99°36′;震源深度8km)形成的地震断层规模大,线性特征清晰醒目,长约18km,为地震断层研究提供了宝贵信息。笔者对该断层各段共实测并绘制平面形态图近2000m,发现该地震断层由NW向主地震断层和多组不同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