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活跃期以来山西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15年平陆6~(3/4)级地震揭开了华北本活跃期的序幕,其后的175年中山西地震带虽未发生7级以上强震,但是中强地震频度较高。它们主要分布在大同-平陆北北东向剪切段内。时间序列的幕式活动特点和华北活跃幕的划分是一致的。应变释放速率显示了明显的加速现象。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的发生,进一步说明地震活动性的增强。本活跃期尚余的1~2个活跃幕中,山西地震带是值的注意的一个地区。  相似文献   

2.
由一系列断陷盆地所组成的山西地震带是地震活跃的场所,了解山西地震带的活动特征,不仅对研究地震活动规律、获取信息有一定的意义,而且对山西煤炭、重化工建设也有实用价值.本文对山西地震带地震的频度特征作了探讨.试图利用不同盆地的活动图象来了解现今地震较活跃的区域,并以此确立监视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山西地震带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的资料,采用有限单元法对该带的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似,综合分析了该带地震地质、地震活动和构造应力场的特征,初步估计了该带未来强震活动的趋势。主要的估计结果如下: 从1993年到2015年间,在山西地震带将可能发生一个M_s=6.2±0.4地震,其可能地点有三个,若依发震可能性大小的顺序排列将是:(1)霍县~洪洞一带;(2)大同~怀仁~应县~浑源所围地区;(3)灵丘以东至涞源断裂两端所围地区。  相似文献   

4.
对山西地震带的中长地震趋势进行了探讨。并从华北第3、4地震活动期的对比、山西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参与以及活动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确定出山西地震带目前所处的活动阶段,并对可能发生地震的3要素作出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文献[1]、[2]和1)所采用的方法,对邢台地震后在山西地震带发生的震群和地震序列的U值、h值和k值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山西地震带中,如果出现U≥0.6、K≥0.8或h>1的震群活动,在大华北东部都有中强地震发生。本文还讨论了山西震群与地震序列活动和大华北中强地震的关系。认为在1966—1976年大华北地震活动幕里,山西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受其东部河北平原地震带的影响和控制。  相似文献   

6.
7.
板块边界与大地震的活动有密切的联系。本文分析了板块边界尤其大陆内部次级板块的边界及其地震活动特征,讨论了山西地震带地震活动的特点,认为山西地震带是次级板块的边界,其地震活动的趋势与其所构成该次级板块地震活动的形势一致,受板块边界及其大范围应力场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了利用事件量级匹配原则确定地震震级的方法,对海原、小江、得荣、伊斯兰堡-加德满都、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和琉球群岛-台湾岛地震区的回溯性分析表明该方法可行.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修订了1.0版《欧亚地震带板内地震区划分图》和《欧亚地震带板间地震区划分图》,剔除了原洛扎-林芝、于田、比什凯克、科什阿加赤和日本海地震区,新增加了伦敦与贝斯尼地震区,新编制的2.0版地震区划分图地震区总数为14个.此次地震区分区方案调整以区域性大断裂为地震区主控边界,使得各地震区分区方案更为合理.从孕育周期界定与主震事件判识角度,采用新发展的最小有效性震级确定方法,界定各地震区孕育周期、判识其主震事件并分析其未来震情,得到比之前分析更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秦乃岗 《地震》2007,27(1):105-113
探讨了东南沿海地震带20世纪以来在时间分布方面存在的密集-平静相互交替的丛集现象。 对以往按地震能量释放的分布划分出的活跃—平静幕数目不等的多种结果; 对东南沿海地区54次M≥43/4地震的时间间隔序列, 在使用有序样品聚类分析中的“离差平方和”法及误差函数法, 从误差随分段数增加而减少的拐点值及误差函数比值认为四段活跃幕划分是合理的。 从 1943 年之后, 计算得出的东南沿海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序列的时间变异系数δ值为1.2 , 明显处于丛集状态。 对东南沿海地震区20世纪以来四个地震活跃幕中, 其丛集非线性时间结构演化幂指数, 即各幕地震的累积频次与发震系统内部时间的关系基本符合为N=ctd。 4个活跃幕的演化幂指数d变化范围分布在0.7~0.8。 东南沿海地震区20世纪以来M6.0以上的强震也基本符合该关系式。 只是其活跃幕演化幂指数d为 0.47 。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区域地震活动分期,强震复发周期、未来强震震级计算、相邻区域活跃期的相关性、强震纬向迁移以及6级以上地震的自律关系等入手,研究了南北地震带各段地震总形势。根据历次强震前中强震活动图象研究得出的北段平静—大震,中段、南段平静—活跃—大震特点,寻找目前北段存在的平静区,中段和南段的背景性空区。结合近二年来存在的背景性地震条带,诱发前震分布及 b 值扫描等结果,判定强震危险区。文中还对各段强震可能发生的危险点提出了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1.
山西地震带地壳结构变化与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地震带,是典型的一系列地堑盆地组成的裂谷地震带.历史上曾发生过不少破坏性地震.1966年邢台地震后,华北地震区处于地震活动的高潮期,山西地震带是否开始活动,引起地震工作者的关注.近几年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将山西地震带的北端(晋冀蒙三省交界处)、南端(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列为全国重点监测区,认为近几年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背景.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文献[1]导出的反映地震力的物理量——地震活动标度的概念,计算了我国两千年来的地震活动标度值,绘制了全国地震活动标度分布圈,分析了它的某些分布特征,据此划分了我国的主要地震活功带、并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山西地震带近期水平运动状态及活动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山西地震带3期GPS复测资料(1996 ̄1998),计算并分析限该带近期的水平运动状态,结果表明,山西断裂带现主要受来自北西、北西西-南东、南东东向压应力场的控制,不存在明显的走滑运动;运动强度在空间上表现为北强南弱,在时间上表现为前北后强,局部区域的应变量级达到10^-6  相似文献   

14.
琼北地震区划工作是根据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科学思路和分析方法来完成的。区划图是分别用地震烈度和基岩水平加速度峰值来编制区划的。该区划图主要是为国土规划和中小型工程抗震设计所用,因此设防标准取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本文仅介绍了琼北地震区划专项研究工作的概况。  相似文献   

15.
利用历史地震资料,分析研究了山西地震带中段(包括大同、忻定、太原、临汾和运城)的M≥6地震活动特征,并对这几个盆地中强地震活动时序进行了分析对比,发现它们具明显的节奏活动特点。并对今后百年内山西地震带中段的中强地震活动趋势作出了估计。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计算方法,定量分析龙门山地震带及邻区1970年以来现代中小地震空间分布图像特征,探讨其与历史强震震中分布、主要断裂展布和地震带边界的关系,验证了新区划图中龙门山地震带边界修改方案的合理性.同时基于震级—频度分布原理,对所使用的中小地震资料进行完整性分析,分别给出了区域内不同时段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c.本研究为此地区地震区、带划分提供了定量依据,可供地震活动性分析和地震危险性评价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17.
吴开统  刘杰 《山西地震》1992,(2):3-7,64
本文以历史记载和仪器观测为依据,详细分析了山西带的地震活动资料,认为其具3个特点:①地震强度大频次高;②地震重复性强;③大震都发生在华北活跃期的后期。对目前山西带的地震危险性用应变能曲线进行了估计,认为当前山西存在发生7级地震的危险,以分区而言在38°N以南为M7.2左右,38°N以北则为M6.7左右。  相似文献   

18.
对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频繁发生地震的台湾地震带如何划分活动高潮期,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文根据有仪器记录以来的80年(1901-1980)台湾地震资料,尝试提出一种划分活动高潮期的能量基准水平,结合地震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和强震序列等特征,确认出台湾东、西带的活跃期和平静期,分析了其活动规律。尤其通过比较台湾东带两个活跃期最后一个活跃时段,发现在最大震级和活跃持续时间的量级上,空间强震迁移的紊乱和能量释放出现“回光返照”现象等方面有惊人的相似性,反映了台湾地壳构造运动内在周期规律,这对预测台湾地震活动将是十分有意义的。文中最后比较了台湾东、西地震带地震活动特征差异,从板块构造活动观点来看,这种差异可能同台湾东、西带地震分属于板缘和板内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山西有史料记载以来的强震和有仪器记录的三级以上的地震活动,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研和分析,认为山西地震的震中分布具有区域的稳定性,但震源深度变化较大;在时间进程上有高潮期和平静期之分,在同一活动期内其活动频度和强度又有高低相间的起伏变化。地震序列以主震型和震群型为主,但各区域有着明显的差别。根据宏观资料,极震区等震线长轴方向分布很有规律,同微观资料震源机制解有明显的一致性,说明山西历史强震和现代地震活动是在同一基本应力场作用下发生的,在较长的地质时期具有一定的继承性。由此推断今后山西发生强破坏性地震,仍可能是在此应力场作用下,沿着北北东或北东东最大剪切应力方向上发生。  相似文献   

20.
陈国顺 《华南地震》1991,11(2):40-46
本文以滑波理论为依据,总结了山西地震带的两种不同特点的滑坡。即:振荡式滑坡及触发式滑坡。虽然两种滑坡都可分为变形、解体、滑动、毁灭等四个阶段,但其动力不同。振荡式滑波的滑动面倾角小,因而滑力来源于强震振动,而触发式滑坡的滑动面倾角大,因而滑力来自滑体本身静荷载。对两种滑坡的研究对预防及减轻强震带来的次生灾害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