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校旅游消费的外部性及其内部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旅游一直是一个富有争议性的话题。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高校旅游存在众多争议是因为其存在的外部性没有得到有效内部化。高校旅游的外部性主要表现为消费的正外部性和消费的负外部性,高校旅游消费外部性的根源在于其准公共物品的属性;高校旅游消费的外部性导致高校旅游需求不足或需求过量;高校旅游的外部性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得以内部化:高校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矫正性补贴、合理收费、高校旅游开发的市场化运作、对旅游者进行社会准则教育等。  相似文献   

2.
中国收缩城市及其发展的负外部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郭源园  李莉 《地理科学》2019,39(1):52-60
以中国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3年和2014年2个时点,通过分析各地级市市辖区、非市辖区的人口变化及二者相对变化情况判断收缩及潜在收缩城市;基于城市发展的负外部性内涵,构建涵盖房地产、环境、交通、教育、医疗及就业等方面指标的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收缩及潜在收缩城市发展的负外部性,并分析其变化方向。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城市发展仍然以增长为主,收缩城市及潜在收缩城市比例并不高,收缩城市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及西北地区,潜在收缩城市则集中分布于河南、湖南等中部人口大省及广西、贵州等省、自治区;收缩城市发展过程中其负外部性显著改善,尤其是处于稳定收缩阶段的绝对收缩城市最为明显,辐射式收缩城市次之,而处于收缩初始阶段的郊区化收缩城市则表现出两极分化特征;大部分潜在收缩城市其负外部性有不同程度的加剧,且负外部性加剧的城市主要以湖南、河南的潜在收缩城市为主。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北京市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及由此引起的大气污染和安全问题, 结合环境经济 学的外部性理论, 提出应该重视汽车交通的外部性, 认为北京市的交通拥堵症结在于外部性引起 的市场失效。由于汽车交通的群体性特点, 应该使用政府方法来解决城市汽车交通的外部性, 文 章结合英国伦敦市、新加坡和日本名古屋市的交通管理措施, 建议采取管制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 方式, 从控制机动车拥有量和机动车出行率及鼓励市民采取公共交通方式出行等各个方面加强 对北京市交通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内外关于区域外部性研究比较零散,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据此,从区域外部性存在的充要条件、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性与区域差异性、区域关联性和区域作用的单向性是其存在的充要条件,区域空间关联理论、地理运动理论、公共规制理论等是其分析的理论基础;区域外部性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形式、地理运动格局、作用机理、内化途径等是其主要研究内容;至于区域外部性问题的研究意义,认为在全球变化问题上,区域关系是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区域外部性研究是揭示区域关系的一个重要的认识工具,是对地理学区域研究的发展,其将丰富和发展地理学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对促进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常熟市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系统评价及其规划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杏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而不同地区SARD所处的阶段不同,发展模式也各具特色。科学地确定其发展偏离度并为其未来发展作出合理的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文章构建了SARD多目标规划模型,运用它对常熟市过去8年进行了系统评价,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动态规划,得出了3个不同的投入方案。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BPEIR模型及特尔菲法,建立了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资源环境安全、经济与社会发展5类指标共20个单项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法对1993-2007年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程度在逐步提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003年以来为高速发展阶段,资源产出、资源综合利用、经济与社会发展是主要拉动因素;资源消耗水平多年徘徊不前.提出了促进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人地关系"和"区域研究"是地理学的两大传统,区域关系是人地关系的一种重要体现.在地理学的"区域范式"下,存在两类不同的区域系统,即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它们在地表空间上的叠加会产生"空间冲突",并导致经济区域的外部作用.地理学已经发现和积累了大量的区域外部作用的地理事实.由于我国独特的区域制度和"行政-经济"区...  相似文献   

8.
谭爽  魏冶  李晓玲  孙欣 《地理研究》2022,41(9):2404-2417
不必地理邻接即可产生外部性关系,城市网络外部性对传统基于地理距离的集聚外部性理论形成挑战,也诱发多种外部性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的新思考。因此本文以辽宁省城市网络为研究案例,通过城市间地理距离、手机通话数据与手机信令数据构建距离权重矩阵来表征不同的邻近性,并基于外部性理论、空间计量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来探究不同邻近性视角下城市网络外部性、集聚外部性对经济溢出的各自影响和共同作用。研究发现:① 不同邻近性视角下两种外部性的共同作用,比二者之一对城市经济溢出影响更加显著;② 不同邻近性视角下两种外部性影响方向有所不同,地理与信息邻近性视角下两种外部性的共同作用抑制城市经济外溢,社会邻近视角下则促进城市经济外溢,地理邻近性仍然占据主要地位;③ 由于城市规模与控制能力差异较大,辽宁省城市网络难以实现正向的经济外溢,但社会邻近下的人口流动能够促进溢出。因此,处于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需积极参与和主动嵌入城市网络中,才有可能获得转变“外部不经济”为正向溢出的机会,应重视城市之间人口流动与社会联系对区域发展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国内外农业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标准与选取方法,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农业可持续评价方法及评价尺度等研究进展情况。发现国内农业可持续性评价指标过多且以农业经济方面的指标为主,指标之间重叠现象严重,对生态环境、政策性和指导性指标重视不够,而且评价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最后,针对农业可持续性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国内农业的可持续评价研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都市型农业的层次划分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其内涵、范围和存在形式的不明确,都市型农业在一系列基本问题上存在广泛的争论,这影响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对都市型农业的实质、范围和层次划分的探讨有助于对其更深入的认识,尤其是宏观、区域和微观3个层次的划分突破传统的笼统理解,使都市型农业概念变得具体。突破限于宏观层面和简单套用一般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传统做法,针对3个层次的都市型农业分别构建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逻辑结构和具体指标选择上凸显都市型农业"依托都市资源、服务都市需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无锡市现代农业评价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我国"三农"问题解决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因而亟需建立一套科学的现代农业评价体系,以便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进行评定并指导现代农业建设实践。该评价体系由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3个方面构成,并以层次分析法赋予各指标权重。同时,以无锡市现代农业发展为实例对指标进行赋值。研究结果表明,无锡市现代农业正处于程度较高的发展期,但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今后应采取提升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水平,加强信息化建设以及促进农民增收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土地产能的城郊农用地健康评价体系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综合分析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香河县、大厂县接壤区农用地分等成果及其产能的基础上,建立了城郊农用地健康评价等别与产能PI1、农产品质量PI2、土壤质量PI3、地表水与地下水水质PI4、投入产出状况PI55类指标体系和内梅罗(N L Nemerou)指数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用地产能高、健康状态良好,但区域地表水水质差以及污水灌溉会使区域农用地面临一定的健康风险,提出保障城郊农用地健康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旅游开发的外部性及其内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旅游开发的外部不经济性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消除旅游开发中的外部性是构建可持续旅游的关键。旅游开发的外部性源于开发者的有限理性、旅游资源环境产权结构的低效以及旅游管理制度所包含的激励机制不足等原因,旅游开发外部性的内化可以从旅游开发理念的创新、政府干预以及旅游管理体制创新等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四川省冻融侵蚀界定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作者和前人相关成果,提出四川省冻融侵蚀区界定的理论依据,并以GIS技术为支撑,确定出了四川省冻融侵蚀区的范围。接着在综合分析冻融侵蚀的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四川省的冻融侵蚀相对分级标准;利用此标准,在GIS软件支持下实现了四川省冻融侵蚀相对分级。运用分级结果对四川省冻融侵蚀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南京江宁区丹阳镇七仙山玫瑰园为例,建立观光农业、农业生产与资金投入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式,讨论观光农业、农业生产系统的稳定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观光农业、农业生产与资金投入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盲目、不切实际的农业生产投资将减小观光农业的规模,而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使用价值,将有助于观光农业的发展;在低效率使用农业生产资源的情况下,盲目增加农业生产投入,对农业生产的再扩大和该地区观光农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只有在提高观光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和降低农业生产的平均单位投资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达到增加农业生产的投入后获得优化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和扩大观光农业规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和土地集约化利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在这一形势下,人类社会开始反思农业发展的政策、模式和技术,认识到农业的发展,不仅要提高产量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数量需求,还要提高产品质量,保证食物安全,发挥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20世纪末,中国生态学家和农学家共同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概念。经过近30年的实践和发展,中国生态农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总结了适应中国国情的成功模式,开展了不同层面的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与赞扬。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农业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缺乏市场化引导、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和品牌化推广等。面对着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资源环境瓶颈,中国生态农业需要在产业循环、多功能化、高品质、产业化以及融合传统精华与现代技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多做努力。  相似文献   

18.
四川丘陵区节水农业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四川省丘陵区的严重干旱和节水农业发展特点,成功地构建了四层次、三大类、24项指标的节水农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集成模糊变换与线性规划思路,建立了模糊多因素层次评价数学模型;采用VB语言,研发出基于W INDOW S界面的《节水农业效益评估体系V1.0》软件系统。并以四川省丘陵典型区的简阳市、都江堰三岔水库灌区及"863"节水农业示范区为对象,进行不同尺度的节水农业发展/项目的效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评价体系和开发的软件系统科学、方便、实用,具推广应用价值和进一歩扩展应用的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国外都市农业发展较早,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而我国都市农业仍属新生事物。笔者简要介绍了日本、德国、新加坡和荷兰发展都市农业的成功做法和经验,进一步分析了都市农业的基本功能,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措施与建议,即: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政府对都市农业的支持力度;拓宽投资、融资渠道;提高都市农业的科技含量,扩大都市农业园区的规模;高度重视观光休闲农业的建设和发展;加强宣传,转变观念。  相似文献   

20.
With gradual emergence of desertification reversal after inception of combative attempts in China, its evaluation which is based on solid identification is imperative. However, either identification or evaluation lacks consensus and are limited in earlier studies. This paper endeavors to fill this gap by relying 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ecent studies. After a clarification of causal relation of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an argument of indicators and models selection is presented taking sustainability, cost and benefits, public interest and individual behavior into account. At first, we emphasize the logical and sequential importance of identification as prerequisite of evaluation, and demonstrate that fundamental identification could be operated by both direct and indirect implementations, though direct implementation usually seems to be a favorite al- tel'native. Here, we emphasize a consider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st and benefits, public interest and individual behaviors together, due to the hiatus of incorporating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segments together, and the innate theoretical deficiencies on environmental products of tradition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methods of evaluation. Thus, we conceptually merge the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segments into one theoretical framework. However, no matter how elaborate the models is, there is an apparent gap of both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due to failure of dynamic interpretations, thereby, it may be future trend and urgency on models' elabo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