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4 毫秒
1.
为阐述GIS技术在通信行业中的应用前景, 从通信行业的发展以及运行网络管理现状出发, 结合GIS技术特点阐述了GIS技术引入通信网络的管理和业务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它的引入将从根本上改变通信管线网络规划、建设、管理及资料保存等方面的传统模式, 并为通信行业实现通信全资源、跨专业管理, 为运营商提供市场分析及预测、网络规划、工程设计、资源配置和分析、线路实时监控、应急保障等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2.
浅析GIS通信本地网管理系统的建设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张发勇  李才仙 《地球科学》2002,27(3):329-332
通信本地网是我国公用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管理工作以往一直是由人工完成的.要做好通信本地网的管理与维护工作, 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建立GIS通信本地网管理系统, 实现电信公司通信本地网的规划设计、工程施工、运行维护管理与统计分析等的计算机化, 为各相关部门提供多专业、多层次、多目标的综合服务.详细介绍了通信本地网管理的现状, 从基于管理、人员、电信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阐述了建立GIS通信本地网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详细介绍了在建设系统时需要考虑的各种技术问题: 系统设计原则、系统应该遵照的标准、涵盖的资源、系统主要功能、数据管理模式、数据库选型、硬件选型和GIS平台的选择等.还介绍了基于MAPGIS平台开发的通信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在全国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我院五十年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也是一部铸就辉煌的发展史。伴随着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步伐,我院广大技术人员克服了重重艰难困苦,开创性地完成了国家大量通信工程的设计工作,为把我国落后的通信网络逐步建成以光缆和数字微波为骨干网,数字交换为主要核心的立体交错、四通八达的全数字通信网络,为我国的信息化网络跨进世界先进行列做出了重要贡献。我院自1992年以来一直名列“中国勘察设计综合实力百强”之中,并于1998年跻身“中国勘察设计综合实力百强”笫9名。在这巨大的通信网络构建的同时,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技术专家和优秀的管理干部,有些被输送到中央机关和各通信战线。从这里走出去的和继续在我院工作的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级设计大师6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10名,副部级领导干部3名,厅(局)级领导干部50多人等,这些骨干力量,在不同的岗位上展现才华,流光溢彩,发挥着重要作用。 80年代以后,一大批年轻的新生力量在茁壮成长,他们理论基础扎实,计算机应用技术娴熟,外语水平较高,经过多年工程设计实践的锻烁,已经走上领导岗位和重要的技术岗位,这批力量是祖国通信事业的希望,是我院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创建美好未来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随着空间信息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大,G/S模式实现了空间信息的网络访问方式从当前的C/S、B/S结构的全新跨越。中间件作为G/S模式中G端和S端通信的重要部分,其空间数据传输安全尤为重要。这里提出了G/S模式下中间件系统,该系统确保了空间数据传输的安全,采用了一种有限的密钥分发技术,解决了端对端的加密问题,并且还对整个G/S模式空间数据安全中间件系统的网络使用效率起到了有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正选择具备可视化运维能力、支持灵活小区分裂扩容、支持多路收发和室内定位的数字化室分系统进行室内覆盖工程建设,已成为5G时代业界的共识,但现阶段p RRU直接放装的建设模式无法满足室内覆盖工程全场景的覆盖需求。随着5G室外站的大规模建设、终端的普及、新型5G业务的发展应用,为促进存量用户迁转5G、吸引携号转网和发展新增5G用户,提供全场景的室内外无缝连接的网络良好体验是5G网络初期各运营商争夺5G市场竞争力的关键,5G室分建设亟待寻求一种可以平衡需求、容量、性能和成本要素的更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我国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发展与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建云  姚永熙  唐镇松 《水文》2006,26(3):53-56
本文对我国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将其分为初始发展期、快速发展期、和网络发展期等3个阶段,对每一个阶段的主要技术发展和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阐述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在终端机智能化、系统功能和可靠性等方面的新近发展;探讨作为测报重要支撑的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池明 《地下水》2014,(5):175-176
中国社会正在由工业化转为信息化转型,作为我国重点行业之一的水利行业也是如此,因此我国需要在水利信息化的管理上以合理的方式进行改变和进步,其中各个环节的管理上加以完善和解决,通过对水利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分析,包括3S(GIS、RS、GPS)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提出了水利工程信息化创新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重新定义了基础设施建设,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相似文献   

9.
张发勇  王勇  李才仙 《地球科学》2006,31(5):704-708
为从根本上改变通信管线网络规划、建设、管理及资料保存的传统模式, 将GIS技术引入通信管线网络的管理和业务中, 以城市地理地图为背景, 建立通信管线管理系统, 实现通信管线网络规划、工程设计、建设及施工管理、运行维护、资产统计分析、市场分析及预测、综合查询、资料的输入和输出、通信综合业务、线路实时监控等的计算机管理一体化.介绍了系统开发的目标、系统设计的主要原则, 系统体系结构、构架、总体结构、接口, 系统的主要功能, 以及系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地震通信网络在安全方面采用的措施,如操作系统安全策略,路由器安全策略,防火墙,VLAN技术,IDS入侵检测系统等,同时,对地震通信网络未来安全的一些措施进行了探讨,浅议了双网计算机,物理隔离技术,网络隐患扫描技术和PKI技术,期望地震通信网络安全问题能够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智能小区相关技术及其发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围绕智能小区的功能需求、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的发展,就智能小区的定义,综合布线技术,网络接入技术,现场控制总线技术做了介绍,并对其发展思路进行了理智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近钻头随钻测量集成了近钻头多参数测量、跨螺杆钻具供电和通信、涡轮连续发电和高速泥浆脉冲无线传输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可以获取钻头附近多种类型参数,是煤矿井下智能钻探技术的关键组成之一。在充分借鉴地面石油与天然气钻探领域近钻头随钻测量开发经验和发展路径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技术应用于煤矿井下的局限性,依托煤矿井下现阶段随钻测量技术,提出了煤矿井下近钻头随钻测量技术的研究思路,探讨了煤矿井下近钻头随钻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重点解决结构小型化、仪器单元化、防爆模块化、测量协同化和控制整体化的研发技术难题。在煤矿智能化建设大背景下,提出未来需要从近钻头多参数一体化测量、近钻头参数动态监测、近钻头旋转导向钻进和近钻头自适应钻进等方面入手,大力推动煤矿井下近钻头随钻测量与5G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勘察设计》2006,(10):15-15
从载波通信到微波通信、到光纤通信、再到卫星通信,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我国管道建设中的通信专业从容地完成了数次大幅度的跨越。管道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通信室主任工程师邬俊华,正是伴随着管道通信事业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名“管道局专业技术带头人”、“管道局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4.
刘涛大师简介刘涛,男,汉族,1960年3月出生,北京市人,中共党员。1982年8月北京邮电大学本科毕业。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原信息产业部北京邮电设计院/中京邮电通信设计院/京移通信设计院有限公司)从事光纤通信工程设计工作。先后担任京九广等国家大型重点光缆干线工程设计总负责人,国产第一条SDH 2.5Gbib/s(海口—三亚)和第一条DWDM 8 2.5Gbit/s(济南-青岛)光缆干线工程设计技术负责人,京津沪等W D M光缆干线扩容工程设计总体组负责人,历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第一设计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院副总工程师兼技术处处长、第一设计所所长、第四届国家科技部“863”光纤通信专家组成员,现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任信息产业部通信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委员,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兼职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6年被评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相似文献   

15.
吴绵拔 《岩土力学》1979,1(1):91-101
自从1911年卡门〔1〕做了第一个岩石三轴试验之后,国外很多学者相继进行这方面的工作.特别是近廿年来,随着核爆和地震等方面研究的发展,随着超高压容器和密封技术的发展,促使岩石三轴试验研究有大的发展.美国的G riggs〔2〕、Handin〔3〕和日本的Mogi〔4〕等人在这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目前,美国已采用刚性试验机和伺服控制系统〔5〕,从而达到岩石三轴试验自动化.  相似文献   

16.
非开挖技术在国内外发展迅速、前景可观,我国在长期的通信管道施工中,从早期施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到现在的定向钻进技术的使用,为我们在非开挖技术领域中争得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韩志刚简介韩志刚,男,汉族,1961年11月生,河南禹州人,1982年7月南京邮电学院电话交换专业毕业,2001年获得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原信息产业部邮电设计院)工作至今,现任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国工程设计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做为电信交换科学领域的主要领头人之一,兼任信息产业部通信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理事、资深会员,中国通信企业协会理事,中国工程咨询协会理事,中国通信学会通信建设工程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通信学会常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勘察设计》2007,(4):16-17
刘涛大师简介 刘涛,男,汉族,1960年3月出生,北京市人,中共党员。1982年8月北京邮电大学本科毕业。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原信息产业部北京邮电设计院/中京邮电通信设计院/京移通信设计院有限公司)从事光纤通信工程设计工作。先后担任京九广等国家大型重点光缆干线工程设计总负责人,国产第一条SDH2.5Gbib/s(海口一三亚)和第一条DWDM82.5Gbit/s(济南一青岛)光缆干线工程设计技术负责人,京津沪等WDM光缆干线扩容工程设计总体组负责人,历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第一设计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院副总工程师兼技术处处长、第一设计所所长、第四届国家科技部“863”光纤通信专家组成员,现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任信息产业部通信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委员,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兼职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6年被评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基于IPV6的地震监测传感器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下一代网络的兴起和发展,下一代数据网的基础核心技术——IPV6 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数字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并广泛得到应用。2003年国家启动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项目计划—— CNGI,应用IPV6技术,实现与国际下一代互联网的高速连接。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和蒙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监测是地震预报、科学研究、国土规划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实施“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必须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先导,发展地震监测传感器网络。IPV6的网络环境为地震监测系统的建设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要抓住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契机,研究基于IPV6环境的地震监测传感器网络,大幅度提高我国的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创造我国地震科学领域数字信息时代的新技术环境。  相似文献   

20.
结合塔里木河南勘探公司网络改造工程,介绍通过电信VPN增值服务和IP语音技术,在网络数据通信的基础上实现语音通信,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