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山东崂山花岗岩地质地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良相石宝  徐兴永 《地质论评》2007,53(B08):138-142,242
崂山位于山东省青岛市东部,是中国海岸上海拔最高的山。崂山花岗岩是苏鲁地区燕山期花岗岩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东部晚中生代较典型的由钙碱性岩套和碱性岩套构成的I—A型复合花岗岩体。在长期的地球内外应力作用下,崂山形成了丰富、独特的花岗岩地貌类型,发育峰林、峰墙、崮、洞、像形石、岩臼等花岗岩地貌和砾石堤、巨砾扇、砾石海岸、砾石滩等独特的花岗岩堆积地貌。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和花岗岩类型、丰富的地质资源、典型而独特的花岗岩地貌景观使得崂山花岗岩地质地貌具有极高的科研、科普和旅游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2.
彭璐  王晓芳 《湖南地质》2009,(11):66-67
常见花岗岩地貌有两大类型,花岗岩丘陵和峰林状花岗岩山地。花岗岩丘陵区的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均很强烈,形成很厚的红色风化壳,风化壳一般分三层,即上部红土层、中部网纹砂土层、下部碎石层。风化作用造成花岗岩呈层状剥蚀,等坡后退,其红土层每年蚀去厚度不超过2cm;另一种是球状剥落,形成"石蛋"。地质灾害问题最危险的是"石蛋"滑落,即滚石灾害;而崩岗、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除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外,一般规模都较小,且崩滑物质被暴雨冲刷掉,能量消减,不易聚集。  相似文献   

3.
以上饶市幅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探讨江西灵山大型环状花岗岩的地貌景观特征及成因,并与黄山、三清山、天柱山花岗岩地貌景观进行对比。灵山花岗岩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环形构造东南外环,海拔1000~1400 m,岩性为中粗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为世界罕见的大型环状花岗岩地貌景观,控制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为构造作用、岩浆活动、风化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黄山、三清山是锥状峰林地貌景观的典型代表,天柱山以崩塌堆积地貌景观为特色,灵山以大型环状花岗岩峰林地貌景观为特色。天柱山、灵山锥状峰林和石锥地貌景观不如黄山和三清山发育,主要原因是天柱山、灵山比黄山、三清山海拔低400 m左右,冰川、融冻侵蚀作用不如黄山和三清山强烈。  相似文献   

4.
通过详尽的野外调查工作对其地貌形态进行描述和成因分析,表明石人沟南山晶洞正长花岗岩发育有石蛋、晶洞等较为奇特的地貌.其造景岩石为早白垩世A型晶洞正长花岗岩.岩体中发育的北北东-北东向、北西向断裂、裂隙及节理是控制山峰形态和规模的主要构造.风化剥蚀、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是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动力作用,其成景岩石独特,所成多种地貌是不可多得的地质遗迹与旅游开发资源.  相似文献   

5.
福建石牛山水蚀花岗岩石蛋地貌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牛山主峰出露晚白垩世石牛山组晚期侵入相钾长花岗斑岩,山体浑厚壮观,石蛋千姿百态。石蛋、石堡及崖壁上分布着深浅不一的石脊、石槽及大小不同的石臼、石盆、石穴等微地貌,构成独具特色的“水蚀花岗岩石蛋地貌”。经研究,钾长花岗斑岩是形成水蚀花岗岩石蛋的物质基础,风化剥蚀、大气降水击蚀及其流水侵蚀是形成石脊、石槽、石臼、石盆、石穴的主要外动力地质作用。  相似文献   

6.
福建太姥山晶洞碱长花岗岩地貌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诗经  文斐成 《福建地质》2010,29(4):334-346
太姥山是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唯一的花岗岩峰丛-石蛋地貌,燕山晚期"A"型晶洞碱长花岗岩是太姥山造景岩石,北东东、北北西向断裂、裂隙及节理是控制山峰形态和规模的主要构造,风化剥蚀、降水侵蚀和重力崩塌是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动力作用,目前该地貌演化处于壮年早期阶段。其构造位置特殊、成景岩性独特,地貌类型丰富,是东南沿海晶洞花岗岩山岳地貌的典型代表和宝贵的地质遗迹。  相似文献   

7.
三清山花岗岩体受北东、北西和北东东向三条断裂控制,形成典型的三角形断块山,地貌处于幼年晚期至壮年早期发育阶段。区内花岗岩峰峦、峰丛、峰墙、峰柱、石芽及造型石等微地貌景观发育,并较好地反映了峰林地貌的形成演化过程。奇绝的景观,为世界罕见。  相似文献   

8.
中国花岗岩地貌景观若干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安泽 《地质论评》2007,53(B08):227-228
中国的花岗岩在地理分布上遍及全国,在地质构造分布上遍及所有的造山带,在产出时代上从太古宙到新生代均有发现,在岩石类型、成因类型上,世界上已知的类型中国几乎都有。特别是中国的花岗岩地貌景观类型,不仅多样化程度高,而且美学观赏价值优于世界其他各国。因此,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花岗岩景区(包括世界遗产、国家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及旅游区)最多的国家之一。花岗岩景区已成中国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花岗岩地貌景观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本文试从中国花岗岩地质地理分布、地貌景观类型划分、旅游开发价值、花岗岩景区建设及今后研究方向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地学界、旅游界及到花岗岩景区游览的广大公众对花岗岩地貌景观的关注,从而把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研究、应用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浙江地处东亚大陆边缘,江南陆块与华夏陆块的交接部位,构造作用和岩浆作用,特别是中生代的花岗质岩浆作用十分强烈,形成大量的花岗岩类,它们是构成浙江花岗岩地貌的物质基础。浙江花岗岩地貌可分为花岗岩峰丛、花岗岩山丘、花岗岩石蛋和花岗岩崩塌堆积地貌等。作者以大明山、天台山、普陀山及浮盖山等为例,论述了以上各种花岗岩地貌的特征,并对其形成过程进行探讨,同时也讨论了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等对花岗岩地貌发育与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清山及其外围地区的花岗岩地质与花岗岩地貌的科学价值作进一步讨论,认为:①三清山及其外围的怀玉山燕山期花岗岩区可划分为3型(扬子型、南岭型、沿海型)、4式(铜厂式、银山式、三清山式、灵山式),它们具有鲜明的成矿与造景的专属性。②三清山花岗岩原态保留较好,形成于燕山陆内造山末期,是南岭型花岗岩演化至最后阶段形成的超酸性碱长花岗岩的典型代表。③三清山式花岗岩地貌为典型的水蚀型幼年期到壮年期早期的峰林地貌,以山峰尖峭和石柱、石锥、石芽发育完美为标志。④三清山式花岗岩峰林地貌的形成是年青的超酸性岩石、岩体与围岩差异风化,节理发育,雨水丰沛,受控于仍在缓慢抬升的“三角形”“隆上隆”断块构造等诸因素最佳耦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江西武功山花岗岩穹窿构造地貌景观类型具有多样性、典型性,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武功山花岗岩地貌类型可划分为花岗岩风化壳高山草甸、花岗岩侵蚀构造地貌、花岗岩流水侵蚀地貌和花岗岩崩塌堆积地貌等,而且每一类型又有多种微地貌景观,具有显著的集聚性特征,主要集中在金顶、明月山和羊狮幕地区,空间上可分为4个梯度,分别为中心高山草甸带、中心边缘构造侵蚀地貌区、外围峡谷、孤峰、瀑布、温泉区、武功山主山体前缘区。花岗岩穹窿构造核部及外缘区域的花岗岩地貌发育模式和发育阶段具有明显差异,反映了武功山不同山体单元多期差异性隆升后,在亚热带气候环境下,流水溯源侵蚀、构造、岩体性质等内外营力对原始地貌面的差异性作用过程。本研究不仅可为花岗岩穹窿构造地貌景观空间展布规律和地貌特征的研究提供有效借鉴,而且可为武功山地区地学科普、地质遗迹保护等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
花岗岩石林(阿斯哈图)--一种新的地貌景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在内蒙克什克腾旗增内的大兴安岭山脉的北大山上,发现世界罕见的花岗岩石林地貌景观。花岗岩石林是在特殊的内、外动力作用下形成的。花岗岩中的节理和裂隙是形成石林的构造基础;在古冰川、寒冻风化、风和水等外力作用下形成了石林。其形成和发育过程主要分为:冰川作用;寒冻风化、风和水等外力作用下形成了石林。其形成和发育过程主要分为:冰川作用;寒冻风化作用;风蚀作用和夷平作用4个阶段。花岗岩石林地貌是花岗岩地貌  相似文献   

13.
柴乐  衷存堤  黄新曙  王道英  郭福生  谭玉华 《地质论评》2022,68(2):2022030003-2022030003
江西武功山花岗岩穹窿构造地貌景观类型具有多样性、典型性,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武功山花岗岩地貌类型可划分为花岗岩风化壳高山草甸、花岗岩侵蚀构造地貌、花岗岩流水侵蚀地貌和花岗岩崩塌堆积地貌等,而且每一类型又有多种微地貌景观,具有显著的集聚性特征,主要集中在金顶、明月山和羊狮幕地区,空间上可分为4个梯度,分别为中心高山草甸带、中心边缘构造侵蚀地貌区、外围峡谷、孤峰、瀑布、温泉区、武功山主山体前缘区。花岗岩穹窿构造核部及外缘区域的花岗岩地貌发育模式和发育阶段具有明显差异,反映了武功山不同山体单元多期差异性隆升后,在亚热带气候环境下,流水溯源侵蚀、构造、岩体性质等内外营力对原始地貌面的差异性作用过程。本研究不仅可为花岗岩穹窿构造地貌景观空间展布规律和地貌特征的研究提供有效借鉴,而且可为武功山地区地学科普、地质遗迹保护等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4.
云南维西花岗岩地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刘玉  刘德深  沈立成 《地球化学》2007,36(2):161-170
基于矿物风化分析,以典型花岗岩地区云南维西为例,对该地区2005年8月地下水和河水水化学性质(pH、Ca2 、Mg2 、K 、Na 、Cl-、HCO3-、SO42-)进行了观测,在Piper图上分析了花岗岩地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其形成机制。研究认为,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可将云南维西地区地下水分为6类:花岗岩孔隙水、浅部裂隙水、矿带影响的浅部裂隙水、深部构造裂隙水、花岗岩与灰岩接触带水、花岗岩与第四系堆积物接触带水。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可以提取影响这6类水的3项公因子:Y1(反映钙长石、黑云母、黄铁矿风化)、Y2(反映水循环深度)、Y3(反映钠长石、钾长石溶滤作用)。地下水和河水公因子得分图分析表明:(1)全风化带孔隙水长石、黑云母溶滤作用弱,而且几乎没有黄铁矿氧化作用;(2)浅部裂隙水和花岗岩与第四系堆积物接触带水两者埋深差不多,但后者因水岩接触面积更大,长石、云母溶滤作用以及黄铁矿氧化作用更强;(3)矿带作用下,浅部裂隙地下水体现一定程度的深部构造裂隙水特征,其钠长石、钾长石风化在所有风化带中最强。因钙长石、黑云母矿物活性相对较弱,其增加幅度不如钾长石、钠长石明显;(4)深部构造裂隙水循环深度大,水岩作用充分,钙长石风化强于其他矿物,钾长石、钠长石因为影响因素多,特别是风化淋滤时间的影响,其风化增强不明显;(5)花岗岩与灰岩接触带水失去花岗岩水特征,更多地表现为灰岩水性质;(6)河水主要离子主要来源于循环较浅的裂隙水、全风化带孔隙水等,循环深度大的地下水贡献小。  相似文献   

15.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桂东北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与华南褶皱带的过渡部位,具有独特的构造地理位置。在精细测试一系列典型矿床及其有关的花岗岩年代学的基础上,本文根据矿床类型、成矿元素组合,把该地区矿床分为6个成矿系统:①与志留纪花岗岩有关W-Mo矿;②与二叠世花岗岩有关Pb-Zn矿床;③与晚三叠世花岗岩有关W-Mo和Sn-Nb-Ta矿床;④与中—晚侏罗世花岗岩有关的W-Sn矿床;⑤与白垩世花岗岩有关的W-Sn矿床;⑥与花岗岩有关的铀矿。这些矿床的形成与不同时期构造-岩浆演化密切相关,主要形成于同碰撞挤压环境或者碰撞后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16.
西昆仑大红柳滩地区相继发现了众多伟晶岩型锂铍矿床,已成为我国新的锂资源基地。目前关于这些锂铍花岗伟晶岩的成因多强调其源于地壳深熔形成的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的结晶分异,但研究区出露的同时代的黑云母花岗岩与成矿的关系没有被讨论和关注。为了探讨黑云母花岗岩与成矿的关系,作者对龙门山矿区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伟晶岩以及与成矿相关的细晶花岗岩开展了详细的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1)黑云母花岗岩与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具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富集Rb、La和Nd,亏损Ba、Nb、Sr、P和Ti元素,均表现出S型花岗岩的特征;2)从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细晶花岗岩,表现出连续分异演化的特征;3)黑云母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16.8±0.85Ma,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的锆石SIMS U-Pb年龄为216.0±1.5Ma,细晶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09.5±1.2Ma,花岗伟晶岩的锡石LA-MC-ICP-MS U-Pb年龄为211.3±5.0Ma,这意味着从黑云母花岗岩到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与细晶花岗岩的形成时间是连续的并且是接近的。基于此...  相似文献   

17.
华南富铀花岗岩和产铀花岗岩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简要叙述了我国南方5省(区)富铀花岗岩和产铀花岗岩概况,详细讨论了产铀花岗岩的主要特征:断裂构造发育,蚀变作用非常强烈,经常有二云母花岗岩出现,中基性和酸性脉岩比较发育。正是这些特征,决定了它们产出铀矿床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关于A型花岗岩判别过程中若干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A型花岗岩提出(1979年)30年来,其内涵和外延相对于原始定义而言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针对A型花岗岩的各种判别方法(尤其是判别图解)的有效性和局限性进行了讨论.这些判别方法对于A型花岗岩的判定并不总是奏效,所以在实践过程中不能过于依赖判别图解,否则就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实际上,A型花岗岩最本质的特征很可能在于它是一种高温花岗岩(相时于I型争S型花岗岩),因此较高地温梯度下的各种地球动力学背景均有利于这一类型花岗岩的发育.  相似文献   

19.
利用磁组构学的多参数、高精度以及定量化的优点,对大别山南麓的马垅、麻桥2个典型岩体进行了花岗岩类的岩浆动力学研究.测试表明,样品的磁化率及其各向异性揭示这2个岩体具有明显的磁面理或磁线理特征,进而判断马垅、麻桥岩体应分属挤压、拉张的古应力环境.实例研究证实,磁组构学方法对于岩浆动力学,特别是岩体构造应力的属性分析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20.
三江口东岩体岩石成因及产铀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诸广山南体是中国重要的铀资源基地之一,复式岩体内与铀矿床关系密切的花岗岩均为S型,I型花岗岩一般无铀成 矿潜力。三江口岩体位于诸广山南体西部,与产有铀矿床的燕山期长江岩体相邻,岩性也与长江岩体相似。目前对三江口 岩体研究程度相对薄弱,缺乏高精度年代学研究,岩石成因类型也未明确。文章对三江口岩体东部(简称三江口东岩体) 进行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并与产铀的长江岩体进行对比。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61.9±2.1 Ma,属于 燕山早期花岗岩。岩体富SiO2 (73.5%~76.1%),贫FeOT (1.12%~3.25%)、MgO(0.07%~0.83%)、CaO(0.64%~1.27%),具 高分异指数DI(86.4~93.6),A/CNK值为1.00~1.35,属过铝-强过铝质花岗岩;微量元素Ba、Sr、Nb、Eu、Ti亏损,Rb、 Th、U富集,属于典型的低Ba、Sr花岗岩;稀土总量中等(ΣREE = 119×10-6 ~268×10-6),稀土配分模式为右倾的轻稀土富 集型;(87Sr/86Sr)i值为0.70789~0.71488,εNd(t )值较低(-10.8~-9.6),两阶段Nd模式年龄为1.73~1.83 Ga。三江口东岩体与长 江岩体年龄相近,具有相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同位素组成,均为S型花岗岩。结合两岩体形成年龄和区域构造背景, 认为其形成与华南燕山早期陆内伸展作用有关,是由华南基底麻源群泥质岩、砂质岩部分熔融形成,在成岩过程中有少量 幔源物质参与。通过与产铀的长江岩体对比研究认为,三江口东岩体具有较强的产铀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