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视应力方法在震群性质判定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芳  李宇彤  刘友富 《地震》2006,26(4):45-51
利用视应力方法研究了1999~2004年辽宁地区发生的岫岩、 海城、 营口震群性质, 结果显示: 前震序列与其它震群视应力曲线变化形态是完全不同的, 视应力的大小能较好地反映出震源区应力场的大小。 利用视应力数值变化探讨区域震群性质, 与地震活动性参数判定震群性质的方法, 更能反映出每个震群应力场的变化过程, 在原方法不能准确确定震群性质的情况下, 根据应力场的变化过程可以进一步判定震群的性质。 文中还探讨了视应力与震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对岩石的物理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四个方面综述了地下水对岩石的物理作用:地下水对岩石弹性性质的影响;水对岩石传输性质的影响;孔隙岩石的变形过程;含水材料的摩擦特性。  相似文献   

3.
对南口,大灰厂水平形变监测网的全部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在1988-1989年期间,该区构造活动速率较大;1989-1992年虽然运动趋势没有明显的改变,但断裂活动平缓。这一活动过程可能与大同地震有关。该区整体运动性质以滑脱伸展为主,力学性质为张拉笥,与地质构造活动特征相吻合。表明了所建的水平形变测网具有一定的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平面应变有限元方法,模拟了西南地区1970年—1976年5次大于7级地震的蕴育过程中,介质性质变化对区域应力场的影响,给出了各次地震蕴育影响场的分布图象和影响场的基本特征。由计算结果与大震前的地震活动、前兆观测资料对比得到,地震前的异常与影响场的应力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陆东部强震活动时间过程的不均匀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自十四世纪以来,我国大陆东部三个主要地震区(华北、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震区)的浅源强震(Ms≥6.0)活动的时间过程是随机的还是不均匀的,这一点是受研究时间尺度大小的制约。根据对事件时间过程均匀性的泊松检验发现,对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震区而言,如果取时间尺度ΔT=5年和10年时,其强震序列表现为随机平稳的泊松过程;当取ΔT=20年时,则显示出非平稳的性质;对于东南沿海地震区,ΔT=10年时已表现出显著的非平稳过程的特征。说明中国大陆东部地震区显示出10—20年尺度的强震群集的非均匀过程。 中国大陆东部三个主要地震区中,几百年尺度的强震活动过程可以划分为活动速率有显著差异的五个阶段:平静期—活跃警告期—过渡期—高潮期—剩余释放期。它们可以按蠕变过程去定性理解。  相似文献   

6.
地壳岩石均含有一定数量的缺陷损伤,是强非均质和各向异性材料,性质复杂,取决于其所处的构造和地质环境。实验表明,裂纹对岩石的孔隙度贡献不大,几乎可以忽略,但却是影响岩石有效弹性性质的主导因素而非孔隙。增加裂纹损伤会显著地引起岩石物理性质,包括强度、弹性性质、力学性质以及各向异性等的变化。另外,大部分地壳岩石的裂纹和孔隙都处于流体饱和状态,裂纹中的流体通过化学和力学作用显著影响岩石性质的变化。因此理解脆性岩石受力变形过程中的损伤和物理性质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是岩石力学的长期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自1977~2006年,新疆伽师地区相继发生了多次强地震.本文运用哈佛大学公布的该区域的CMT解,通过对不同地震的分布及断层性质的定量化分析,将地震分为三个时段,并由P,T轴拟合了该区域分时段的应力场方向,分析震源性质及区域应力场发现,1997年3月1日至2003年1月4日该区域的地震断层性质及应力场均发生了较大变化,而2003年2月24日起,其地震断层性质和应力场方向又恢复到了第一时段的状态,结合该区域地层速度模型和区域受力状况、构造背景、以及地震断层性质和分布规律等,作者提出了该区域地震断层性质及应力场变化原因是由于障碍体的存在结论.  相似文献   

8.
地震活动的逾渗模型及临界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现代非线性物理理论及震源理论,结合地震活动的特点,建立了地震活动的逾渗模型.把一次大地震孕育发展的过程看做一次逾渗相变过程,应用重正化群方法处理了逾渗相变.把逾渗相变中的相关长度为无穷大作为重正化群变换中的不动点,在不动点下计算系统的临界性质,得到了逾渗概率指数、相关长度指数等临界指数.利用1975年海城地震以及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的地震活动资料,对两次地震的逾渗相变过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辽宁地区震群序列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文福  王玉莹  李芳 《地震》2000,20(4):63-68
利用经验类比的方法, 对 1999年 11月岫岩偏岭震群序列及以往在辽宁地区发生一些典型的具有地震预报意义的前兆震群和前震序列进行了详细研究。 结果显示, 前兆震群与前震序列之间差别很大, 其性质和前兆特征迥然不同。 1999年 11月岫岩 5. 6级地震震前序列与 1975 年海城 7. 3级地震前震序列特征及性质相同, 属于前震序列。 同时, 研究结果中也包含了判别地震序列性质的方法和须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卡斯卡迪亚(Cascadia)俯冲带是美国西海岸一个著名的俯冲带,同时也是一个地震高发的板块边界。目前,对太平洋西北地区地震灾害性质的认识不断加深,而且公共机构和私营公司在应对地震过程中也需要相互依赖,由此,卡斯卡迪亚地区地震工作组(Cascadia Regional Earthquake Workgroup,简称CREW)于1996年应运而生。CREW2009—2014战略计划(草案)是该组织的第一个规划。在此,我们从战略计划矩阵、计划制定方法、计划执行框架以及计划制定过程等方面对其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正重力场作为基本地球物理场,其静态异常特征与动态时间变化可为研究深地壳结构与性质提供重要的物理场信息。现代科学研究认为,地震、地下水、火山活动及各种构造运动和地壳垂直形变等地球动力学过程,均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地球重力场变化。重力场对质量运动或变化信号的敏感性,使其适合于定量研究各种地球系统过程的时空特性,挑战性在于,是否可以通过多种学科手段定量分离不同过程的信号特征。近年来以2008年汶川MS 8.0地震和2013年芦山MS 7.0地震为代表的震例研究表明,在地震前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力场变化,且不能简  相似文献   

12.
贾启超 《地震研究》2000,23(4):392-397
地震的孕育是一复杂的物理和力学过程。对于一球型震源体,则会有裂隙由核向外而后液体由外向核的双重扩散过程;与此同时,介质的电磁性质亦相应地发生扩散运动。本从定解问题入手,求得ε、μ、σ的扩散解。根据麦克韦电场理论、求得震源体各向异性介质中麦克斯韦的等价方程与电磁场的基本方程。由此得出震源体介质的似异体性质。对球型导体电磁感应的定解问题,对其频域解分离,得到在外源场作用下震源体中的分量解,即感应场、  相似文献   

13.
不同的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对储层地震性质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深入认识储层中的水合物分布,对基于地震性质定量评价水合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含裂隙储层中水合物分布的认识仍然严重不足.为此,文章设计并开展了针对性岩石物理实验,测量了含硬币状定向裂隙岩石在水合物生成过程中的各向异性速度,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水合物饱和度条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星子井水氡资料的数据处理。提取出1995年瑞昌ML4.9级地震前的前兆异常,针对该中等地震异常的短临性质和幅度不明显的现象。分析了产生的主要原因。并结合计算过程阐述了异常分析的思路,还归纳了星子井震兆异常具有分区性的特点并做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15.
龙滩水库蓄水后库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对龙滩库区2006年9月30日至2013年5月26日发生的3682次地震进行精定位的基础上,利用FOCMEC方法和改进的格点尝试法反演了ML2.0以上地震震源机制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并综合龙滩库区地层岩性、断裂构造和渗透条件等资料,探讨了地震活动类型与库区蓄水过程的关系,获得以下认识:(1)龙滩水库蓄水后的地震活动主要丛集在罗妥、八茂、拉浪、坝首和布柳河5个深水区,地震类型以逆断为主,正断和走滑也占有一定比例.蓄水初期,库区地震类型呈现多样性,蓄水约4年3个月后,地震主要发生在浅部地层中,并大多为逆断型地震.(2)5个地震丛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以NW—SE为主,倾角均较小,中等和最小主应力分布较凌乱,在此构造应力环境中,龙滩库区主要断裂整体上呈现走滑运动的性质,局部伴生不同程度的逆倾滑或正倾滑运动分量.(3)库区深、浅部地震活动水平和地震性质之所以会随蓄水过程发生变化,可能与深、浅部构造应力环境、岩体力学性质和渗透性能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6.
强震孕震过程中的特征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模式识别方法对强震孕震过程甲的各种特征进行了选择和分析,检验了诸特征间的相关性并验证了各特征的作用,提出了采用少数特征描述孕震过程和进行分类预报的途径,分析了孕震过程中的典型性质以及典型的时间段,为进一步提高分类效果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地壳断层带中存在大量流体。流体的存在会对断层带的物质组成及力学性质产生重要影响。流体不仅会与断层岩发生反应生成摩擦系数低的粘土等层状硅酸盐矿物,而且流体也可能被封闭产生高压导致断层弱化。断层岩记录了断层带流体作用的相关信息。为了研究映秀—北川断层带内流体的作用过程、水-岩反应与粘土矿物的富集规律以及流体对断层演化和滑动过程的影响,我们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发震断层——映秀—北川断层出露于金河磷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西藏当雄—崩错一带1951—1952年间8级地震(包括前震和余震)形成的地震形变带的初步考察,对地震形变带通过不同岩性时所产生的形变类型的主要特征、力学性质等进行较详细描述,对形成该期地震的应力场特点及控震、发震构造进行初步探讨。 西藏地区地处地中海-南亚地震带东段,是一个地震频度高、强度大的地震区。该区在1950年以前,历史地震记录不完整,准确性差实地考察资料也不多见。1950年以后才开始有较系统和详细的地震记录资料 1980和1981年,笔者对当雄—崩错一带1951—1952年间,西藏发生最强地震之一(8级)所产生的地震形变带进行了初步考察,虽然从地震发生至考察时,已隔近30年之久,但地震形变仍保存十分完好。通过对它的研究,对于探讨该期地震控震和发震构造的特点,地震破裂的性质与过程,分析地质构造及其应力场的演变,都是十分有意义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9.
根据最近十年来三期复测精密水准资料,分析了辽宁地区近期地壳垂直运动的演化状况,结果表明辽宁地区在1984年-1989年期间表现为整体范围的隆升,且没有明显的原有继承性运动特征,这反映了应力应变在加强;1989年-1993年则显示出该区已处于应力应变的调整与恢复状态之中,其运动性质也体现为以继承性运动为主。辽宁地区的这一运动过程与华北北部地区的运动过程是相一致的。目前该区域内的差异运动量值偏大。  相似文献   

20.
利用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及“八五”“九五”攻关研究成果中有关震群性质的分析方法,对2005年2月五原震群做了详细研究,并根据该震群序列本身的统计参数及震源与介质的某些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认为,该次震群对应于临河盆地的前兆意义不明显,它可能是阴山隆起区2005年7月蒙古3次中强地震孕育过程中区域应力场增强的背景下,临河断陷带应力自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