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和高勒地区为二连盆地重要的煤、石油等矿产地,其铀矿化信息丰富,具有较好的铀找矿潜力,而评价该地区的铀成矿水文地质条件为铀矿勘探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文章以1∶25万铀矿水化学区调为基础,通过概略分析伊和高勒地区的水文地质、水文地球化学等条件,提出铀成矿有利水文地质条件及预测远景地段。分析认为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受岩相古地理等条件的控制;区内地下水整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径流,地下水水质参数、水化学类型的变化与地下水补-径-排体系密切相关;地下水放射性异常信息丰富,且水中铀与氡气的分带性、浓集中心基本一致;区内北西西向张扭性断裂具有控制砂体展布及地下水动力条件的作用,对水文地质条件演化、铀成矿均有重要意义。综合分析认为伊和高勒地区具有形成层间氧化带型或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床的有利水文地质条件,并初步圈定出4片铀水化学远景预测区(片)。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伊和高勒地区下白垩统赛汉组沉积特征,文章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区内露头剖面、钻孔等,较为精细地研究了赛汉组岩性特征、地层空间展布特征、底板埋深分布特征、沉积相类型、沉积相展布特征等。研究区赛汉组分布范围广,具有东厚西薄的格局。底板埋深东部深西部浅,西部发育构造斜坡。西部为砂岩与泥岩,砂岩富炭屑;东部为砂砾岩与泥岩,砂砾岩中含炭屑。发育南、北两个方向物源,北部物源占主导作用。西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发育,"泥-砂-泥"结构好,为砂岩型铀矿最有利的沉积相带;东部发育扇三角洲,砂体极为发育,"泥-砂-泥"结构较好,为砂岩型铀矿较为有利的沉积相带;中部为半深湖-滨浅湖,砂体不发育,不利于砂岩型铀成矿。  相似文献   

3.
二连盆地中部古河道砂岩型铀矿成矿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通过对铀源、赛汉组上段沉积建造、构造演化等的分析认为,二连盆地中部具备古河道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古河道形态与规模、河道内沉积微相、潜水一层间氧化是铀矿床定位的“三要素”,其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了不同的古河道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据此,指出二连盆地中部具有较好的古河道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4.
赛汉塔拉凹陷是二连盆地主要的油-煤-铀富集凹陷之一,近年来在凹陷北东部宝拉格地区落实了一处砂岩型铀矿产地。文章应用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以典型钻孔为例对宝拉格地区含矿建造赛汉组进行了沉积旋回划分和剖面对比,并结合地震资料,在下白垩统赛汉组中识别出3个层序界面,以此将赛汉组划分为1个长期旋回、4个中期旋回,建立了研究区下白垩统赛汉组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层序内部沉积体系、砂体、氧化带及铀矿化特征研究,提出赛汉组下段扇三角洲砂体、赛汉组上段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在垂向上相互叠置,在平面上具有一定的连通性,砂岩渗透性好,富含有机质,有利于垂向的潜水氧化、侧向的潜水-层间氧化和层间氧化作用发育。潜水-层间氧化带发育在赛汉组上段下降体系域(FST)中,矿体主要赋存于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层间氧化带发育在赛汉组下段湖侵-高位体系域(TST-HST)中,矿体主要赋存于扇三角洲平原-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5.
经过近年来的区域评价工作,在内蒙古二连盆地那仁地区赛汉组上段发现了铀矿化信息,但由于工作程度较低,铀成矿条件分析及远景预测明显不足。通过对钻孔、地震等资料的综合整理,结合系统取样、分析测试结果,对那仁地区铀源、构造、地层、沉积相、氧化-还原及古气候条件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认为该区铀源充足,在温暖半湿润—干热气候转变期,蚀源区大量的铀被活化、迁移;晚白垩世—新生代的构造活动提供了适宜氧化带发育的斜坡带及深部还原流体上逸通道;赛汉组上段一亚段辫状河三角洲砂体规模大,具备稳定的泥-砂-泥结构和有利的氧化-还原条件,是铀矿形成的理想空间。在铀成矿条件最佳部位预测Ⅰ级远景区1片,有望落实为新的铀矿床。  相似文献   

6.
阿其图乌拉凹陷为二连盆地隆起带上众多的含铀山间盆地之一。本文首次在现有钻探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对阿其图乌拉凹陷赛汉组的铀成矿环境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综合铀储层、后生蚀变和铀源等因素对铀成矿前景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研究区目的层具有来自北部苏尼特隆起的丰富铀源,且铀源近。赛汉组上段和下段均具有完整的利于成矿的"泥-砂-泥"结构,发育大型呈泛连通的辫状砂体,发育潜水-层间氧化带,且控制矿体的产出等。赛汉组上段及下段均具有非常有利的铀成矿环境。远景区处于辫状河三角洲砂带中部的氧化-还原过渡带及灰色残留体上,资源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7.
在对平庄盆地地层、构造和盆地演化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该盆地白垩系孙家湾组、阜新组及九佛堂组地层具有形成地浸砂岩型铀成矿的地质条件:存在有利的岩性;砂体发育,呈泥-砂-泥互层结构;冲积扇相、河流相和三角洲-湖滨沼泽相是铀成矿的最有利岩相;盆地北部、东部蚀源区铀源充分;存在有利于形成层间氧化的构造条件.平庄盆地找矿目的层主要为孙家湾组,次为阜新组及九佛堂组,主要找矿类型为层间氧化带型.  相似文献   

8.
以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为指导,以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基本特征研究为基础,总结了二连盆地和蒙古东南部砂岩型铀矿的主要控矿因素,较系统地对比了二者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指出二连盆地与蒙古产铀盆地在大地构造属性、盆地类型及规模、铀源、构造演化史和主要控矿因素等方面存在较大相似性,但在产铀层位、后期构造活动性、区域铀矿化显示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根本性差异在于构造活动性和控矿沉积体系两大方面。认为二连盆地与蒙古东南部沉积盆地的产铀潜力大体相当,并提出今后需重视对二连盆地“苏敏河式”铀矿的寻找。  相似文献   

9.
10.
该盆地位于西藏中南部,是冈底斯山脉东部的断陷盆地,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冈瓦纳北缘特提斯构造域。通过区内资料的收集和综合研究、开展地质调查、物化探、遥感和水文地质工作,大致查明了盆地及基底形态,盖层地层、构造发育特征;查明盆地盖层喷发—沉积旋回、地层层序、岩性组合、砂体规模、产状及后生氧化特征,进一步确定了找矿目的层。通过各种地质、水文和放射性物探技术,针对盆地进行了系统的成矿条件分析,从大地构造条件、铀源条件、盖层条件、后生改造条件及铀异常和矿化特征等方面逐一进行了解析,认为该盆地具备了良好的砂岩型铀成矿条件和铀成矿远景,通过系统的勘查,有望成为西藏地区铀资源基地。  相似文献   

11.
选取二连盆地哈达图地区的主要赋矿层位赛汉组上段开展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LA-ICP-MS锆石U-Pb年龄以170~120 Ma和290~220 Ma为主,其次为327~310 Ma、 430~410 Ma和472~444 Ma等。盆地地质特征、古河道特征以及碎屑锆石年代学数据表明,哈达图地区南部苏尼特隆起中的早二叠-晚三叠世和中侏罗-早白垩世岩浆岩不仅为赛汉组上段提供了碎屑物质,而且很可能提供了一定的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12.
二连盆地早白垩世末期断拗转换的构造应力场背景,为赛汉组上段古河谷沉积的发育创造了有利的地质条件。赛汉组上段古河谷沉积是在下段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的基础上演化而成,由于湖泊沉积衰亡,形成了长流程的古河道砂体,为铀成矿提供了理想的赋矿空间。晚白垩世-古新世长时间的沉积间断,有利于氧化带的发育。因此,古河谷砂体和氧化带控制了盆地内的铀成矿。笔者通过以哈达图、赛汉高毕和巴彦乌拉铀矿床的对比分析,建立了二连盆地3种不同古河谷类型的铀成矿模式,并对其进行了潜力分析,指出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二连盆地砂岩型铀矿目的层赛汉组分段与铀矿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在内蒙古二连盆地赛汉组中找到了可观的砂岩型铀矿资源。关于早白垩世赛汉组的分段没有统一的认识,严重影响了铀矿勘查工作的布置。利用石油、煤炭和核工业部门勘查钻孔岩性、测井曲线、综合编录、地震剖面等资料,结合古气候-颜色变化、沉积序列变化反映的沉积环境,将赛汉组划分为4段。赛汉组一段,主要为一套冲积扇(或扇三角洲)环境下的杂色粗碎屑岩组合。二段为一套凹陷中心灰色、黑色湖沼环境下的泥岩夹褐煤层,凹陷边缘为杂色扇三角洲粗碎屑岩,总体以黑色岩系组合为特征。三段为一套灰色、深灰色含砾粗砂岩、砂岩,侧向联通性较好的灰色岩系组合,形成于辫状河环境。四段为一套红色、黄色泥岩与砂岩互层的红色岩系或组合,沉积于曲流河环境。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中砂岩型铀矿形成于三段中,为侧向氧化成矿作用所致;而乌兰察布坳陷铀矿化定位于四段中,为垂向潜水氧化成矿作用所造成,一段和二段目前还没有找到有价值的铀矿化。  相似文献   

14.
为查明二连盆地伊和高勒地区地层结构特征、砂体分布情况,探讨音频大地电磁法(AMT)在玄武岩覆盖区铀矿勘查中的应用效果,项目组在该区域布设两条测线,通过数据反演得到两条剖面的电性分布特征,经推断解释电性剖面,圈定了深部砂体,分析了基底起伏、断裂展布等地质要素。经钻孔资料验证,本次AMT探测结果可靠,可以清晰地反映盆地基底起伏、地层结构及砂体分布情况,为伊和高勒地区铀资源潜力预测及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海流图盆地的区域地质背景、盆地结构、沉积盖层的岩性岩相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论述了盆地内沉积盖层主体李三沟组东、西部具有不同的沉积体系,呈同期异相特征。着重分析了盆地内铀成矿条件和铀矿化信息,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找矿目的层,圈定了有利砂岩型铀成矿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16.
二连盆地可地浸砂岩型铀成矿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笔者从铀成矿条件入手 ,分析了二连盆地在基底演化期、含矿建造形成期以及后生改造成矿期各阶段对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控制作用 ,认为二连盆地在含矿建造形成期是由众多分割性强的 ,构造演化和沉积变迁自成体系 ,并具有多物源、近物源特点的小凹陷所组成。同时 ,综合其他控制砂岩型铀矿的因素 ,确定了二连盆地是以发育潜水 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为其主要成矿类型 ,且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 ,具有成群成带产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努和廷铀矿床地质特征、成矿作用及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努和廷矿床为同生沉积后生改造型铀矿床。晚白垩世二连期湖泊发育区控制了矿床定位。矿床成矿作用经历了同生沉积成矿、后生改造和表生作用3个阶段,成矿年龄为85Ma、(41±5)Ma和6~13Ma。在总结矿床成矿地质特征、成矿作用及地球化学特征基础上,建立了努和廷铀矿床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8.
二连盆地乔尔古-齐哈地区研究和勘探控制程度较低,而砂体结构、规模及成因分析是砂岩型铀矿找矿预测的首要任务。通过露头调查、钻孔岩心观察、砂岩粒度分析及砂体展布特征,对研究区砂岩型铀矿目的层赛汉组上段沉积体系进行恢复。研究发现,赛汉组上段砂体呈条带状,总体呈南西-北东向展布,沉积环境为河流体系,中下部(Ⅰ、Ⅱ旋回)为辫状河沉积,可识别出心滩沉积、河道滞留沉积及泛滥平原沉积等沉积微相,砂体规模大,连通性好;顶部(Ⅲ旋回)为曲流河沉积,可识别出边滩沉积、河道滞留沉积及泛滥平原沉积等沉积微相,砂体规模小,非均质性增强,连通性差。辫状河相为研究区砂岩型铀矿有利沉积相带,铀矿化垂向上分布于赛汉组上段中下部(Ⅰ、Ⅱ旋回)辫状河心滩及河道滞留沉积砂体中,其中Ⅱ旋回铀矿化最为发育,平面上分布于辫状河道拐弯、交汇、心滩短轴两侧向泛滥平原过渡部位。目的层沉积体系分析,对铀成矿空间定位及指导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二连盆地哈达图铀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大型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研究该矿床铀的赋存状态直接关系到铀的矿床成因研究及地浸开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电子探针、扫描电镜、α径迹蚀刻等分析方法研究哈达图矿床铀的赋存状态,结果表明,铀主要以超显微状(粒径<1μm)、显微状(粒径1~1.5μm)铀矿物及其集合体形式吸附在黏土矿物、黄铁矿及有机质表面。识别出的铀矿物有沥青铀矿、铀石、铀的磷酸盐,另有部分超显微状铀矿物因粒径较小而无法定名。此外,还有少量铀以含铀矿物形式存在如含铀稀土矿物、独居石、锆石、钍石等。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岩性和铀含量分析,进一步确定了二连盆地主要找矿目的层为赛汉组上段(K1s2),重要找矿层位为赛汉组下段(K1s1),探索找矿层位为腾格尔组上段(K1t2),兼顾找矿层位为二连组(K2e)。从铀源-构造-建造-改造全要素进行了铀成矿条件整体分析,认为赛汉组上段主要沿各凹陷长轴方向发育古河谷,形成古河谷型铀矿化,受古河谷、凹陷中央低洼构造、后生蚀变控制;赛汉组下段和腾格尔组上段主要沿盆缘斜坡带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形成潜水-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受铀源、三角洲沉积体系、后生蚀变控制;二连组主要在额仁淖尔凹陷中部发育湖泊沉积体系,形成沉积成岩型铀矿化,受铀源、二连期最大湖泛面控制;二连盆地发育大规模铀成矿作用,大致可划分为三期:99~78 Ma为沉积成岩期,67~37 Ma为后生作用主成矿期,25~8 Ma为后生叠加改造期。在此基础上,分层位按类型指明了找矿方向,总体认为二连盆地找矿工作应以乌兰察布和马尼特坳陷为重点,辐射川井、腾格尔和乌尼特三大坳陷,统筹兼顾、合理部署,具有很大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