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本文采用NCAR气候系统模式CSM 1.4研究了冬季风对强外辐射强迫变化的响应,其中外辐射强迫直接由太阳常数的变化而引入。结果表明:随太阳常数的增加,局地的增温幅度变化很大,中高纬地区比低纬地区增暖幅度强,这在太阳常数增加较大的试验中表现更为明显;随太阳常数增大越大,大气温度升高越高,对流层有强烈增温,对流层高层尤为显著,平流层中上层有降温现象;随太阳常数增大,亚洲冬季风系统的响应越强,系统强度增强明显,但形式不同,500 hPa随纬度增高增强幅度变大,100 hPa随纬度增高增强幅度变小。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改变太阳常数,利用NCAR气候系统模式CSM1.4研究了亚洲夏季风对强外辐射强迫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随太阳常数增加,局地增温幅度变化很大,中高纬地区比低纬地区增暖幅度强,这在太阳常数增加较大的试验中表现尤为明显;随太阳常数增大越大,大气温度升高越高,对流层有强烈增温,对流层高层更为显著;随太阳常数增大,亚洲夏季风系统的响应越强,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强度增强明显,并且太阳常数增加越大,高压强度越强,但形式有所不同,500 hPa太阳常数增加2.5%高压强度随纬度增高增强幅度变小,太阳常数增加10%和25%高压强度随纬度增高增强幅度变大。100 hPa太阳常数增加2.5%和10%高压强度随纬度增高增强幅度变小,太阳常数增加25%高压强度随纬度增高增强幅度变大。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区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及其气候响应试验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胡荣明  石广玉 《大气科学》1998,22(6):917-525
根据国内测定的排放因子数据和国家、部委及各省市统计年鉴公布的排放源数据,得到的中国大陆的1°×1°网格精度的SO2的排放分布,计算了中国地区人为扰动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应用近期开发的二维能量平衡模式计算了由该种气溶胶所引起的中国地区地面温度变化。模式结果表明,最大辐射强迫和最大地面温度变化都集中在中国的沿海和四川地区。最大辐射强迫达3 W/m2。  相似文献   

4.
东亚地区对流层人为硫酸盐辐射强迫及其温度响应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地区人为硫酸盐的直接辐射强迫及其温度响应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1)人为硫酸盐直接辐射强迫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地理分布特征,辐射强迫的这种变化特征不仅强烈地依赖于硫酸盐柱含量的季节变化和地理分布,而且取决于云量季节变化和地理分布.(2)就年平均而言,由于硫酸盐辐射强迫的影响,模拟区域内大部分地区普遍降温.降温比较明显的区域位于110°E以东、40°N以南的中国大陆地区,超过-0.1℃.其中华北平原和长江中游的湖南、湖北形成两个降温大值中心,幅度超过-0.2℃.(3)地面温度响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季节变化特征.冬春季节,温度响应与辐射强迫之间满足较好的对应关系;夏秋季节,二者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近10年东亚沙尘气溶胶辐射强迫与温度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宿兴涛  王汉杰  宋帅  张志标 《高原气象》2011,30(5):1300-1307
利用一个耦合了在线沙尘模型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2000-2009年东亚沙尘气溶胶辐射强迫及温度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东亚沙尘气溶胶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差异和季节差异,柱含量高值区主要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最大值均在1 000mg.m-2以上;从季节分布来看,春季最大,冬季次之,秋季最小...  相似文献   

6.
浑善达克沙地沙尘气溶胶的辐射强迫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利用2001年春季浑善达克沙地外场观测的辐射资料及大气辐射模式,对沙尘气溶胶的局地辐射强迫进行了分析和模拟估算。计算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大气透过率日变化显著,晴天可达0.80以上,沙尘天气最低在0.01以下;白天沙尘的辐射强迫对地表有冷却作用,夜间起保温作用。观测期间,平均大气透过率为0.6,白天沙尘对地面向下长波辐射的平均强迫增加量为16.76 W.m-2,对地面净辐射能收支的平均强迫减少量为62.76 W.m-2;夜间地表长波辐射净损失量因沙尘作用减少,平均为67.84 W.m-2。  相似文献   

7.
相对湿度对气溶胶辐射特性和辐射强迫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张立盛  石广玉 《气象学报》2002,60(2):230-337
采用已有的气溶胶折射指数等资料 ,计算了在不同的相对湿度条件下硫酸盐气溶胶的辐射特性。结合两种不同化学输送模式 (CTM )的模拟结果及LASGGOALS/AGCM模式 ,模拟估算了考虑相对湿度影响后全球硫酸盐气溶胶的辐射强迫。结果表明 :(1)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 ,硫酸盐气溶胶的质量消光效率因子在短波波段有所减小 ,单次散射反照率仅在长波波段有所增加 ,不对称因子在整个波段均有所增加 ;(2 )用两个CTM资料模拟辐射强迫的结果相差较大 ,其全球平均辐射强迫分别为 - 0 .2 6 8和 - 0 .816W/m2 ;(3)在考虑相对湿度的影响后 ,硫酸盐气溶胶辐射强迫的分布类型与相应干粒子的强迫分布类型基本相同 ,但全球平均的强迫值减少了 6 %左右。  相似文献   

8.
长波辐射加热(LWRH)对气候预报有显著作用,文章比较了6种取自GCM的LWRH算法所产生的加热率廓线,表明在有云情况下,LWRH算法对输入变量的敏感性。LWRH算法对GCM变化的敏感性测试结果表明,加热率强烈地依赖于模式截断,模式变化(包括长波辐射LWR算法)和地表强迫(SST)。引入假观测评价各种LWR算法所产生加热率的精确性,在CCM2模式中应用NCAR原版本和移植的ECMFW方案计算了LW  相似文献   

9.
平流层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及其气候响应的水平二维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比较先进的辐射模式计算了平流层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并对之进行了参数化。结果发现平流层气溶胶的辐射强迫的水平分布不仅与其本身的水平变化有关,而且与下垫面的反照率有很大的关系。利用近期开发的二维能量平衡模式模拟了皮纳图博火山气溶胶对地面平衡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皮纳图博火山至喷发后1年半左右降温达最大,至喷发后第5年降温已很小。  相似文献   

10.
黑碳气溶胶辐射强迫全球分布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张华  马井会  郑有飞 《大气科学》2008,32(5):1147-1158
利用一个改进的辐射传输模式,结合全球气溶胶数据集(GADS),计算晴空条件下冬夏两季黑碳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在对流层顶和地面的全球分布。计算结果表明,与温室气体引起的整层大气都是正的辐射强迫不同,黑碳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在对流层顶为正值,而在地面的辐射强迫却是负值。作者从理论上解释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对北半球冬季和夏季而言,在对流层顶黑碳气溶胶的全球辐射强迫的平均值分别为0.085W/m2和0.155 W/m2,在地面则分别为-0.37 W/m2和-0.63 W/m2。虽然气溶胶的辐射强迫主要依赖于其本身的光学性质和在大气中的浓度,太阳高度角和地表反照率对黑碳气溶胶的辐射强迫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研究指出:黑碳气溶胶在对流层顶正的辐射强迫和在地面负的辐射强迫的绝对值都随太阳天顶角的余弦和地表反照率的增加线性增大;地表反照率对黑碳气溶胶辐射强迫的强度和分布都有重要影响。黑碳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变化特征,冬夏两季的大值区都位于30°N~90°N之间,表明人类活动是造成黑碳气溶胶辐射强迫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low-frequency solar forcing on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EAWM)by analyzing a four-member ensemble of 600-year simulations performed with Had CM3(Hadley Centre Coupled Model,version 3). We find that the EAWM is strengthened when total solar irradiance(TSI) increases on the multidecadal time scale. The model results indicate that positive TSI anomalies can result in the weakening of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causing negativ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anomalies in the North Atlantic. Especially for the subtropical North Atlantic, the negative SST anomalies can excite an anomalous Rossby wave train that moves from the subtropical North Atlantic to the Greenland Sea and finally to Siberia. In this process, the positive sea-ice feedback over the Greenland Sea further enhances the Rossby wave. The wave train can reach the Siberian region, and strengthen the Siberian high. As a result, low-level East Asian winter circulation is strengthened and th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 East Asia decreases. Overall,when solar forcing is stronger on the multidecadal time scale, the EAWM is typically stronger than normal. Finally, a similar linkage can be observed between the EAWM and solar forcing during the period 1850–1970.  相似文献   

12.
使用HadCM3L气候模式,针对突然增加的4倍CO2浓度和增加4%的太阳辐射强迫进行一系列理想化模拟试验,分析并比较了CO2强迫和太阳辐射强迫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机制和异同。模拟结果表明,突然增加的4倍CO2浓度和增加4%的太阳辐射造成的长期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变化基本相同,但二者造成降水的变化差异很大。气候系统对CO2和太阳辐射的响应可以分为快响应和慢响应两个部分,而降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大约1个月时间尺度内的快响应阶段,在这一时间段,陆地区域CO2的气孔效应减少了植被的蒸腾作用,导致降水受到抑制;海洋区域CO2的辐射效应会首先导致大气长波吸收增强,而海洋的比热较大,所以海表温度变化落后于低层大气,低层大气的垂直稳定度增加,海表向上蒸发受到抑制。此外,比较不同时间尺度上CO2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可以发现在1个月的短时间尺度上,对陆地而言,CO2的气孔效应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占主导地位,但在数年以上更长的时间尺度上,CO2的辐射效应是导致地气系统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Response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 rainfall to external forcing(insolation,volcanic aerosol,and greenhouse gases) is investigated by analysis of a millennium simulation with the coupled climate model ECHO-G.The model reproduces reasonably realistic present-day EASM climatology.The simulated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in East Asia over the last millennium compares favorably with the observed and proxy data.It is found that the features and sensitivity of the forced response depend on latitude.On...  相似文献   

14.
黎伟标  纪立人 《大气科学》1999,23(5):571-580
利用最近发展的完备正规强迫模的动力学方法,对亚洲夏季风活动激发北半球大气遥相关的外部物理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北半球夏季亚洲季风区是外强迫最敏感区域之一,最优强迫模与亚洲季风区季内时间尺度对流活动的结构特征相似,而且北半球大气对最优强迫模的响应与滞后于强季风候的环流异常型结构一致,由此可以认为,亚洲夏季风活动造成的热状况变化也是导致北半球大气遥相关的重要物理原因。  相似文献   

15.
陈隽  孙淑清 《大气科学》1999,23(1):101-111
利用ECMWF资料挑选出一个强冬季风年(1986年)和一个弱冬季风年(1980年),通过个例分析对各种气象要素场及中高纬度大尺度环流在强弱冬季风年的差异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是全球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冬季风异常关联着全球环流的异常;这种异常不仅在中高纬度环流中表现出来,而且在热带地区大尺度流场上也尤为显著。强弱冬季风所对应的长波槽脊分布、低纬对流特征、三维流场结构都是截然不同的。冬季风异常不但造成了同期环流形势的差异,而且对后期环流和天气状况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东亚冬季风的演变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主要讨论了东亚冬季风和冷涌的演变特征,并与南亚作了对比,发现在东亚地区,冬季风演变主要表现为10月中旬经向环流的突变及9月初、11月中旬和1月末对流层低层温度的3次突变;而在南亚地区,经向环流的变化不如东亚地区明显,而且高层要先于低层变化,对流层低层温度存在2次突变。在整个冬季,东亚地区冷涌的演变过程,主要表现为南海地区冷涌在12月份出现最高频率,而西太平洋冷涌在1月份出现最高频率;南亚地区冷涌在12月份出现最高频率,但远小于东亚地区且衰减速度很快。另一个不同点是东亚地区的冷涌强度是往上衰减的,而南亚地区的冷涌强度则是往上增强的。这说明东亚冬季风和南亚冬季风的性质有较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对亚洲季风区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热状况的季节变化、动力和热力作用对周围环流,特别是对亚洲热带季风环流的影响。高原对西风带的机械作用在冬季最强,春季次之。冬季的机械作用形成以高原为主,南侧气旋性、北侧反气旋性的"偶极子"偏差环流,它比传统认识的爬坡、绕流的影响范围大得多,遍及东亚的高、低纬度。随着西风带的北移和高原总加热在4月由负变正,南侧气旋性偏差环流增强并逐渐北移,6月形成气旋盘踞整个高原的夏季型。在高原南侧,高原冬季偶极型、夏季加热的作用导致孟加拉湾地区常年存在印缅槽,使得印度半岛的感热加热始终强于中南半岛,而中南半岛上空的潜热加热大于印度半岛。印缅槽的演变存在明显的半年周期,证明2月初和8月初的较强低压槽分别对应冬季高原最强的动力强迫和夏季高原最强的热力强迫。对低纬经向风场的分析还表明,季风爆发前高原的热力作用尤为重要,是导致江南春雨的形成,亚洲季风最早在孟加拉湾东部爆发,最后在印度半岛爆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东亚冬季风气候变率对SSTA响应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1951/1952—2012/2013年冬季Hadley气候中心的月平均海表层温度(SST)和中国160个台站冬季逐月平均气温等资料,利用最新发展的广义平衡反馈方法(GEFA),结合EOF,相关分析等,诊断东亚冬季风对多个海盆海表温度异常(SSTA)的响应特征,探讨其成因。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海盆一致模(TI1,95%置信水平)和热带太平洋SSTA第三模(TP3,90%置信水平)对东亚冬季风的强迫最为显著,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8.44%和9.19%。当热带印度洋海盆一致变冷或TP3出现正位相时,东亚冬季风增强。热带印度洋一致变冷使局地大气冷却,对流层高层出现辐合中心。西伯利亚地区对流层高层辐合,低层辐散,且高层辐合强于低层辐散,使该区域的海平面气压(SLP)升高显著。阿留申地区对流层高、低层都出现辐散,SLP降低。赤道西太平洋的对流层高层出现辐散,低层为辐合,SLP变化弱。3个关键区SLP的变化导致了东亚冬季风增强。  相似文献   

19.
秋季黑潮海温与东亚冬季风的相关联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秋季黑潮区域海表温度异常与东亚冬季风以及我国冬季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秋季黑潮区域海温与东亚冬季风指数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当秋季黑潮区域海温偏高时,当年的东亚冬季风指数也偏高,即东亚冬季风偏强;反之,则当秋季黑潮区域海温偏低时,当年的东亚冬季风指数也偏低,即东亚冬季风偏弱;秋季黑潮海温升高,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气温上升,其他地区冬季气温降低,华南地区降温幅度最大。江淮流域及华南地区降水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