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1411年当雄南8级地震是西藏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次大地震。本文就这次地震史料的发掘及其可靠性怍了论述,并对发震时间、地点进行了考订,在此基础上对其强度的判定进行了讨论。这次大地震的存在对认识西藏当雄—羊八井—多庆错构造带不同部位大地震特征,以及大陆构造动力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对工程地震研究、西藏资源开发和国土整治等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1411年西藏当雄南8级地震发震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讨论了1411年西藏当雄南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指出:念青唐古拉山南东麓断层是1411年当雄南8级地震的发震断层;本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拿色果—嘎尔波果拉分盆地内部张剪切断层与盆地南西侧新活动幅度大的次级走滑断层的交汇部位;震区的地球物理场有明显的异常特征。这表明1411年当雄南8级地震的发生不仅受浅层构造控制,而且也有深部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5.
西藏1411年9月29日8级地震震中位置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西藏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档案馆编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西藏地震史料汇编》(简称《汇编》,下同)是研究西藏历史地震的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其科学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史料记载的局限性和大部分地震震中位置未能进行实地调查,因此,有些震中位置尚须进一步讨论。根据《汇编》记载,1411年9月29日在当雄附近曾发生强烈地震。《汇编》中记述共有四条,其中一条对震中的确定有较重要意 相似文献
6.
韩同林在《地震地质》第6卷第4期上曾以题为“西藏1411年9月29日8级地震震中位置的讨论”为题报告了他在实地考察及航、卫片的解译结果。文中描述了当雄北、宁中北,羊八井西及九子拉四个地点的“地震形变带”。其中,对宁中北“地震形变带”的描述如下:“宁中北地震形变带位于北纬30°24′,东经90°47′左右。地震形变带绝大部分发育于第四纪堆积坡地上,仅北东地段部分切割基岩。走向北35°东左右,倾向南 相似文献
7.
8.
1996年阿图什6.9级地震参数与宏观震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通过计算机定位得到1996年3月19日阿图什6.9级地震基本参数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与论证,并对该次地震微观震中与宏观震中差异较大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在综合1952年西藏当雄7.5级地震烈度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各烈度调查点的烈度值进行了重新评定.结果表明:等震线的形状为走向北东的不对称椭圆形,极震区从当雄县果青乡卓嘎若村向北东延至那曲县桑雄区,烈度达X度;等震线的几何中心在那曲县谷露区玛日布格附近.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0月6日16时30分在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北纬29°48′,东经90°21′)发生了Ms6.6级地震,而在1992年7月30日16时24分在拉萨市尼木县(北纬29°35′,东经90°15′)曾发生过Ms6.5级地震。上述2次地震发生在同一活动构造带上,地震类型相同,震级、震源深度也相差不大,但2次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却相差很大。作者在地震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这2次地震的人员伤亡和震害情况,探讨了造成地震灾害损失轻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13.
1812年尼勒克地震的宏观震中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观震中是震源在地表的投影,宏观震中是极震区的几何中心,不同的定义造成位置的差异,大地震的差异比较大,断裂产状也是导致震中位置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据历史记载确定的1812年地震的宏观震中,侧重人居环境,震中位置偏西,初步考察受条件限制也存在一定误差。近年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在尼勒克谷地东部新发现了该地震造成的地质灾害,包括了40 km的形变带,19km的地震断层。根据修正的等震线图,极震区的几何中心在北纬43°45,′东经83°34′。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综合1952年西藏当雄7.5级地震烈度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各烈度调查点的烈度值进行了重新评定.结果表明:等震线的形状为走向北东的不对称椭圆形,极震区从当雄县果青乡卓嘎若村向北东延至那曲县桑雄区,烈度达X度;等震线的几何中心在那曲县谷露区玛日布格附近. 相似文献
15.
16.
17.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国内外和邻区以及全球的地震分布图象,本刊每年在第六期上刊登两幅上一年的地震震中分布图.地震资料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由陈培善研究员提供. 2001年地震震中分布图 相似文献
18.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中国和邻区以及全球的地震分布图象, 作者利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地震资料, 绘制出中国及邻区地震震中分布图和世界地震震中分布图. 刊登在<地震学报>每年第6期上.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