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利用地磁和天文因素进行地震三要素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解用明 《中国地震》2001,17(1):92-96
本文分析了华北地区地磁台站和流动磁测资料与近期河北及邻区中强地震的相关关系,发现了冀,京,津,渤地区近百年地震所显示的单月发震优势特征,结合地磁交汇点附近一般是未来可能发震的位置,这对地城许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2.
根据两次地震的宏观考察结果、地震学有关参数以及最新的有关人工地震勘探资料的综合分析,讨论了两次绵竹5级地震和1994年江油4.7级地震、1993年郫县4.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认为龙门山断裂及山前隐伏断裂均属浅表出露深部错动型(即滑脱型)地震断裂,并对有关强震的发震构造与构造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2002年12月14日玉门5.9级地震主震和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和发震机制。  相似文献   

4.
唐山震害与发震构造的关系关于唐山地震的地质背景以及发震构造,地震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做了不同的论述,已经揭示了唐山地震发震构造的总体面貌。本文只是根据唐山震害与发震构造的关系,谈一谈个人认识。1990-1992年,我们对唐山地震震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  相似文献   

5.
预测发震时间的水氡滑动变化率值及其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雪芳  王吉易 《地震》2001,21(1):85-90
介绍了水氡滑动变化率的计算公式,滑动变化率的演化与地震时间的统计关系,据此给出了水氡滑动变化率值发震时间预测的步骤、判断指标和方法。结合震例,对预测效能进行了评价。检验性预测结果表明,预测的发震期限为1-12个月,平均5.1个月。该方法可以用于强震中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6.
用地震电磁波法作临震预报,发现地震的发震时间是有规律性的,仪器到的辽南发生的地方震和有些大地震,就是在预测的“发震时段”里发生的。  相似文献   

7.
在讨论地震地质背景基础上,综合分析了震区的深部构造、地表活动断裂、地面形变、极震区展布方向、震害、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等发震构造标志,并且进一步探讨了发震机制。初步认为北北西向罗明坝-太平断裂和北东向飞陵-丙麻断裂是2001年施甸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二者具有共回轭构造活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核电厂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地震构造法,要求鉴定发震构造和划分地震构造区,在以往实践中,发震构造鉴定往往基于地表活动断裂构造,且表征为线状震源.当存在较强非随机分布的地震活动且难以找到清晰的地表活动断裂构造形迹时,地震构造法就难以合理地表现这些地震的危险性.本文以云南滇中大姚—姚安发震构造鉴定为例,探讨了在地表活动构造形迹不清,中强地震活动性较强的滇中大姚—姚安地区,采用面状发震构造来表征地震危险性的方法,讨论了在地震构造法中采用面状发震构造的必要性、鉴定思路和方法,并建议在今后的核工程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构造法中应充分考虑面状发震构造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实现地震预测的可能性和地震预测技术的探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议采用地震预测和地震预报两种含义不同的术语。严格的地震预测必须包括地点、时间、震级3个参数。用实例分析了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预测这3个参数的可能性,认为总体上以一定准确度预测发震地点相对容易些,实现对发震时间和震级的准确预测的可能性较小,除有前震外,多数情况下对大地震作出完整的、精确的短、临预测还较困难。应对准震源和地壳内部过程,以发展观测技术和积累数据为重心,继续坚持地震预测技术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马文静  苏旭 《地震》2000,20(2):69-76
在分析青海共和地区深浅部地质构造、区域应力场等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孕震的构造动力学模式,即:NWW向至NE向断裂组合孕震,NWW向哇玉香卡-拉干隐伏断裂为发震断裂、NE向隐伏断裂为诱震断裂,NE向区域构造应力的增强为孕震和发震的主要力源。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地磁场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青藏高原地磁三分量绝对测量资料,使用泰勒多项式方法和冠谐分析方法,计 算了青藏高原地磁场(X, Y,Z )的泰勒多项式模型和青藏高原地磁剩余场(△X,△Y,△Z)的冠谐 模型,并绘制了相应的理论地磁图.分析了磁异常点对地磁场模型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地磁 场的多项式模型和冠谐模型,讨论了地磁场模型的边界效应问题.  相似文献   

12.
宁夏地磁台站建设经验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宁夏地磁台站磁房建设,介绍了地磁台站建设中场地磁性控制、建筑材料磁性检测等方面的一些经验,对其他环境类似的兄弟台站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林金狮  王梅 《地震研究》1994,17(4):355-361
本文收集了山东省东部两个流磁测网多年的观测资料,应用泰勒多项式二次拟合方法,研究分析了流磁测网内区域地磁场和局部地磁场的变化状态。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分析研究迭加在区域磁场和局部地磁场上的构造磁效应磁场的变化状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对长春台1989年地磁观测报告审校、修改过程中,根据地磁日变化在相当范围近似一致性的特点,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作相邻两台观测数据的相关分析,检查并修改了该报告存在的许多内在质量问题,同时对某些缺记或仪器工作不正常时段作了修改或补图。  相似文献   

15.
根据北京地磁台1987~2012年已正式出版的《地磁观测报告》资料,对北京地磁台地磁场的长期变化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北京地磁台地磁场长期变化的基本规律,这对进一步认识了解北京地磁台地磁场各要素的变化规律与特征,以及应用北京地磁台的资料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地磁干扰噪声的实验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查1988年3月前后在北京地磁台附近出现的较明显的地磁干扰噪声,我们在苏家坨—卧龙岗一带布设了8个测点,开展了专门的地磁干扰噪声实验观测。结果表明,该地磁干扰噪声主要是来自香山一带的电磁干扰,其次是北京市的地铁干扰。此地磁干扰噪声出现于每天06~h—23~h(北京时),其主要频谱成分在短周期(T=2—4 m)部分。另外本文的观测研究方法对于监测地磁台站(测点)的环境状况,改正受污染的地磁资料等方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频谱分析在地磁与震磁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阐述了谐和分析与快速谱分析方法在诸如地磁短周期变化、磁暴、地磁总强度变化及其快谱幅比、地磁干扰噪声等地磁与震磁研究中的实际应用,以及所得到的有意义结果。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成都地磁台的仪器配置、误差来源、资料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地磁台的观测质量稳定,资料连续可靠。成都地磁台的观测能够正确反映成都地区地磁场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1985-1997年中国地磁场长期变化的正交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中国地区20个地磁台,日本地区3个地磁台的基本数据,使用自然正交分量方法(简称NOC方法)求得1985-199年中国地区地磁场三分量(X ,Y,Z)的自然正交分量的时间函数,即地磁场时间变化的正交模型. 对阶数从1-9的正交分量进行了试验计算,并计算出这23个地磁台分量的均方根偏差(RMS)值. 以1995年为例 ,取kNOC=1-3,将23个地磁台的正交模型值绘出了平面等值线图. 结果显示X , Y,Z长期变化速度的等值线非常平滑,分布均匀,且均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这反映了主磁场的长期变化规律,而其中长期变化速率比较大的地区,反映地磁场的局部特征和有关的地球物理现象.  相似文献   

20.
九江-瑞昌MemSsub5.7地震地磁异常的观测与分析y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地震发生前,震中及其周围地区的地磁基本场测量和相应的ldquo;2005.0中国地磁基本场曲面样条模型rdquo;显示,震中周围100 km范围内存在显著的ldquo;2005.0九江——瑞昌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异常rdquo;. 而该异常在ldquo;1970.0中国地磁基本场曲面样条模型rdquo;中并不存在. 2005年12月在震中及其周围地区的21个测点上进行了地磁重复测量, 并建立了ldquo;局部修订2005.0中国地磁基本场曲面样条模型rdquo;. 该模型显示,震后ldquo;2005.0九江——瑞昌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异常rdquo;明显减弱. 因此认为,ldquo;2005.0九江——瑞昌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异常rdquo;是地震地磁前兆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