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将震源附近的特殊地壳构造区简化为二类模型.它们具有异常的密度、波速和一定的几何尺度.依据双力偶点源模型下远场垂直向 P 和 SH 波位移公式和由本文模型推导的反射系数、辐射花样和走时差计算式,分别计算了远场 P 和 SH 波理论图.结果表明,若近源特殊构造的密度、波速值小于地壳平均值(模型Ⅰ),则它对远场地震图的影响可以忽略;反之,若特殊构造介质参数值大于震源区平均值(模型Ⅱ)。则它在一定情况下对远场地震图有较大影响.而这种影响在以往的工作中均被忽视了.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弹性介质的动力学关系建立了地震体波辐射动力学理论,并给出了地震远场体波位移的多级展开式,然后,对零级辐射及一级辐射做了重点讨论,作为地震辐射场源的内外激发源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4.
5.
高斯射线束(GB)方法是一种用于计算不均匀介质中波场的高频近似方法。本文在详细讨论了几种用高斯射线束叠加计算理论地震图的方法——频谱法、褶积法和波包法之后,提出了适用范围更广泛的混合方法(褶积-波包法),并给出了一个便于数值计算的褶积公式。混合法在计算GB理论地震图时既用褶积法又用波包法,可以得到较高的计算速度与精度。最后,就二维情况分别用褶积法、波包法和混合法进行了一些实际计算和比较。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河北省南部及邻区的地壳深部构造与地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图(1:100万)和地质构造资料来研究河北省南部及其相邻地区的地壳深部构造特征,并讨论其与强震发生的关系。方法主要是运用三维重力正演计算,层层消除地壳浅部对布格重力异常的影响,得出一系列剩余重力异常和剩余深部重力异常,再根据异常图形的变换,探讨一些活动断裂和构造由浅到深的变化趋势。还用三维重力反演计算,求出了全区莫霍界面的深度,得到了全区的地壳厚度图,进而分析强震区的深部构造背景,这些对地震地质和烈度区划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12.
13.
由深源远震体波记录反演华北北部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重点研究的地区为河北省北部包括京津地区,以及山西、内蒙的部分地区,在此区选取了29个台站;在向东延伸的背景区,选取了6个台站。利用这些台站的深源远震体波记录资料,通过选取介质结构模型,计算理论地震图,与观测图进行拟合,以确定地震台下介质结构的可接受模型。在拟合时,对每个地震台站都选择若干次深源远震的体波记录作为观测图。对每个地震台站一般都算出60个不同模型的理论图。实际上做出的结果比地壳深,为大约80km(即大致相当于岩石层或称岩石圈)厚度内的地壳上地幔介质结构,它们大都由10层左右的介质组成。通过波形拟合共给出了上述35个台站下的壳幔介质分层结构。并由此给出了Moho面的轮廓。 相似文献
14.
15.
延庆、怀来地区地壳深部磁性构造与地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三维磁性层反演理论和方法,对延庆、怀来地区航磁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反演计算了该区磁性基底埋深、居里等温面埋深和视磁化强度分布。揭示了延庆盆地、矾山盆地、怀来盆地、涿鹿盆地等四个相互联通盆地的磁性基底的定量特征。对该区地震发生的深部原因和地壳内不同特性块体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对该区地震分布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初步提出了该区地震的危险区划和今后的重点监测区。 相似文献
16.
17.
穿透含裂隙、裂缝地壳8 s视周期的SV波的理论地震图研究表明,当地壳平均裂隙密度高于0.01即横波各向异性高于1%时,非对称面内不同方位的SKS波均发生分裂;地震图中直接的记录显示是切向T分量上出现SKS波的振动,其振幅随地壳平均裂隙密度的增大而增强,甚至能与径向R分量上的振幅相当.局限于上地壳的强裂缝各向异性同样能引起SKS分裂.长周期SKS波分裂对地壳内裂隙、裂缝的分布缺乏分辨率.直立平行排列裂隙、裂缝使得SKS分裂T分量记录特征具有方位对称性,这来自于HTI介质中快、慢波偏振和到时差随方位变化的对称性;而倾斜裂隙、裂缝使得该方位对称性丧失.对实际观测SKS分裂的偏振解释需要考虑地壳裂隙各向异性,特别是断裂附近的强裂缝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辽宁省海城7.3级地震发生的地质背景——辽南地区的地壳构造,根据已有的反映深部界面起伏的重力资料,以及本文提出的方法除去新生代沉积和浅部构造影响后的重力异常,用等效压缩质面方法计算莫霍界面深度。并采用密度差异的原理,从重力异常中分解出康拉界面的影响,从而求得康拉界面的深度。根据13条计算剖面的结果,给出辽南地区的康拉界面和莫霍界面的分布。根据莫霍界面的起伏,此地区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部分。中部:为一北东向的上地幔隆起带,北低南高,一直向西南延伸入渤海。隆起的东南坡陡,西北坡缓,且呈台阶式次第下倾。在此大的构造背景上展布了一系列具有相当规模的次一级正、负构造。地壳厚度在隆起部分为31—32公里,但其东缘较薄,约为30公里左右。东南部:地壳厚度一般为34—35公里,最大可达38公里.西北部:地壳厚度向西北方向由34公里逐渐增至40公里左右。海城地震就发生在中部隆起带的较陡的东南坡上。 文中对有关的计算方法作了简要的介绍。并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20.
为了研究辽宁省海城7.3级地震发生的地质背景--辽南地区的地壳构造,根据已有的反映深部界面起伏的重力资料,以及本文提出的方法除去新生代沉积和浅部构造影响后的重力异常,用等效压缩质面方法计算莫霍界面深度。并采用密度差异的原理,从重力异常中分解出康拉界面的影响,从而求得康拉界面的深度。根据13条计算剖面的结果,给出辽南地区的康拉界面和莫霍界面的分布。根据莫霍界面的起伏,此地区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部分。中部:为一北东向的上地幔隆起带,北低南高,一直向西南延伸入渤海。隆起的东南坡陡,西北坡缓,且呈台阶式次第下倾。在此大的构造背景上展布了一系列具有相当规模的次一级正、负构造。地壳厚度在隆起部分为31-32公里,但其东缘较薄,约为30公里左右。东南部:地壳厚度一般为34-35公里,最大可达38公里.西北部:地壳厚度向西北方向由34公里逐渐增至40公里左右。海城地震就发生在中部隆起带的较陡的东南坡上。 文中对有关的计算方法作了简要的介绍。并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