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 近几年,在苏南张家港市塘桥—妙桥地区进行勘探,发现长兴组石灰岩(简称长兴灰岩)厚度变化极大、岩性差异悬殊,在小范围内变化如此之大,实属罕见(图1、2)。勘探区由塘桥背斜及其两侧的鹿苑向斜、妙桥向斜构成主要构造格架,走向北东50—60°。长兴灰岩分布于背斜两翼及向斜核部,背斜轴部已被剥蚀。上覆地层为青龙群,下伏地层为龙  相似文献   

2.
赵玉琛 《地质论评》1959,19(9):411-418
长江下游南京到当涂一段,有一个由侏罗纪象山层所组成的向北东方向延长约50公里、宽约20公里的纺缍形构造向斜(宁芜大向斜)凹陷,在此凹陷内普遍堆积了白垩纪建德系火山杂岩。笔者暂把这个地区称为“马鞍山火山岩区”,本文主要论述该区南部(即北纬31°45′以南这片地区)的地质情况(见图1)。  相似文献   

3.
燕山东部柳江地区构造属性新解与郯庐断裂系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意义上的柳江盆地位于燕山东段,完整地出露了从前寒武纪到中生界的华北地台盖层沉积地层,地层序列总体上呈中间新,两侧老的特点。前人认为柳江盆地为一轴向N10°E的不对称向斜。新的野外调查显示,柳江地区西侧陡立的产状是断裂作用形成的构造面理产状,为北北东向断裂构造的一部分,可以清楚识别的原始层面产状实际上与东部地层相似,为250°西倾25°~30°倾角。因此,将柳江地区东侧的原始层面产状与西侧的构造面理产状分别对应同一向斜两翼的传统观点是不恰当的。所谓柳江盆地实际上为单斜构造,是地壳断块在北北东向断裂的作用下西侧上升东侧下降的掀斜作用结果,过去对这一地区关于盆地和向斜构造属性的界定应该予以纠正。柳江地区在古生代和中生代时期是华北盆地的一部分,在新生代以来又同时接受剥蚀,一直不曾是独立的盆地单元。由于柳江断陷的沉降与西侧响山隆起相耦合,在两者边界起调节作用的北北东向断裂系具有左旋走滑兼具垂直运动分量的运动性质,是郯庐断裂系的组成部分,北北东向断裂系活动的时限与响山隆起的时限相对应,根据裂变径迹年龄分析结果,活动时代为白垩世末-古新世。  相似文献   

4.
李甜  燕晓莹  解国爱 《江苏地质》2017,41(4):631-636
研究区位于南京幕府山地区的劳山向斜,此向斜以三叠系青龙组为核部,两翼依次出露古生界地层,走向北东。根据向斜两翼地层产状,利用极射赤平投影方法得出该向斜的枢纽产状为30°∠11°,轴面产状为294°∠81°,主应力σ1、σ2、σ3的产状分别为115°∠9°、30°∠11°、247°∠75°,显示该向斜是在晚三叠世时受到北西—南东方向近水平挤压应力作用而形成,是向斜成山的构造负地形。劳山最高峰是向斜核部转折端,两翼依次出露的不同地层之间均为断层接触;劳山向斜两侧发育的断层倾向均与向斜核部向背,运动方向均向向斜核部逆冲,而且断层倾向与地层倾向相反。推测断层倾角上陡下缓,造成地层缺失和出露不完整。根据对其中1条断层的定量研究,得出该断层的运动量为62.94 m。研究成果对进一步研究宁镇山脉地区的褶皱构造形态、断裂构造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世林 《云南地质》1993,12(2):183-186,182
矿区在地质构造上位于云南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与反射弧交汇处,海拔1285---2410m,产煤、萤石、黄铁矿等矿产。区内年均降水量达1889mm,是滇东地区降水量最大的区域之一.地下水可获得充沛的供给。主体构造是一平缓的背向斜褶皱,老广背斜(B1)走向N50°E,  相似文献   

6.
<正> 一、矿区简况阳春黑石岗矿区位于广东湛江地区。矿体位于复向斜中之黑石岗背斜两侧。背斜轴部为燕山期花岗闪长岩,背斜翼部为下石炭统石磴子段大理岩、灰岩。矿体产于接触带。主矿体产于背斜的北西侧,呈似层状产出。矿体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60—70°。矿体形态规则,厚度变化不大,一般为10—20米。  相似文献   

7.
喀麦隆洛比铁矿地质构造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麦隆洛比铁矿床位于喀麦隆克里比地区强烈变质的太古宙变质岩系之中,区域上位于一向斜两背斜褶皱构造的东侧背斜的西翼。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探矿工程及室内资料整理,查明洛比铁矿主矿带长约15 km,宽约400 m,矿体厚度约60 m。主矿体呈一复向斜构造,轴面向西倾斜,脊线北北东向。本文重点对矿区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解析,研究表...  相似文献   

8.
四川攀西地区新街岩体的岩浆分异作用与金属矿物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街岩体属地台型单斜层状侵入体,岩石组合以橄榄岩—辉石岩—辉长岩为主。岩体呈北西向伸延,长7公里,宽1.5公里;倾向南西,倾角55°—70°。其东侧为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西侧主要是后期侵入的石英正长岩。此处二叠系玄武岩相当于裂隙式  相似文献   

9.
<正> 一、地质概况银家沟斑岩型硫、钼矿床位于东秦岭北西西向构造带与北北东向长治-洛阳深断裂交汇处的北西侧,二者叠加奠定了区域构造的基本格局。区内出露地层,下部为中、上元古界及少量古生界,上部是第三系,仅见于卢氏盆地北西局部。褶皱构造自北向南依次为:杜关向斜、将军山背斜、中黄叶向斜、四明山背斜,它们轴向近东西,构造强度显示北弱南强。区域火成活动主要发育在燕山期,其分布显示出串珠状、方向性(北东约22°)及等距性(带距约20km,带上点距约5km)等明显特征。在区域上形成三个带:银家沟夜长坪花岗斑岩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1年度西林—潞城地区26条MT测线924个测点资料,建立了岩石电性特征表,构筑了合理的地电模型,对南盘江坳陷右江断凹区,包括隆林凸起、右江断凹及乐业断阶中的凌云凸起等构造单元的主要构造层位和断裂进行了追踪判别,揭示了三叠系底、石炭系—二叠系底和泥盆系底三个主要地质界面的高程形态,给出了主要断裂和向斜的构造资料。研究结果显示,利用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进行区域及局部构造分析是行之有效的。对构造单元具有划界作用的一级断裂共计11条,均为逆断层,大部分NW—NWW向,多数延伸达10~100km,南倾,倾角50°~60°,浅部较陡,深部较缓,具同沉积断裂性质。主要向斜包括小河口、八桂、央边及西平等四个,全落在右江断凹,构造幅度在三叠系底面上为850~1400m,石炭系—二叠系底为1000~1750m,泥盆系底为1500~2500m。区内还分布有十多个出露或隐伏的背斜和凸起构造,全区尤其是右江断凹,构造形态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1.
一、矿区地質概況 本矿区位于胶辽地盾复县复向斜北翼(半稳定地块北翼),附近地层为大石桥統白云質石灰岩及盖平統片岩类;震旦紀石英岩成斜交不整合被伏其上;中生代斑状花岗岩成楕圓形穿过上述不同时代之地层,前震旦紀地层在矿区北部靠近花崗岩区成半穹窿构造,岩层傾斜20—40°,片岩区为向斜构造,南部为反转背斜(图1)。  相似文献   

12.
西藏伦坡拉地区系指东经88°30′—91°00′,北纬31°20′—32°20′之间,面积约两万四千平方公里的地区。著名的班公湖—怒江深大断裂从本区北部通过,区内段叫崩则错(错意湖)—兹各圹错深大断裂。它宽4—20公里,长约200公里,由数条或数十条断层所组成。断裂带西宽东窄,任姜索日处妆敛,东段走向北西西向,西段走向南西西向。它可能形成于印支期(甚致早于印支期),在燕山期和喜山期均有活动。沿断裂带具有一系列东西拉长的重、磁异常和大量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侵入岩与喷发岩,以及由二叠系等外来岩块组成的构造混杂岩等。  相似文献   

13.
矿床地质概况矿区位于西华山杨眉寺复向斜之次一级漂塘背斜的南端。背斜轴向北东15~25°。矿床主要分布在中晚寒武世浅变质砂板岩中,受复向斜次一级小背斜控制。推测成矿母岩应为黑云母花岗岩体之下隐伏的燕山晚期白云母或二云母花岗岩。矿体受压性和压扭性裂隙控制,形态较复杂,多呈不规则的脉状、透镜状,脉体常出现分枝复合、尖灭再现等现象。矿脉延伸方向主要为北北东、北东东和北西西向,倾角多为75~85°。矿  相似文献   

14.
前言土岭—石湖金矿位于石家庄地区灵寿县与保定地区阜平县交界。金矿储量目前已突破10t,可望达20t。区域构造位置为陈庄复式向斜的北翼次级背斜构造中,背斜比较开阔,轴向305°,两翼倾角20—30°左右。断裂构造亦很发育,并直接控制脉岩及矿体的规模、形态和产状等。其中,近南北向断裂构造最为发育,其次为北西向断裂构造。构造性质多以压扭性为特征,并经过多期构造活动叠加。  相似文献   

15.
织纳煤田戴家田井田位于阿弓向斜的北端-八步向斜,地层走向近NS-NE向,向斜被一系列走向NE的断层所切割。在系统分析井田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煤田区域构造特征,探讨了该井田构造发育特征及其演化。结果表明:戴家田井田褶曲构造以NE—SW向为主,断层走向以NE、NNE为主,倾向多为NW向,断层落差多低于50m,且正断层数量多于逆断层。断裂构造的组合形式主要有阶梯状、地堑-地垒及叠瓦状;井田构造的形成及演化受区域构造控制明显,燕山运动早期NW—SE向的挤压应力作用形成区内NE-SW向或NNE-SSW向的背斜和向斜构造;燕山运动晚期NS向的挤压应力作用形成了井田"S"形叠加褶皱和断层,造成区内逆断层左移且部分逆断层转变为正断层。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制订“煤田水文地质勘探规范”,我们对以孔隙岩层为主的煤矿床进行了初步的探采对比工作,现小结如下: 一、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舒兰煤田沉积属新生界第三系、舒兰含煤地层、吉舒组含煤建造。煤田分布在东西向长达40公里、宽1.5~3.0公里的地堑单斜内,属东北海西褶皱带,佳伊复向斜。东为皖达山复向斜,西与松花江凹陷相邻,南为昌图复向斜,北为小兴安岭复向斜。煤田走向近北40~50°东,倾向北西,矿床西侧为古生代吉林花岗岩基盘,延展方向北50°东,呈连绵蜿延  相似文献   

17.
在褶皱地层中部既无伸长亦无缩短的无应变面为中和面,其上地层称上中和面,其下地层称下中和面。背斜构造的上中和面和向斜构造的下中和面处于张应力状态(T),为有利的油气储集区域;而背斜下中和面和向斜上中和面则处于压应力状态(C),属于油气排出区域。油气从C区域向T区域运移成藏,称"C—T"成藏模式。中国南方海相中、古生界的背斜构造几乎都遭受剥蚀,背斜上中和面油气构造已被破坏。但是向斜下中和面构造仍保存完好,且随着上覆地层被剥蚀,埋藏变浅,易于对其进行商业勘探。我们可以改变思路,以向斜下中和面构造油气藏为中国南方海相中、古生界的勘探新方向。  相似文献   

18.
可可乃克地区位于新疆天山山脉的中段、吐鲁番盆地之西南缘,托克逊县之西南约60公里处.地理座标为东经87°55′—88°10′,北纬42°33′—42°40′(图1). 本区属于中天山构造带.沿该构造线走向(近东西向)广泛出露着一套浅变质的火山岩、碎屑岩、泥质岩及碳酸盐岩岩系,厚度近6000米.地层总的为南倾.这套地层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阿哈布拉克群,长期以来一直为广大地质工作者所关注.  相似文献   

19.
新疆早古生代超基性岩集中分布于准噶尔盆地西南缘,东起科克沙依河东岸,西至汤格巴斯道西河岸.东西长65公里,宽8—18公里,地理座标:东经82°45′—83°38′,北纬45°04′—45°19′(图1).从构造方面来看,该时代超基性岩集中分布于达尔布特大断裂(北东向)及布尔克斯台大断裂的南侧.岩体一般受该大断裂的次级构造控制,往往在断裂交会处形成较大的岩体,如唐巴勒超基性岩体.受北西向布尔克斯台大断裂控制的超基性岩体呈北西向分布;受北东向达尔布特大断裂控制的岩体呈北东东向(近东西向)展布.  相似文献   

20.
河北蓟县迁西间山字型构造的商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地理位置本文叙述的构造型式所占据的地位,在河北省东部东至迁西以东,西到蓟县以西,南至玉田县,北达兴隆、遵化两县交界地区三十二盘山一带。其地理位置约居东经117°20′—118°25′,北纬39°50′—40°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