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增建 《地球物理学报》1964,13(03):223-226
本文列举了中国境內一系列大地震发生前地下水位发生变化的事实。这些事实說明了大地震发生前震中区的地层已有变形。  相似文献   

2.
叠溪地震     
《地球》2013,(10):101-101
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30秒,四川茂县叠溪镇发生震级为7,5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10度,叠溪镇被摧毁。震前犬哭马嘶,蛇出鼠惊,乌鸦惨啼,母鸡司晨。震时地吐黄雾.城郭无存.岷江断流,壅坝成湖。  相似文献   

3.
震前井孔水位异常的报道,国内外已屡见不鲜,本文介绍的是1984年11月北京塔院井捕捉到的一组典型的异常实例,包括水位的趋势异常,水位与气压的正相关异常、短临突降及水位固体潮畸变等。 塔院井位于著名的深大断裂—黄庄—高丽营断裂带的中段,井深361米,观测层为中侏罗系凝灰岩裂隙承压含水层。通过近十年的观测,已查明其正常水位变化的规律,即多年趋势性下降的背景上年变规律清晰,较清楚地记录到水位固体潮、水震波、气压效应及降雨荷载效应等多种地壳应力应变微动态信息。表明,该井井位好,对地壳活动的反映能力较强,已弄清正常动态特征,具有捕捉地震前兆异常信息的可能性和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张北6.2级地震前北京地下水位井网动态异常初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地震前,北京地下水位观测井网部分并孔观测到一组由趋势到短临前兆异常,本文较详细地阐述这些异常点的分布及不同阶段的异常表现特征和发展过程,显示出孕震过程中震源区应力应变积累过程与水位动态的内在联系,给出不少有益的启示,对地震预报前兆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汪素云  时振梁 《地震学报》1992,14(2):137-143
本文对1980年2月14日新疆叶城 mb=6.0,烈度为Ⅶ度地震的震源参数进行了核实.结果表明该地震是——中源地震,深度为90km,微观震中为36.4N,76.9E;而宏观震中则位于其北约90km 处(37.3N,76.9E).中源地震造成Ⅶ度破坏的现象在我国尚属首例.文中还给出了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指出了逆断层型的断层活动.结合周围地震地质背景讨论了该地震与板块运动的可能关系.本文结果指出,在地震危险性估计中,应对某些特殊部位的中源地震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一) 引言中国是一个地震较多的国家,历史上从很早以来就有关于地震的记载。据吕氏春秋制乐篇记“周文王立国八年(公元前1189年)岁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一次的地震记载。根据“中国地震资料年表”所  相似文献   

7.
中国强烈地震等震线图的编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 引言中国是一个地震较多的国家,历史上从很早以来就有关于地震的记载。据吕氏春秋制乐篇记“周文王立国八年(公元前1189年)岁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一次的地震记载。根据“中国地震资料年表”所  相似文献   

8.
郑熙铭 《山西地震》1989,(2):22-25,35
唐山地震以后,对京津唐地区的地下水位变化,许多同志曾做过广泛的分析研究,但是对其临震特点分析尚少.为此,我们运用二阶差分法计算了震前京津唐地区地下水位的加速度变化.结果表明,多数井孔水位在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1~10天有同步异常现象.这为分析唐山震前地下水位临震异常提供了一种信息,同时给分析地下水位异常提出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11.
崇明与南京台震前地电场变化异常分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年11月3日和12月25日江苏南通地区分别发生了ML3.8和ML4.1的地震群事件. 本文以上海崇明地电场台和南京地电场台ZD9A大地电场仪的观测资料为研究对象,在阐述了多极距地电场观测去噪音原理的基础上, 研究了这两个台站地电场多极距观测系统的资料在震前的异常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① 多极距观测去噪音方法是一种很好的识别地电场噪音的方法;② 在震前20天、2天及42天离震中较近的崇明台NS和NE方向上分别接收到了地震电信号, 其持续时间最长的为9天,而较远的南京台出现的异常信号都是噪音信号而非地震电信号;③ 地电场多极距观测系统中公用电极的布极方式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的围压和初始孔隙压力作用下,对孔隙岩石试件进行了不排液的三轴压缩试验,观测了轴向应变和孔隙压力随差应力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低差应力下,孔隙压力随差应力的增加而增加.在中等和高差应力下孔隙压力随差应力的增加而降低.在高差应力下,孔隙压力也会随差应力的大幅度降低而升高.基于上述试验,假定地下水位的震前异常变化是地壳岩石中差应力变化的反映.根据这种假定解释了唐山大震前震中及外围地区地下水位异常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汪成民  张洪波 《地震学报》1982,4(4):362-372
本文广泛收集了我国54次地震前地下水位变化的观测资料,对地下水位短期和临震的变化形态、时间空间特征进行了叙述和分析。着重说明事实和寻找可能有的规律,指出: 1)地下水位下降异常是一种最普遍的震前现象; 2)异常的空间展布是不均一的,形态是多样的,而不是如苏联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均匀的,形态单一的。异常特征与井孔本身所处的局部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14.
宁河6.9级强震前小震主应力轴取向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1976年11月15日天津市宁河县6.9级强震前、后小震震源机制解,表明在强震前3个月内主应力轴方位角曾发生紊乱——定向——偏转的变化.P 轴偏转约40度.根据宁河地区共轭性断裂发育的地质构造特点,对 P 轴的方向变化作了初步解释.另外,还利用微小地震初动符号叠加的方法,求得平均机制解,显示了紊乱——定向变化,但未观察到重新取向变化.以上的差异可能与资料和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15.
特大远震引起的形变观测变化图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毅  程万正 《内陆地震》2005,19(3):264-270
利用定点长水管倾斜仪、石英伸缩仪、金属摆倾斜仪、石英摆倾斜仪连续观测资料对特大远震引起的震时和震后形变效应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定点连续形变观测台网能记录到不同方位地震的震时脉冲信号,其持续时间半小时到4小时;同时还能记录到一些地震的阶跃信号.水平摆倾斜仪(金属摆、石英摆)观测值的震后效应表现为大幅漂移,持续时间几天到一个月.对由特大远震引起的形变观测变化图像出现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另外对震时阶跃变化图像、定点形变观测仪器长趋势的漂移项、观测台站所处的地质构造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流体(水)在孕震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DD模式和IPE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流体(水)扩散造成失稳的想法。对孕震过程的四个阶段给出了初步的定量讨论,突出了流体(水)的作用。以波速比前兆为例,求出了孕震时间的计算公式,发现孕震时间和余震区特征长度的平方并不严格成正比,可能含有一个三次因子。在作了适当近似和简化后,本文以实际数字对所求得的公式作了检验,计算结果和经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7.
邱永平 《内陆地震》2006,20(4):336-341
分析了浙江省宁波地震台ZK03井动水位、VS垂直摆倾斜仪资料出现的异常,认为这些异常可能是印尼8.7、8.5级地震的同震变化现象。8.7级地震后,动水位表现为水震波引起的脉冲和阶跃变化并抬高水位。垂直摆倾斜仪资料表现为形变波引起的脉冲和阶跃变化,EW向出现最大幅度约为408.328 2×10-3″的脉冲式向东振荡波,并向西出现阶跃变化;NS向出现最大幅度约为295.191 7×10-3″的脉冲式向北振荡波,并产生向北阶跃变化。8.5级地震后,动水位表现为水震波引起的脉冲。垂直摆倾斜仪资料表现为形变波引起的脉冲和阶跃变化,EW向出现最大幅度约为306.280 9×10-3″的脉冲式向东振荡波,并向西出现阶跃变化;NS向出现最大幅度约为261.565 9×10-3″的脉冲式向北振荡波。  相似文献   

18.
赵洪声 《地震学报》1981,3(2):170-176
本文研究了云南省大地震前中高纬度西风带、副热带高压以及孟加拉湾低槽的活动.借助于统计试验,找到了经向环流指数的突变特征和相应的地面气压场的空间分布模型,从而给出了云南省大地震(M7)的一种短期预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根据弹性力学的物理方程导出了由附加主应力比判别附加应变状态的关系式,分析了附加应力与断层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