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康西瓦岩群是“康西瓦”等四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从前人所划的三叠系克勒青河群中新解体的中-深变质的构造岩石地层单位。该套地层主要为一套中-深变质碎屑岩夹少量大理岩, 分布于康西瓦晚期脆性断层南一带, 与黄羊岭群及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为断层接触, 被寒武纪及侏罗纪花岗岩侵入。笔者对其从岩石特征、变质变形特征、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 并将其与铁克里克地层区的古元古界埃连卡特岩群进行对比, 结果发现二者基本相同, 应归为同一构造岩石地层单位。说明西昆仑与塔里木陆块可能具有统一的基底演化特征, 后期从塔里木陆块上裂解开来。该套地层的厘定为西昆仑的物质组成与演化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西昆仑康西瓦断裂带西延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西北部康西瓦走滑断裂带(Karakax fault)为一条经过长期演化且现今仍在活动的重要大型断裂带,该断裂对该地区形成演化起到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目前大多学者们认为该断裂在东段沿喀拉喀什河谷大致呈东西走向延伸,后在其西段麻扎地区向北西方向延伸。然而,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在该断裂带西段的麻扎地区新发现了一条NEE-SWW向的断裂,将之命名为麻塔断裂。实测地质剖面和显微构造分析发现麻塔断裂与康西瓦断裂具有相似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同样经历了早期右旋逆冲的韧性走滑变形和后期左旋脆性走滑变形,理应划分为一条断裂,前者是后者自麻扎向西的延伸部分。麻塔-康西瓦断裂共同参与调节了自古生代以来板块碰撞拼合在青藏高原西北部的构造变形,现今西昆仑-帕米尔地区的构造地貌格局正是康西瓦和喀喇昆仑等大型断裂新生代活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新疆西昆仑康西瓦构造带地质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康西瓦构造带位于新疆西昆仑地区,是青藏高原西北缘一条重要的构造带。新藏公路沿线地质考察发现:构造带由多条长期活动的断裂带构成,沿断裂有糜棱岩带、角砾岩带和片理化带分布,同时发育韧性、脆性变形;构造带两侧的地层时代与沉积建造、变质程度、岩浆活动以及遥感图像和地貌形态都存在明显的差异。糜棱岩定向标本研究表明,构造带中韧性变殂具有右行剪切特征;运动矢量及应力场模拟计算证实,构造带中脆性变形的构造运动以水  相似文献   

4.
西昆仑康西瓦断裂显微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康西瓦断裂是西昆仑地区一条极其重要的构造缝合带。利用显微构造方法发现:康西瓦断裂明显经历三期构造演化。第一期为晚三叠世一早侏罗世的NE—SW向挤压,由古特提斯洋相继向北持续消减所造成,断裂除挤压碰撞外,还表现为韧性右行走滑;第二期为喜马拉雅运动早期的NE—SW向挤压,由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北东向俯冲所造成,断裂表现为明显左行平移,形成现代露头的宏观牵引;第三期为喜马拉雅运动晚期的伸展与快速隆升,最终形成现代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5.
康西瓦断裂带晚新生代构造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详细调查了康西瓦断裂带发育的断层崖、断层陡坎、地震破裂带、错断山脊、拉分盆地、挤压脊、偏心洪积扇、错断水系等新构造运动形迹,这些新构造运动形迹表明了康西瓦断裂带在晚新生代以来发生了强烈的左旋走滑运动,并兼有正滑运动分量。数字地形高程模型(DEM)分析表明康西瓦断裂西端终止于塔什库尔干谷地东部的瓦恰河谷内,东端与著名的阿尔金断裂带相连。如果以喀拉喀什河和玉龙喀什河为参照系,康西瓦断裂晚新生代以来的左旋走滑累积位移量可达 80~85km,根据断裂带 8~12mm/a的长期走滑速率,推测康西瓦断裂带新生代以来的左旋走滑运动开始于约10Ma。结合我们获得的断裂带两侧岩浆岩的年龄,表明康西瓦断裂带左旋走滑运动的开始时代为晚中新世,现今康西瓦地区的构造地貌格局很可能是中新世晚期以来强烈的左旋走滑运动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西昆仑康西瓦加里东期孔兹岩系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在青藏高原西昆仑地体南部的元古宙片麻岩穹窿南侧 ,发育一条近 EW向规模巨大的康西瓦韧性走滑剪切带 ,韧性剪切带岩石由 7km宽的糜棱岩化的孔兹岩系组成 ,孔兹岩原岩为富铝质泥质沉积岩夹火山岩及大理岩。孔兹岩系的 MORB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了其为富铝泥质沉积岩 ,具有明显的 Th正异常及 Ce、Zr等大离子的正异常 ,而变质火山岩中出现 Nb、Zr正异常 ;稀土元素含量展示上述两类岩石均具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及 Eu中度亏损的特性。康西瓦孔兹岩形成的温度为 70 0℃ ,压力 6 .8GPa。锆石 SHRIMP同位素年代测试表明 ,孔兹岩的碎屑锆石来源于 6 4 4~ 873Ma或更老的周缘古老变质基底剥蚀区 ,孔兹岩形成于加里东期(42 8~ 4 4 5 Ma) ,并遭受印支期 (2 5 0~ 2 10 Ma)强烈的剪切应变。康西瓦孔兹岩的原岩、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特征、形成的温 -压条件以及生成时代等与南阿尔金孔兹岩系可以类比 ,表明西昆仑地体与阿尔金地体可能原为同一地体。中国已发现的孔兹岩系绝大部分为太古宙及元古宙的产物 ,西昆仑与阿尔金加里东期孔兹岩的发现不仅显示了加里东造山带山根的存在 ,而且提出沿阿尔金断裂系左行平移 6 0 0 km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7.
康西瓦走滑构造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康西瓦构造带位于新疆西昆仑山地区,是青藏高原西北缘一条重要的构造带。经实地考察发现;构造由多条长期活动的断裂带构成,沿断裂有糜棱岩带、角砾岩带和片理化带分布,同时发育韧、脆性变形;构造带两侧的地层时代与沉积建造、岩浆活动以及遥感图象和地貌特征都存在明显的差异。糜棱岩定向标本研究表明,构造带中韧性变形具有右行剪切特征;运动矢量及应力场模拟计算证实,构造带中脆性变形的构造运动以水平运动方式为主。综合以上资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康西瓦构造带是分隔古亚洲和特提斯两大构造域的右行走滑转换构造带。  相似文献   

8.
西昆仑康西瓦西部早古生代侵入岩的岩浆混合作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三十里营房以北广泛发育早古生代侵入岩,据岩性可分为中基性、中酸性和酸性3类。中基性岩以辉石闪长岩为主,暗色矿物中常见辉石,斜长石多为中长石。中酸性岩以石英闪长岩为主,岩石组构不均一,广泛发育深源暗色包体。这些包体多数与寄主岩石界线清楚,少部分呈现过渡关系,镜下可见不平衡矿物共生和反相矿物包裹的现象,显示出岩浆混合作用的特征。酸性侵入岩以中粗粒二长花岗岩为主,岩石中含有少量包体,包体的特征与中酸性侵入岩中的相同。中基性岩和酸性岩分别代表了该区寒武纪第一次地幔分异、陆壳垂向增生和晚奥陶世一早志留世西昆仑地区造山后去根的过程中,第二次基性岩浆广泛贯入,其热源又引发了下地壳物质大规模部分熔融生成大量的花岗质岩浆,造成陆壳第二次垂向增生。  相似文献   

9.
详细的野外观察和显微构造研究表明,西昆仑南缘康西瓦韧性走滑剪切带主要由宽7km的孔兹岩质糜棱岩组成.具有早期自西向东的右行走滑剪切、后期自东向西的左行走滑剪切的剪切应变特征。韧性剪切带孔兹岩质糜棱岩中典型造岩矿物的晶格优选方位的电子背散射(EBSD)测量结果表明,钠长石具(010)[001]或(100)[001]滑移系,矽线石具{hk0}[001]滑移系,均反映了高温(〉650℃)和中-高温(650-550℃)的应变特征。差应力作用下的变质生长与剪切所致的刚性旋转进一步增加了矽线石的组构强度。然而。石英却具形成于中温→中低温→低温环境(〈550℃)的{10T0}〈a〉→{10il}〈a〉→{0001}〈a〉3组滑移系,均指示自东向西的左行剪切指向,EBSD组构的结果与野外剪切应变的判断一致。Ar/Ar同位素年代学及锆石SHRIMP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右行韧性走滑作用形成于加里东期(445~428Ma),继后的左行走滑作用主要经历了3次明显的构造热事件(250Ma、203Ma和101-125Ma)。在白垩纪时期。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和康西瓦左行走滑断裂连接成一条连续的巨型(长度2200km)走滑构造带.同时康西瓦走滑断裂和铁克里克逆冲断裂之间的挤压转换域的形成制约了青藏高原西北缘塔里木南部前陆盆地的发育。  相似文献   

10.
在高分辨率Ikonos卫星影像(1m分辨率)分析基础上,结合野外考察和定量测量,详细研究了阿尔金断裂带西段康西瓦段三十里营房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变形特征,在三十里营房东侧塔尔萨依吉勒尕河下游地区,断裂切割了一系列发育完好的冲积扇和阶地。6级不同阶地陡坎和邻近冲积扇面上冲沟的左旋位错量分别为251±4m,250±5m,198±4m,22±2m,12±1m和约6m。T2表面的放弃年龄约10.9±0.2ka(10Be)所限定的位错量22200m,得到左旋滑移速率为218mm/a;而T4阶地的最大累积位错可能达500m,暗示的左旋滑移速率约45mm/a。最近一次大地震造成的最新地貌左旋水平位错量约6m,该地震同震地表破裂带沿喀拉喀什河谷延伸长达100km,估算为Mw7.4地震,约12m的位错量可能是公元9751020年(AMS14C)以来最近两次大地震的累积同震地表位错,约6m的特征滑移量暗示该地段发生类似约Mw7.4地震的复发周期约370500 a。这些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北缘,阿尔金断裂带西段为大型的左旋走滑断裂,它吸收了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产生的较大部分应变,并使高原西部物质向东运移。  相似文献   

11.
温泉沟群出露在西昆仑麻扎-康西瓦构造接合带的南侧,岩性主要为浅变质的碎屑岩,对这套碎屑岩的形成时代和产出构造背景目前还存在着争议。采于这套地层中的大量微体古生物化石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早志留世。物质组成、岩石碎屑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的分析结果显示,其物源区主要为活动大陆边缘、过渡陆壳和造山再旋回物源区,形成时的构造环境为深海相残留洋盆。这些分析结果为康西瓦结合带的研究提供了地层学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崔建堂  王炬川  边小卫  朱海平 《地质通报》2006,25(12):1450-1457
西昆仑康西瓦一带的三十里营房早古生代俯冲型石英闪长岩是开展1∶25万康西瓦幅等4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时发现的,对其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同位素年代学进行了综合研究,获得了锆石SHRIMPU-Pb同位素年龄447Ma±7Ma,其形成时代为晚奥陶世。该同位素年龄值的获得表明,康西瓦-苏巴什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不是前人认为的单一的晚古生代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可能从早古生代就已开始形成。这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西昆仑造山带的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实际资料。  相似文献   

13.
依据1∶25万康西瓦幅区域地质调查成果,重点对西昆仑康西瓦北侧蒙古包-普守一带早古生代花岗岩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进行了综合研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花岗岩为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类,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443.1 Ma±2.3 Ma和430.7 Ma±2.6 Ma,形成时代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该成果的获得,为进一步系统地研究蒙古包-普守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及与其配套的早古生代花岗岩提供了直接的时代证据,为进一步深入地研究西昆仑造山带的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实际资料.  相似文献   

14.
依据1:25万康西瓦幅区域地质调查成果,重点对西昆仑康西瓦北侧蒙古包—普守一带早古生代花岗岩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进行了综合研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花岗岩为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类,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443.1 Ma±2.3Ma和430.7Ma±2,6Ma,形成时代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该成果的获得,为进一步系统地研究蒙古包—普守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及与其配套的早古生代花岗岩提供了直接的时代证据,为进一步深入地研究西昆仑造山带的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实际资料。  相似文献   

15.
在1∶25万《康西瓦》幅区域地质调查中,首次在西昆仑康西瓦北侧昆中微陆块南部发现了一条蒙古包—普守原特提斯洋的一个分支小洋盆,其东端与早古生代库地—其曼于特蛇绿岩带相接,西端与康西瓦—苏巴什结合带相通,将中昆仑微陆块分割成了东西两个次级微陆块。由于强烈的构造消减作用,该小洋盆建造出露不全,带内见有超基性岩、基性岩、玄武岩、辉绿岩、硅质岩等,构成蒙古包—普守早古生代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其中的超基性岩和玄武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洋岛玄武岩之特征;蒙古包一带的辉绿岩及普守一带的基性侵入岩表现出明显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可能产出于富集地幔的分异,具有洋岛玄武岩或岛弧岩浆岩特征。该分支小洋盆的发现,说明了西昆仑造山带是由多个微陆块块体、增生杂岩楔、蛇绿岩及边缘建造组成的复杂拼合体。  相似文献   

16.
阿尔金-康西瓦剪切-推覆系统和帕米尔推覆构造的遥感解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遥感图像的解译,发现了阿尔金康西瓦剪切推覆构造系统,并从宏观上阐述了它和帕米尔推覆构造的主要构造特征及两者间的复合关系。认为该系统使塔里木板块沿阿尔金左行平移断裂向WS仰冲于青藏地块之上,康西瓦断裂掩覆了阿什库勒、泉水沟等陆缘盆地和阿克赛钦隆起带,对研究区大地构造特征进行了全新的遥感构造解析。  相似文献   

17.
赖兴运  徐学义 《地球科学》1996,21(6):611-614
尖晶石角闪橄榄二辉岩及角闪二辉岩等超镁铁质变质岩与高压麻粒岩伴生,分布于宣化太古代高级地体中,其中典型的粒状镶嵌变晶结构,变余交代结构及矿物化学特征表明,该岩石是太古宙交代地幔岩在麻粒岩相条件下重结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阿尔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的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近EW向延伸2000多公里, 它构成了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之间的重要地质边界。康西瓦断裂位于阿尔金断裂带西段, 呈WNW-ESE向延伸约 700km。文章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印度遥感卫星5.8m分辨率)和数字高程地形模型(DEM)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野外构造地貌考察观测,对康西瓦断裂的第四纪构造活动及其地貌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沿断裂带发育的系统错断水系、错断冲积扇、挤压脊、走滑拉分盆地等典型构造地貌特征表明,该断裂晚第四纪经历了强烈的左旋走滑活动。同时,研究还揭示沿康西瓦断裂发育了一条长约80km的地表地震破裂带,最大同震左旋水平错位为4m,估算产生该地表破裂带的地震是一矩震级为Mw7.3的大地震。 另外,文章根据不同年代地表地貌特征的左旋错位距离,估算出康西瓦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长期走滑速率为8~12mm/a,远低于早期估算的20~30mm/a,但是与阿尔金断裂带中、东段的地质估算结果9±2mm/a及GPS测量结果9±4mm/a接近。  相似文献   

19.
柴天俊  杨继武 《云南地质》1992,11(3):260-267
本文从地质、地貌两个方面讨论了红河断裂带的新构造活动特征。无论从地层分布和变形、构造岩发育情况以及地貌显示,均反映出该断裂带当今近地表是一条略向南西凸出的弧形右旋剪切带,走向线局部呈舒缓波状。断裂的北西段与南东段,活动方式、活动强度有差别,具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衡性。根据断错地貌,北西段以垂直活动为主,南东段以水平活动为主。根据地层分布和变形特征分析,南东段第三纪时活动强烈,北西段第四纪时活动强烈,全新世以来的活动已转到弥渡至洱源一带。红河断裂带上当今地震活动也表明这一趋向。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