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海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湿地是地球表层独特而重要的生态系统,在维系地球表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在介绍东海滨海湿地的分布和类型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东海滨海湿地监测的内容、监测指标、监测点选取设立的原则和监测的主要技术手段,提出了建立以东海滨海湿地资源监测中心和滨海湿地监测点为两级构成的东海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遥感技术获取了大连市2016年滨海湿地基本状况信息,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资料基本摸清了研究区水鸟及栖息地概况,收集整理了研究区开展滨海湿地管理与保护工作情况,简要阐释了当前滨海湿地管护工作中存在的功能退化等问题,辨识性分析了引发问题的填海造地、建设力度与保护经费不足等驱动力因素,提出了应从健全滨海湿地管理与保护制度机制、加大新建保护区与已建保护区管护工作力度、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开展滨海湿地生态补偿工作、严格自然滨海湿地开发利用管理和加强滨海湿地调查监测6个方面加强滨海湿地管护工作的对策及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中国滨海湿地退化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定量化目标和相应的资料获得性,确定了滨海湿地退化评估的8个指标,并对指标的估值方法作了规定,将滨海湿地的退化划分为5个等级。对我国28个滨海湿地区段的退化状况进行估值,属严重退化的4个、中度退化的14个、轻度退化的10个。导致我国滨海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包括了气候变化、海洋灾害等自然过程为主导的因素,也包括了海岸带围垦、海岸工程建筑、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环境污染等人为作用为主的因素。据此,缓解滨海湿地退化、改善滨海湿地环境的主要对策应包括制度体制的完善、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体系的协调发展、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4.
李晓 《海洋信息》2014,(4):39-43
以天津滨海湿地中的宁河七里海湿地为例,以"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作为评价的基础框架,使用T L Saaty的标度法,构建了天津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该体系由15个评价指标构成,将健康等级分为很健康、健康、较健康、一般病态和疾病等级。利用已有相关成果的数据和资料,评价出天津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处于较健康水平,并通过实际验证,证明该评价体系能够客观地反映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可为环境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以及滨海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也可供其他滨海地区湿地评价时参考。  相似文献   

5.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滨海湿地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然而由于强烈的人为活动,滨海湿地遭到严重破坏甚至丧失。滨海湿地退化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退化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也已成为国际上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生态退化诊断、修复目标、修复措施、修复监测、修复成效评估等几个关键问题对滨海湿地生态修复进行了探讨。滨海湿地生态退化诊断主要采用参照系统对比法,即选取退化生态系统干扰前、邻近未受干扰或干扰小、或参考多方面资料而构造的假设生态系统等作为参照进行对比;生态修复最终目标不是简单地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能自我维持、自我调控或在较少人为辅助下能健康运行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生态修复途径包括自然恢复、人工促进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只有在自然恢复不能实现的情况下,才考虑采取人工促进生态修复或生态重建;生态修复监测参数包括结构参数和功能参数,监测覆盖施工前、施工期和施工后全过程;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成效评估需同时考虑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及生态服务。目前,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尚存在退化机制及恢复机理认识不足;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储备不足,关键技术不能满足需求;修复的区域空间尺度较小,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足,缺乏国家和区域生态修复规划;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后期管理、监测、成效评估不足。为此建议:①注重滨海湿地恢复生态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强调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完整性,推动整体规划、区域统筹、系统修复;③加强典型滨海湿地的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发,如红树林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提升技术,海草、盐沼植物等种苗人工繁殖和种植技术,珊瑚有性繁殖技术和珊瑚礁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技术等;④注重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的后期管理及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作逐渐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是提升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以及提高滨海湿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文章综述了滨海湿地保护区建设、红线划定及滨海湿地开发管理等相关的研究现状,以及目前滨海湿地生境和生物修复主要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并根据目前滨海湿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讨论,提...  相似文献   

7.
河口滨海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突出,生境脆弱易损,研究其生态脆弱性对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辽河口滨海湿地为例,基于“干扰-敏感-恢复”评估框架,选取17个指标,构建滨海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GIS技术为支撑,综合运用插值法、综合指数法,探究辽河口滨海湿地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生态脆弱性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入海河口污染、河口地区人类开发活动和自然淤涨对河口滨海湿地生态脆弱性的影响较为突出;2014年辽河口滨海湿地生态脆弱性总体态势良好,区域生态脆弱性指数为1.67,整体处于不脆弱状态;空间上,辽河口滨海湿地生态脆弱性表现为中部高于四周,由入海河口向外逐步减弱的格局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国滨海湿地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滨海湿地是脆弱的生态敏感区。中国滨海湿地由于受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而破坏严重。自加入湿地公约之后,中国滨海湿地的研究和保护有了一定进展,在湿地资源调查、法制建设和技术手段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总体而言,中国滨海湿地研究水平较低,基础研究条件差,今后在基础理论和基础设施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应尽快开展滨海湿地普查,积极建设滨海湿地监测网络,实施动态监测,建立滨海湿地资源信息系统。重视滨海湿地的概念和分类体系、退化机制和恢复、滨海湿地评价、滨海湿地与全球变化以及湿地立法等方面的研究,努力使中国滨海湿地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9.
珠江口滨海湿地退化现状、原因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和2008年秋季对珠江口滨海湿地进行了环境现状综合调查,结果表明,珠江口滨海湿地退化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天然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生产力不断下降、湿地环境状况持续恶化和湿地景观破碎化。珠江口滨海湿地退化的原因主要为滩涂开发与围填海、污染物排放、养殖污染、海平面上升、过度捕捞、海砂开采和港口码头建设以及水土资源开发等因素。滨海湿地保护与利用对策主要有:制定有关滨海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滨海湿地有关技术研究;建立滨海湿地动态监测体系;加大滨海湿地保护区建设的力度;加强宣传和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效率和促进我国滨海湿地保护工作,文章全面梳理和对比分析国际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的典型技术规范案例,并提出对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理念和工程技术规范的启示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美国、英国等国家以及生态修复协会等国际机构采用的生态修复技术规范适用范围广泛,兼具科学性、实用性、通用性和灵活性;我国现有相关技术规范和具体实践须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厘清技术规范中生态修复及其关键技术等科学理念,建立涵盖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全过程的内容框架,包含总则/计划、修复规划、技术指南、监测评估和修复管理5个模块。基于此,提出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的概念框架,为建立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范体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文章确定了国家重要滨海湿地的认定标准、范围划定原则、命名规则、申报与评定程序,初步建立了适用于我国重要滨海湿地选划的方法体系。以盘锦滨海湿地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从滨海湿地水鸟角度考虑,在盘锦境内共选划出辽宁盘锦南小河国家重要滨海湿地和辽宁盘锦鸳鸯沟国家重要滨海湿地。在天然滨海湿地持续减少和退化的背景下,文章建立的方法体系将为我国滨海湿地管理与保护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湿地退化机制、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及人工湿地构建研究是目前国际湿地科学研究前沿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华侨城湿地生态修复示范与评估》一书全面介绍了深圳华侨城湿地生态修复的成功经验,实为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实践的一本力作。华侨城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是国家海洋局于2009—2012年间启动实施的国家海洋公益性科研专项"新兴经济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研  相似文献   

13.
高强度人类活动对泉州湾滨海湿地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叶翔  王爱军  马牧  方建勇 《海洋科学》2016,40(1):94-100
由于滨海湿地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环境,人们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导致了滨海湿地的丧失与生态退化。滨海湿地位于陆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带,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意义。总结泉州湾滨海湿地水动力、地貌、生态、环境质量的特征,分析围填海、养殖、污染物排放及人工生态工程等对滨海湿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泉州湾滨海湿地面积减小,输水及输沙的路径和方式发生变化,湿地环境质量显著下降,生物多样性及生物量减少。为了实现泉州湾滨海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如下对策:(1)加强围海造地的科学管理,提倡新的围海造地方式;(2)开展海岸整治与生态修复,建设特色湿地公园;(3)挖掘海洋文化特色,发展生态旅游。本研究揭示高强度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环境的影响,为开展滨海湿地研究、整治与修复,为制定滨海湿地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滨海湿地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类生态系统, 可为人类社会提供诸如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碳汇氮汇等众多生态服务功能。近年来, 由于气候变化和围填海等开发活动的影响, 我国滨海湿地面积锐减, 功能退化, 面临多种生态问题。为应对滨海湿地退化及日益凸显的生态环境问题, 滨海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逐渐受到重视,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的数量和规模也随之急剧增加。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对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领域规范体系尚不完善, 导致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无序以及生态修复成效低等问题。本文全面搜集了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领域规范, 对检索到的规范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 从而揭示其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括规范体系系统性不足、生态修复理念滞后、规范之间缺乏协调性、规范可操作性差、规范更新迟滞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为完善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领域规范体系、不断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区域滨海湿地固碳能力研究现状与提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滨海湿地的固碳能力进行了评估,同时,对其固碳能力的遥感监测和评估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最后提出了滨海湿地固碳能力的提升技术。全球看来,我国滨海湿地的固碳能力总体上不高。国内看来,在北方泥炭地和植被覆盖率高,生长茂盛的区域,尤其是有红树林生长的区域固碳能力相对较高。滨海湿地主要分布在潮间带,人为监测困难,卫星遥感的出现为滨海湿地的监测带来很大方便,遥感监测已成为评估湿地固碳能力的一种高时效方法。滨海湿地固碳蕴藏着巨大潜力,提升滨海湿地的固碳能力可以大大降低全球CO2含量,对于改善全球温室效应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30年来莱州湾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莱州湾滨海湿地特征以及野外实地观测数据,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手段,揭示1990—2018年莱州湾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结合景观指数分析莱州湾滨海湿地异质性.结果表明,1990—2018年间,莱州湾滨海湿地呈现人工滨海湿地面积增加而天然滨海湿地面积减少的趋势.截至2018年莱州湾滨海湿地面积总计1954 ...  相似文献   

17.
滨海湿地是介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特殊生态系统,是珍贵的湿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掌握滨海湿地的分布状况对于我国滨海湿地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意义重大。文章基于2018—2019年“哨兵2号”卫星10 m分辨率多光谱影像,完成广东、广西和海南滨海湿地的遥感制图;对岩石海岸、砂石海滩、淤泥质海滩、潮间盐水沼泽、红树林、河口水域、河口三角洲/沙洲/沙岛、海岸性咸水湖、海岸性淡水湖、浅海水域共10个亚类建立解译标志,通过目视解译,对滨海湿地进行分类和统计。研究结果显示:广东、广西和海南滨海湿地面积共计1 377 140 hm2,各地滨海湿地面积与岸线长度基本呈正相关,海岸线越长,滨海湿地面积越大,各地典型滨海湿地的类型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滨海湿地管理中的问题认识及解决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剧,目前我国滨海湿地保护及管理始终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滨海湿地受损、退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因此,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滨海湿地管理、保护滨海湿地资源刻不容缓。文章以北海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对滨海湿地管理状况及趋势的调查和分析,系统诊断滨海湿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提出推进滨海湿地科学管理的对策与建议,促进滨海湿地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同时为解决海洋管理工作中类似问题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全面推动海洋管理工作的科学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天津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及其资源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振兴 《海洋通报》1998,17(2):72-77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生境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滨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全面分析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作用;论述了天津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类型、资源特征及其保护和开发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损失和退化的自然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损失和功能退化是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主要受自然因素控制.黄河入海水沙是形成滨海湿地的物质基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水沙减少,新生湿地的形成速率变小;波浪、潮汐、风暴潮、地面下沉和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导致了滨海湿地的损失,湿地的面积呈减小趋势.由于淡水资源的短缺导致滨海湿地土壤严重的盐碱化和干旱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