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加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管理,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文章论述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理论内涵,对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进行定义,并界定不同损害行为的赔偿范围;通过构建海洋生态环境损害指数体系,探索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立法路径以及建立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3.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和保护海洋资源是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已有6年,为客观掌握国家及沿海地区对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政策的落实情况,对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作为海洋强省,海洋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不断助力海洋强国建设。海洋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文章在分析广东省近年来海洋生态环境状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主要包括:健全源头管控,制定各类型入海排污口管控措施,实施动态监管;开展入海江河整治,减少入海营养盐负荷,逐步建立“河长制”和“湾长制”的衔接机制;加强用海风险防范,严控海洋环境风险,构建事前防范、事后管控、事后处置的全过程海洋生态风险防范体系;实施洁净海岸带工程,强化海洋生态修复,提升公众亲海岸线的生态空间品质;强化海洋资源高效利用,坚持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加快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保障监测技能提能增效,提升全省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和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历史证明,海洋文化在任何时代都代表着一种先进文化,它具有强烈的开创意识和冒险意识,含有不畏艰险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我国近海海域海洋生态环境变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和数量的变化分析入手,研究了 “十一五”期间我国生态监控区的生态环境变化趋势,论述了滨海湿地、海湾、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重要生态环境的退化情况,并从经济、污染、灾害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其退化的原因,提出了加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变化。本文梳理了东营市近年来的海洋环境公报,分析了海洋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9.
10.
作为协调海岸带区域开发利用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衡量海岸带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量化研究至关重要。文章总结了当前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比较分析了当前承载力评价中常用的技术方法,并结合海岸带区域的特点,遴选出一套适用于海岸带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应用的结果分析,进一步探讨该方法体系的可行性与局限性,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鉴于海岸带区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目前一些传统、常用的承载力评价方法,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海岸带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文章所提出的方法体系通过充分考虑人类活动与海洋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能较好地支持海岸带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客观地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并能定量化地对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开展综合分析与评估,从而为海岸带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提供一个可行的途径,并为确保海岸带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参考;此外,该方法体系存在着两方面的局限性,包括缺乏权威和统一的指标体系构建方法,以及缺乏具体的评价结果分级标准。鉴此,建议未来需要对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结果分类标准的相关方法,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从而不断地完善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方法体系,使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结果更加科学精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中国海域生态环境管理调研”及“东海区生态环境调查”等工作的基础上,探讨了关于加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的若干对策,并提出了一些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是破解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和建设美丽海洋的必然要求,是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必要环节,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生态产品的重要手段。为深入推进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文章对中央财政支持沿海各地实施的270余个海域、海岛和海岸带整治修复和保护项目以及18个"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主要包括海域海岸带环境综合整治、海岛整治修复、典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生态保护修复能力建设4个方面;据相关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累计修复岸线260km、沙滩1 240hm~2、海岛近60个、滨海湿地4 100hm~2,多地整治修复效果明显,海洋生态环境呈明显改善和整体趋稳向好的积极态势。与此同时,目前仍存在缺乏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尚未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以及海洋自然修复的研究和实践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方向的建议,即做好"三个"转变:保护修复从局部向系统化和高层次转变、资金来源从依靠中央财政向多渠道投入机制转变以及修复模式从人工干预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  相似文献   

13.
海洋微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海洋生物学的基本目的是描述生物的分布模式,并找出形成这种模式的原因。这个工作需要建立食物链结构的模型,回答食物链作用机理方面的问题及找出海洋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由于微生物是海洋生物群的一个重要部分,因而作者根据海洋微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对其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作一评估。长期以来,由于方法学上的原因,细菌在海洋生态系中的作用被认为是次要的。然而新近的大量研究表明,细菌的数量、生物量及其代谢活性在海洋生态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对细菌在海洋生态系中作用的看法发生这种转变的原因在于海洋中细菌数量、生物量以…  相似文献   

14.
韩国海洋综合能力建设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战朝 《海洋信息》2003,(4):28-29,22
近年来,由于韩国加强了海洋综合能力的建设,韩国的海洋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本文从海洋管理能力建设、海洋开发能力建设、科技能力建设和海洋军事能力建设四个方面介绍了韩国海洋综合能力建设的状况。  相似文献   

15.
建设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 为海洋经济发展护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建设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谓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是指通过在海上设立固定的监测站、监测点,定期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常规监测,同时对突发性海洋污染事故、海洋赤潮、海洋灾害等进行应急检测;然后由专家依据监测数据,综合分析生态环境变化趋  相似文献   

16.
为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生态环境三者协调发展,文章以我国沿海11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2个评价指标,采用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评价2016年各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并提出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广东和山东处于中级耦合协调状态,上海和福建分别由于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科技创新的制约而处于初级耦合协调状态,天津等4个地区处于勉强耦合协调状态,河北处于轻度失调衰退状态,海南和广西处于中度失调衰退状态;各沿海地区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要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守住海洋生态环境的底线,推动海洋经济系统、海洋科技创新系统和海洋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安全形势严峻,对公众健康、生产生活及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合理的防范对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的严峻形势及可能造成的损失。文章在全面分析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威胁的基础上,提出保障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的措施与对策,以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多,海洋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进行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科学评价方法的研究可以为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本文首先基于贝叶斯网络基本理论,构建了海洋生态环境状况贝叶斯网络评价模型;再以山东省为例,充分融合专家经验知识与客观数据,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评价了2013—2019年山东省近海生态环境状况,分析了各评价指标间关系及其对近海生态环境状况的影响程度。评价结果表明2013—2019年山东省近海生态环境状况保持一般状态,海洋环境质量与海洋生态灾害类指标对评价结果影响最大,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初见成效。研究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型能有效评价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分析结果对于环境保护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资源需求不断增加,海洋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开始逐渐显现出来。文章对近18年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研究,从水体质量、富营养化、赤潮情况等方面对我国海洋水体环境进行了分析,指出虽然我国四大海区水质问题逐年改善,但南海的近岸污染问题、东海和渤海的赤潮问题等仍需加以重视。文章的大量数据分析为我国建立更符合国情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决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