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枪口南银多金属矿位于东昆仑多金属成矿带东段,1:2.5万沟系沉积物测量在矿区圈定出以Ag、Cu、Pb、Zn、Mo为主的综合异常4处.经异常查证,圈出9条矿化带,21条矿(化)体,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通过进一步异常查证,在AS1、AS2异常中Ⅶ、Ⅷ和Ⅸ号矿带内圈出银、银铅锌以及银金砷异常高值段,展示出了异常区具较好的银多金属矿的找矿远景.AS3异常内的Ⅳ号含矿花岗斑岩体深部发现多条铜多金属矿(化)体,且发育较强的围岩蚀变,显示具有较好的斑岩型铜多金属矿找矿潜力.AS4异常内Ⅰ-Ⅲ号金矿化带具较好的金多金属矿找矿潜力.本区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化探异常发育,且已发现了较好的银多金属矿找矿信息,充分展示出本区具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4.
地球化学勘查是发现远景区、缩小靶区最快捷的找矿方法之一。以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成果为依据,研究了内蒙古额济纳旗微波山地区18种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总结了元素分布规律,发现本区Rb、Nb、W、Mo、Bi、Au、Cu等元素异常显著,由此圈定综合异常10处,并对主要异常进行成矿潜力评价,综合分析认为AP5乙2异常具寻找金多金属矿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AP6乙1异常具寻找大型铷铌钽矿的潜力,AP8乙2异常具寻找钨钼稀土矿的潜力,异常查证在AP5异常内发现了金矿(化)体,AP6与AP8异常内发现了稀有稀土矿(化)体。其中花岗伟晶岩型铌钽铷与高温热液型钼-稀土矿化类型的发现是内蒙古北山地区的首例,为内蒙古地区找矿思路的转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6.
扎西康铅锌银锑多金属矿床是北喜马拉雅金-锑成矿带的典型代表,更是该成矿带内为数不多的已达到大型规模的矿床。扎西康矿床具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脉石矿物组合以及极为复杂的成矿期次,因而其成矿世代的系统划分不仅对该矿床成矿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区带成矿作用的认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示意义。文章在总结前人的认识基础之上,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和相互穿插关系,提出了新的成矿期次划分方案,将扎西康矿床的成矿世代分为3期、7阶段和13亚阶段,这种多期多阶段成矿特点显示出扎西康矿床的形成可能是多期流体叠加的结果,并提出晚期锑元素对先存铅锌矿体的叠加改造成因。研究表明这种叠加改造成矿作用在整个区带上具有普遍意义,指示了在特提斯喜马拉雅锑金成矿带可能具有寻找铅锌矿体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藏南扎西康铅锌银锑多金属矿多期多阶段成矿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扎西康铅锌银锑多金属矿床是北喜马拉雅金-锑成矿带的典型代表,更是该成矿带内为数不多的已达到大型规模的矿床。扎西康矿床具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脉石矿物组合以及极为复杂的成矿期次,因而其成矿世代的系统划分不仅对该矿床成矿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区带成矿作用的认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示意义。文章在总结前人的认识基础之上,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和相互穿插关系,提出了新的成矿期次划分方案,将扎西康矿床的成矿世代分为3期、7阶段和13亚阶段,这种多期多阶段成矿特点显示出扎西康矿床的形成可能是多期流体叠加的结果,并提出晚期锑元素对先存铅锌矿体的叠加改造成因。研究表明这种叠加改造成矿作用在整个区带上具有普遍意义,指示了在特提斯喜马拉雅锑金成矿带可能具有寻找铅锌矿体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9.
《四川地质学报》2021,41(3)
工作区位于陕西省宁强县北西太阳岭至清河一带,通过土壤测量,岩石、地化剖面等工作手段,大致了解了区内的地层、构造、矿化蚀变特征。基本查明了区内地球化学异常分布情况,引起原生晕异常的构造地质体、石英脉体的分布范围及特征。本次工作共圈定出综合异常3处,圈出2个Au原生晕异常带,Au异常分布比较零散,主要集中在韧性剪切带构造断裂附近,Au异常受构造控制,主要异常以面积大强度低或面积小强度高为特征。同时加强控矿地质条件和赋矿规律的研究,开展成矿预测,总结出区内找矿标志主要有韧性剪切带内的褐铁矿化带、硅化带,石英脉以及化探Au异常。为以后在该区更深入地开展找矿和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湖南板溪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矿床不同类型岩石,矿物及断裂构造等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锑作为矿床成矿元素,其迁移方式以渗滤为主,扩散次之,锑晕一般较窄,呈狭长带状或线状,连续性较差;砷作为矿床探途元素,其迁移形式以扩散为主,渗滤次之,砷晕具有宽广连续的晕带。砷锑复合异常对寻找盲脉或半盲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经过15年的探采实践证明,利用砷锑作为主要指示元素的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在该区取得良好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11.
贵州三都地区发现许多汞、金、锑、铅锌矿床(点),在以往地质工作对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及矿床成因认识基础上,通过遥感、物探、化探方法对各矿床(点)间的空白带开展地质找矿工作,在下排正地区发现了金锑矿体。下排正地区金锑矿产于F33断层上盘,围岩为上寒武统三都组一段(∈3s1)条带状灰岩,蚀变有黄铁矿化和毒砂化;综合分析发现,该区具有较大的金锑矿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2.
13.
对湘西南金矿床的研究表明,五强溪组为金的主要矿源层,其形成的大地构造 活动大陆边缘;金矿床中Pb、S、Sr的同位素特征反映它们均来自赋矿围岩;成矿流体的和H、O同位素特征指示其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成矿流体显法出低温,低盐度、呈中性-弱碱性的特征;成矿时代为加里东期,而 传统认识中的武陵,雪峰期;矿床成因为大气降水热液改造成因。 相似文献
14.
豫西南湍源银多金属矿集区位于秦岭造山带中部,分布有板厂铜多金属矿床、银洞沟银多金属矿床、许窑沟金矿床、银虎曼铅锌矿,以及万人洞沟、铁罗沟、万沟等金银矿点。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与含矿有关的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组成复杂,特别是富气包裹体十分发育,而不含矿的石英包裹体类型简单,多为水盐包裹体。获得研究区内与成矿关系比较密切的卢家坪岩体和五龙潭岩体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分别为446Ma±7Ma和424.6Ma±4.9Ma,据此认为该区成矿时间最早可延伸至加里东期。系统总结了矿集区矿床矿点的成矿作用过程,认为湍源银多金属异常区典型矿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与地层有关的火山喷流沉积及后期热液叠加改造的块状硫化物矿床(VMS-SEDEX),火山作用提供成矿物质,后期热液改造形成矿床,代表性矿床为银虎曼铅-锌矿床; ②与构造有关的蚀变岩-石英脉型金、银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和围岩,朱-夏断裂带次级构造提供容矿空间,代表性矿床为银洞沟银多金属矿床、许窑沟金矿; ③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型-矽卡岩型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和围岩,朱阳关-夏馆断裂带提供容矿空间,代表性矿床为板厂铜多金属矿床 。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翁城调查区的地质特征和元素组合分布规律,将该区划分为49个综合异常区,并根据异常分布特征、成矿地质条件和异常查证结果,将其归纳为3个找矿远景区:Ⅰ以W、Sn、Cu、Pb、Zn、Au、Ag、Sb为主,Ⅱ以W、Sn、Mo为主,Ⅲ为采矿污染区,有待进一步查证。 相似文献
16.
张家口南部燕山台褶带内中—新元古代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广泛,岩性以白云岩为主。该时代地层中分布有梁家沟、银洞沟、常庄子等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点)分布。文章以赤城县梁家沟-火石沟铅锌银多金属矿区为例,采用统计法和局部奇异性两种方法圈定了成矿元素1∶20万水系沉积物异常,结果显示化探元素异常区内包含3条断裂,根据矿床为后生成因推测异常区成矿潜力较大。在此基础上,结合控矿因素对找矿靶区范围进行了1∶5万水系沉积物加密采样,共圈出3处异常。通过对比分析,已知矿体与较弱的3号异常相吻合,而异常面积较大、强度较高的1、2号化探异常目前无工业矿体发现,应为今后找矿的重点区域。野外对1、2号异常区进行了基岩原生晕地球化学剖面测量,显示在异常中心区域白云岩中成矿元素铅锌银含量高,进一步佐证了上述异常区域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7.
18.
新疆屈库勒克东矿床是东昆仑造山带西段新近发现的一座大型金锑矿床,大规模金锑矿化及相关热液蚀变产于F5断裂及相关构造破碎带内。矿体主要呈脉状赋存于上石炭统哈拉米兰河群浅变质碳质粉砂岩中,少量赋存于闪长质岩脉中。矿石矿物以黄铁矿、辉锑矿为主,其次为毒砂、黄铜矿、磁黄铁矿、自然金等,常见浸染状、脉状、细脉状、块状等矿石构造,矿化主要与硅化、绢云母化蚀变密切相关。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解析表明,控矿F5断裂为近东西走向、陡倾向北(340°~20°),倾角55°~85°,具有自北向南逆冲的运动学属性,形成于区域三叠纪碰撞造山晚/后期环境。根据野外地质证据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笔者提出F5断裂严格控制了矿区金锑矿化带与高品位矿体的几何样式、空间展布和产出,其活动时代与金锑矿化也具有一致性,是金锑矿化的关键控矿因素;闪长质岩脉并非导致金锑矿化的直接因素,其在金锑富集与成矿过程中主要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根据成矿地质特征、控矿构造及其对成矿的控制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屈库勒克东金锑矿床很可能是断层控矿的造山型矿床。 相似文献
19.
江日嘎玛花岗侵入岩位于巴颜喀拉-松潘-甘孜造山带北部,侵位于中三叠世甘德组三段地层中。本文通过对江日嘎玛花岗侵入岩进行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探讨其成因及构造环境。研究表明,江日嘎玛花岗侵入岩,具有较高的SiO2(w(SiO2)=69.63%~71.05%),A/CNK=1.017~1.043,铝饱和指数<1.1,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岩石具有明显富集Zr、Hf、Ba,亏损Nb、U、Ta、Ti、Rb、K的特征,并且具有负Eu异常;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测年为222.5 Ma±1.9 Ma,表明岩浆侵位时代为中生代晚三叠世,形成于碰撞造山后期地壳减薄环境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