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河南省华北型石炭—二叠纪岩石地层可分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石盒子组和孙家沟组,石盒子组又可分为小风口段、云盖山段和平顶山段。年代地层可分为12个阶,生物地层可分为10个连续组合带。岩石、生物及年代地层的对比表明,本溪组、太原组向南穿时,反映海侵由北向南;山西组上部和石盒子组向北穿时,揭示海水由南向北回泛。早二叠世前海水向南流注入北秦岭海槽,晚二叠世北秦岭褶皱,导致北秦岭海槽闭合,华北陆块南缘抬升、水体北流,成为内陆盆地。  相似文献   

2.
重新厘定的山东省石炭-二叠-三叠纪岩石地层分为二个群、七个组、五个正式段。下部的含煤岩系为月门沟群,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包括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本溪组底部的铁铝岩系为湖田段;中部一套杂色地层,以黄绿、灰绿、紫色砂、页岩为主,基本不含煤层,为石盒子组,时代为早二叠世-晚二叠世,分为黑山段、万山段、奎山段和孝妇河段;上部一套基本不含植物化石的红色地层,主要以砂岩为主,夹泥岩,为石千峰群,分为孙家沟组和刘家沟组,时代为三叠纪。  相似文献   

3.
重新厘定的山东省石炭-二叠-三叠纪岩石地层分为二个群、七个组、五个正式段。下部的含煤岩系为月门沟群,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包括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本溪组底部的铁铝岩系为湖田段;中部一套杂色地层,以黄绿、灰绿、紫色砂、页岩为主,基本不含煤层,为石盒子组,时代为早二叠世-晚二叠世,分为黑山段、万山段、奎山段和孝妇河段;上部一套基本不含植物化石的红色地层,主要以砂岩为主,夹泥岩,为石千峰群,分为孙家沟组和刘家沟组,时代为三叠纪。  相似文献   

4.
依据化石的层位分布和组成内容,登封二叠纪煤系地层植物群由下而上可划分为三个植物化石组合带:1.早二叠世中期山西组Emplectopteristriangularis-Taeniopterismultinervisas-semblagezone;2.早二叠世晚期下石盒子组Gigantopterisnicotianaefolia-Chiropterisreniformisassemblagezone;3.晚二叠世早期上石盒子组Lobatannulariaheianensis-Pterophyllumeratumas-semblagezone。另外,文中还讨论了这些植物组合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5.
通过大量数理统计,编出相应的图件,并经过深入地分析研究,指出河南省太原组、山西组的沉积中心均位于郑州~鹤壁一带。太原组富煤带分布于焦作~新乡以北地区,山西组富煤带转移到密县~范县呈北东向展布。可采(含局部可采)煤层与地层厚度均呈正相关关系。下石盒子组可采煤层分布局限,上石盒子组煤层分布于郑州~洛阳一线以南,富煤带分布于临汝、平顶山与确山一带。分析了古构造对含煤建造、煤层形成、展布的宏观控制,岩相对可采煤层厚度变化的直接制约作用。通过编制岩比图指出了太原组、山西组与上石盒子组形成富煤带的有利岩相分区。对华北晚古生代含煤建造形成、演化有关的地壳运动、海水进退、同沉积构造等也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石炭-二叠系是我省主要含煤地层,自下而上按岩石地层单位可划分五个组:即中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大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笔者参考前人文献.在综合16个井田资料的基础上,依构造型态和沉积环境等为主要依据.建立煤系地层综合对比.对比手段主要采用多元方法.即:标志层(段)特征.测井曲线特征.岩矿特征.古生物组合特征.煤质特征和煤层间距特征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河西走廊东部地区早二叠世地层研究的有关问题,认为甘肃山丹青羊泉下二叠统剖面是北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的重要代表剖面之一。以该剖面研究为依据,提出走廊东部地区下二叠统的进一步划分方案,分析该区早二叠世地层岩性特征差异的原因,并与走廊西部地区同期地层进行对比,进一步明确了大黄沟组的含意。  相似文献   

8.
扬子板块西南缘南盘江盆地在二叠纪末结束了孤立碳酸盐岩台地生长历史,但先成台地在早三叠世对沉积过程的控制作用尚不明确。选取盆地西北缘安然背斜东段者堡一带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为研究对象,在详细剖面测制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结果表明:罗楼组下部灰岩段包含2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依次为Hindeodus praeparvus带与Hindeodus parvus带;根据区域剖面资料对比,可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限定于剖面第4层1.5 m处。根据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露头特征,结合区域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安然—者堡一带于晚二叠世长兴晚期经历了缓慢隆升→局部暴露形成岛屿并接受风化剥蚀→再次淹没接受沉积的过程。该研究为进行南盘江盆地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时期古地理演化提供沉积学证据。  相似文献   

9.
以岩石组合特征、同位素测年及孢粉化石组合特征为依据,参考区域地层发育状况,对高力板断陷高D1井钻遇地层进行划分对比。结果表明:高D1井钻遇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晚二叠世林西组(2.911 5~2.749 0km)、早三叠世老龙头组(2.749 0~2.461 0km)、中侏罗世万宝组(2.461 0~2.191 0km)、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满克头鄂博组(2.191 0~1.206 0km)、早白垩世玛尼吐组(1.206 0km~330.0m)、早白垩世白音高老组(330.0~198.0m),以及第四系松散砂砾层(198.0~0m)。发育晚二叠世林西组和中侏罗世万宝组两套重要的生烃层系,为松辽盆地侏罗系及二叠系油气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宁阳煤田茅庄井田煤系地层综合分析,揭示了茅庄井田的煤层岩性特征和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该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为早二叠世山西组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太原组,总厚度约220 m。可采或局部可采者4层,即3上煤层,3下煤层,16煤层、17煤层,平均总厚度为9.52 m。本井田内3上煤层、3下煤层为主采煤层。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纪月门沟群,其中山西组是该区最重要的含煤地层。沉积环境为从海相沉积为主到以陆相沉积为主的转变过渡时期,岩石地层反映了典型的海陆交互相的沉积特征;在海陆交互期海退三角洲平原上供应了大量的泥炭沼泽,为茅庄井田煤层提供了物质基础。其中太原组为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沉积相环境稳定,变化小,标志层及煤层层位清楚、稳定,煤层沉积层序规律性强,是区域地层对比的稳定层位。  相似文献   

11.
根据1∶5万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全国立典性剖面调查成果,将林西组划分为5个岩性段,原林西组六段划分为老龙头组,并揭示出林西组官地剖面的地层褶皱重复多次,而非前人的单斜地层序列。根 据 古 植物、双壳类和孢粉等生物地层确定林西组地质时代为晚二叠世,老龙头组地质时代为早三叠世早期。基 于 古 生物、沉积构造、碳酸盐岩微相及碳氧同位素分析等多方面证据确定出林西地区林西组和老龙头组为陆相河湖沉积,
其沉积演化序列为河流→浅湖→深湖→浅滨湖,与天山-兴蒙地区二叠纪主要的陆相盆地沉积演化序列一致。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外围西部上二叠统林西组主要分布于西拉木伦河断裂以北、贺根山—黑河断裂以南,以及稍北的内蒙古地区。根据野外勘察、实测剖面和岩心观察资料,建立研究区上二叠统林西组沉积亚相岩性组合模式,明确晚二叠世林西组岩相古地理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上二叠统林西组主要发育湖泊、扇三角洲、河流3种沉积相,以及滨浅湖、半深湖、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辫状河、滨浅海6种沉积亚相,以滨浅湖亚相为主,滨浅海亚相分布局限,在林西县官地剖面顶部出现。松辽盆地西部上二叠统林西组,构成以西拉木伦河与贺根山—黑河断裂为主要控制区的、以南北向物源供给为主的滨浅湖—扇三角洲—河流沉积体系。该结果对松辽盆地外围西部晚古生代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882年李希霍芬在太原西山建立石炭系的太原系含煤建造以来,石炭系与二叠系的分界意见,归纳起来有三:①以Pseudoschwagerina(s.1)带之底为界,下面为石炭系,上面为二叠系;②以晋东南的灰白色“佳祥砂岩”与太原西山黄绿色“骆驼脖子砂岩”对比,砂岩底面为石炭系与二叠系的分界线,下面是石炭系山西组,上面是二叠系石盒子组,山西组的地层时代定为晚石炭世;③以晋东南灰白色第三砂岩(陵川砂岩)与太原西山“北岔沟砂岩”对比,砂岩底面为石炭系与二叠系的分界线,下面是石炭系太原组,上面是二叠系山西组,山西组的地层时代为早二叠世。笔者认为石炭系与二叠系的划分,以第③方案较适宜。  相似文献   

14.
东秦岭南坡下志留统张湾组主要由笔石页岩,含介壳化石的钙质泥岩或两种岩层交互出现的混合相地层所组成,属于昆仑—秦岭沉积地层区的一部分。所产三叶虫计有7科、9属、22种(10新种,1新亚种、2未定种)。动物群的时代为早志留世,其层位大致可同扬子地台区龙马溪晚期到石牛栏早期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15.
详细描述了西藏自治区改则县拉清乡汤模长二叠系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拉嘎组、昂杰组和下拉组。讨论了二叠系昂杰组和下拉组的岩性组合特征和沉积环境,其中昂杰组横向延伸不稳定向西相变尖灭。依据化石分布及组合特征,建立了Neoschwagerina-Chusenella conicocylindrica蜓组合带、Pachyphloia ovata-Eotuberitina reitlingerae非蜓有孔虫组合带、Lytvolasma asymetricum-Bradyphyllum caninoidia珊瑚组合带和Akagophyllum coqenense-Amplexocarinia muralis珊瑚组合带。昂杰组为早二叠世,下拉组下部为中二叠世栖霞期,而下拉组上部为中二叠世茅口期,并以暖水型气候环境为主。在昂杰组—下拉组中发现了珊瑚的2个新种和1个新亚种,并进行了描述。新种名称分别为Lophotabularia longiseptata sp.nov.和Iranophyllum longiseptatum sp.nov.,新亚种名称为Cyathocarinia tuberculata multiseptata sub sp.nov.。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地层划分对比厘定意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东省地层大部属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再分为华北平原、鲁西及鲁东三个地层分区,鲁东南海域日照市平岛、达山岛及车牛山岛等属华南地层大区扬子地层区连云港地层分区。岩石地层分为27个(岩)群120个(岩)组12个正式段,还有相当数量的非正式段。恢复奥陶纪东黄山组、北庵庄组、土峪组、五阳山组、阁庄组、八陡组,并6个组为马家沟群;恢复二叠纪黑山组、万山组、奎山组和孝妇河组,并4个组为石盒子群;在青州—临朐地区识别出奥陶纪亮甲山组。地质代号原则上遵从最新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17.
为认识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下石盒子组沉积相特征及其演化规律,采用岩心、录井和测井等资料,分析地层岩石组合、沉积构造和测井相组合,确定下石盒子组一段(盒一段)岩性组合及展布特征;在小层平面展布基础上,根据区域构造和沉积演化背景,分析下石盒子组的物源供给和水动力变化,确定盒一段沉积微相纵向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盒一段沉积物以灰白、浅灰色含砾粗砂岩、砂砾岩,灰色、浅绿色细砂岩,灰色、棕色泥岩为主,剖面上各小层呈下砂上泥的正韵律组合特征,平面上砂岩呈近SN向条带状展布。盒一段沉积一套以粗碎屑岩为主的、砂泥组合的湖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盒一段水下辫状河道为有利储集相带,辫状河道较发育,平面上摆动、迁移频繁。盒1-1和盒1-2亚段比盒1-3亚段分流河道砂体厚度更大,连续性更好。该研究结果为大牛地气田下石盒子组沉积相分析、高效砂体预测及勘探方向部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云南省绿春地区下志留统—上三叠统地层中砂岩岩屑成分的统计分析,研究了沉积物物源的变化及其所代表的
构造意义。研究区砂岩碎屑组分源区大地构造背景的判别结果表明,下志留统—中石炭统砂岩中的沉积物物源为混合造山带砂
岩源区,而中二叠统—上三叠统砂岩中的沉积物物源为火山弧造山带源区。下志留统—上三叠统砂岩物源的属性经历了从再循
环造山带到火山弧造山带的转变。志留纪—早二叠世为被动陆缘盆地发育时期,砂岩的物源主要来自于盆地边缘的造山带;到中
二叠世,随着哀牢山洋盆向西俯冲,洋盆逐渐关闭,研究区由之前的拉张环境转变为挤压环境,盆地性质转变为弧后盆地,此时盆
地沉积物的物源应来自于研究区东侧的火山弧。   相似文献   

19.
扬子区北缘大巴山地区的寒武系在米仓山小区和城口—巫溪小区广泛发育。由于司上—万源隆起的分隔,两小区寒武系发育特点有明显差异。米仓山小区的下塞武统自下而上发育有宽川铺段、郭家坝组、仙女洞组、阎王碥组和孔明洞组;中统仅发育在该区的东南部,有陡坡寺组;上统普遍缺失。城口—巫溪小区寒武系发育较全,自下而上为下统的火烧店组、水井沱组、石牌组、天河板组和石龙洞组;中统的石溪河群和上统的三游洞群。米仓山小区的寒武系因沧浪铺期后汉南古陆不断扩大,沉积盆地自西向东缩小致使西部地层缺失比东部要多。  相似文献   

20.
早二叠世早期,华北地台陆表海不断向南退缩,早期沉积了一套潮坪相泥岩,中、晚期沉积了一套以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体系。二1煤形成于潮坪上的泥炭沼泽环境,煤层厚度大,分布广,富煤带位于濮阳、长垣、太康以西和鹤壁、焦作、宜阳一线以东地区。二2煤发育在上、下三角洲平原过渡带上,富煤带分布于兰考、淮阳一带。山西组沉积时古构造对聚煤作用具有控制作用。坳陷区通常为富煤带分布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