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首先以Sentinel-1A数据为基础,采用SBAS-InSAR技术,获取研究区2019年1月—2021年8月的地表形变信息。然后通过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获取8个评价因子的权重。最后基于ArcGIS平台采用综合评价方法获取易发性评价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沉降主要发生在中部;地质灾害高易发性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东部地区以中易发性为主,西部则主要为低易发性区域。  相似文献   

2.
在比较和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研究和应用较多的几种地质灾害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对汶川县2014年landsat8遥感影像解译并提取了地质灾害信息,利用DEM数据对20014年地质灾害的面积在高程、坡度、坡向等致灾因子进行了统计。采用信息量法、层次分析法、加权信息量对汶川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了评价。通过这3种评价方法的结果对比表明:采用单一的信息量法、层次分析法做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时各有优势和不足,将多种易发性评价方法进行合理的综合应用是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RS与GIS的汶川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汶川县2008年landsat5和2014年landsat8遥感影像解译提取了地质灾害信息,利用DEM数据对2014年地质灾害的面积在高程、坡度、坡向等致灾因子下进行统计,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计分别计算主观和客观权重,进行权重拟合得到综合权重,建立起灾害敏感性评价模型对灾害的易发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震后新增地质灾害面积与2008年预测的高易发区叠加对比进行验证,两者空间分布基本一致,85.71%的新增地质灾害发生在预测高易发区,面积约为344.94 km2,验证结果良好,表明2014年汶川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具备较高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分级方法对比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灾害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同时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基础,以往的研究中重在探讨易发性评价方法的选取,而对于地质灾害易发性指数如何分级的研究较少.为了探索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精度验证与定量的分级标准,以四川省汶川县为例,选取12种广泛应用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影响因子,运用信...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崆峒区地质灾害易发性为研究对象,以地质灾害调查资料为基础,基于MAPGIS6.7平台采用袭扰系数法生成历史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图;选取地形地貌、坡度、地层岩性、多年降雨、植被覆盖5个地质灾害影响因子对其进行灾害影响分级并确定其灾害易发性影响权重,将各个影响因子分级图叠加到历史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分级图中,绘制出该县的地质灾害易发性散点图,对图件进行整理从而生成崆峒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从图中能很好地看出崆峒区地质灾害的分布及特点,为政府部门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统筹规划减灾防灾以及地质灾害治理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王璇  师芸  陈浩 《测绘通报》2022,(11):112-117
为对自然灾害频发的西北地区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研究,本文考虑了高程、坡向等10类因素,利用确定性系数(CF)模型和确定性系数耦合逻辑回归(CF-LR)模型对城固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CF模型和CF-LR模型的灾害比均呈递增状态,高、极高灾害点密度分别为4.75、5.97个/km2,且两种模型的测试集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2、0.835,验证集ROC和AUC值分别为0.862、0.891。两种模型均能有效评价区域内地质灾害易发性,且CF-LR模型具有更高的评价精度。  相似文献   

7.
以西藏自治区察雅县为例选取高程、坡度、坡向等9个因子构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信息量法(AHP-INF)耦合模型计算得到综合信息量,并结合ROC曲线对评价结果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察雅县内极高易发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面积分别为415.74 km2、746.78 km2、2 318.33 km2、4 782.34 km2,其中极高、高易发区集中分布在国道G214、国道G317和水系两侧,中易发区主要围绕极高、高易发区呈带状分布且集中在吉塘镇、烟多镇、荣周乡和香堆镇。评价结果的ROC曲线下方的面积为0.909,说明AHP-INF耦合模型评价精度较高,分区结果合理可靠,适用于察雅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相似文献   

8.
祁于娜  王磊 《测绘通报》2021,(6):112-116
我国西南山区很多城镇面临着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威胁,开展山区城镇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重庆市武隆区羊角场镇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在确定区域易发性评价因子的基础上,综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两种方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最后采用易发性指数并基于ArcGIS对研究区进行易发性评价和区划.易发性分区结...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绍兴市的地质灾害易发风险性进行定量评估,本文借助GIS软件对绍兴市进行网格划分,构建地质灾害易发风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数评价模型。通过对地质灾害进行定量评估,将绍兴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为高、中、低、不易发4个等级,并绘制了绍兴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成果图。研究成果支撑绍兴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服务于绍兴市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决策。  相似文献   

10.
在深入研究炉霍县泥石流灾害的基础上,以实地考察数据为依据,以层次分析法为技术方法,对炉霍县泥石流易发性进行了评价。选取高程、坡度等8个指标作为影响泥石流易发性的评价因子,通过建立系统层次结构,构建判断矩阵,从而求出各因子的权重,建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实践证明,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价是有效和实用的。  相似文献   

11.
以武汉市的MODIS影像数据为例,通过计算各类地物景观指数以及运用马尔科夫模型对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移矩阵进行运算,从而实现对景观格局的分析。结果表明,马尔科夫模型法具有优于景观指数法的优点,不仅可以计算出某一类景观两年面积的变化,更有深入的基质分析,即各类景观之间转换概率。  相似文献   

12.
潘星  李维庆  翟亮  张志强  彭义 《测绘科学》2016,41(4):61-65,96
针对大熊猫栖息地近年来受逐渐频繁的人类活动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大熊猫的生存空间和活动范围呈现"破碎化""岛屿化"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技术定量分析大熊猫栖息地的景观组分空间分布特征和景观功能的方法。通过采用景观生态学理论,选取四川喇叭河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01、2007和2013年3期Landsat卫星影像,对研究区大熊猫栖息地景观类型开展动态监测;并通过选取计算景观指数,分析景观格局变化对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构建大熊猫运动阻力模型,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研究区自然生态对大熊猫物种基因交流的影响,从空间上对生态功能优化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融合多尺度影像数据的杞麓湖流域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观格局是景观斑块秩序和规律的具体体现,分析景观格局特征能够在空间结构上推进流域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管控工作,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底线。基于不同遥感数据源测算的景观格局可能存在计算结果差异,以及对景观格局描述不一致的问题。本文以杞麓湖流域为研究区,选取最新的Sentinel-2、GF-1和Landsat 8卫星遥感影像,基于斑块尺度、类型尺度和景观尺度的7个景观指数,从景观类型分布和整体格局两个方面探讨了杞麓湖流域景观格局现状,并分析不同数据源对景观格局评价结果的异同。结果表明:①杞麓湖流域的景观格局以林地和耕地为基底,零碎分散着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②不同卫星遥感影像对流域景观格局的描述存在差异,影像分辨率与斑块数目、最大斑块指数、形状指数、分离度指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对于测度整体的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长白山景观格局演化信息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格局是若干生态系统的综合体,受地貌、气候和其他外界多种因素的干扰,是模拟和预测地理要素变化趋势的基础。地学信息图谱理论为景观格局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基于RS和GIS技术,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长白山地区景观格局图谱的时空变化规律。利用1977年MSS、1985年、1999年TM影像时间系列的遥感数据,建立空间信息库,选取景观/斑块类型面积、斑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平均斑块面积、斑块个数、破碎度指数、分维数、优势度指数等指标,对长白山景观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变进行了分析。分析了长白山地区近30年来的景观结构变化,建立长白山景观格局演化的信息图谱。景观格局与过程的变化表明,人为活动对景观格局产生的影响,已成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5.
采用高精度的数据处理软件对CORS基准站不间断、实时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结合大气、地表水及海平面变化等观测资料,研究地面水平和垂直形变、地面重力的变化.通过挖掘CORS基准站网监测地质灾害灾变过程的潜力,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推进地质灾害预警向定量化、实用化方向发展,为浙江省重大工程建设和形变安全运营等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武汉市江北核心区域7个行政区为例,以"高分五号"(GF-5)高光谱遥感影像为实验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空—谱结合高光谱影像分类算法(SSUN)的改进算法SSUN-CRF,通过全连接条件随机场(FC-CRF)对SSUN分类结果进行细化,并结合选取的7个景观格局指数分别从类型斑块水平以及景观水平分析7个行政区景观格局特点及武汉市城市化趋势。结果表明:(1) SSUN-CRF算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提取城市用地类型,总体精度可达0.9048,Kappa系数可达0.8807;(2)从斑块类型水平上分析:根据各行政区不同类别景观类型百分比(PLAND)可以看出,武汉市主城区以居住用地为主,汉阳区3类居住用地PLAND指数高于其他主城区,表明汉阳存在较大"城中村"现象;江汉区商业用地斑块密度(PD)高且聚合度(AI)低,即商业用地多且分布均匀,表明江汉区是武汉的重要商贸区;(3)从景观层次水平上分析:根据香农多样性(SHDI)、香农均匀度(SHEI)指数分析可以看出,武汉市江北区域各用地类型总体分布均衡,景观生态多样性和稳定性较好;从斑块密度(PD)和香农多样性(SHDI)空间布局分析可知武汉市的城市扩张呈现以主城区为核心向外蔓延趋势,且沿主城区东南、西南方向扩张趋势明显。本文研究成果对武汉市总体发展规划、优化土地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进一步可为发展长江经济带、"长江主轴"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无人机影像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汶川地震后,西南地区进入地质灾害高发期。面对高发的地质灾害,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地质灾害信息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中选取映秀镇老虎嘴滑坡所在位置为实验区,采集实验区10km2分辨率0.3m的无人机影像。对获取的无人机影像进行数字摄影测量处理,生成实验区精度0.476m的正射影像,0.731m精度的点云数据以及实景三维模型。在这些数字成果的基础上,对老虎嘴滑坡进行定量分析。此次实验验证无人机在高海拔、高落差的地形环境下作业的可行性,探索定量研究地质灾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共同防御地质灾害能力、建立多部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的共享机制,该文运用云计算技术设计了一种面向服务的"终端-云端-虚拟端"架构模式,由国土资源、气象、水利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总体设计框架,并探讨了气象水利雨量数据对接标准建设、数据服务接口建设、地质灾害数据中心建设以及功能服务建设,为终端应用系统和用户提供一系列标准化的功能服务。最后通过原型系统验证,结果证明了提出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地质灾害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利用格网GIS技术和数学算法对地质灾害的地形危险进行评估研究。以新源县为实验区,创建500m×500m的格网覆盖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岩性、断层等地质地貌条件作为评价因子,运用GIS统计分析、叠置分析等功能将指标格网化和标准化,最后运用熵值法确定权重,进行综合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新源县较高危险和高危险区主要集中在北部、中部及西南部的山区,共包含90.17%的灾害点,表明将格网GIS技术应用到地质灾害危险评估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利用无人机影像制作地震灾区三维景观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时、准确地获取地震灾区的灾情和灾后重建状况,研究如何利用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制作灾区三维景观图。对无人机影像进行几何纠正、影像拼接,利用摄影测量方法生成实验区的DEM,进而将影像制作成正射影像图;将无人机影像纹理映射到DEM上构建灾区的三维地形景观,并以正射影像图为底图对安置区的地物进行三维建模;最后根据规划和管理需要,编制三维景观系统,实现地震灾区三维景观的浏览、查询与分析。实践表明,采用无人机影像制作的三维景观图具有分辨率高、形象逼真等特点;影像的获取和处理以及系统的编制可为灾区重建提供丰富详实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