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基于熵值法的江苏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人居环境的提升与优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内容之一。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64个县市为研究单元,建立居住环境系统、基础设施系统、公共服务系统及生态环境系统4个人居环境评价子系统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定量评价江苏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结果表明:江苏省农村人居环境系统层中居住环境子系统及指标层中公共图书馆藏量的权重最大;农村人居环境存在地域差异性,根据综合得分划分为优级发展区、良级发展区、一般发展区及差级发展区4类发展区;在子系统得分上,苏锡常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最高,苏中及苏北地区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特征与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城市人居环境已成为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衡量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以社会经济环境、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环境、生态环境4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构建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中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在2000年、2003年、2006年和2009年4个时间断面的人居环境质量特征和时空差异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整体在逐步提高,城市之间人居环境质量得分差值缩小,各城市排名基本保持在一定范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级别差异明显;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差异显著,呈现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从东部到中、西部依次递减的地带性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南高北低的分布状况,且各地区城市级别分布不均衡;人居环境质量水平较高的城市呈"团"状分布,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城市化战略格局基本吻合;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与城市规模无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城市旅游环境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大小,因此,对城市旅游环境质量进行测评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征求专家和旅游者的意见及参考相关文献,构建了一个由旅游景观环境、旅游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服务设施环境、旅游地信息环境5个城市旅游环境子系统组成的城市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城市旅游环境各指标发展水平和旅游环境协调发展度两方面考虑,通过确定指标权重、获取单项指标评分、构建协调发展度矩阵等步骤以测定出城市旅游环境质量等级。文章最后对开封市和洛阳市的城市旅游环境质量进行了测评,得出开封市旅游环境质量水平是中等偏下,洛阳市旅游环境质量水平是中等。  相似文献   

4.
以西湖景区为案例地,依据层次分析法(AHP)原理,运用SPSS软件,选取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媒介3个一级评价指标,基础设施及服务、拥挤敏感度、开发、环境、保护5个二级评价指标,19个三级指标,构建了拥挤指标体系并确定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权重向量,对案例地的拥挤度进行模糊评价。结果表明:西湖景区旅游黄金周拥挤度评价综合结果为较高;子系统层中旅游媒介的综合评判值最大,西湖旅游资源较好;因素评价层中评判值由高到低依次是基础设施及服务、拥挤敏感度、开发、环境、保护;因子评价层中交通通达度、停车场占用率、住宿入住率的隶属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5.
西沙群岛海岛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旅游资源系统田野调查成果为基础,运用李悦铮等建立的海岛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结合南海岛屿实际情况,对西沙群岛海岛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在总目标层、评价综合层、评价项目层和评价因子层4个评价层次选取58项指标;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量化;用准主成分分析法为各指标赋予权重;并通过制定评分等级标准与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以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结果显示,西沙群岛海岛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总目标层指标得分为3.088分,表明西沙群岛海岛旅游资源整体评价为中等。同时显示,西沙群岛海岛旅游资源之资源条件好、区域条件中等、区位特征条件差;其自然资源条件良好,热带海岛特征突出;其环境条件制约明显;西沙群岛旅游资源优势和劣势并存,且都很突出。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九大古都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选取3个二级指标(城市旅游基础设施竞争力、城市旅游发展现状竞争力和城市旅游生态环境竞争力)25个三级指标,构建古都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古都2011年旅游竞争力进行排名,结果显示九大古都旅游业发展不平衡,大同旅游业竞争力较弱,应采取挖掘文化内涵、开发旅游资源、打造旅游产品、加强区域合作、发挥政府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服务质量等措施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典型旅游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在中国101个拥有5个3A及以上旅游景区的城市中选取3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人居环境适宜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得出30个典型旅游城市经济环境适宜度、生态环境适宜度、气候环境适宜度、服务环境适宜度和人居环境适宜度综合得分,并对典型旅游城市的人居环境适宜度进行排序和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和上海在人居环境适宜度得分排名前两位且优势明显;长三角地区城市(苏州、杭州、南京等)人居环境适宜度综合排名与典型旅游城市综合排名差距不大且大部分排名前15,是城市人居环境与旅游资源协调发展的典范;沿海城市(大连、青岛、厦门等)和传统旅游城市(桂林、昆明、黄山)由于旅游季节单一等原因造成城市旅游综合指数得分的排名不高,但人居环境适宜度得分较高,优势主要体现在气候环境适宜度、生态环境适宜度和服务环境适宜度;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城市(西安、洛阳等)人居环境适宜度排名普遍不高;重庆、广州在典型旅游城市中排名靠前,但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得分较低,此类城市在做好旅游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城市生态、服务等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实地调查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对丹霞山旅游风景名胜区的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丹霞山旅游环境质量总体上是比较好的,在资源特色、自然生态和基础设施方面均有较大的优势。但存在一些制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因素,植被发育和森林覆盖率不够理想,达不到游客满意的程度,从业人员素质和居民文化素养有待提高,医疗救护设施的完备性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服务和居住生活4个方面构建了东北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3,2010年两个时间截面,运用AHP法和熵值法,对东北振兴以来东北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布局总体保持稳定,但有均衡布局发展的趋势;东北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空间扩展有由“点—轴式”向“网络式”迈进的趋向;省际发展不平衡,辽宁水平最高,但相对下降,内蒙东部最低,黑龙江、吉林两省水平中等并稳步上升;各级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变化特点各异,区域中心城市差距在缩小,资源型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总体水平欠佳.  相似文献   

10.
从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发展现状、旅游生态环境3个方面选取24个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与系统聚类分析测算出沿黄河30个主要城市因子得分及排名,并对城市间与区域间优劣势做出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郑州、兰州、济南旅游竞争力相对较强,白银、濮阳、吴忠、中卫、吕梁旅游竞争力相对较弱。城市区位条件、旅游业绩、城市绿地面积对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影响明显。(2)根据排序空间图划分的3个区域内各城市间竞争力级别区分明显,缩减强弱差距、梯度推进扶持、资源高效融合发展前景较好。(3)区域间合作效应大于竞争效应,可整体规划空间发展格局,共筑长期区域间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