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关于板溪群的时代归属及其地层划分对比,一直以来存在较大争议,为此作者在重新研究了秀山—梵净山地区板溪群的沉积序列及其演化的基础上,首次对秀山凉桥地区的板溪群红子溪组顶部的晶屑凝灰岩进行了SHRIMP锆石U-Pb测年,研究显示板溪群早期的盆地扩张阶段结束于790Ma左右,随后盆地转入快速充填和差异升降阶段。地层对比研究表明,秀山—梵静山地区的板溪群沉积仅相当于黔东的下江群、湘西的板溪群下部,沉积时限为820~790Ma,是新元古代中期Rodinia裂解背景下的裂陷盆地的早期充填。  相似文献   

2.
湖南会同早禾田矿床是湘西新元古界中发现的铀矿床,是中南地区唯一产在板溪群变质岩中的热液型铀矿床。铀矿体赋存在硅化断裂带及其两侧层间断裂破碎带中,呈似层状、透镜状、纺缍状,产状与地层及断裂构造基本一致。通过对本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分析了控矿规律,建立成矿模式,初步认为该矿床属于碳硅泥岩型沉积-热液-淋积亚类铀矿床。  相似文献   

3.
潘家冲铅锌矿区,大地构造上处于东南地洼区,湘赣地洼系,湘东地洼列,衡山地穹和株洲地洼以及攸县地洼的交界处。与矿有关的地层主要是元古界板溪群地槽沉积。地洼建造在矿区东南部为砂砾岩及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板溪群主要由浅变质千枚岩、板岩组成。 1 矿区地质概况矿区位于北北东一南南西构造带内,地层单一,由板溪群组成一复背斜,东翼被一近南北走向的大断裂所切,断层倾向北西、倾角50°,为本矿区主要控矿构造;背斜东缘板溪群与中泥盆统跳马涧组呈高角度不整合。由于构造活动的长期性和多期性及应力作用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雪峰山地区前震旦纪大地构造演化及沉积岩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区冷家溪群为奠基于结晶基底之上的陆间裂陷槽沉积的产物,强烈的武陵造山运动,使其基本固结并形成褶皱基底,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构造演化阶段。板溪群及其与之相当地层为板内被动陆缘沉积,无论是沉积性质还是变形变质作用均具有沉积盖层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对峡东莲沱组与湖南板溪群对比问题的一点浅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层学杂志》1996,20(3):232-236
通过对峡东至湖南境内板溪群、震旦纪地层的剖面结构及横相变化的研究,结合同位素测年和古地磁资料,肯定了湖南板溪群是扬子地台南缘裂陷海盆内具类复理石建造特征的陆源碎屑沉积,其沉积时限从930±20Ma 至790±10Ma,属青白口纪;峡区莲沱组是扬子地台上一套具磨拉石建造特征的陆源碎屑岩系,其沉积从760~780Ma 起始,属震旦纪。它与板溪群不是同期异相沉积而是新老关系,分别代表地史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时期的岩石组合。峡东莲沱组仅相当湘西北地区的渫水河组,湘中湘西地区的观音田组。  相似文献   

6.
前人一直认为湘黔桂邻区的板溪群及其相当层位的下江群、丹洲群与南华冰期的沉积序列是连续或部分连续的,没有明显的沉积—构造转换界面.本次调查的锦屏隆里剖面、黎平肇兴剖面、从江黎家坡剖面、三江泗里口剖面、罗城黄金友洞剖面等均显示,板溪期与南华冰期的沉积转换非常明显,主要表现是界面上下的地层岩性、岩石结构构造和沉积相类型等迥然不同.其区域表现是:板溪沉积晚期为海退进积序列,从陆块内部到陆块边缘,地层缺失逐渐减少;江口冰期沉积从陆块边缘到陆块内部,显示出明显的渐次海侵上超特征,越靠近边缘早期沉积序列越完整.我们认为这就是前人提出的“雪峰运动”的沉积表现.因此,在扬子东南缘的湘黔桂邻区一带南华系地层序列是相对完整或近似完整的,应是层型剖面和点(GSSP)选择的最有利地区.目前首要问题是要进一步明晰“南华系”含义,而深入研究和探讨南华大冰期沉积前之板溪群及其相当层位地层的构造属性及其与冰期沉积的转换过程则是建立“南华系”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7.
黔东地区梵净山群与下江群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黔东地区梵净山群回香坪组第6段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840Ma±5Ma),结合下江群芙蓉坝组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及下江群新寨组(板溪群马底驿组)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813.5Ma±9.6Ma),将其与广西四堡群和丹州群凝灰岩年龄进行对比。梵净山群回香坪组年龄与四堡群鱼西组凝灰岩年龄一致,2个地区均发育早期基性岩和枕状熔岩、晚期浅色花岗岩。该事件的精确定年对江南造山带西南端构造演化将有重要的地质意义。依据江南古陆新元古代低变质绿片岩的最新锆石U-Pb年龄,梵净山群(贵州)、四堡群(广西)、冷家溪群(湖南)、双桥山群(江西)与仓溪岩群(湖南)、宜丰岩群(江西)、张村群(江西),甚至与双溪坞群(浙西)在沉积年代上有一定的时间差,而上覆贵州下江群甲路组(814Ma)、广西丹州群合桐组(802Ma)、湖南板溪群张家湾组(802Ma)、江西登山群邓家组(766Ma)和浙江河上镇群骆家门组(791Ma)沉积起点的时间也不一致,但是两者之间均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反映出明显的造山事件。研究认为,不断地获得精确的地层年代数据将影响整个江南古陆变质基底的地层对比,并制约江南造山带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  相似文献   

8.
向华 《湖南地质》2012,(8):90-92
该区位于扬子准地台的Ⅳ级构造单元武陵坳陷断裂东南缘,湘西北弧形构造弯转地段,鄂湘黔隐伏岩石圈断裂边缘。本文阐述了沙塔坪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后,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了成矿地质条件,并对其找矿标志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峡东莲沱组与湖南板溪群五强溪组或漠滨组之间的关系素有争议,湖南省地矿局区调队将峡东莲沱组与湖南五强溪组对比是值得商榷的问题。本文提出峡东莲沱组沉积时代应晚于长安亚冰期,应与富禄间冰期早期地层即石门县杨家坪渫水河组,湘北、湘西莲沱组及湘中江口组含铁砂岩段相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湘西北红岩溪地区处于湘西—鄂西多金属成矿带的中南部,属上扬子地块东南缘,主要沉积自寒武纪至志留纪地层,沿NE向红岩溪断裂在奥陶系桐梓组、红花园组灰岩中分布了大量铅锌矿点。以地层、岩石、构造特征为研究对象,突出对含矿地层、岩石、构造的刻画,查明了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总结了成矿规律。通过分析奥陶纪—志留纪的桐梓组风暴沉积岩、红花园组生物礁灰岩、宝塔组龟裂纹构造、新滩组远源浊积岩等现象的形成机理,建立了区内奥陶纪—志留纪的沉积-构造演化模型,指示地质背景从伸展体制的被动大陆边缘演化为挤压体制的前陆盆地; 查明了区内断裂构造与铅锌成矿的关系,认为NE—NNE向断裂为铅锌的导矿构造,而NW向小断裂则为主要容矿构造; 从流体包裹体方面探讨了铅锌成矿环境,成矿热液与盆地热卤水较为相似,成矿流体原始来源为层间水和大气降水,最终建立了区内铅锌成矿模型。  相似文献   

11.
论板溪群与板溪蛇绿混杂岩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李日俊  符鹤琴 《地质论评》1994,40(2):97-105
华南大地构造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地质界的普遍关注,板溪群的问题是其中的关键。本文从地层,构造,同位素年龄和古生物等方面对板溪群及有关问题做了讨论,认为按多重地层划分原则定义的板溪群是一套正常的沉积地层;原带状大“板溪群”中含蛇绿岩的变质系是前震旦纪的产物,板(中笔代)蛇绿混杂岩的概念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2.
前人一直认为湘黔桂邻区的板溪群及其相当层位的下江群、丹洲群与南华冰期的沉积序列是连续或部分连续的,没有明显的沉积-构造转换界面。本次调查的锦屏隆里剖面、黎平肇兴剖面、从江黎家坡剖面、三江泗里口剖面、罗城黄金友洞剖面等均显示,板溪期与南华冰期的沉积转换非常明显,主要表现是界面上下的地层岩性、岩石结构构造和沉积相类型等迥然不同。其区域表现是:板溪沉积晚期为海退进积序列,从陆块内部到陆块边缘,地层缺失逐渐减少;江口冰期沉积从陆块边缘到陆块内部,显示出明显的渐次海侵上超特征,越靠近边缘早期沉积序列越完整。我们认为这就是前人提出的“雪峰运动”的沉积表现。因此,在扬子东南缘的湘黔桂邻区一带南华系地层序列是相对完整或近似完整的,应是层型剖面和点(GSSP)选择的最有利地区。目前首要问题是要进一步明晰“南华系”含义,而深入研究和探讨南华大冰期沉积前之板溪群及其相当层位地层的构造属性及其与冰期沉积的转换过程则是建立“南华系”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升天坪锌矿床位于扬子陆块东南缘雪峰山地区,是湘西地区产于陡山沱组的中型锌矿床。采用同位素稀释法对主成 矿期闪锌矿进行Rb-Sr同位素组成分析,获得等时线年龄为490 Ma,初始锶同位素组成87Sr/86Sr为0.71235。该等时线年龄代 表了该矿床的主成矿阶段年龄,说明矿床形成的地质时代为晚寒武世,成矿作用发生于加里东中期。成矿作用时代与闪锌 矿初始锶同位素比值特征反映成矿物质或成矿流体由基底岩石(板溪群) 和震旦系碳酸盐岩地层共同提供。结合矿床地质 特征与区内铅锌矿成矿地质背景,认为周边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为热液成矿提供了构造驱动力,加里东期的构造运动对升 天坪锌矿床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升天坪锌矿床严格受地层控制,矿床类型为沉积-改造型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   

14.
常德-安仁断裂是湖南东部一条NW向大断裂,关于其地质特征、活动历史及构造性质等尚缺乏系统研究.基于区域地质调查和基础地质研究资料,总结了常德-安仁断裂的总体特征,重塑了断裂的活动历史,探讨了断裂的构造性质和变形机制.主要认识如下:常德-安仁断裂走向NW330°,为一基底隐伏断裂,地质上表现为一NW向岩浆隆起带.该断裂为贯穿中、下地壳并切入岩石圈地幔的深大断裂,断裂倾向NE,倾角约54°.断裂具有长期活动历史:新元古代冷家溪期作为转换断层具走滑活动;冷家溪末期武陵(晋宁)运动中在区域S-N向挤压下右行走滑;板溪期早期和南华纪早期均具伸展活动并控制沉积相带的展布;加里东运动中在区域S-N向挤压下右行走滑;中三叠世晚期印支运动中在区域NW-NWW向挤压下左行走滑兼逆冲;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在区域S-N向挤压下右行走滑;中侏罗世晚期早燕山运动中在区域NWW向挤压下左行走滑;白垩纪-古近纪产生伸展活动.常德-安仁断裂在冷家溪期可能为一横切扬子陆块东南缘弧后盆地、岛弧和华南洋的转换断层.印支运动中断裂带因深部逆冲活动而构造隆升.该断裂具隐伏特征的原因可能与冷家溪期-南华纪同沉积活动、震旦系底部滑脱层发育、多条NE-NNE向大断裂的截切以及断裂沿线花岗岩体和断陷盆地的发育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黔桂地区晚前寒武纪下江群沉积地层凝灰岩(斑脱岩)获得高精度的锆石年龄,结合侵位四堡群花岗岩锆石年龄和四堡群斑脱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将下江群明确定位于新元古代晚期沉积。该年龄对为重新界定下江群时代及同期地层的区域对比和构造演化都有着重要意义。江南古陆普遍发育的晚元古代低变质绿片岩系四堡群(梵净山群、冷家溪群、双桥山群)及上覆地层丹州群(下江群、板溪群、河上镇群),两者之间的构造界面,是人们争论的主题,其时代的定位一直影响着整个江南古陆变质基底的地层划分和对比,同时制约着中国地质学家对江南造山带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解疑。本文通过下江群甲路组地层中斑脱岩的锆石研究,精确地测定了甲路组斑脱岩锆石年龄(814.0±6.3)Ma和清水江组斑脱岩锆石年龄(773.6±7.9)Ma。上述锆石年龄解决了黔桂地区新元古代晚期沉积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16.
南华冰期的底界讨论:来自沉积学与同位素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国内对于我国新元古代南华系划分的分歧很大,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对板溪群及其相当层位地层的构造属性及其上限年龄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为此,在详细的沉积学调查的基础上,对湘黔桂地区典型丹州群和下江群(与板溪群相当)有关剖面上顶部地层沉凝灰岩开展了锆石年代学研究.沉积学调查表明,板溪期沉积地层与上覆南华冰期沉积地层之间的转换界面清晰,界面上下岩性、结构、构造、沉积相特征迥异,显示板溪群和上覆南华纪冰期沉积期间存在明显的沉积—构造转换过程.而板溪晚期沉凝灰岩的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则表明,板溪群及其相当层位的上限年龄均趋向于720 Ma,这与Sturtian冰期的启动年龄718 Ma接近.因此,基于沉积盆地演化的阶段性、全球性重要古气候演化的区域可对比性以及同位素年代学分析,将南华冰期启动年龄设定为720 Ma是恰当的,将我国南华系底界置于江口冰期沉积层系之底也是合理的,这为我国南华系底界GSSP的选定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和沉积学约束.  相似文献   

17.
自1959年以来,我队即在湘西金锑钨矿带上的主要矿区开展原生晕测量工作,现将工作中的体会介绍如下.一、地质简况湘西金锑钨矿带位于雪峰弧形构造带的北东段(图1),呈东西向展布.东西向构造构成了区域构造的骨干,并被北东向构造部分改造.两种构造的复合部位常是内生金锑钨矿床产生的场所.区域地层主要为元古界板溪群,可分二亚群.下亚群梵净山组,为灰-灰绿色板岩夹砂岩,厚8000余米.上亚群为马底驿组和  相似文献   

18.
江东湾锑金矿床位于雪峰造山带中段,产在区域主干断裂控制的断块上升隆起区.矿体呈脉状、薄板状赋存于新元古界板溪群五强溪组上段浅变质岩系中.通过矿床成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垂向分带、找矿前景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认为江东湾锑金矿床是湘西龙王江金矿集区最具有找矿潜力的矿床.矿床浅部以锑或锑金为主,深部以金为主,且越向深部,金矿化...  相似文献   

19.
华南变质基底的组成、边界与构造演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据作者调查并综合有关资料,就华南变质基底的组成结构、边界性质、构造型式及演化过程作了较全面阐述;就板溪群是否为构造混杂岩,及其所代表的地质体性质作了深入分析和讨论,作者认为:华南可能存在晚太古-早元古统一变质基底,中元古末至印支期为板块活动期,印支期后,由于受太平洋板块作用影响而进入新的构造活动期。  相似文献   

20.
华南西部新元古代裂陷纪大地构造属性和原型盆地性质是一个涉及到扬子古陆在全球构造中的定位、且争议较大的基础地质问题。新元古代下江群发育于强变形变质的盐边群和弱变形变质的板溪群之间, 处于以滨浅海沉积为主的板溪群向深海沉积转化的过渡带内。下江群以浊流沉积的杂砂岩为主, 沉积物扩散方向指向西。下江群清水江组砂岩骨架颗粒统计分析表明, 物源来自再旋回造山带。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 下江群碎屑岩系形成于活动陆缘区的弧后盆地靠大陆一侧。结合盐边群、苏雄组大地构造属性及其与下江群的空间关系, 推测当时的华南西部处于汇聚型板块边缘内, 总体属弧后伸展型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