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区夏季(6-8月)气候影响评价张仙凤(内蒙古气候中心)1气候概况今年夏季(6-8月)气候特点:全区气温正常。降水量东部大部地区偏少,部分地区出现了旱情;中西部及赤峰市南部、哲盟西南部地区偏多,但无较大范围的洪涝灾害,对农牧业生产较为有利。1.1气温...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夏季降水类型划分及其旱涝成因与预报吴鸿宾,侯国成(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长期天气预报所预报的对象的表征和标准的划分,一直是预报员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尤其是要预报较大范围、较长时间区域性的天气趋势,如内蒙古(或东部、西部)地区夏季降水问题,如何表征夏...  相似文献   

3.
藏东南地区的墨脱县位于雅鲁藏布江下游的河谷区域,是印度洋水汽进入高原的最主要水汽通道。墨脱作为西藏年平均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是青藏高原云降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2020年墨脱地区的Ka波段云雷达观测数据为基础,首先对云雷达功率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并采用降水现象仪对云雷达观测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选取了2020年3月6日和8月24日具有层状云降水特性的两次弱降水过程,利用云雷达功率谱数据反演了雨滴谱,探究墨脱地区旱季和雨季弱降水的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云雷达观测与降水现象仪雨滴谱数据计算的Ka波段云雷达回波强度理论值存在大约12 dB的系统误差,订正之后二者随时间变化一致性较好,云雷达反演的近地面雨滴谱特征与降水现象仪观测接近。墨脱地区零度层高度随季节变化明显,旱季零度层高度较低(例如地面上1.5 km左右),而雨季零度层高度较高(例如地面上4 km左右)。墨脱层状云雨滴谱的宽度较窄,降水粒子直径不超过3 mm。在零度层以上,根据谱偏度和峰度的垂直变化可以推测冰晶粒子直径随高度下降缓慢增长, 但旱季冰晶粒子增长比雨季更为明显。经过零度层后,冰晶粒子转化为雨滴,雨滴在下落过程中由于碰并及蒸发作用造成浓度减小,直径越小的粒子浓度减小越快。在近地面,由于蒸发作用的加强导致随高度降低雨滴浓度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3年8月北京C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体扫数据、探空资料和地面雨量站资料,获得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vertical profile of reflectivity,VPR)识别零度层亮带,比较平均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mean VPR,MVPR)、显著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apparent VPR,AVPR)和显著相关系数垂直廓线(apparent vertical profile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AVPCC)3种零度层亮带订正方法的效果,并利用地面雨量站资料进行定量降水估计(quantity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QPE)验证订正效果。结果表明:采用MVPR和0℃层高度能有效识别零度层亮带,零度层亮带厚度为0.8~1.5 km;经3种方法订正后,零度层亮带影响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MVPR法订正效果最差,基本未能减弱零度层亮带的影响,AVPR法和AVPCC法的订正效果较好,明显减弱了零度层亮带影响区的回波强度,订正后回波更均匀。利用地面雨量站数据进行QPE验证表明:经零度层亮带订正后雷达估测的降水与地面雨量站实测降水更接近,也表明AVPR法和AVPCC法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从各层次高度场环流、海温场分布型式,以及一些环流特征量等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寻出影响吉林省夏季气温、降水的前期信号因子,总结出预测模型图,以期在今后的预测中有所帮助。分析中发现:前一年冬季乌拉尔山地区高压的强(弱)与吉林省夏季气温高(低)有直接关系;前一年秋、冬季至当年春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弱),则吉林省夏季气温高(低);当年春季暖池区海温高(低),则吉林省夏季气温高(低)。前1年春季黑潮至暖池区海温高(低),则吉林省中西部夏季降水少(多);前2年春季赤道东太平洋区海温高(低),则中西部夏季降水少(多);前2年秋季西风漂流区及黑潮区海温高(低),则东南部夏季降水多(少);冬季北太平洋涛动强(弱),吉林省夏季降水少(多)、北大西洋涛动强(弱),夏季降水多(少);东亚冬季风强度强(弱),则吉林省夏季少雨(多雨)概率较大;前1年4月。5月极涡1区强度弱(强),6月降水易多(少)。  相似文献   

6.
西藏高原夏季降水对ENSO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合成分析指出包括雅藏布江中西段在内的西藏高原中西部地区夏季(6-8月)降水在ENSO的不同位相期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利用交叉谱和奇异值分解等方法,分析了高原夏季降水场与太平洋海温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结果表明,ENSO的暖(冷)位相期,高原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以偏少(多)为主。  相似文献   

7.
张仙凤 《内蒙古气象》1994,(5):F004-F004
1994年夏季我区气候影响评价张仙凤(内蒙古气候中心)今夏(6-8月)气候特点:全区气温普遍偏高,降水量初夏大部地区偏少,进入中后期逐渐增多,但分布极不均匀,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洪涝灾害。1气温今夏全区平均气温普遍偏高1-2℃,其中中西部偏高1℃左右,...  相似文献   

8.
利用1951—2000年内蒙古地区11个站的月降水资料,总结了该地区汛期(6—8月)降水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特征,分析了汛期降水变化与各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汛期降水存在10年尺度的气候振动,东部和呼和浩特地区存在20年尺度的气候振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夏季东亚季风、青藏高原位势高度、ENSO事件对内蒙古地区汛期降水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祁连山东北侧高空零度气温层高度的变化特征,探讨了零度层高度与地面气温、降水量、空中水汽含量、内陆河流量的相关性特征。研究表明:(1)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零度层高度明显偏高,80年代明显偏低,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零度层高度基本上呈下降趋势,80~90年代呈上升趋势,21世纪前4 a又呈下降趋势。(2)5~9月历年零度层高度与地面气温、空中水汽含量的变化在同时间段内基本一致,呈正相关性;而与降水量变化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与内陆河流量变化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高山雷达站选址对估测降水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山雷达站天线高度对雷达的垂直探测范围影响较大,加之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演生、发展的关键区域在高度1500~4500 m左右,所以高山雷达站在选址时应考虑当地零度层平均高度和雷达的垂直探测范围。通过定量估测层状云降水的个例实践,发现探测高度会限制定量估测降水,探测高度对近距离降水估测影响较小,但对远距离降水估测影响较大,原因主要是雷达的垂直探测范围及当地零度层亮带高度的影响。故在高山雷达站选址中应考虑雷达的垂直探测范围及当地零度层亮带高度的影响,同时对已建设完成的高山天气雷达应考虑对高山雷达做0°仰角的观测可行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内蒙古夏季极端降水事件频发。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该区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日渐凸显。本文基于1981-2020年国家站日降水观测数据及中国第一代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CRA40),研究了近40年内蒙古夏季极端暴雨变化规律及其动力因子特征。研究表明:(1)内蒙古夏季降水量呈自西向东逐渐递增的空间分布,东西差异明显,且与地形分布密切相关,暴雨贡献率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套地区和内蒙古东南部地区。近40年里,全区大部分站点夏季降水为减少趋势,其中显著减少的站点达到36.44%。(2)内蒙古夏季极端暴雨主要集中在7月和8月,并且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2000年后极端暴雨发生频率降低,但在2016年以后,极端暴雨事件开始显著增多。近40年里全区共发生12次极端暴雨过程,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的河套地区和东南部地区。(3)在河套地区和东南部地区的极端暴雨过程中,动力因子大值区与强降水区基本重合,东部地区降水落区的动力因子明显大于西部地区。4种动力因子对东南部典型极端暴雨过程都有很好的指示意义,但在西部典型极端暴雨过程中,湿热力平流参数和热力波作用密度表现更好。(4)C...  相似文献   

12.
1994年内蒙古气候灾害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薛起刚(内蒙古气候中心)1气候特征1.1气温年平均气温全区普遍偏高,冬春夏季平均气温偏高1—3℃,秋季正常到稍高。最冷月1月份的气温东部地区稍偏低,中西部地区较历年偏高2—4℃;2月份全区平均偏高2—4℃,...  相似文献   

13.
基于SimRAD平台的零度层亮带特征模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作者先前开发的SimRAD软件平台上添加了融化层中融化粒子散射特性的计算,从而在给定雷达发射频率,大气状态参数(高度、气压、气温、相对湿度)以及水成物相态、滴谱分布、含水量等信息的条件下,定量模拟出含有融化层的层状云的雷达反射率因子。模拟结果与大量雷达观测资料得出的层状云零度层亮带的回波特征相符合。并在此模拟的基础之上进行了零度层亮带对粒子融化速度和粒子群谱分布的敏感性试验,发现零度层亮带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廓线对二者均有一定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风廓线雷达探测零度层亮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钰  阮征  葛润生  陈钟荣 《高原气象》2011,30(5):1376-1383
L波段风廓线雷达采用相干累积技术提高雷达探测灵敏度,用于对降水云体垂直探测,能获取高分辨率的云体返回信号的全谱信息。应用它对2009年5月14日层状云降水过程中出现的零度层亮带进行了连续探测研究,得到零度层亮带附近区域中返回信号的谱参数(功率、平均多普勒速度、速度谱宽)和回波功率谱密度分布随高度的变化和演变特征。在零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部地区冬夏季相对湿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中国东部315个台站近50a(1963-2012年)月平均地面相对湿度和降水量资料,对中国东部地区冬夏季相对湿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讨论了相对湿度与降水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冬季相对湿度的低值区集中在黄淮北部、华北和东北南部,高值区出现在35°N以南地区和东北北部,呈现出中部小、南北大的空间分布特征;夏季相对湿度较冬季明显增大,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中东部,表现出从东部沿海向内陆地区递减的特征。2)冬夏季相对湿度的高(低)值区,其相对变率偏小(大),即湿润(干旱)区的相对湿度较为(不)稳定。3)近50a来,东部大部分地区冬夏季相对湿度普遍表现为下降趋势,其中冬季东北北部及夏季东南部沿海、内蒙古中东部及东北西部相对湿度的下降趋势最为显著。4)东部地区冬夏季相对湿度与同期降水存在很好的同位相对应关系:相对湿度高(低)湿区对应多(少)雨区。其中冬季显著耦合区位于40°N以南地区;夏季相对湿度与降水的关系较冬季复杂,显著耦合区首先位于35°N以北地区,其次位于35°N以南地区,但江淮和华南存在反向的空间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微雨雷达原始的后向散射信号,采用一种新的功率谱处理算法(RaProM算法),在功率谱计算、噪声去除、退模糊等处理的基础上计算了雷达基本参量,并反演了液态降水参数,例如雷达反射率因子、雨强等,并对粒子相态进行识别。RaProM算法综合考虑粒子下落速度、等效雷达反射率因子、不同相态粒子的尺度特征以及是零度层亮带位置等信息,可识别的粒子相态包括雪、毛毛雨、雨、冰雹以及混合相态。选取了三个山东地区较为典型的个例对RaProM反演算法进行验证,即2021年7月2日典型层状云降水个例、2019年12月25日雨雪转换个例以及2018年3月4日零度层高度逐渐降低的降水个例。结果显示:粒子识别方法应用于典型层状云降水,垂直方向上不同相态粒子的分层较为明显,过冷层里的固态降水雪花、零度层附近冰水转换区的混合相态降水以及零度层以下的液态降水符合现有认识,验证了反演算法以及粒子识别算法的有效性。将结果进一步在雨雪转换降水相态识别中和零度层高度的检测,该反演算法均能得到较好应用,与同址同步观测的微波辐射计、云雷达、二维视频雨滴谱仪等观测结论一致。另外,与微雨雷达标准反演算法对比,RaProM算法的优势是...  相似文献   

17.
刘舸  张庆云  孙淑清 《大气科学》2008,32(2):231-241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的SST资料和1951~2005年中国160站月降水总量资料,研究了南极涛动,特别是澳大利亚东侧的环流及局地海温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的关系。研究发现,澳大利亚东侧位势高度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存在显著正相关,并由此定义了一个澳大利亚东侧位势高度指数(GHIEA)。当GHIEA指数偏大(小) 时,也即澳大利亚东侧位势高度偏高(偏低),这种气压异常扰动可能通过Rossby波传播到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形成南北半球高度场的遥相关,使我国南海至菲律宾北部副热带地区位势高度增加(减小),也即副高较强(弱)且偏南西伸(偏北偏东),从而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少)。夏季南极涛动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显著相关的原因主要是澳大利亚东侧局地位势高度异常造成的。澳大利亚东侧位势高度偏高(低),南极涛动指数(IAO) 也随之偏大(小),澳大利亚东侧位势高度异常通过南北半球高度场遥相关影响到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 进而使长江中游夏季降水偏多(少)。另外,从局地海温异常角度也能部分解释澳大利亚东侧位势高度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存在显著正相关的可能成因:当澳大利亚东侧局地海域SST偏高(低)时,对应GHIEA指数偏高(低),也即澳大利亚东侧位势高度偏高(低)。同时,当澳大利亚东侧局地海域SST偏高(低)时,南海地区SST也易于偏高(低),使西太平洋副高较强并偏南西伸(较弱并偏北偏东),从而造成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多(少)。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52--2004年6—8月NCEP/NCAR逐日500hPa高度资料及中国160站降水资料,对夏季欧亚地区阻塞活动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可能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夏季欧亚地区的阻塞活动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年代际尺度上,夏季鄂霍茨克海地区阻塞活动偏多(少)与我国汉水和渭水流域夏季的旱(涝)密切相关,夏季贝加尔湖地区阻塞活动偏多(少)与我国黄淮、江淮地区夏季的涝(旱)密切相关,夏季乌拉尔山地区阻塞活动偏多(少)则与我国江南、华南大部分地区夏季的旱(涝)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 为什么要分析广西零度层高度及其变化特征?凡对人工影响天气课题感兴趣者都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使用碘化银作催化剂进行人工增雨工作,只有在冷云条件下才是有效的,所谓冷云者是指云滴温度在零度(℃)以下的云。因此,要提高作业效果,掌握当地零度层的高度及其变化特征是必须的,它对我们对弹种的选择以及作业射角的确定也是非常有益的。而这个工作在广西尚未有人作过系统的分析或研究,高炮作业人员或气象员对此也“心中无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业效果。为此,对广西地区零度层高度及其变化特征的分析研究工作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CINRAD-SA/SB零度层亮带识别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提出一种使用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三维特征和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vertical profile of reflectivity,VPR)来自动识别零度层亮带的方法(简称3DVPR-BBID),并利用2003年6月22日—7月11日和2007年7月合肥雷达资料、2008年6月广州雷达资料以及相应的探空资料,同仅使用VPR识别零度层亮带的方法(简称VPR-BBID)进行比较。结果表明:VPR-BBID和3DVPR-BBID在大部分情况下能够有效识别零度层亮带的存在,而且3DVPR-BBID能够减少VPR-BBID产生的误识别。在同探空资料观测的零度层高度的比较中,两种方法确定的零度层高度同实况比较接近,进一步分析表明:3DVPR-BBID确定的零度层高度比VPR-BBID确定的更接近观测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