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峡库区白衣庵滑坡地质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白衣庵滑坡是一个由古滑坡、老滑坡和新滑坡组成的滑坡群,是川、峡二江在奉节东西贯通形成统一的长江后,三叠系巴东组(T2b)地层在江水强烈下切侵蚀事件的持续作用下导致江岸斜坡逐渐卸荷、倾倒、崩塌和表层滑坡等多期作用形成的古崩滑体.研究表明,白衣庵古崩滑体稳定性较好,老滑坡在三峡水库水位反复变动影响下可能局部失稳,表层的新滑坡在持续暴雨作用下极易发生复活滑动.  相似文献   

2.
江顶崖古滑坡位于甘肃舟曲白龙江左岸,区内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复杂,多高山峡谷且河流纵坡降大,晚第四纪以来强烈活动的坪定—化马断裂带从区内通过,造成地层岩性极为破碎,古滑坡发育,且复活特征明显。在遥感解译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江顶崖古滑坡的发育特征和复活机理进行分析,认为江顶崖古滑坡堆积体方量为41×106~49×106m3,为在地质历史上形成的巨型古滑坡,位于坪定—化马断裂带及其次级断裂形成的断裂带内。根据滑坡不同位置和坡体结构特征,将江顶崖古滑坡共划分为古滑坡崩塌区、滑坡岩体变形区、古滑坡堆积区等3个大区,以及4个古滑坡复活区等7个区域,坡体内断错陡坎和拉裂缝极为发育。江顶崖古滑坡的中部复活区是主要变形和破坏区,1991年和2018年的复活区均位于该区域内,2018年复活滑坡体体积为480×104~550×104m3,为缓慢滑动的牵引式滑坡。江顶崖古滑坡复活机理复杂,在断裂活动和地震作用下形成的破碎岩土体和斜坡结构特征为滑坡复活提供了内因,强降雨作用增加了坡体自重并弱化了岩土体的力学强度,在暴雨期形成的强烈河流侵蚀作用进一步切割坡脚,从而诱发滑坡的复活;因此,江顶崖古滑坡是在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形成的典型古滑坡复活案例。目前江顶崖古滑坡区域内的4个滑坡复活区仍处于蠕滑状态,在强降雨和河流侵蚀等作用下极可能再次发生复活,并造成堵江和毁坏国道等灾害事件。  相似文献   

3.
西藏樟木口岸特大型古滑坡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滑坡是樟木口岸主要的地质灾害,对樟木口岸古滑坡的研究是关系口岸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口岸地质灾害整体勘察,以地质分析为基础,重新认识了古滑坡的规模、性质及机理。分析发现樟木口岸并非坐落在一个古滑坡体上,而是发育两个大型古滑坡,基岩顶面附近的残坡积粉质粘土或粉土与降雨是古滑坡形成的主控因素。古滑坡是由岩质崩滑形成的堆积物演变而成的碎石土滑坡,岩质崩滑的变形机制是弯曲—拉裂—压碎模式,古滑坡的形成机理为滑移—拉裂破坏模式。  相似文献   

4.
滑坡堆积体特征及其成因机理是进一步研究滑坡防治及开发利用的基础与前提。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黄河上游群科—尖扎盆地内的康杨滑坡属于典型的巨型古滑坡,其堆积体特征及形成机制在该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结合工程地质钻孔资料,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粒度分析等方法对康杨滑坡形态特征、形成年代、滑坡体粒度特征及其成因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认识如下:(1)康杨滑坡为晚更新世晚期发生的泥岩滑坡,体积约为12.59×108?m3,为一典型巨型古滑坡,后壁高耸直立;(2)滑坡前缘曾滑移至黄河北岸,堆积体可能堵塞黄河,后被黄河从中部侵蚀切穿,目前在黄河北岸仍存留有古滑坡堆积体;(3)高原抬升和黄河下蚀等作用可能是滑坡发生的背景条件,降水入渗形成软弱滑带和黄河侧蚀作用可能是触发康杨滑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滑坡灾害防治研究方面,探讨其形成演化机理一直是热点问题之一。前人尚未对岐山县宋家尧村滑坡做过具体研究,笔者分析了该滑坡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其形成条件,最后探讨了滑坡的演化机理。结果表明:宋家尧村滑坡处于渭河北岸斜坡带,在古滑坡复活的基础上形成,由老滑坡和新滑坡组成;新、老滑坡均沿古滑带滑动形成,滑坡体以黄土状土为主;老滑坡为自然诱发因素所致,而新滑坡由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复活所致,其滑动形成机理是多因素相互耦合综合作用的结果。此滑坡的基本特征与演化机理在渭河北岸地区的黄土滑坡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为其防治设计和预警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三趾马红土与西北黄土高原滑坡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本文在前人和作者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黄土高原大中型滑坡的形成发育规律;滑坡发生的土体结构效应;指出三趾马红土(N2)是控制和影响黄土高原滑坡形成的重要因素,并对其物质成分、工程特性及古风化带(不整合面)与滑坡的关系,及其在滑坡发生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东缘是全球古滑坡最发育的地区之一。基于大量地面调查、遥感解译和年龄测试资料,总结了青藏高原东缘深切河谷区古滑坡的判识方法、主要发育特征、形成时代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古滑坡具有规模巨大、高位起动、物质组成和结构复杂等特征,其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岩性组合和活动构造等因素关系密切。古滑坡在区域上受气候变化影响较明显,一般形成于河流强烈下切阶段,与河流阶地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多数已发现的古滑坡与T2阶地时代相当,时间跨度为40~10 ka,集中分布于30~20 ka。构造活动和地震造成古滑坡在不同区段的分布具有差异性,一般在活动断裂带附近密集发育,现今发现的古滑坡多为这种成因。这些认识对于科学认知古滑坡的形成演化过程和未来巨灾风险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河流阶地形成演化及其对滑坡的控制是近年来古滑坡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在对岷江上游河流阶地和古滑坡实地调查测试的基础上,对岷江上游河流阶地的级序、拔河高度、成因类型等进行了分析,绘制了阶地高程位相图和年龄位相图,并结合阶地和古滑坡年代,讨论了阶地与古滑坡的发育关系等。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岷江上游的河流阶地具有分段性,成因主要为气候多期次波动与构造活动共同作用,古滑坡及堰塞湖是影响高山峡谷区河流阶地发育的重要因素;2)叠溪-茂县段在20~30 ka B.P.发生了多处大型古滑坡,其中20 ka B.P.的古滑坡可能主要是气候波动引发,30 ka B.P.发生的古滑坡可能主要受控于构造活动(地震);3)岷江上游大量分布的古滑坡堆积体与阶地发育的叠置关系有待进一步理清,开展该地区的河流阶地级序研究要充分考虑古滑坡和堰塞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吴瑞安  张永双  郭长宝  杨志华  钟宁  任三绍  张怡颖 《地质论评》2022,68(1):2022020009-2022020009
开展古滑坡堰塞湖形成演化过程研究,可以揭示古灾害地质环境效应,重建区域构造历史活动序列和古气候演变特征。特米古滑坡发育于金沙江上游巴塘段,滑坡堆积地貌和堰塞湖相沉积物保存较好,是研究区内古地质环境的良好载体。在遥感解译、无人机测绘、现场调查和地质测年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探讨了特米古滑坡发育特征、堰塞湖形成时间与溃决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特米古滑坡是特大型岩质历史堵江滑坡,滑坡堰塞湖实际形成时间应该远早于2.15 ka BP,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溃决,完全溃决时间大约为1.08 ka BP,堰塞湖稳定保存时间大于1.07 ka。金沙江巴塘段大型堵江滑坡群并非由单次地质事件形成,而是由金沙江断裂带多次强烈地震诱发。  相似文献   

10.
川西鲜水河呷拉宗古滑坡发育特征与形成演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东缘是中国乃至全球地形陡度最大、内外动力作用最强烈、天气变化极端频繁的区域,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导致该区成为古滑坡分布最集中和复活危害最大的地区。本文以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呷拉宗古滑坡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钻探和物探、InSAR监测、室内试验及数值模拟分析的基础上,对呷拉宗古滑坡的发育特征、形成演化过程及复活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呷拉宗古滑坡形成于距今约42~30ka的晚更新世晚期,体积达3150×10~4 m~3,属巨型古滑坡;②鲜水河断裂活动是呷拉宗古滑坡形成的主控因素,历史强震的震裂效应形成古滑坡的雏形,后续的断裂蠕滑作用进一步造成坡体开裂,加剧大气降水渗入,并对裂缝有扩展作用;③SBAS-InSAR监测及数值模拟结果显示,目前该滑坡整体稳定性较好,但在多个部位存在不同程度的裂缝、陡坎及坍塌,局部变形强烈,在强震和极端降雨条件下可能发生较大规模复活滑动。建议加强采取排水和抗滑等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地质构造及其活动特征与滑坡灾害的关系是工程地质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文章在川西南大凉山区美姑河流域地质构造资料分析和大型古滑坡精细化调查的基础上,以流域内的典型古滑坡为研究对象,结合该地区地质构造的几何学、变形学、运动学和活动性特征,深入剖析了沉积构造、断裂构造、褶皱构造和节理构造等不同的地质构造类型对大型古滑坡的孕育的控制作用,认为地质构造对大型滑坡的控制主要表现在:(1)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等不连续结构面控制了滑坡发育的边界,(2)断层破碎带、褶皱弯滑作用的滑动层面、沉积结构软弱夹层等孕育滑带的形成,(3)节理构造形成的裂隙构成地下水储集和运移的通道,促进滑坡的孕育和大型滑坡的发生,(4)活动断裂制约着滑坡地貌发展演化,诱发断裂活动的地震导致了大型滑坡失稳。建议在美姑河流域的滑坡灾害防治方面应加强不同尺度,尤其是中小尺度活动构造与滑坡发育演化研究。  相似文献   

12.
开展古滑坡堰塞湖形成演化过程研究,可以揭示古灾害地质环境效应,重建区域构造历史活动序列和古气候演变特征.特米古滑坡发育于金沙江上游巴塘段,滑坡堆积地貌和堰塞湖相沉积物保存较好,是研究区内古地质环境的良好载体.在遥感解译、无人机测绘、现场调查和地质测年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探讨了特米古滑坡发育特征、堰塞湖形成时...  相似文献   

13.
大型天然土石坝的溃坝方式及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岷江上游分布有大量的古滑坡堵江形成的土石坝体。本文首先调查了扣山古滑坡堵江坝形成的地质环境和坝体的几何特征、溃口形态;然后采取坝体土石样品,进行了室内大型土工试验,考虑湖水、坝体渗流和岩土体的耦合作用,采用有限元进行了古滑坡堵江坝的稳定性分析,计算了溃坝洪水的最大洪流量及其洪水在下游的演化特征,认为该天然滑坡堵江坝的溃决方式为漫坝瞬时全溃,天然土石坝的溃决将对沿岸及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科学界定古滑坡、老滑坡和新滑坡的时代,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应用价值。基于形成时代的滑坡概念或术语定义原则应该是含义明确、科学有据、易于接受和便于应用。关于滑坡时代的认识已经历过相当长的时期。原苏联Ф.П.萨瓦连斯基(1932)、B.B.波波夫(1958)先后提出现代滑坡、老滑坡、古滑坡和埋藏滑坡的概念。卢螽槱(1984)提出古滑坡是在更新世或更早的时代曾有滑动,在现代已相对稳定的滑坡;老滑坡是已稳定的;新滑坡是正在活动的。胡广韬(1995)认为古滑坡发生于15万年以前;老滑坡发生于0.5~15万年之间;新滑坡发生于0.5万年以来。晏同珍(2000)认为古滑坡发生于更新世晚期及以前;老滑坡发生于全新世中早期;新滑坡发生于全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5.
滑坡成因机制是深入认识、合理评价与有效防治滑坡的关键难点,其中黄土滑坡成因机制一直是中国工程地质界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利用DEM,Quick bird影像与地面调查相结合完成了宝鸡市区渭河北岸黄土塬边大型滑坡详细编录与GIS制图,结合典型滑坡的钻探、物探成果,利用第四纪地质的最新成果,重建了渭河河谷构造地貌演化过程、查清了斜坡地层岩性组合、获得了新近系黏土地层工程地质特性参数和活动断裂的特征,初步建立了宝鸡渭河北岸黄土塬边大型黄土滑坡的概化模型。初步研究认为:(1)宝鸡渭河北岸在上新世早更新世时期古地形由北向南渐低,古地貌由山前冲洪积平原向古三门湖变化,且古三门湖逐渐消亡,早更新世晚期现今渭河形成且主流总体向北偏移,直至全新世偏离北岸,形成现今地貌格局的地貌演化过程。(2)黄土塬边渭河北缘断裂为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正断裂系,其不仅是地下水的导水通道,而且为滑坡后壁和次级滑面的形成提供了可追踪的软弱结构面。(3)渭河北岸黄土塬边古、老滑坡是在渭河侧蚀和地下水作用下,追踪断裂面沿新近系硬黏土界面或硬黏土层内部发生的地堑地垒式多级坡基旋转、坡体平移或复合型滑坡,是受新近系三趾马红土或三门系黏土地层和断裂控制的特殊类型黄土滑坡。  相似文献   

16.
南昆铁路八渡滑坡成因机理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考察现场和认真研究已有资料基础上,提出八渡滑坡是在特殊地质构造背景下,反倾岩层发生倾倒、折断、多期次崩塌和切层滑动作用,并经后期多次分区分期滑动改造形成的古崩滑堆积体。八渡滑坡复活范围局限于铁路上方开挖卸荷和铁路下方堆载施压的两个坡段,而不是沿古崩滑体与基岩的分界面(老滑面)整体复活。在变形破坏机制上,路上新滑坡(Ⅱ)是前缘卸荷牵引式,路下新滑坡(Ⅳ~Ⅴ)是后缘加载推移式。古崩滑体部分复活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地质认识失误,导致后续的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和维护利用过程中行为不当引起的,大气降雨起了耦合加剧作用。最后,文章对滑坡整治工程方案论证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西藏昌都地区夏通街滑坡是在古滑坡体上复活的新滑坡。自2001年以来滑坡变形破坏迹象日趋严重,引起了各方的关注。通过对滑坡的现场调查,了解其形成的地质背景。并对变形情况进行长期监测。在分析其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对古滑坡体的复活成因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夏通街新滑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如河流冲刷、人类工程活动、降雨、地质条件等。其中起控制作用的主要因素是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特别是修建214国道对坡脚的开挖,使其抗滑段遭到破坏,抗滑力减小。另一控制因素则是连续3a的强降雨,使坡体岩土体力学性质降低,最终导致古滑坡体复活。根据对滑坡变形破坏情况的研究,提出相应的主动防治与被动防治相结合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四川某水库右坝肩滑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建水库右坝肩处于由砖红色砂岩夹薄层或透镜状泥岩、粉砂质泥岩构成的斜向V形河谷中,无明显断层构造,雨水充沛且存在一古滑坡,经过调查,滑坡主要由滑坡堆积体和滑动面以及其下方的扰动带组成,滑坡区发育的纵向和横向结构面以及岩层面构成一楔形槽。认为滑坡的成因是暴雨下楔形槽内控制的滑移-拉裂破坏。经过定性分析,古滑坡天然状态是稳定的。采用极限平衡法计算古滑坡在天然状态、地震作用以及暴雨等工况下的稳定系数分别为1.45、1.39及1.27,由此可知滑坡在天然状态下是稳定的,地震作用对其稳定性影响不大,但暴雨作用下滑坡的稳定性有所降低。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再现了现阶段古滑坡的应力应变场和变形破坏特征。  相似文献   

19.
滑坡形态要素及发育特征研究是古(老)滑坡野外调查和遥感影像识别以及复杂艰险山区基础设施选线(址)工程地质研究的重要内容。青藏高原东缘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该区域发育有大量古(老)滑坡体。本文以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毛垭坝盆地的大型老滑坡——乱石包滑坡为例,以滑坡塘形态要素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水文地质调查、自然电位地球物理勘探以及渗流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探明了乱石包滑坡塘形态要素几何特征和渗流发育特征并揭示了其成因和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乱石包滑坡发生后在滑坡后缘平台和主滑壁处形成低洼地形,地下水沿该处发育的理塘—德巫断裂产生泉水出露,地下水持续补给最终形成体积约为5505 m3的大型滑坡塘,最大水深位于滑坡塘西侧,深度约为2 m。滑坡运动过程中在滑坡后缘平台下部形成次级滑壁,在上部滑坡塘高水头长期作用下,物质结构松散破碎的滑坡后缘平台西侧坡体内形成内部渗流并在陡峭的次级滑壁中部产生泉水出露,进而在下部滑坡洼地处形成体积约为35 m3的小型滑坡塘。长期渗流作用下,堆积体内部存在渗流潜蚀风险,建议后期针对次级滑壁上泉...  相似文献   

20.
武都汉林沟流域古滑坡年龄的14C厘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古滑坡一般是指全新世以前地质历史时期发生的滑坡。武都汉林沟流域发育有第四纪晚更新世以来不同时期的滑坡,具有规模大、数量多的特点,为武都白龙江中游滑坡发育历史研究提供了典型实例。通过滑坡体的形貌、结构特征、与其他地层的接触关系分析,确定古滑坡的存在。同时也发现古滑坡曾堵塞汉林沟形成堰塞湖,并压埋了许多古树木,古滑体中残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