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2004年12月使用浅地层剖面仪GeoChirpⅡ在长江口南港进行了浅地层剖面观测,采集的原始数据反映了声波记录在海底表面存在着振幅的极大值及该记录的信噪比较低.根据声波记录在海底表面的反射特征,首先在剖面图像中确定海底表面所在的采样点范围,然后采用最大振幅法实现海底反射信号的识别及海底地形的自动提取,并对提取出的海底地形进行平滑处理.采用该方法从长江口南港的浅地层剖面原始数据文件中识别了海底反射信号,实现了海底地形的自动提取并把提取出的海底地形和原海底地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提取出的海底地形能够较精确地反映原海底表面韵律性的起伏形态,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多波束海底地形探测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海底地形探测方法.高精度的差分GPS定位是实现多波束系统高精度测深的最基本前提.在海上探测作业过程中,由于客观原因,差分GPS数据存在偶然误差,影响多波束测深精度.本文提出对差分GPS数据进行航速、航向平滑处理、误差定位点位置推算的实时优化方法和数学模型,并给出实际实现的例子.  相似文献   

3.
利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技术实现了频率域海洋可控源电磁三维正演算法,并探讨了海底地形对海洋可控源电磁响应的影响和校正方法及效果。通过与海底二维山峰地形的二维自适应有限元解对比,验证了文中算法的正确性和模拟海底起伏地形的可行性,并分析了海底二维山峰地形对三维油气储层电场响应的影响。关于海底起伏地形对海洋可控源电场响应的影响,采用比较法对其进行了地形校正,结果表明,在深水区比较法可以很好地消除地形影响,恢复海底高阻油气储层的电场响应。  相似文献   

4.
晚更新世以来中国海平面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旭东 《地质科学》1979,14(4):330-341
在我国漫长的海岸和陆架海的岛围至今保存着许多形态完好的海蚀地形、海相沉积及各种海洋生物的遗迹、遗体。近年来在大陆架海底调查中,声学探测和海底取样结果也证实广阔的大陆架海底保留不少代表古海岸带的残余沉积、地形。  相似文献   

5.
多波束海底地形探测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海底地形探测方法。高精度的差分GPS定位是实现多波束系统高精度测深的最基本前提。在海上探测作业过程中,由于客观原因,差分GPS数据存在偶然误差,影响多波束测深精度。本文提出对差分GPS数据进行航速、航向平滑处理、误差定位点位置推算的实时优化方法和数学模型,并给出实际实现的例子。  相似文献   

6.
天津滨海新区2009—2010年实施了共计超过420 km2的围海造陆工程围堤建设,必然对该区的流场和侵蚀淤积产生影响.本文以2006—2009年海底地形地貌为本底,对比分析2015年海底地形地貌实测水深与浅地层剖面数据,结果显示,围海造陆外围海底冲淤与海底地形发生显著调整,呈现出北部淤积南部侵蚀的整体格局.淤积区主要...  相似文献   

7.
针对利用船舶测量海底地形效率低和成本高的缺点,选取西太平洋板块俯冲菲律宾板块而形成的马里亚纳海沟所在海域作为实验区域,依据重力地质方法(GGM),利用重力异常数据反演海底地形。采用移去恢复技术确定了重力地质法模型的密度差异常数为2.32 g/cm3。分析比较了GGM海深模型、ETOPO1模型和直接将船测点海深数据格网化(模型1)3种海深模型之间的差异,并依据反演结果对"挑战者深渊"两侧地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GM模型反演海底地形的结果优于ETOPO1模型,更优于将船测点海深数据直接格网化的结果;模型相对误差与海深的关系不大,受海底地形变化影响明显;在船测数据匮乏或者过于稀疏的海域,模型间海深差值结果较大;"挑战者深渊"海沟两侧的地貌有明显差异,在海沟南侧水深小于5 000 m的浅海部分,坡度平缓(2°~5°),而在水深大于5 000 m的部分,坡度明显增大(10°~15°);海沟北侧在整个下降阶段坡度很大(10°~15°),11°45'N附近出现一个缓冲地带。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对使用大比例尺进行海底地形测量方法进行了简要的描述,测量过程中的方法技术、数据处理方法、测量效果说明多波束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三层结构热液硫化物矿体模型的基础上, 分别构建了具有不同地形环境的海底热液硫化物矿体模型,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 模拟了具有倾斜海底面和起伏地形特征的硫化物矿体模型内部温度场和流场分布, 并据此探讨了地形环境在大型海底热液硫化物矿体形成过程中的控制作用.模拟结果表明: (1) 倾斜的洋壳层顶面对于矿体内温度场和流场分布的影响程度有限; (2) 矿体地形起伏是控制矿体内流体运移和热场分布的重要因素; (3) 在热液流体喷出区附近硫化物的堆积速度较快, 易于形成矿体的高地形区; 但随着地形的不断升高, 矿体内部的温度场和流场的分布模式会逐渐发生改变, 导致该区域热液喷口逐渐消亡或者改道.   相似文献   

10.
李淑玲  孙鸿雁  林天亮 《物探与化探》2005,29(6):541-544,556
介绍了秦皇陵考古探测CSAMT视电阻率数据中的地形影响和采用不同校正方法进行校正的对比研究结果.这些结果说明,采用不同的地形校正方法,其解释结果会有很大区别,以此提醒人们对起伏地形资料进行解释时,应小心使用各种地形校正方法;同时展示出采用合适的校正方法对地形进行校正,可以明显压制CSAMT考古资料中地形影响,改进数据解释质量,说明地形校正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DEM空间分辨率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布式模型的输入及其参数具有时空变异性,模型的校正也依赖于网格单元的大小,因此需要确定适当的空间分辨率来描述和控制空间变化。随着分辨率的不同, DEM的精度以及由此提取的流域特征值(如高程、坡度、地形指数、河网长度)在统计特性上也会随之变化。对50 m分辨率的DEM平均取样获得150~950 m的9组DEM,对不同分辨率下提取的流域特征值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采用信息熵度量不同分辨率的信息量。  相似文献   

12.
Spatial analysis of anthropogenic impact on karst geomorphology (Sloven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objective of this contribution is analyzing, visualizing, interpreting and discussing the impacts of anthropogenic influences on karst geomorphology through various geomorphologically base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The primary data sources are digital terrain models (DTMs) as continuous surface data, supported by aerial photographs, satellite images, topographic maps and databases of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features. The sources are supplemented by written information about surface changes and in situ inspections. Spatial analyses as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combination with enhanced visualizations as qualitative methods performed in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on different data sets are introduced as an important methodology. This enables explaining many anthropogenic influences on the terrain surface (landform), which were not perceived before by classical surveying techniques and verifications.  相似文献   

13.
利用水文资料推测海洋流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研究方法不同的动力学特征及其运用上的差异,利用已知的水文气象资料推测海洋流场的方法可以分成 3类:①描述性方法;②热成风关系式与示踪物守恒相结合的诊断方法;③Sarki syan诊断模式及复杂动力模式。结合南海环流的工作讨论了这些方法的进展情况及在南海环流研究中的作用,并对目前利用水文气象资料推测海洋流场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Surfer数据格式,编制了地形改正程序,可将地形校正到原始的假设平面观测断面图上,使观测面以实际高程的曲面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更接近实际的效果。断面图地形改正是表征意义上的地形改正,地改以后可方便客观地观察异常的空间形态以及各异常的相互空间关系,同时也使断面图更美观,更具有实际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陶萍  张惠琴 《安徽地质》2007,17(4):319-320
地形图数字化是获取矢量空间数据,建立GIS数据库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而地形图数字化的精度直接影响着GIS数据库的精度.地形图数字化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手扶跟踪数字化,另一种是扫描数字化.本文就扫描数字化的精度问题做以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区域重力调查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文珂 《物探与化探》2007,31(5):381-385
地质大调查以来区域重力调查取得了重要进展,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基本实现了全国陆域的全覆盖,1:20万区域重力调查稳步推进,取得一批地质成果.区域重力调查技术进步突出:普遍使用各类高精度重力仪和GPS定位系统;区域重力数据库信息系统和几种二三维正反演软件得到推广;制订了新区域重力调查规范.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区域重力调查要加快1:20万区域重力调查的工作进度,并合理部署调查和综合研究工作;每个图幅的具体调查任务和设计要有针对性;要改进地改和GPS高程改正方法,提高地改精度;要提高区域重力调查成果的解释水平,改进报告编写.  相似文献   

17.
重力勘探地形改正最大半径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力勘探地形改正半径偏小,会降低资料的可信度;地形改正半径过大,则会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通过地形改正数学物理模型的建立,提出了地形改正最大半径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内蒙古东部开鲁盆地陆西凹陷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研究表明,上侏罗统沉积以温湿气候条件下的粉、细砂岩及泥岩为特征,其沉积序列可以被划分成周期为3-5 Ma的5个沉积层序,各沉积层序之间均为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关的整合面。沉积层序格架和构型主要受控于构造活动、气候和物源供给。各沉积层序的展布也受盆地结构和断裂差异活动的影响,表现出南厚北薄的地层展布特征。由于在马北斜坡存在地形或断裂坡折带,故可将一个沉积层序细分成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在明确首次和最大湖泛面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叙述了层序B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的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等沉积体系特征和层序构型主控因素。对有利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等成藏基本条件进行分析后,指出层序C西绍根断层下降盘的近岸水下扇和位于坡折带之下的浊积扇是寻找岩性圈闭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9.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及多卫星遥感数据融合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以其特有的成像机理和对地物信息的属性描述及其全天时、全天候作业能力,形成了对传统多光谱遥感数据的互补。通过数据融合技术,可以优化遥感信息资源,实现多卫星遥感数据的优势互补,使遥感信息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从而为地学研究中的各种模型方法和决策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信息的抽象程度不同,融合可分为原始数据融合、目标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三个层次。在不同的层次具有相对应的信息融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