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扎兰屯地区是气象灾害多发区,旱灾和冰雹灾害十分严重。近几年来连年严重干旱,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2001-2004年,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特别是2004年全年降水量仅有286.4mm,比正常年降水量明显减少,造成农业生产普遍欠收,部分绝收。面对严峻的形势,如何合理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开发广东省空中水资源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从干旱和水资源状况出发,探讨了广东省开发空中水资源的必要性。从理论、技术、实践和人工增雨潜力等方面分析了广东省实施人工增雨,开发空中水资源的可行性。结合目前人工增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广东省开发空中水资源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3.
河南空中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郑州、南阳、驻马店及周边与空中水资源密切相关的站1961~1990年各月逐日各时次探空资料,进行了地面至各标准等压面层的水汽特征量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空中水资源具有明显的季节、年际及地理分布变化特征,而且和降水资源的时空分别特征基本一致;各高度层多年平均水汽资源量皆以夏季最为丰富,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少;各月水汽资源量随高度增加而减少,400hPa以下水汽含量占整层水汽量的96%;空中水汽含量地理分布基本上为南部多,北部少,南北差异也以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  相似文献   

4.
东亚干旱半干旱区空中水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回顾了近年来中外对东亚干旱半干旱区空中水资源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大气水汽、云的分布特征、空中水资源的降水转化率及其影响因子等。东亚干旱半干旱区西部及东部水汽含量较中部高,背风坡水汽含量较迎风坡高,季风区及山脉地区云水资源高于盆地、沙漠上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东亚干旱半干旱区对流层底部的水汽显著增多,其中夏季增加最为明显。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西北部分地区云水路径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同时呈现"东正西负"的东西向变化差异以及"北正南负"的反相位特征。大气环流、地表温度、下垫面地表特征等因子通过影响东亚干旱半干旱区的水汽输送及蒸散,进而改变东亚干旱半干旱区空中水资源,空中水资源的改变通过影响辐射收支、不同高度云量及第2次相变产生的云水含量进而对局地温度和降水产生影响。以往研究中,大部分主要针对东亚干旱半干旱区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和云平均状态的分布与变化特征,而与降水相关联的空中水资源的变化特征目前仍不清楚,有待系统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水资源演变趋势及空中水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通过分析近30的山东省水资源的年际变化,历史倾向性和阶段性,研究了水资源总量及径流量和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我省水资源量年际变化大且呈快速下降态势,其中,地表径流量下降尤为明显;水资源变化存在丰水,平水和枯水三个历史阶段。其次,建立均生函数预测模型,对未来水资源总量进行预测显示,1998-2000年山东水资源仍处于偏少状态,且呈逐年减少趋势。最后,根据国内外人工增雨科研和作业与试验结  相似文献   

6.
简要分析了哈密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根据现状提出了一些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利用人工增雨技术合理开发六盘山地区空中水资源,首先需要了解该地区水汽场、地形对当地降水的影响和空中水资源的特征及典型降水过程中云系的降水效率。本文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发布的高时空分辨率ERA5再分析数据集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数据,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了该地区水汽的输送、地形强迫作用下的辐合抬升状况和地形云参量特征,并分别利用WRF模式数值模拟的输出结果和ERA5再分析数据,估算2016~2017年夏季自西向东移经该山区的多次混合降水云系的水凝物降水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位于西北地区东部的六盘山地区具有较为丰沛的大气可降水量和更强的水汽输送。受亚洲季风影响,夏季偏南风向六盘山地区输送了丰沛的水汽,山区成为相对湿度高值区;春、夏、秋季午后山区云量(CF)达70%及以上,夏季云水路径(CWP)和云光学厚度(COT)均明显大于周边地区。在夏季降水过程中,地形引起的动力场对降水有明显的影响,在日降水量5 mm以上强度的过程中,气流遇迎风坡地形产生明显辐合抬升,且辐合抬升越强时降水强度越大。夏季典型降水系统中,山区水凝物降水效率平均约为48.1%,空中还有较大部分的水凝物未能成为降水。因此作为水源涵养地的六盘山地区夏季空中水资源相对丰富而降水量不足,空中水资源具有一定开发空间。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天山及周边地区大气含水量序列的方差值和降水转化率,分析了天山地区空中水资源的稳定性和可开发性,结果表明:天山山区大气含水量的稳定性与大气含水量多少有密切关系,大气含水量低的地区,水资源稳定,而大气含水量高的地区,水资源不稳定。夏季是四季中方差最大的季节,稳定性较差;冬季是大气含水量方差最低的季节,特别是山区大气含水量稳定,秋季略高于春季。天山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大气含水量方差明显要小,而中部地区的较大,这主要是由控制风带的强弱及水汽输送决定的。大气含水量的稳定性和海拔成反相关关系,这主要与水汽凝结的高度有关。地形高度变化和降水转化率密切相关,随海拔高度上升,降水转化率增大,降水转化率在2000m左右形成一个高值,天山山区年降水转化率最大,伊犁河谷冬季降水转化率最大。  相似文献   

9.
利用天山及周边地区大气含水量序列的方差值和降水转化率,分析了天山地区空中水资源的稳定性和可开发性,结果表明:天山山区大气含水量的稳定性与大气含水量多少有密切关系,大气含水量低的地区,水资源稳定,而大气含水量高的地区,水资源不稳定。夏季是四季中方差最大的季节,稳定性较差;冬季是大气含水量方差最低的季节,特别是山区大气含水量稳定,秋季略高于春季。天山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大气含水量方差明显要小,而中部地区较大,这主要是由控制风带的强弱及水汽输送决定的。大气含水量的稳定性和海拔成反相关关系,这主要与水汽凝结的高度有关。地形高度变化和降水转化率密切相关,随海拔高度上升,降水转化率增大,降水转化率在2000m左右形成一个高值,天山山区年降水转化率最大,伊犁河谷冬季降水转化率最大。  相似文献   

10.
川渝地区空中水资源分布及水汽输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NCEP/NCAR全球1948~2003年共56年月平均再分析网格点(2.5°×2.5°)资料,计算并分析了川渝地区(100~110°E,25~35°N)空中水资源的逐年变化特征、时空分布、水汽输送特征、水汽收支状况以及大气可降水能力。结果表明:近56年来,川渝地区整层水汽含量总体是略呈下降趋势,但夏冬两季水汽呈上升态势;区域内水汽含量的水平分布表现为以四川盆地东南部至重庆涪陵为湿中心,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水汽输送以西南和东南方向为主;全年水汽收支呈现净输入的状态;秋、夏、春三季皆有较大的可降水量,空中潜在水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11.
1引言 大兴安岭地区为我国仅有的一块寒温带原始森林资源分布区,也是我国最大的森林沼泽分布区,是我国寒温带沼泽发育较为典型,类型较为齐全的地区。同时,森林湿地是代表区域景观特色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与森林一起构成了东北地区独特的冷湿自然景观,由于其具有的多种生态学功能,而成为大兴安岭林区生态屏障之一,在区域生态平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贾东奇  强连红 《黑龙江气象》2009,26(4):21-22,34
黑河是黑龙汀流域的一个边境贸易城市,没有重工业及化工业,所以城市温室气体排故对城市的气候环境影响也很小.我们对黑河城市开发过程和黑河气象站长期观测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整理,得出黑河城市开发对当地的气温、降水、冻土的影响.通过分析计算的数值可以看到黑河城市的大规模的开发引起区域内的年平均气温升高、年平均降水量的减少、冻土深度的降低.从黑河这个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可以得出一个对现实有影响的结论,城市的开发和建设对气候的影响要大于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的影响.就是在城市建设和开发时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因素,尽量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做到城市开发和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1 引言 中国拥有水资源28124亿方,在世界排名第六,但人均占有量只有2474方,为全球人均占有量10800方的23%,排名109位,可见我国是严重的贫水国.四川省水资源人均占有2800方,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6%.四川省水资源在国内属比较丰富的省,但分布不均,除川西北高原为丰水区外,盆周山区为径流利用区,还有大面积的缺水区(盆中~盆东北)和严重缺水区(西昌、攀枝花)(1)受自然降水影响大,给农业带来很大风险,也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开发和利用淡水资源不仅是农业抗旱减灾的主题,而且也是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下面就四川盆地区的云水状况,云与降水的关系作一分析,并提出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盆地区云水资源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晋玉田 《四川气象》1999,19(1):14-19
1引言中国拥有水资源28124亿方,在世界排名第六,但人均占有量只有2474方,为全球人均占有量10800方的23%,排名109位,可见我国是严重的贫水国。四川省水资源人均占有2800方,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6%。四川省水资源在国内属比较丰富的省,但分布不均,除川西北高原为丰水区外,盆周山区为径流利用区,还有大面积的缺水区(盆中~盆东北)和严重缺水区(酉昌、攀枝花)(1)受自然降水影响大,给农业带来很大风险,也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开发和利用淡水资源不仅是农业抗旱减灾的主题,而且也…  相似文献   

15.
沧州地区冬小麦的水分供需特征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聚宝 《气象》1987,13(5):23-27
本文根据前人的田间试验结果和气象观测资料,应用彭曼公式和气候生产潜力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沧州地区冬小麦水分供需特征,并从理论上探讨了不同时期灌水的生产效率。结果表明:本区小麦冬前水分条件较好,基本上可以满足需要,返青后水分供需矛盾日趋尖锐,返青—成熟各关键期各生育阶段的缺水幅度为88—138mm,产量降低幅度为18—50%。 灌溉的增产作用以拔节—抽穗期最好,在灌溉量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比返青—拔节期和抽穗—成熟期灌溉的增产40.6%和18.3%。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尺度WRF模式,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4年7月11—12日发生在江淮地区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地形敏感性试验和对比分析,研究了在经过大别山地形时飑线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特征以及地形对其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飑线经过大别山主体时在山前加强以及过山后迅速减弱的主要原因与山前对流不稳定、上升运动大于山后有关;(2)大别山东部边缘对飑线的加强有增幅作用:当午后飑线移至大别山东部边缘时,东部边缘的谷风加强并强迫对流单体在飑线的前部新生,试验得出谷风可使低层风速最大增强6 m·s~(-1)左右,若无山谷存在时前向新生单体不再出现;(3)经地形敏感性试验得出:地形引发的大别山东部背风一侧的背风波扰动,有利于飑线内部对流单体的发展与加强,同时充沛的水汽补充,也是下山后飑线加强的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7.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与全球气候模式嵌套,模拟了近百年来植被及CO2浓度变化对东亚区域气候及水资源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许多地区产生了升温现象,但这种温度变化在地域上具有不均匀性,内蒙古、东北及华北增暖最为显著,而四川北部一些地区却存在降温现象;近百年来植被及CO2浓度变化使东亚一些地区呈现出干旱化的趋势,尤其以淮河流域、山东半岛及云南地区最为明显,但长江、黄河中游地区、江南及台湾地区存在降水增加的趋势,从而使缺水的华北地区的干旱化进一步加剧,而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干旱化有所缓解,同时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关系着国计民生。太原市水短缺和水污染已成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从水资源的特性和太原市水资源现状出发,探讨了太原市水资源问题的成因,提高实施节水战略,加大治污和污水回用力度,是最大限度发押有限水资源社会、经济、环保效益的保证。指出开发空中水资源和实施跨区域调水,是解决太原市水资源总量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保护和改善太原市水环境使其步入良性循环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9.
It is well known that sea-salt aerosols in particulate matter (PM) react with acids such as H2SO4 and HNO3 during transportation and thereby lose chloride ions (Cl-loss). The PM and fog were sampled concurrently at different altitudes in the Hachimantai mountain range, northern Japan. The PM and fog sampled at different altitudes had nearly identical properties for the ion components. However, the PM was in a Cl-depleted state (more than 80% of all samples), but the fog water was not in so Cl-depleted state (less than 29%). As a result, it could be explained that this phenomenon caused because the fog droplets took up the gaseous state HCl other than sea-salt PM. After all Cl- in the fog water recovered and was rather rich compared with the sea-salt or the PM by the uptake of the gaseous state HCl. Moreover, it was found that for PMcoarse(2.5 < D < 10), 86% of the acid (H2SO4 and HNO3) was consumed for Cl-loss reactions and/or for dissolution of Ca and Mg in soil particles.  相似文献   

20.
1961-2010年青海高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10年青海省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青海高原近50年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并采用偏相关及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青海高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气候成因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 a来青海高原蒸发皿蒸发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它是热力、水分、动力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三类因子中,动力及水分因子对蒸发皿蒸发量的影响较大,而热力因子相对较小;区域分析表明,影响东部农业区和柴达木盆地蒸发量的主导因子是平均风速和相对湿度,三江源区为相对湿度,而唐古拉山区为气温日较差。通过分析黄河上游可能蒸散量与地表水资源的关系发现,蒸散量对地表水资源的负效应十分显著,其中夏季蒸散量对于平均流量的影响最为显著,而秋季平均流量对蒸散量的响应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