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以下简称西线工程)是大有希望的,它已列入国家南水北调中线、东线之后的议事日程;大有希望,是指中央决策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为解决西北地区严重缺水问题,加快西线工程的进程,是重大措施之一;大有希望,是指西线工程的研究已近40年,国家计委1987年决定,开展10年的超前期规划研究进展顺利,已经完成,并及时转入规划阶段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科技部与 CODATA 发展中国家科技数据保藏任务组、CODATA 中国国家委员会和 CODATA 美国国家委员会2004年6月22日联合召开科学数据保护与共享战略国际研讨会。  相似文献   

3.
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发展战略和政策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席先生、女士们、先生们: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筹备,由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测绘局联合召开的地理信息系统发展战略研讨会今天开幕了,很高兴能参加今天的会议,希望与会的中外专家对中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各抒已见,共商地理信息系统及其产业的发展大计。 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如何协调自然与社会间的矛盾,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以我国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为重点,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和数学模型相结合,从航天、航空和地面三个层次对林火发生、早期发现、火场仿真、损失快速评估及灾后生态恢复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1.提出一套定量化和可操作的方法,实施对森林火灾全过程的监测。2.通过遥感数据与林火参数的相关研究,构建了反映火灾过程的模型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2001年3月20~22日 ,香山科学会议第161次讨论会在风景秀丽的香山举行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生态区评价 (Eco- regional Assessment)”。2 0世纪中叶以来 ,我们生存的地球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挑战与威胁 ,成为地球环境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引起了国际科学界、政治界、社会公众及媒体的极大关注 ,生态区评价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率先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将可持续发展列为战略思想,贯彻于决策、规划以及政府行为之中。《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创刊不久,邓小平同志欣然为之题写刊名,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该刊的关怀和期望,希望她成为宣传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思想与政策;理论结合实践为宗旨的导向性期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广泛为世界政治首脑、经济、社会学家所认同。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更是其中普遍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当务之急,在于贯彻实施,见于行动,贵在实践。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走出了学术界的象牙之塔,成为政府首脑的战略决策,成为全社会老百姓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7.
把握“数字地球”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数字地球”新战略“数字地球”的观念 ,是美国原副总统戈尔( A.cole,1 999)提出的 ,引起了政治家和科学界的关注。中央军委江泽民主席在院士大会上号召青年科学家密切关注 ,中国科学院发起组织了第一届“数字地球”国际研讨会 ,发布了“北京宣言”,第二、三届分别在北美 ,欧洲举行 ,第四届 ( 2 0 0 5年 )将由日本举办。  相似文献   

8.
1 “国家安全”的广义理解国家安全泛指国防安全和国家公共安全 :包括环境安全、生态安全与信息安全…… ,诸多方面突发事件的综合应变能力。涉及到区域导弹防御体系、生物秘密武器、病毒传染、生物入侵 ,以及地震、地质灾害、洪涝、干旱、沙尘暴与风暴潮…… ,和黑客干扰、文化入侵、信息干扰、电子对抗等。无论来自人为的还是自然的原因 ,其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都很大 ;其预警、防卫、救治的方式则是非常相似的。对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相似文献   

9.
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中国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自1994年中国政府制定并开始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扶贫工作已初见成效。到1995年底,全国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从8000万下降为6500万。现今这6500万人口主要分布于西南石灰岩山区,青藏高原的高寒山区,黄土高原的干旱区,东西部接壤的大山深山区以及东部丘陵山区(见图1)。造成这些地区的贫困原因,主要是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科教卫生不发达,劳动力素质低,资源开发水平低,二、三产业发展慢。  相似文献   

10.
需要讨论的问题很多,主席要我作补充发言,谈三点意见: 提高国际学术交往活力 首先我向各位院士表示衷心的祝贺。这不是一般的客套,是发自内心的。因为能得到各位的支持和参与这项国际学术活动,可以藉助于各位的贡献、影响与威望来提高我国科技界在国际上的活动能力,我的确是这样理解和认识的。可能是偶然的机遇,最早通知我们3人,当时,我们商量,应该积极参与欧亚科学院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人类正迎来知识经济新时代人类迎来第三个千年纪元,在过去,人类经历了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特别是从第三次产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力增长了20多倍。而在这全球经济高增长中,知识及其精华--科学技术的贡献已由本世纪初的5%左右上升到70-80%,知识或科技进步已成为一个国家富强的源泉,成为人类文明的主要动力。现在,世界正在由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推动这一伟大潮流的是迅速兴起的知识创新。包括观念创新、科学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等,这个定义基本反映了知识经济的实质,即知识将取代能源、物资等成为支持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 GIS专业委员会暨学术会议于 1 0月 2 5~ 2 9日在青岛举行。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有 90多位 ,分别来自全国各地 5 0多个单位 ,共收到论文近 60篇。会议围绕着“新世纪地图学与 GIS的开拓与创新”的主题 ,毋河海、杜道生、崔伟宏、池天河、曹桂发、黄杏元、马耀峰等 1 4位教授在大会上作了报告 ,有近 30位专家学者在分组会上作了报告。  相似文献   

13.
华夏思维与信息思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科学前沿发展”这一个跨学科论题,内地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华夏思维中的朴素系统论已有不少论述,本文从另一角度探讨信息思维和华夏思维之关系,中国传统文明在未来世界科技发展中位置和贡献。焕发华夏后人在新的地球文明来临前之醒觉,迎接廿一新世纪之到来。  相似文献   

14.
2004年全国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术会议”于10月19日至21日在福州市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15.
前言 人类认识自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地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科学。随着探测器从地面→航空→航天高度的增加及观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在经历着一个从局部到整体,从片面到全面,队概念描述到数学物理模型乃至量化表示的过程。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科学理论的进步,新理论的完善又向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成为技术发展的动力源泉。这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将是一种无止境的循环过程。技术是工具,认识是理论,行动是目的。这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哪个环节出问题都达不到目的。  相似文献   

16.
地球信息科学的推进与交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先,请允许我对中国地理信息系统海外专家委员会(CPGIS)和台湾资讯界的同仁们,测绘界的朋友们共同努力,筹备和组织这次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研讨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21世纪即将来临,我们面前即将出现一个崭新的空间时代和信息化社会。地球上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深切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产、生活和交往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简称西线调水)是从长江上游引水至黄河上游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其重要目标是开发西北,繁荣发展中西部经济和改良生态环境。 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将转向大西北,实现区域资源开拓的重点转移。显然这对振兴大西北,实现区域持续发展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于2002年10月25~29日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举行了“新世纪地图学与GIS的开拓与创新”学术会议。来自全国各地50多个单位的9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并提交60多篇论文。会上有14位教授作报告,近30位专家学者在分组会上报告。论文涉及地学信息图谱、数字省区、地理信息标准化、公共信息网、空间信息移动服务系统、海图数据库系统、生物量遥感监测、GIS在作战指挥自动化中的应用、计算机地图概括、数字电子地图、GIS的应用以及地图学与GIS人才培养等许多方面。这次会议的论文同上届学术会议比较,在研究深度和解决实际问  相似文献   

19.
环境监测与卫星遥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机 1997年12月11日,李鹏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环境监测工作很重要,它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并具体指示:环境监测总站每周报告部分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这种形式很好,要坚持做下去,现在只是内部报告,将来在适当的时候还要对外公布,这对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促进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将大有好处。认真贯彻总理指示,正是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大好契机。  相似文献   

20.
李铁映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