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引言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气象局将酸雨观测正式列为气象台站观测项目。90年代初,中国气象局在全国范围内布设酸雨观测站网,目前台站数量已经达89个(含大气本底站),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长期监测站网。在各级业务、管理以及科研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酸雨观测业务逐步走向规范化,所积累的长期酸雨监测资料,已经应用于我国的环境监测、治理的科学决策和相关科学研究。经中国气象局批准。2006年1月1日开始执行新的酸雨规范和业务软件,本文根据新规范要求提出了在酸雨月数据预审工作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详细地阐述了酸雨月数据备注栏的备注情况。  相似文献   

2.
2005年中国酸雨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中国气象局酸雨站网的观测资料,分析总结了2005年全国降水酸度(酸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包括年均降水pH值和酸雨发生频率,统计了酸雨逐月变化情况和各省酸雨总体变化趋势;将2005年全国酸雨状况与2004年的状况进行比较,结果认为,2005年全国酸雨污染形势趋于加重。另外,对近3a来部分台站降水的pH值明显降低的趋势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国气象局在全国范围内布设酸雨观测站网,台站数量达89个(含大气本底站),茫崖站是担任酸雨观测业务的站网之一。为了各站点酸雨观测业务更加规范、观测质量日益提高,本文就如何减小误差、准确测量酸雨样品pH值,结合自己实际工作中测量流程和经验,总结了几个步骤和方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4.
2005年中国酸雨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国气象局酸雨站网的观测资料,分析总结了2005年全国降水酸度(酸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包括年均降水pH值和酸雨发生频率,统计了酸雨逐月变化情况和各省酸雨总体变化趋势;将2005年全国酸雨状况与2004年的状况进行比较,结果认为,2005年全国酸雨污染形势趋于加重。另外,对近3 a来部分台站降水的pH值明显降低的趋势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制作酸雨观测记录月报表是酸雨观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迅速推进,目前各气象观测台站均已配备了微机,气象业务微机化操作成为了现代气象的显著特征。为此,我们利用EXCEL实现了微机自动化处理酸雨观测记录月报表。该方法运行稳定,速度快,计算结果准确,符合酸雨观测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目前有15个台站开展酸雨观测业务,其中有5个属于国家级酸雨观测站。除西安站外,其它台站酸雨观测始于2006年。中国气象局规定[1],酸雨观测站每日08时(北京时,下同)为酸雨观测降水采样日界。当日08时至次日08时降水量达1.0 mm以上必须采集一个酸雨观测样品,测量降水酸度pH值,电导率K值。每日16时前  相似文献   

7.
酸雨观测是大气特种观测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基础性的业务工作。酸雨观测数据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日益增加的需求,是研究酸雨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的依据。2006年起,陕西省气象部门酸雨观测站点从西安1个国家站增加到15个站。酸雨月数据文件的质量控制,对确保酸雨观测数据可靠、准确非常重要。本文总结了酸雨月数据文件的质量控制方法,便于台站业务人员提高酸雨观测质量。  相似文献   

8.
山东城市酸雨分布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山东省17城市2003年酸雨观测数据的统计,对降水PH值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酸雨频率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气象条件对酸雨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气候生态环境监测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气候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对降水渗透深度监测地段选择的规定不大合适,规范规定降水渗透深度监测地段在台站地面观测场周围进行,而我们大多数气候生态环境监测场地都远离台站地面观测场,这样我们在台站地面观测场周围所测的渗透深度就无法完全代表气候生态监测场的渗透深度,在记录和编发报时就会出现了一些矛盾,下面就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介绍了酸雨观测业务的发展情况,并对2003年4月17-18日和5月6-7日山东省两次较大降水过程的酸雨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如何避免酸雨观测的数据失真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陈海辉 《广东气象》2008,30(4):61-61
针对日常酸雨观测中容易引起观测数据失真的问题,指出避免的工作要点。  相似文献   

12.
全国酸雨观测网纯水质量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中国气象局下发的《酸雨观测业务规范》对各酸雨观测站的纯水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从2006年起,年度酸雨观测业务质量考核中增加对纯水电导率(K值)的考核内容。文章对2006-2008年的各酸雨观测站纯水K值考核成绩和各站上报的纯水来源信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近3年来全站网纯水质量逐年改善,95%台站使用的纯水可以达到《酸雨观测业务规范》的要求,83.3%台站使用的纯水质量达到优秀成绩(电导率K<5μS.cm^-1)的水平。全站网的纯水来源呈现多样化特点,可以分为自制蒸馏水、市售饮用纯净水、医院自制水、其他单位自制水4类。市售饮用纯净水在台站的纯水来源中所占比例呈现增加趋势,医院自制水的使用比例相对下降。4类纯水水源中,瓶装饮用纯净水和医院自制蒸馏水的总体质量相对较好,而台站自制蒸馏水的质量情况相对不理想,其他单位自制水中的少数质量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3.
酸雨PH值测量误差产生原因及精度提高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婷 《山东气象》2004,24(2):52-53
从溶液配制、水样采集与存放和采样器污染,以及仪器测量误差几方面分析了酸雨PH值测量误差的产生原因,并提出了避免或降低误差的措施.以便提高酸雨观测数据精度。  相似文献   

14.
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总结了台站酸雨报表制作流程和预审方法,详细叙述了台站在制作酸雨时制作方法和规范性步骤,以及对酸雨报表审核时应注意的具体问题,以便提高台站酸雨报表质量。  相似文献   

15.
酸雨观测中pH测量负偏差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1992—2011年的酸雨观测资料中存在的pH测量负偏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除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外的大部分酸雨观测站不同程度地出现pH值测量负偏差,总体上南方地区台站的pH测量负偏差问题较北方地区突出;随着测量仪器的更新换型、观测业务规范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一些针对性技术措施的实施,存在pH测量负偏差问题的观测台站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的40%以上下降为25%,观测资料中受pH测量负偏差影响的数据比例由10%下降到2%。pH负偏差的量值与降水pH值之间存在一定依存关系:降水pH值越低,负偏差问题越严重,pH负偏差的主要量值分布区间为-0.6~0,约占负偏差数据的80%。  相似文献   

16.
贵阳市酸雨过程的天气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涛  古田会 《贵州气象》1997,21(3):23-25
1994-1995年在贵阳市眍5个监测站进行了雨水PH值观测,取得资料476份。从资料分析中得到:雨水PH值与天气背景有关,其中以静止锋天气影响最为显著,酸雨出现机率达48.29%;在其他天气影响下,酸雨出现机率也达30%以上。  相似文献   

17.
2007年酸雨形势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吉林省12个酸雨观测站的观测资料,对2007年酸雨形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常年相比2007年酸雨有加重的趋势,全省近九成的酸雨出现在东部地区,且强酸雨都出现在东部地区;蛟河和二道两站年酸雨发生频率较高,分别为60.6%和63.6%;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6—8月份为酸雨的主要发生时段,东部地区各月份差别不明显。全省各站年平均K值在18~86之间,降水杂质较常年少。  相似文献   

18.
利用吉林省12个酸雨观测站2012年观测资料,并结合2007—2011年的观测数据,分析了近年来吉林省酸雨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2年,全省只有4个站年降水平均pH值达到了酸雨程度,各酸雨观测站年酸雨频率均低于或等于50%,全省发生酸雨次数、强酸雨次数和年降水平均pH值达到酸雨程度的站数均少于多年平均值;2007年以来,全省年降水平均pH值为酸雨程度的台站数和年发生酸雨站次呈波动下降趋势;吉林省大部分地区属于轻酸雨区,部分地区为非酸雨区。  相似文献   

19.
开展全省酸雨监测分析业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陕西气象部门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酸雨观测站有15个,初步具备了开展酸雨监测分析业务的条件,2007年4月开始发布全省酸雨监测公报。一项新业务的开展,有许多新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本文将近期学习中遇到的重要概念、问题、酸雨监测的初步结果和一些想法整理出来,与相关的业务和业务管理人员讨论。  相似文献   

20.
电线积冰是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指定的观测项目之一,山西省目前有18个国家基本(准)站需进行电线积冰项目的观测。因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等原因,电线积冰现象在一些台站出现频次较少,观测人员容易忽视对电线积冰观测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在遇到该现象时不能准确客观地进行记载。为此笔者总结了电线积冰记录处理中一些比较特殊的地方,希望对观测人员业务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