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驼背鲈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区又君 《海洋科学》2006,30(8):17-19
对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的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描述其发育各期的形态特征及发育速度。驼背鲈成熟卵呈浮性,透明,平均卵径为810μm,油球一个。在水温25~27℃,盐度30条件下,胚胎发育时间为24 h 10 min。  相似文献   

2.
利用解剖和石蜡切片技术对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嗅囊及嗅板细胞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驼背鲈具有2对鼻孔,前后鼻孔紧相邻,前鼻孔小,圆形,具瓣膜;后鼻孔大,为垂直长裂孔。驼背鲈嗅囊椭圆形,其长径与眼径之比为0.16,长径与短径之比为1.29。嗅囊由20~22个初级嗅板构成,嗅板辐射状,呈菊花瓣图案。嗅板游离端边缘为非感觉区,顶部上皮为单层扁平上皮。感觉区嗅上皮含有4种细胞,可大致分为感觉细胞层、支持细胞层和基细胞层,其中感觉细胞层由感受细胞和纤毛非感觉细胞构成,感受细胞在嗅板上不连续分布,嗅板感觉细胞层表面具较发达的纤毛。驼背鲈应属于以视觉为主进行活动的鱼类。  相似文献   

3.
封闭循环养殖系统中驼背鲈和斜带石斑鱼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闭合循环水养殖条件下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和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的生长特性。经343d养殖,驼背鲈幼鱼平均体质量由24.16g增加到124.4g,平均日生长率为1.2%.体质量与养殖时间的关系式为M=32.674e^0.0048t,体质量与体长的关系式为M=0.0042L^3.6184;斜带石斑鱼幼鱼体质量由20.10g增加到490g,平均日生长率为6.8%,体质量与养殖时间的关系式为M=34.319e^0.0984t,体质量与体长的关系式为M=0.0656L^2.7102。  相似文献   

4.
驼背鲈肌肉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又君  李加儿 《台湾海峡》2010,29(4):503-509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和分析了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肌肉的营养成分.结果显示,每100 g驼背鲈肌肉的干物质含量:粗蛋白为84.51 g、粗脂肪为5.28 g、VE为5.59 mg、VB2为0.61 mg、钙为69.60 mg、磷为757 mg、钾为1 490 mg、钠为142 mg、铁为1.05 mg、硒为0.21 mg,钙/磷含量比为1/10.88.驼背鲈肌肉的营养成分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类型,肌肉的必需氨基酸模式3 001.31 mg/g优于FAO-WHO的理想模式2 190 mg/g,氨基酸的支/芳值为2.41接近正常人体的水平,氨基酸含量(97.49%)、必需氨基酸含量(48.33%)和鲜味氨基酸含量(37.37%)均较高,氨基酸种类齐全,肉味鲜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13.61%)较低.结果表明,驼背鲈肌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属于一种优质的海产蛋白源.  相似文献   

5.
红鳍笛鲷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opterus)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血涂片经过Wright染色液染色,可区分出:红血细胞、血栓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5种血细胞,无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细胞中:血栓细胞体积最小,单核细胞体积最大;血栓细胞数目最多,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数目最少;淋巴细胞有大中小3种类型:大淋巴细胞、中淋巴细胞和小淋巴细胞。此外,在外周血液中还观察到少量幼稚的红细胞,偶而可见正在分裂的红细胞,提示红细胞也可在外周血直接分裂。  相似文献   

6.
日本七鳃鳗外周血细胞显微结构及类淋巴细胞体外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逄越  李庆伟 《海洋科学》2012,36(1):23-29
以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外周血细胞显微结构和探讨类淋巴细胞原代培养条件。采用Wright氏和Giemsa氏染色法对日本七鳃鳗外周血液有形成分进行显微观察,可鉴别出红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未发现嗜碱性粒细胞。通过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和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得高纯度的七鳃鳗类淋巴细胞。经条件优化后确定最适培养液L15+20%FBS(5%七鳃鳗血清)+0.46%NaCl,在18℃,pH 6.8-7.0的条件下对日本七鳃鳗类淋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大多数类淋巴细胞半贴壁生长,细胞状态较好,最长可以存活近一个月。类淋巴细胞的原代培养为日本七鳃鳗细胞体外培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鱼类的外周血细胞是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血细胞形态与结构的观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鱼类免疫机理。作者在实验中发现,不同鱼类血细胞的种类及其结构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有必要进行大量的实验以确定鱼类外周血细胞的组成是否可以反映其种间差异。 牙鲆是中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目前有关其血细胞的形态学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以牙鲆外周血细胞为材料研究其超显微结构,以便能准确地了解牙鲆血细胞的分类及不同血细胞的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8.
以大连海洋大学农业部北方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培育的已明确年龄(1龄、2龄、3龄)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实验材料,采用原位压片法对仿刺参棘、体壁、触手、管足、纵肌、呼吸树、肠7种组织标本进行骨片形态学观察和SPSS统计分析,获得了不同年龄、组织仿刺参中各类型骨片的相对比例。结果表明,原位压片法得到的骨片较Na Cl O法结构损坏较小,且能观察到骨片在组织中的分布。仿刺参各组织中存在桌形体、扣形体、杆状体、花纹状体、复合盘状骨片和长孔状体6种主要骨片类型。体壁中主要骨片类型为扣形体和桌形体;棘和触手中主要骨片类型为扣形体、桌形体和杆状体;管足中主要骨片类型为特有的复合盘状骨片、扣形体和桌形体;呼吸树和肠中主要骨片类型为花纹状体;纵肌不含任何类型骨片。不同组织间相同类型骨片的形态结构一致,无组织间特异性。通过对不同年龄仿刺参各组织的骨片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年龄仿刺参相同组织中骨片比例存在差异,例如,1龄、2龄、3龄仿刺参触手中桌形体骨片的相对比例分别为11.55%±2.69%、20.76%±2.34%、3.75%±0.72%,2龄仿刺参触手中桌形体骨片的相对比例显著高于1龄、3龄仿刺参触手中桌形体骨片比例(P0.05);1龄、2龄、3龄仿刺参棘中扣形体相对比例分别为92.55%±1.98%、65.45%±1.79%、88.36%±3.08%,2龄仿刺参棘中扣形体相对比例显著低于1龄和3龄仿刺参棘中扣形体骨片比例(P0.05)。本研究为仿刺参的基础生物学研究提供资料,为仿刺参的年龄鉴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给海湾扇贝的细胞免疫学研究提供基本依据,同时采用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海湾扇贝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并进行血细胞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海湾扇贝的血细胞可分为透明细胞和颗粒细胞2种类型.与透明细胞相比,颗粒细胞数目多,酸性磷酸酶活性高,细胞核呈肾形或卵圆形,核质比低,细胞质内颗粒状物质丰富,颗粒大小不一,可明显分为大颗粒细胞和小颗粒细胞2类.这些特征表明,海湾扇贝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的免疫学功能是明显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在透视电镜和扫描电镜下,对绿海龟 Chetonia mydas的外周血细胞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透视电镜下,红细胞核卵圆形,细胞质均匀无细胞器;淋巴细胞核内异染色质较少,多聚集于细胞核的中央,胞质中只有少量颗粒和空泡;单核细胞表面有少量伪足状突起,核呈马蹄形,核内异染色质多,胞质中有少量小的嗜天青颗粒;嗜碱性粒细胞表面有细小胞突或伪足,胞核呈V形,分叶,核内异染色质分布均匀,胞质中特殊颗粒多,圆球形,大小不一,颗粒电子密度高,环绕在胞核周围;嗜酸性粒细胞表面具有细长的指状突起,核内异染色质多,胞质内含有特殊颗粒和嗜天青颗粒两种,胞质中还有少量的空泡和内吞泡;嗜中性粒细胞表面可见突起和微绒毛,细胞质丰富,含有两种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颗粒,胞质内有吞泡.在扫描电镜下,红细胞长椭圆形,可以看见细胞核,细胞表面光滑,无突起;淋巴细胞根据细胞表面结构的特点可分为两种: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表面凹凸不平,有粗短密集的微绒毛突起,T淋巴细胞表面光滑,无微绒毛突起;单核细胞表面多皱褶,皱褶较B淋巴细胞的起伏大一些,扫描电镜下下还可见到正在分裂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胞体比一般细胞大,外形不规则,经常伸出伪足把其他细胞包围起来;血栓细胞形态不规则,多有细长突起,聚集成团;粒细胞表面不光滑,有许多皱褶及不规则突起,突起易脱落;提示所有白血细胞表面具有突起,具有吞噬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消化系统的形态特征和组织学结构,助力斑石鲷的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研发,作者采用形态解剖学和组织学切片技术对斑石鲷消化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发现斑石鲷的消化道共由6部分组成,从头至尾依次是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小肠、直肠。斑石鲷的口咽腔内部空间大,颌齿内部彼此连接、外部愈合,呈现典型的鹦鹉喙状,咽齿呈扁平的圆盾状,于上下颌齿内侧上下对称分布,这样复合结构(喙状颌齿与圆盾状咽齿)使得斑石鲷能够轻易地碾碎甲壳动物的外壳,进而完成摄食。斑石鲷的食道短粗,黏膜层密布具纵褶,内部含有丰富的杯状细胞,能够协助斑石鲷吞咽食物。胃部呈典型的不对称V型,黏膜层下分布着密集的胃腺,幽门部拥有整个消化道最厚实的肌肉层,摄取的食物将在这里完成消化和分解。斑石鲷的小肠分为前肠、中肠、后肠3部分,管径大小逐次递减,黏膜层上肠绒毛的密度和长度也遵同样的规律,从结构可以推断出斑石鲷肠道吸收功能主要集中于前中肠。直肠管径与小肠前肠段接近,长度很短仅为小肠的1/7,相比小肠部分,肠绒毛更加稀疏,绒毛长度也更短,主要承担消化残留物的压缩排泄和水分与微量元素的重吸收,相对简单结构对应着相对简单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刀鲚、凤鲚和湖鲚矢耳石的形态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凤鲚(Coilia mystus)、湖鲚(Coilia nasus taihuensis)以及采自崇明、黄海和瓯江口3个水域的刀鲚(Coilia hasps)的矢耳石为对象,描述了这些鱼类耳石的形态特征,并进一步使用基于12组形态数据的框架测量进行了种间和种内比较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耳石形态的差异种间较种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Green macroalgae Chaetomorpha aerea and C. linum are taxonomically confused. In this paper, we tried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analyses to separate these two species. C. aerea and C. linum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tics, such as frond dimension, cells size and shape, their mean length/width ratios(LWR), and cell walls constriction. Thalli of C. aerea attenuate basipetally, with diameter 270–500 μm at upper portion, 160–360 μm at middle portion, 100–160 μm at basal portion. For the upper part, the length of cells is less than their diameter. Cell walls usually constrict at the dissepiments, which are pellucid or colorless and give the filament beaded appearance. In contrast, thalli of C. linum often have a constant diameter of 90–300 μm within the same individual, cell walls usually do not constrict and cells are cylindrical or barrel shaped. The LWR is larger than that of C. aerea.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irwise distance between two species is 3.6%–3.7% for 18 S r RNA gene and 53.5%–54.3% for ITS region. In phylogeny, they distribute at distant clades, which confirms a genetic divergence at molecular level. In addition, morphological data indicates that filament diameter of C. linum samples is highly variable, ranging from 90 μm to 300 μm. Then these two species can be considered as separate species.  相似文献   

14.
鳗弧菌对魁蚶血细胞形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采用快速瑞氏-吉姆萨染色法观察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刺激后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几种血细胞的形态变化,研究不同种类血细胞的免疫功能。魁蚶血淋巴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栓细胞经免疫刺激后均发生形态改变,属于免疫防御的应激反应。经鳗弧菌免疫刺激后,红细胞无丝分裂现象增多,并参与病原菌的吞噬作用;白细胞变形运动、吞噬和融合现象普遍,细胞表面具有粘性,参与血栓的形成;血栓细胞主要表现出粘连和凝血的特性,偶有吞噬病原菌的现象;研究中检测了2种常规抗凝剂的抗凝效果,结果表明,2种抗凝剂分别改变了血栓细胞和白细胞的表面粘连特性,从而阻止它们参与凝血,因而都具有抗凝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魁蚶血细胞分工明确,能共同防御病原菌的入侵,细胞免疫在魁蚶血淋巴液抗菌免疫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血细胞的形态变化和免疫功能分析可为后期研究魁蚶抗菌机制和筛选抗凝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高燕  张涛  杨红生  张晓芳 《海洋科学》2011,35(10):103-109
应用石蜡切片和电镜技术对凿贝女虫(Polydora ciliata)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以期为多毛类分类学积累更多资料。结果显示凿贝才女虫背刚毛、腹刚毛和疣足上的刚毛围绕身体形成一个刚毛环;第五刚节刚毛变形,形成爪状结构。体表有大量腺细胞。身体结构相对简单,主要由表皮、肌肉层、消化系统组成。肌肉层发达,每一体节具...  相似文献   

16.
致病溶藻弧菌脂多糖对点带石斑鱼毒性和免疫原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热酚水抽提法提取致病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粗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并将不同浓度的溶藻弧菌粗LPS通过腹腔注射法接种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研究该LPS对点带石斑鱼毒性和免疫原性的影响,并同弱致病溶藻弧菌粗LPS及高纯度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LPS对石斑鱼的刺激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溶藻弧菌致病株和弱致病株粗LPS均对石斑鱼具有比较强的毒性,溶藻弧菌LPS对石斑鱼的免疫原性随LPS浓度的增高而增强,高纯度大肠杆菌LPS对石斑鱼的免疫原性效果要优于溶藻弧菌粗LPS。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精子的形态结构特点,采用扫描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香鱼精子的超微结构,并与鲤形目及鲑形目其他鱼类精子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香鱼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组成,全长约23.5μm。头部呈弹头形,由细胞核外包质膜构成,长约1.8μm、宽约0.8μm;细胞核从后端中央向前深凹至核的近前端,形成植入窝,使核呈倒U字形,核的前端无顶体;植入窝内有中心粒复合体及小段起始的鞭毛,中心粒复合体由近端中心粒和远端中心粒(基体)组成,两者之间夹角约135o。中段为"半袖套"结构,长约0.5μm,其内部为一较大的"半套筒"形线粒体。鞭毛起始于远端中心粒,由轴丝及外包轴丝的质膜组成,轴丝为典型的"9+2"微管结构;鞭毛两侧有质膜向外突起形成侧鳍。研究显示,香鱼精子与典型的鲤形目(Cypriniformes)鱼类精子卵圆形或圆球形头部及细胞核、不对称的袖套及尾部鞭毛无侧鳍等结构特征不同,也与鲑形目(Salmoniformes)鱼类精子卵圆形或椭圆形头部及马蹄形或浅U形细胞核、两中心粒相互平行或垂直、袖套结构完整等结构特征不同。香鱼精子结构具有种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外周血红细胞和血栓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红细胞呈卵圆形或长椭圆形,胞核居中,异染色质呈斑块状分布;胞质中含有线粒体、多核糖体、小囊泡、高尔基体和边缘带;可见核正处于分裂的细胞或双核细胞,以及凋亡红细胞。血栓细胞形态多样,细胞表面有的无突起,有的有短的突起或长的丝状伪足;胞核位于细胞中央,异染色质呈片状或网状分布;胞质中含有丰富的游离核糖体、微管,少量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致密颗粒和大液泡;由大量空泡和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小管构成的表面相连小管系遍布于胞质中,成为血栓细胞的一个显著特征;偶见血栓细胞以其丝状伪足抱裹异物颗粒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c-Jun氨基端激酶(c-JunN-terminalkinases,JNKs)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参与细胞骨架构建、细胞凋亡等多种细胞活动。本研究克隆了香鱼(Plecoglossusaltivelis)JNK1基因cDNA序列,并检测了其成熟卵在排入体腔保存不同时间(0—96h)的过熟过程中JNK1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香鱼JNK1基因cDNA序列全长1670bp,含一个长度1155bp的开放读码框,编码384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质量约44.2kDa、理论等电点6.61。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显示硬骨鱼类中JNK1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香鱼与黄鳝的JNK1序列相似性最高(97.6%)。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各种脊椎动物的JNK1、JNK2、JNK3分别聚为一簇;本研究获得的香鱼JNK1位于JNK1大簇中并与黄鳝JNK1优先相聚,表明二者进化关系较近。RT-PCR检测结果显示健康香鱼JNK1基因在脑和性腺中高表达,肝和鳃中无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香鱼成熟卵JNK1基因的表达变化与卵的受精率、孵化率随保存时间延长而降低之间存在相关性:成熟卵随保存时间的延长JNK1表达量逐渐升高、在48h时达到峰值(24h、48h时的表达量分别为0h时的1.49倍和2.55倍),在此期间卵有较高的受精率和孵化率(48h时分别为88.99%和67.32%);保存时间继续延长时卵内JNK1基因都处于高表达水平,72h和96h时的表达量分别为0h时的2.32倍和1.53倍,而卵的质量也在保存超过48h后急剧下降(72h时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50.2%和25.54%)直至基本失去受精、孵化能力(96h时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10.83%和0.54%)。综上,香鱼JNK1基因表达上调与香鱼成熟卵的过熟凋亡过程密切相关,为深入研究香鱼JNK1基因的功能及卵过熟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