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基于较详尽的资料,研究了雅安市的气候概况,日照,相对湿度,降水,温度,风等。结果表明:①雅安市具有优良的人居环境和生态旅游气候资源。②雅安市北部是全球层状云分布最高的地区,“阳伞效应”显著。⑧雅安市中部的温度和湿度非常宜人,是世界上最“滋润”的一座城市。④雅安市是世界著名的“雨城”,中部年平均雨日高达188.4~231.8d,全市年平均夜雨率高达71%~78%。⑤雅安市境内立体气候特征十分显著,在青藏高原东坡以东沿30°N附近的中国大陆地区比较,雅安市冬季是最暖地区之一,夏季是最凉地区之一,年和四季平均气温日较差都是最小值区之一,夏季平均气温为23℃左右,是不可多得的疗养胜地。⑥雅安市中部年、冬、春、夏和秋的平均风速为0.5~1.8m·s^-1,和煦宜人。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较详尽的资料,研究了雅安市的气候概况,日照,相对湿度,降水,温度,风等。结果表明:①雅安市具有优良的人居环境和生态旅游气候资源。②雅安市北部是全球层状云分布最高的地区,“阳伞效应”显著。③雅安市中部的温度和湿度非常宜人,是世界上最“滋润”的一座城市。④雅安市是世界著名的“雨城”,中部年平均雨日高达188.4~231.8d,全市年平均夜雨率高达71%~78%。⑤雅安市境内立体气候特征十分显著,在青藏高原东坡以东沿30°N附近的中国大陆地区比较,雅安市冬季是最暖地区之一,夏季是最凉地区之一,年和四季平均气温日较差都是最小值区之一,夏季平均气温为23℃左右,是不可多得的疗养胜地。⑥雅安市中部年、冬、春、夏和秋的平均风速为0.5~1.8 m.s-1,和煦宜人。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和GS的黑龙江省生态质量气象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利  于成龙 《黑龙江气象》2010,27(3):21-23,28
利用黑龙江省2009年气象数据、EOS/MODIS遥感资料、全省DEM数据及相关统计数据,基于GS和GIS技术,从气象对生态质量影响的角度出发,对黑龙江省2009年的生态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黑龙江省生态监测的全面开展和生态评估系统的建立提供一定的技术方法和理论参考。结果如下:2009年黑龙江省大部分县(市)的湿润指数在1及1以上;年平均植被覆盖度在20%~40%之间;水体密度较低,大部分县(市)的水体密度低于0.01;有67.50%的县(市)发生了不同种类、程度的气象灾害,其中旱灾的影响范围最广;土壤侵蚀强度以微度为主,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9.07%。综合分析得出,黑龙江省2009年度生态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在16~66之间,其中25.00%的市(县)生态质量表现为较差,62.50%的市(县)生态质量表现为一般,12.50%的市(县)生态质量表现为良。  相似文献   

4.
基于遥感的广西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EOS/MODIS及TM/ETM卫星资料为主要数据源,对广西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指标中的植被覆盖指数、水体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及灾害指数4个指标信息的提取进行了方法研究,并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以2008年第一季度为例以地市级为评价单元进行了广西生态质量气象评价,其结论对广西生态省建设工程及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具有客观、科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生态质量气象评价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生态质量气象评价规范(试行)》标准,以2008—2013年遥感晴空数据及相关气象、统计、调查等资料为数据源,对江西省生态环境状况进行气象评价,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3年,江西省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处于良好水平,且生态质量逐年略有提升。其中,1)江西省植被覆盖度整体较高,并呈小幅上升趋势;2)湿润指数亦呈现小幅上升趋势,并且江西省降水随季节分布不均,春季湿润指数值平均最大;3)水体密度指数及土地退化指数较稳定,但存在季节变化;4)灾害指数随年度受灾程度不同有较大起伏,夏季是江西省遭受气象灾害较为频繁的季度。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组件技术的生态质量气象评价系统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GIS组件技术的特点,介绍了如何利用GIS组件技术研制实现生态质量气象评价系统,并将系统应用于海南岛生态质量气象评价。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Geodatabase的生态质量气象评价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eodatabase构建了一套全新的且较为全面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系统,实现了生态质量评价中数据库的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一体化的无缝集成,便于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数据的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8.
基于卫星数据的北京市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生态质量气象评价在气象业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采用“3S”技术,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开展了以卫星数据为主的北京地区的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方法研究,重点对植被覆盖指数与土地退化指数进行了方法研究,并以北京2006年第二季度为例开展了以区县为评价单元的生态质量气象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较为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卫星数据的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信息提取及评价方法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Geodatabase构建了一套全新的且较为全面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系统,实现了生态质量评价中数据库的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一体化的无缝集成,便于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数据的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红  朱菊忠  孙佳怡 《浙江气象》2009,30(4):25-27,33
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事业发展,但目前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与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本文旨在通过寻求合理、有效、科学的评价指标,有利于对全省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进行客观定量评价,以加快推进全省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最终实现公共气象服务社会满意度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1.
回顾近20年青藏高原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卫星资料在天气分析和预报、气候变化研究,以及森林火险和积雪监测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并指出目前青藏高原气象卫星应用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2004年内蒙古草原蝗虫大发生的气象生态条件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刘玲  郭安红 《气象》2004,30(11):55-57
2004年,内蒙古草原蝗虫再度大面积爆发成灾,主要分布于锡林郭勒盟西部、乌兰察布盟北部、包头以北地区和巴彦淖尔盟北部地区。2004年冬春高温和5月上旬的降水对上述地区蝗虫虫卵的孵化出土比较有利,蝗虫虫蝻的始见期提前11天左右。干旱和荒漠化是自2000年以来内蒙古草原蝗虫连续爆发的主要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13.
利用方差统计方法分析了前期高原大气热源异常时四川及其周边区域的主汛期的位势场、相对湿度场、垂直速度场以及风场的变化。结果表明,当前期高原大气热源异常时,次年汛期四川及其周边区域的各要素场会出现显著变化。当前期高原加热场异常偏强,在次年的5~6月东北冷涡异常偏强、7~9月青藏高压显著偏强,而副热带高压的位置明显偏东;当前期高原加热场异常偏弱时,次年河套西风槽则异常偏强,青藏高压明显偏弱。其次当前期高原加热场异常时在次年汛期比湿场、垂直速度以及风场变率上都有异常。分析结果对于进一步理解青藏高原对四川及周边地区的天气及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江西气象工作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例,从准确把握气象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入手,全面阐述了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机制的重要作用,介绍了江西省如何在气象灾害应急、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气象、生态安全气象、国土资源、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探索建立气象保障机制的情况,并提出江西省在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和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进程中,应进一步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机制建设,并形成有效运行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5.
陈贝  吴涧 《四川气象》2010,(3):1-11
利用方差统计方法分析了前期高原大气热源异常时四川及其周边区域的主汛期的位势场、相对湿度场、垂直速度场以及风场的变化。结果表明,当前期高原大气热源异常时,次年汛期四川及其周边区域的各要素场会出现显著变化。当前期高原加热场异常偏强,在次年的5-6月东北冷涡异常偏强、7-9月青藏高压显著偏强,而副热带高压的位置明显偏东;当前期高原加热场异常偏弱时,次年河套西风槽则异常偏强,青藏高压明显偏弱。其次当前期高原加热场异常时在次年汛期比湿场、垂直速度以及风场变率上都有异常。分析结果对于进一步理解青藏高原对四川及周边地区的天气及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广西历史地面气象资料质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通过对广西历史地面气象资料的质量评估,分析地面历史资料整体质量状况、疑误数据类别和原因,让用户在使用数据时有一个全局和客观定量的把握.同时,为确定进一步质量控制工作的重点和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甘肃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根据气象资料和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了甘肃省气象灾害特征及其对甘肃社会经济的影响,揭示了近50 a年甘肃气候变化的客观事实,探讨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甘肃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针对甘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气象与生态问题,提出了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