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2.
水温变动对2009年西北太平洋柔鱼产量下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在西北太平洋的柔鱼是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近些年来其产量一直处在稳定的水平。然而,2009年8~10月旺汛期间在传统作业渔场(150°E~165°E、38°E~46°E)柔鱼产量出现大幅度下降,其日产量仅为正常年份的一半。为此,根据2007~2009年8~10月我国在西北太平洋鱿钓生产数据,以及产卵场表层水温,探讨2009年柔鱼产量下降及渔场变动的原因。研究表明,其产量出现下降的原因可能有2个:(1)柔鱼产卵场(20°N~30°N,130°E~170°E)黑潮大弯曲的发生,使得21℃等温线向南偏移,使得柔鱼资源补充量受到影响,从而使得渔汛期间柔鱼产量的下降;(2)旺汛期间(8~9月)传统作业渔场(42°N~46°N,150°E~165°E)的100m水层有一个明显冷水南下,分布位置为154°E~156°E,将传统作业渔场(150E~165°E)一分为二,向南的前锋(水温低于5℃)到达42°N,明显不同于正常年份,使得作业渔场的范围明显缩小,不适合柔鱼的集群,导致产量出现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2年7—11月(1—19周)我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鱿钓作业数据,结合遥感获得的海面高度数据,分析了以周为时间单位的柔鱼产量重心空间分布及其规律,结果表明:第1—7周柔鱼产量重心主要集中在海面高度距平值SSHA0的海域,第8—11周柔鱼产量重心的优势范围同时包含SSHA0及SSHA0的海域,第12—14周主要集中在SSHA0的海域,第15—19周集中SSHA0的海域;7—11月西北太平洋柔鱼洄游过程分布在不同海面高度的海域中,且海面高度特征值差异明显,这可能与黑潮延伸区海洋锋面、上升流等活动剧烈有关。  相似文献   

4.
分析柔鱼的资源现状、种群结构、洄游和集群分布等,介绍其渔场形成、类型、分布以及影响渔场时空分布的海洋环境因子,并以柔鱼早期生活史为线索,分析了影响柔鱼资源补充量的环境因子、气候条件,并归纳了柔鱼渔场预报模型及资源评估常用模型。研究认为,今后应开展国际合作,加强对北太平洋柔鱼生活史过程的研究,了解其产卵场和索饵场的范围,以及洄游路线及时空变化规律,分析大尺度范围气候变化、捕捞作业、被捕食压力等对其资源的影响,结合海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物理海洋学等学科,开展多学科合作,对其种群动力学过程进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3~2004年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调查结果,对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场分布及其与海水表层温度(SST)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9月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场主要集中在40.5°N~44.5°N、151.5°E~158°E,SST为10℃~19℃,捕捞群体以中大型个体为主;各月最高产量及最大CPUE时的SST各不相同,渔场的形成和丰度与亲潮和黑潮的势力强弱及其分布密切相关。经K-S检验,结果表明,各月SST与产量及样本平均体长、平均体重的差异均不显著。这些渔场可作为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兼作渔场。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4~2010年北太平洋鱿钓船队生产数据和海洋环境数据,以海表温度(SST)1℃、海面高度(SSH)为1 cm、叶绿素a浓度(CHL-a)为0.1 mg/m3的间距,分析作业产量、CPUE与SST、SSH、CHL-a的关系,得到柔鱼渔场适宜环境因子范围,并将生产数据和环境数据匹配组成样本集,建立北太平洋柔鱼空间分布BP神经网络模型;利用2011年环境数据预报柔鱼渔场,并与2011年实际生产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6~10月各月实际作业位置落入基于频度统计方法预报渔场的概率达90%以上;而BP模型预报的平均精度为79.2%,最低精度为52.5%。基于多环境因子的频度统计柔鱼渔场预报模型优于神经网络模型。  相似文献   

7.
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与海洋环境的GIS空间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根据1995~2001年的西北太平洋地区(35°N~45°N,140°E~170°W)巴特柔鱼资源调查与生产的实际情况对柔鱼渔获量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同期遥感反演的海洋表层温度数据(SST)和近表层叶绿素a数据(Chlorophylla),拓展了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定量地研究了我国远洋柔鱼产量与水温、叶绿素等海洋要素场之间的关系,揭示西北太平洋柔鱼中心渔场的环境特征,以期为我国西北太平洋海区的鱿鱼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8.
对 2 0 0 0年 5~ 7月北太平洋中东部海域鱿钓探捕调查所获的不同深度海水温度和柔鱼渔获量等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在西经调查水域的 1 74°W和 1 71°W附近 ,1 0 0m ,2 0 0m和 3 0 0m水温分布均形成明显的暖水舌 ,其特征水温依次为 1 0~ 1 1℃ ,9~ 1 0°C及 8~ 9°C ;在东经调查水域 ,表层以下各层水温较往年有所偏低 1~ 2度。分析结果还表明 ,西经调查水域的中心渔场均处在暖水舌前锋一侧 ,中心渔场形成的水温指标为 :表层 1 3~ 1 4°C ,1 0 0m水层 1 0~ 1 1°C、2 0 0m水层 9~ 1 0°C及 3 0 0m水层 8~ 9°C ;在东经调查水域 ,调查期间没有形成中心渔场 ,这可能与深层水温偏低有关  相似文献   

9.
2000年5—7月北太平洋海域水温分布及柔鱼渔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相似文献   

10.
11.
Neon flying squid, Ommastrephes bartramii, is a squid species of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economical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fishery. Logbook data for Chinese squid-jigging fishery over 2004–2011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shing grounds of the squid and the convergent frontal areas, which were defined by the contour lines of specif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and chlorophyll-a(Chl-a) concentration.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ST in the range of 15 to 19℃ and the Chl-a concentration in the range of 0.1 to 0.4 mg m~(-3) are th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aggregation of the squid. Additionally, we deduced that the SST at 17.5℃ and the Chl-a concentration at 0.25 mg m~(-3) are the optim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the aggregation of O. bartramii. In August, the annual CPUE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oportion of the fishing grounds with favorable SST and Chl-a concentration, as well a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variables, implying that the abundance of the squid annually is largely depending on the presence of the favorabl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fishery in August. Minor spatial difference between mean latitudinal location of the 17.5℃ SST and 0.25 mg m~(-3) Chl-a fronts can increase the CPUEs of O. bartramii. Furthermore, the monthly latitudinal gravity centers of the CPUE closely followed the mean latitudinal position of the contour lines of the 17.5℃ SST and the 0.25 mg m~(-3) Chl-a concentration. Our findings suggest the convergent oceanographic features(fronts) play significant roles in regulat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the western stock of the winter-spring cohort of O. bartramii, which can help people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discover the O. bartramii fishing grounds with higher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12.
2004年北太平洋柔鱼钓产量分析及作业渔场与表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4年5~11月我国鱿钓船在北太平洋生产数据,结合表温资料,按经纬度1°×1°的格式,利用Marineexplorer 4.0软件作图进行柔鱼钓产量及渔场与表温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5~7月在160°E以东海域作业,产量较低;8~10月在150°~160°E海域作业,为生产作业的产量高峰期,占总产量的62.5%;11月在150°E以西海域作业,产量也较低。在150°E以西海域CPUE最高,150°~160°E中部海域次之,160°E以东海域最低。作业渔场的适宜表温呈现出季节性变化。各月适宜表温分别为:5月12~14℃;6月15~16℃;7月14~16℃;8月18~19℃;9月16~17℃;10月15~16℃;11月12~13℃。  相似文献   

13.
<正>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广泛分布在北太平洋,20世纪70年代初首先由日本鱿钓船开发,我国大陆于1993年开始利用该资源,1994年进行较大规模地商业性生产。目前北太平洋鱿钓渔业已成为我国远洋渔业的支柱[1]。据估计,历史上北太平洋柔  相似文献   

14.
根据1995-2014年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业渔获量、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其产卵场的表温(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及太平洋年代气候振动(Pacific Decade Oscillation,PDO),分别以PDO因子纳入和不纳入,建立基于SST因子的剩余产量模型,分析SST与PDO对秋刀鱼资源的影响。结果显示,3月产卵场132°30′E、35°30′N的SST与CPUE关系密切,可作为表征资源丰度的因子;加入PDO的影响后,SST与CPUE的关系更加密切。研究表明,秋刀鱼资源量和持续产量的变动受捕捞努力量、产卵场SST和PDO控制。建议在渔业管理中应根据各年海洋环境状况来确定最大可持续产量,并实时调整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5.
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鳍金枪鱼资源是南太平洋金枪鱼渔业的重要目标种类,也是我国金枪鱼延绳钓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根据2008-2009年我国海洋渔业公司在南太平洋海域的生产数据,结合表层、105 m和205 m水层温度,以及海面高度、叶绿素a浓度等海洋环境数据,运用一元非线性回归方法,按季度建立基于各环境因子的长鳍金枪鱼栖息地适应性指数,采用算术平均法获得基于多环境因子的栖息地指数综合模型,并用于中心渔场的预报。通过与实际作业渔场的比较与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报准确性达到70%以上,具较高渔情预报准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