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岩石流变模型在孕震过程和前兆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国民  梁北援 《地震学报》1987,9(4):384-391
本文用岩石流变模型讨论了地震孕育过程,以定常应变速率为地震孕育过程的基本条件.在解析解的基础上,计算了孕震过程中应力、应变、应变速率和能量等各种特征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震孕育过程的阶段性.本文还着重讨论了孕震过程中的各种前兆现象,探讨了多种前兆异常的综合机制,并初步给出了前兆现象和孕震过程之间的可能联系.  相似文献   

2.
苍山5.2级地震异常群体时空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 1 995年山东省苍山 5 2级地震异常筛选的基础上 ,分析了异常群体阶段性演化过程。结果表明 ,震前 1 0a左右震中周围出现小震小区域综合断层面解主压应力P轴偏转 (约 3 0°) ,震前 7a左右震中附近 3~ 4级地震增强集中及应变释放加速 ;震前 4a左右转为异常平静 ;震前 1a左右震中外围开始出现形变类前兆异常 ,前兆异常台站比和异常台项比约达 6%及 4%左右 ,异常比例偏少 ;震前约半年起 ,以震中附近地震波速比异常出现为起点 ,相继出现各类前兆异常 6条 ,短期前兆异常台站比和异常台项比分别约达 2 5 %和 1 7%左右 ,显示孕震进入短期阶段 ,但临震异常不明显。对由此获得的 5级地震预测启示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中国震例》前兆资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张肇诚  郑大林 《地震》1990,(5):9-24
《中国震例》一书的60次震例共有前兆异常927项次,分归11类观测手段和75种异常项目。文章介绍了震例和前兆的基本情况,给出了对地震异常数量、不同地区定点观测项目的异常百分比及按观测手段和异常项目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的主要结果。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总结了我国大陆地震前兆的几条基本的综合特征:地震前兆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异常持续时间的长期性与阶段性;前兆分布范围的广泛性与非均匀性;地震异常的统计量与震级间存在正变关系;地震前兆的高度复杂性。文章指出了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与日、美、苏的地震前兆作了分析对比,并建议推进对我国大陆地震前兆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2000年9月12日兴海6.6级地震的震前异常,认为震前异常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存在前兆场出现-地震活动场的变化-前兆场的转折变化-地震活动场和前兆场继承性同时变化-宏观(含动物异常)和微观的巨变异常-发生强震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大同—阳高6.1级地震前兆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异常的清理,发现64项前兆异常,9项测震学异常,前兆异常主要在距震中100km ̄300km范围内,异常的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早期趋势异常和临震异常均出现在震中附近地区、异常的空间展布不对称性等。分析了前兆场的时空强特征、前兆异常机理、孕震过程及场源关系。指出,大同--阳高地震是受华北区域应力场控制,在NEE向主压应力作用下,NNE向断层发生右旋走滑错动,N  相似文献   

6.
1 研究背景 青藏高原构造活动强烈,而地震孕育、发生与周边动力、构造环境密切相关,因此青藏高原是研究地震孕震演化过程的理想实验室(周民都等,2000;沈旭章等,2013).中国地震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通过对大量震例的前兆异常进行分析、梳理与总结,发现伴随孕震过程出现的地震前兆异常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张肇诚等,1990;梅世蓉等,1993).前兆异常与区域构造活动和动力过程密切相关,前兆异常的多少、幅度等可以作为刻画区域应力水平高低的参量,异常随时空的演化受孕震过程和区域应力状态变化所控制.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986年门源6.4级地震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发生的一系列6级强震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提出了这些地震为成组孕震的观点,并从背景空区、诱发地震、地震活动增强及前兆异常的突变等方面论证了成组孕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由孕震后期非线性层次演化探讨短临预报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秦保燕 《地震研究》1998,21(1):1-12
鉴于震源区为最后失稳区,震前前兆信息量最少,最弱以最晚出现,而近源区的调整单元(弱介质区域蠕滑断层等)前兆信息量最多,最强以及最早出现,提出由异常区边界交汇法确定震源位置(以场求源);又鉴于孕震过程存在阶段性和层次性,提出由阶段性和层次性表现的时间特征确定主震发生时间(简称层次法)由上述二个思路和方法,本文对1995年永登地震孕震全过程和短临预报了研究了,研究表明,在地点中期预报基础上进一步由层次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滇川甘及邻区各类前兆观测的资料进行连续时间序列处理,较系统分析了各台单项短临异常判据,初步建立了区域性各学科短临地震前兆标志体系,同时研究了孕震短临过渡过程的非线性特征,给出了经验性强震短临三要素预报的规则和做法。  相似文献   

10.
东营凹陷陡坡带油井前兆异常及其动力学成因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守余  杨占宝 《地震地质》2004,26(2):325-333
分析了东营凹陷陡坡带断裂体系 ,研究了东营凹陷陡坡带油井前兆异常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探讨了油井前兆异常的动力学成因。孕震过程是应力场变化和调整的过程 ,应力场变化导致孔隙压力变化 ,使得油井产生前兆异常。特定的地质环境是油井前兆异常的基础 ,应力转化为孔隙压力是油井前兆异常的前提。油井前兆异常是正异常还是负异常 ,取决于油井所处的地质环境在孕震过程中地应力是增加还是减小 ,前兆异常幅度取决于孔隙压力的变化幅度  相似文献   

11.
孙天林  简春林 《地震》1998,18(4):367-367
1998年1月10日张北-尚义6.2地震前,北京地下水位监测网部分并孔观测到一组由趋势到短临前兆异常,并根据这些异常点的分布及不同阶段的异常表现特征和发展过程,进一步分析孕震中震源区为-应变积累与水位动态的内在联系,得出有益的启示,对地震预报前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北6.2级地震前北京地下水位井网动态异常初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地震前,北京地下水位观测井网部分并孔观测到一组由趋势到短临前兆异常,本文较详细地阐述这些异常点的分布及不同阶段的异常表现特征和发展过程,显示出孕震过程中震源区应力应变积累过程与水位动态的内在联系,给出不少有益的启示,对地震预报前兆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杨欣  曲延军 《内陆地震》1999,13(3):221-232
强地震的孕育过程也是孕震介质的形成过程,在强震前震源附近小地震的地震波运动学,动力学特征的变化过程,则反映了孕震介质的变化过程,为研究地震的孕育,发展和发生的过程,采用单台地震波振幅比,尾波持续时间比,尾波衰减系数这3项地震波参数作为地震学短期前兆指标,分析其震兆特征,从而达到监测孕震介质变化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单台地震波参数能够有效地发现地震的前兆,但地震波参数的前兆图像复杂多变,不具有统一的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认识青海东南部及其邻近地区构造背景和深入分析区域地震活动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中国震例》资料,系统总结和研究了青海东南部地区中强震前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阶段的地震活动性和前兆异常,获得了青海东南部地区具有区域特色地震活动性和前兆观测的震例资料及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5.
共和7.0级地震的发生及共和盆地内古地震遗迹的发现,说明共和盆地不属于低烈度区,其地震危险性是不容忽视的,在诸多学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共和地震的构造背景,讨论了共和地震的孕震过程,发现该次地震的孕育经历了近20年,并且可以分为长、中、短、临4个阶段,反映了地壳介质由弹性形变、朔性形变、硬化直至破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分析讨论了1991年1月13日发生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5.2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与某些前兆异常特征,以及地震活动性和前兆观测的中期与临震异常的相互关系,并对该地区三次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性的差异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1995年内蒙古临河地区出现中等地震增强活动,之后,阴山地震带西部、中部、东部全部演化出小震异常有序分布图象,主震前震中区无前震活动,阴山带震情窗口反应不充分,强震孕育、发展过程显示出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07年6月3日滇西南宁洱6.4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和前兆异常跟踪,震前对该地震作了短期预测.宁洱6.4级地震前,云南和滇西南地区的6级、5.8级以上地震出现了长时间的平静,显示了能量的积累过程;中期阶段4.5~5.0级地震在震中区周围形成了地震密集区,中、短期阶段滇西南地区MS≥3地震活动显著增强并形成空区,空区长轴250 km,计算震级为6.37,这与实际发生地震震级完全一致.滇西南地区的前兆异常显示,距离震源区近的以趋势异常为主,外围异常以突变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