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及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等手段,研究了苏州高岭石560~1600 ℃热变产物,结果显示:①高岭石-偏高岭石-莫来石的转变系列存在结构上的连续性,其转变经历了脱羟阶段(约400~600 ℃),偏高岭石阶段(600~800 ℃),相分离阶段(800~1100 ℃),莫来石阶段(1100~1600 ℃);②莫来石形成过程没有出现Al2O3的大量分凝,但存在SiO2的分凝;③偏高岭石-莫来石转变过程的中间相为Al-Si尖晶石和准莫来石;④引起1000 ℃放热反应的主要因素是SiO2的大量分凝,其次是准莫来石等过渡相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姚林波  高振敏 《矿物学报》2007,27(3):255-261
运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及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等手段,研究了苏州高岭石560~1600℃热变产物,结果显示:①高岭石.偏高岭石.莫来石的转变系列存在结构上的连续性,其转变经历了脱羟阶段(约400~600℃),偏高岭石阶段(600~800℃),相分离阶段(800~1100℃),莫来石阶段(1100~1600℃);②莫来石形成过程没有出现AlO3的大量分凝,但存在SiO2分凝;③偏高岭石.莫来石转变过程的中间相为Al-Si尖晶石和准莫来石;④引起1000℃放热反应的主要因素是SiO2的大量分凝,其次是准莫来石等过渡相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高岭石热转变产物^29Si、^27Al魔角旋转核磁共振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姚林波  胡澄等 《矿物学报》2001,21(3):448-452
运用魔角旋转核磁共振结合红外光谱及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了苏州高岭石的560-1600℃热转变产物,主要获得以下结论:(1)高岭石-偏高岭石-莫来石的转变系列的确存在结构上的连续性。其转变经历了几个阶段;脱羟阶段(400-600℃),偏高岭石阶段(600-800℃),相分离阶段(800-1100℃),莫来石阶段(1100-1600℃)。(2)莫来石形成过程没有出现Al2O3的大量分凝,但存在SiO2的分凝。(3)偏高岭石-莫来石转变过程的中间相为Al-Si尖晶石和准莫来石。(4)引起1000℃放热反应的主要因素是准莫来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煅烧温度对高岭石相转变过程及Si、Al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吉林通化煤系高岭石和美国Georgia高岭石在200~1300℃热处理产物的MASNMR谱和XRD,IR,DTA等的研究,主要获得如下结论:①煅烧高岭石的相转变经历了四个阶段——脱羟阶段(约550℃),偏高岭石阶段(550~850℃),SiO2分凝(850~1100℃)及Al2O3分凝阶段(950~1100℃),莫来石、方英石形成阶段(1100℃以上);②偏高岭石-莫来石的相转变过程中存在SiO2和Al2O3的分凝,其中SiO2的分凝温度是850℃,而Al2O3的分凝温度是950℃;③1100℃开始,由偏高岭石分凝形成的非晶质SiO2一部分和Al2O3-γ发生反应生成了莫来石,一部分结晶为方英石;④煅烧高岭石Si、Al活性总体上随着煅烧温度的增高逐渐增强,其中Al的活性在900℃时达到最高,Si在1100℃时达到最高,当温度超过这两个临界点时,Si、Al活性将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5.
高铝粉煤灰合成莫来石的SEM和XRD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Al2O3含量为52.72%的高铝粉煤灰和工业氧化铝为原料,在1300~1500℃保温2~4h合成了平均含量超过70%的M50、M60和M70莫来石。用SEM和XRD研究了合成莫来石的显微结构和物相组成。结果表明,未经盐酸处理的粉煤灰比用盐酸处理过的粉煤灰合成的莫来石的晶体和长径比大;随粉煤灰中Al2O3含量的增高,合成的莫来石的晶体尺寸和长径比变小,合成莫来石的温度需相应提高至1500℃;恒温时间长短对合成莫来石的影响远小于烧结温度的影响,高温下缩短恒温时间比低温下延长恒温时间有利于莫来石的生成。以高铝粉煤灰为原料合成M50和M60莫来石较为适宜,Al2O3与SiO2的质量比应控制在1.5~2.0。  相似文献   

6.
利用粉煤灰合成莫来石具有良好的工业发展前景,但由于普通粉煤灰中Al2O3含量较低使得合成莫来石时必须添加大量工业氧化铝,从而增加了合成成本.利用高铝粉煤灰直接制备M50莫来石以及高铝粉煤灰与少量工业氧化铝混合合成M60和M70莫来石,其物理性能可以达到我国<烧结莫来石>标准(YB/T5267-2005),这大大降低了合成成本.研究表明,用未处理过的高铝粉煤灰直接制备低牌号莫来石(M50)适宜的烧结温度为1400 ℃,用处理过的高铝粉煤灰或合成高牌号莫来石(M60、M70)适宜的烧结温度为1500 ℃;恒温时间对合成莫来石的影响远小于烧结温度,高温下缩短恒温时间比低温下延长恒温时间有利于莫来石的生成.  相似文献   

7.
叶蜡石高温相转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魔角旋转核磁共振等测试手段,研究了日本广岛胜光山叶蜡石在20~1 300 ℃下煅烧的相转变过程。结果表明,叶蜡石的高温相转变经历了4 个阶段:叶蜡石阶段(室温~662 ℃),偏叶蜡石阶段(662~1 100 ℃),不定形SiO2 与莫来石形成阶段(1 100~1 200 ℃)和莫来石与方石英共存阶段(1 300 ℃~)。叶蜡石在662 ℃时失去结构水转变为偏叶蜡石。偏叶蜡石从1 100 ℃开始转变为莫来石,同时伴随有不定形SiO2 生成。1 300 ℃时,不定形SiO2 进一步结晶形成方石英。  相似文献   

8.
综合多种测试方法,考察了研磨对茂名高岭石粒径、形貌与微结构等理化性质的影响。重点采用~(29)Si、~(27)Al MAS NMR光谱考察了研磨过程中结构脱羟、Si、Al配位环境变化、新活性位点形成等微结构演变等。结果表明:研磨初期,高岭石六方片层遭到破碎,颗粒粒径逐渐减小,比表面积在研磨1 h达到最大(43.8 m~2/g);此后,颗粒发生团聚,比表面积减小,样品脱羟量和表面吸附水含量均逐渐增加。核磁Si谱和Al谱分别在化学位移-100.5和14.8处出现新的信号,归属于四面体Si与八面体Al相连顶氧质子化作用而产生的Q~3 Si-OH~+-Al结构。研磨导致高岭石脱羟,Al配位状态从AlⅥ经由AlⅤ逐渐向AlⅣ转变。  相似文献   

9.
偏岭石及煅烧高岭石的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鲍学昭  关雅先 《矿物学报》1992,12(4):328-333
通过对偏岭石和相应煅烧高岭石的红外光谱测定,发现偏岭石同煅烧高岭石在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在偏岭石中不存在非晶态SiO_2相,其中Si—O_4四面体同Al—O_6八面体是相互聚合的:煅烧高岭石(600~995℃)中则不同,其中Si大部分是以独立的非晶态SiO_2相存在,而同其中的Al_2O_3相分离。偏岭石同煅烧高岭石的关系是:对偏岭石进行一定温度的煅烧,它可以转变成像煅烧高岭石一样的结构状态。  相似文献   

10.
高岭石—莫来石反应系列:^27Al和^29SiMAS NMR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郭九皋  何宏平 《矿物学报》1997,17(3):250-259
根据艰我国八个不同成因和特征的高岭土样品在450-1450℃热处理产物的MAS NMR谱和XRD,IR,DTA等研究结果,结合有关资料讨论了高岭石-莫来石反应序列的几个重要问题:1.高岭石的结构,尤其是五配位铝;2.980℃放热峰后的高温相是γ-Al2O3而不是Al-Si尖晶石;3.对于莫来石化过程,认为初始莫来石850-950℃变高岭石形成,二次莫来石由分凝的SiO2和γ-Al2O3在1200-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本文探讨这一技术在地洼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并把重点放在设计运用知识型的智能系统方面,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常用方法,尤其是描述性地质资料的表示法,建立三种大地构造单元的人工智能模式,以及LISP程序的实现方法等。  相似文献   

12.
13.
14.
反应指数是水文地球化学条件的实测值与水地化作用的临界值之间的相对值。中和还原沉淀作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与其有关的所有水文地球化学条件的反应指数都应符合反应指数法则。热力学计算和实验证明配位体浓度,如CO_3~(2-),F~-等,是阻碍铀还原沉淀的主要因素。降低CO_3~(2-)配位体浓度的主要作用是中和作用导致的CO_3~(2-)形式转化为CO_2逸出和CaCO_3沉淀。对相山矿田的铀成矿作用的水地球化学条件计算结果表明,中和作用是促使铀还原沉淀的促发钮,中和作用能导致与铀还原沉淀反应,有关的所有反应,有关的所有反应指数符合反应指数法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16.
链子崖T_(11)—T_(12)缝段危岩体开裂变形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传正  张明霞 《地学前缘》1996,3(2):234-240
文章全面描述了链子崖T(11)—T(12)缝段危岩体的开裂形变特征,探讨了危岩体形成的影响因素,如重力、煤层采空区、降雨、水库蓄水、勘探掘进和地震等,指出其破坏机理是重力主导下的不对称的压力拱与悬臂梁(板)弯矩的联合作用。危岩体可以分成具有不同稳定程度的若干块体,治理工程也应针对它们的不同特点而设计。  相似文献   

17.
18.
19.
用强功率四圆单晶衍射仪精确地修正了氟碳铈矿和氟铈矿的晶体结构.氟碳铈矿(bastnaesite,Ce(CO3)F)属六方晶系,其晶胞参数为:a=0.71438(9)nm,c=0.9808(2)nm,γ=120°,Z=6,空间群P6-2c.使用367个(F≥3σ(F))独立衍射点,经多轮最小二乘法修正后,最终获得偏离因子R=0.0499.氟碳铈矿的晶体结构特征表现为[CO3]平面三角形平行c轴分布,铈的配位数为9,Ce-O(F)平均键长为0.2515nm,C-O平均键长0.1327nm,每个氟原子与周围三个铈原子相连.氟铈矿(fluocerite,CeF3)属六方晶系,其晶胞参数为:a=0.71412(21)nm,c=0.72989(21)nm,γ=120°,Z=6.其空间群为:P3-c1(No.165).使用321个(F≥3σ(F)))独立衍射点,经多轮最小二乘法修正后,最终获得偏离因子R=0.0542.氟铈矿的晶体结构表现为每个氟原子与周围三个铈原子相连接,每个铈原子与周围9个氟原子相连,铈的配位数为9,Ce-F平均键长为0.2468nm.  相似文献   

20.
Petrographic examination of some Werfenian limestones of the Dolomite region in northeastern Italy has revealed these iimestones to show an unusual granular texture. This texture seems to have originated during an early resedimentation attempt when the sediments in which they occur were still water impregnated. Because these “pseudo-grains” never existed as free clastic entities but yet recall intraclastic grains they are defined as protointruclusts and the rock as protointruclastic micri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