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比丘岭矿区采于同一层位、同一岩性的岩石一矿石的地球化学组成,应用质量平衡方程对该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不同的岩石类型在金矿化过程中元素活动规律的计算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岩石在矿化前后元素的迁入或迁出状况不同、质量盈亏情况不同,碎屑岩岩石矿化后其质量增加,碳酸盐岩石矿化后质量发生亏损;金矿化发生时,含矿溶液为一富SiO2富K^ 的酸性溶液,且金矿化发生于较为还原性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地下水中铜元素迁移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地下水铜元素的迁移富集与含水介质及其上覆土层中的铜元素含量、地下水的酸碱度、地下水的径流条件和氧化还原环境等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金矿化作用伴围岩蚀变,且多受断裂控制,反映在地球化学上出现某些元素的异常。在已发现一害矿化体并掌握一般控制矿特征的地区,利用已有工程在蚀变带内连续捡块采样,分析有关批示元素,总结有关的地球化学指标,建立地球化学预测模式,对已知矿体及外围异常进行了地球化学评价。 相似文献
4.
蚀变带元素地球化学成矿预测法——以金龙山微细浸染型金矿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金矿化作用伴随围岩蚀变,且多受断裂控制,反映地球化学上出现某些元素的异常晕,在已发现了一定矿(化)体并掌握一般控矿特征的地区,利用已有工程,经科学的组合采样(主要在蚀变带范围内连续拣块采样)分析有关指示元素,总结有关的地球化学指标,建立地球化学预测模式(从元素异常特征或线金属量,地球化学指标或元素比值,逐步回归方程估值等三方面)对已知矿(化)体及外围异常进行地球化学评价研究,这就是蚀变带元素地球化 相似文献
5.
热液型金矿床围岩蚀变过程中元素迁移规律--以张家口地区东坪、后沟、水晶屯金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家口地区东坪、后沟、水晶屯金矿围岩蚀变发育 ,主要的蚀变类型有钾长石化、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等。通过蚀变岩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定量计算发现 ,三个金矿床围岩蚀变过程中元素迁移、富集有明显的规律 ,即常量元素 (SiO2 、K2 O、FeO) ,亲硫元素 (成矿元素 :Au、Ag、As、Sb、Bi、Pb、Zn)明显富集 ,其它亲铜亲铁元素 (Cr、Co、Ni、Cu)略有富集。蚀变热液是一种来自深部的携带亲硫元素富硅的碱性流体 相似文献
6.
热液型金矿床围岩蚀变过程中元素迁移规律—以张家口地区东坪,后 …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张家口的地区东坪、后沟、水晶屯金矿围岩蚀变发育,主要的蚀变类型有钾长石化、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等。通过蚀变岩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定量计算发现,三个金矿床围岩蚀变过程中元素迁移、富集有明显的规律,即常量元素(SiO2、K20、FeO),亲硫元素(成矿元素:Au、Ag、As、Sb、Bi、Pb、Zn)明显富集,其它亲铜亲铁元素(Cr、Co、Ni、Cu)略有富集。蚀变热液是一种来自深部的携带亲硫元素富 相似文献
7.
8.
位于东南亚热带地区的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主要的红土型镍矿产区。在菲律宾南部的苏里高(Surigao)地区广泛分布红土型镍矿床,矿床类型属于含水镁硅酸盐型。本文主要通过对菲律宾苏里高地区Pili红土型镍矿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结合红土风化壳剖面的矿物学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来探讨热带地区红土风化壳的分层特征及元素迁移富集规律。根据矿物组成特征将Pili红土型镍矿风化壳剖面自上而下分为四层:黏土层、红土层、腐岩层以及基岩。其中腐岩层镍含量可达1%以上,是主要的镍含矿层。红土剖面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红土层呈现富Fe、Mn贫Si、Mg的特征。上部黏土层相对红土层反而出现富Al、Si、Cr、Ni贫Fe、Mn的特征。区别于常见的红土型镍矿,Pili镍矿红土层反而呈现贫镍的特征。剖面元素迁移率特征显示,黏土层经历了强烈的Si、Mg、Fe、Mn流失,红土层经历了Mg、Si等元素的强烈流失以及Fe、Mn等元素中等程度的流失。下层腐岩层中经历了Fe、Mn、Cr等元素的富集以及镍的强烈富集。由此我们提出三阶段过程来解释Pili红土型镍矿的元素迁移和富集:腐岩发育阶段、红土发育阶段以及晚期溶解再沉淀阶段。腐岩初始发育阶段未发生明显的元素迁移流失。红土初始发育阶段受地表流体的影响发生了强烈的Mg、Si等元素的流失。红土初始形成以后,受热带地区强降水作用影响,后期还原性地表流体不断淋滤使其上部还经历了强烈的Fe、Mn流失而形成黏土层。中部的红土层也相应发生了强烈的镍流失和中等程度的Fe、Mn流失。该阶段强烈的元素迁移可能是热带地区红土型镍矿风化壳所特有的特征。流体淋滤携带的镍逐渐由红土层向下迁移,并以含镍镁硅酸盐的形式最终富集在腐岩层中。本研究的发现对该区红土型镍矿找矿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位于东南亚热带地区的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主要的红土型镍矿产区。在菲律宾南部的苏里高(Surigao)地区广泛分布红土型镍矿床,矿床类型属于含水镁硅酸盐型。笔者等主要通过对菲律宾苏里高地区Pili红土型镍矿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结合红土风化壳剖面的矿物学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来探讨热带地区红土风化壳的分层特征及元素迁移富集规律。根据矿物组成特征将Pili红土型镍矿风化壳剖面自上而下分为四层:黏土层、红土层、腐岩层以及基岩。其中腐岩层镍含量可达1%以上,是主要的镍含矿层。红土剖面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红土层呈现富Fe、Mn贫Si、Mg的特征。上部黏土层相对红土层反而出现富Al、Si、Cr、Ni贫Fe、Mn的特征。区别于常见的红土型镍矿,Pili镍矿红土层反而呈现贫镍的特征。剖面元素迁移率特征显示,黏土层经历了强烈的Si、Mg、Fe、Mn流失,红土层经历了Mg、Si等元素的强烈流失以及Fe、Mn等元素中等程度的流失。下层腐岩层中经历了Fe、Mn、Cr等元素的富集以及镍的强烈富集。由此我们提出三阶段过程来解释Pili红土型镍矿的元素迁移和富集:腐岩发育阶段、红土发育阶段以及晚期溶解再沉淀阶段。腐岩初始发育阶段未发生明显的元素迁移流失。红土初始发育阶段受地表流体的影响发生了强烈的Mg、Si等元素的流失。红土初始形成以后,受热带地区强降水作用影响,后期还原性地表流体不断淋滤使其上部还经历了强烈的Fe、Mn流失而形成黏土层。中部的红土层也相应发生了强烈的镍流失和中等程度的Fe、Mn流失。该阶段强烈的元素迁移可能是热带地区红土型镍矿风化壳所特有的特征。流体淋滤携带的镍逐渐由红土层向下迁移,并以含镍镁硅酸盐的形式最终富集在腐岩层中。本研究的发现对该区红土型镍矿找矿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表生条件下金的迁移形式和富集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了在表生条件下金的迁移形式及其富集机理。考查了多种配合物的物质来源及稳定性。认为在表生条件下,Au(S2O3)配合物是金迁移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2.
我国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的形成条件及成矿作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是我国主要的热液金矿床类型之一,空间上多分布于扬子地台周边地区,其产出受大地构造背景及地层、构造和一定的热动力条件的控制.我国该类型金矿床成矿作用总体具有如下特点:①矿化点多面广,但规模相对较小;②区域上金矿化常与Hg、Sb、As及U等元素低温热液矿床密切共(伴)生;③矿床形成具多期多阶段性,且其成因复杂多样;④成矿时代主要为印支晚期-燕山期. 相似文献
13.
滇-黔-桂微细浸染型金成矿带处于滇-黔-桂裂谷中。金矿床分布与深大断裂存在依附性。金矿带基本展布于深大断裂限定的三角区内,金矿床则分布于深大断裂旁侧或其交叉部位。由幔源岩浆岩(超基性岩及玄武岩)和幔源矿物沿深大断裂分布可推断,深大断裂延伸较深,可达上地幔,属超壳深大断裂。金矿床分布不受地层层位的限制,金矿化具有多层位成矿性。铅、硫、碳、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综合对比研究表明,成矿热液中的矿质、矿化剂和水具深源与浅源的混合特征。热液成矿期矿石中石英及萤石的电子自旋共振(ESR)定年结果为68.40±32.41Ma,表明本区金矿床的成矿可能发生在燕山晚期-喜山早期。 相似文献
14.
高寒干旱地区金矿氧化带金的次生富集机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了高寒干旱气候条件下,金矿氧化带金的迁移形式、方向和次生富集机理。毛细管作用使Au(S2O3)3-2配合物向上迁移至近地表处,该配合物中S2O2-3被氧化成SO2-4,Au+岐化或被还原为Au0富集 相似文献
15.
16.
卢秋霞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0,24(1):75-80
应用阴极发光技术研究了微细浸染型金矿中赋矿围岩和矿石中硅质以及成矿期和表生期石英脉的阴极发光特征。结果表明 :围岩(包括石英斑岩和辉绿岩墙)中的硅质和石英及次生硅化石英均表现不同的发光特征 ,而与原生矿化有关的原生硅化石英不发光 ;其中 ,氧化矿石中的硅化石英和表生梳状石英脉在阴极发光下呈棕色 ,与赋矿围岩中碎屑石英的次生溶解加大边表现的发光特征一致。这表明氧化和表生石英的硅质来源与溶解围岩和改造原生矿石有关 ,而原生硅化石英的硅质来源与围岩(包括岩浆岩)无关 ,进而表明成矿物质并非围岩提供。结合其它方面的系列研究 ,为该类型金矿属深源流体成矿作用产物的新观点 ,即成矿物质和流体可能直接来源于深部或上地幔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这表明 ,阴极发光技术是一种简便、可靠和实用的矿床成因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7.
18.
秦岭地区与滇黔桂接壤区微细浸染型金矿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秦岭地区和滇黔桂接壤区区均是中国微细浸染型金矿最重要的分布区之一,两地金矿的某些特性相似,均属沉积改造型金矿床,但由于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和地质构造演化历程不同,在地质地球化学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9.
黔东内生金矿自然金成色及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区13个金矿床/点,24个自然金样品,161个点的电子探针测试表明,区内自然金成色平均值几乎均大于900%0,属高成色;自形晶比它形晶的金银含量均匀;位于交代前峰的金成色比尾部低,包体金随主矿物的种类不同成色不同。银是金中最主要的杂质元素;铋在该区金中具有很高的富集程度,是影响成色的主要因素。本区与湖南相比,具有地层越老、成色越高、银含量越低的共同规律,而成色高低与成矿时间和温度的关系较前人总结的规律出入甚大;比值关系表明,前者变化范围很小,后者很大,碱金属含量变化对前者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