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简讯两则     
《地图》1989,(3)
《北京历史地图集》出版该图集由候仁之教授主编,北京测绘院编印.北京出版社出版。图集为8开本;有图近80幅(含附图包括历代政区图、城区图和皇城、陵寝、园林图册在手,可纵览古都自原始社会以来各个历史时期面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行政区划图集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如何编制湖北省行政区划图集,阐述其设计思想和生产方案,讨论界线的正确表示、政区名称的标准化等相关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3.
1988年出版的《北京历史地图集》(侯仁之主编)是以北京市域历代政区沿革为主要内容的地图集。该图集在金代(建都)以后的部分才增加了城市变迁及重要园林和陵寝图。因此这部图集还只是一部关于北京政区沿革和城市变迁地图集,作为系列地图集《北京历史地图集》的第二集,则是充分利用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环境考古学和历史地理学多学科的最新成果,集中系统地再现了北京地区史前时期人类生存环境及其特征和演变,亦即史前人地关系,形成了与第一集不同的突出的特色。一、史前人地关系研究及其地图表现20世纪后半叶,全球性人口…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集的设计思想.从版式开本设计、内容结构设计、地理基础底图的设计、专题内容的设计、工艺流程设计、整饰色彩设计等几个方面入手,介绍了图集的编制方法,并对FreeHand与superMap支持下的工艺流程进行了探索,希望能为其他同类图集的编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地图》1993,(4)
由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和哈尔滨地图出版社共同编制的《中国城市道路交通指南地图集》于1992年9月出版。图集为(787×1092)16开本,共127个展开页。序图为中国政区图和中国主要公路图。图集的主体部分是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共193个)的道路交通指南图(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省台北市的城区  相似文献   

6.
简要介绍《新北京、新奥运地图集》(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编制、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编制背景,详细阐述图集及其电子版的内容、结构设计、编制方法和工艺流程,着重从技术、设计以及管理等方面总结图集的特色和创新点。  相似文献   

7.
通过军事地理图集的设计与研究,明确了军事地理图集的概念和性质;提出了军事地理图集设计原则和要求.结合<军事地理图集>(交通卷)的编制,重点对交通图集总体设计、内容选择、交通线路图及3维交通景观图表示方法、数码打样工艺设计等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实践.为今后军事地理图集尤其是军事交通图集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图集》以北京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为数据基础编制而成,客观地反映了北京市的基本市情。结合《北京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图集》的编制,详细介绍利用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在当前数字制图环境下编制地理国情专题地图集在内容和结构等方面的设计思路以及图集设计与编制的工艺流程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浅析<中国现代史地图集>的设计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乃福 《地图》1999,(4):25-27
近年来,随着我国历史科学的繁荣发展,学术活动的展开,历史地图的编制出版日益受到重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等专史历史地图集相继出版,但迄今尚无一本较完整的中国现代史地图集问世.为了大专院校教学科研和广大中国现代史爱好者的需要,由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编辑,中国地图出版社编绘出版的<中国现代史地图集>将于1999年年底与广大读者见面.该图集是一部较为系统地反映1919年5月五四运动至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30年里各阶段的疆域、政区、党派、战争、工业、农业、交通、文化、教育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性现代史参考地图集.图集史料翔实,内容丰富,吸收了近年来学术界对现代史研究的新成果,是一部兼有学术价值和工具书性质的高水平专著,它是史学研究单位、历史博物馆、图书馆、高等院校和广大现代史爱好者研究和学习中国现代史的重要材料,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好教材.该图集在以下几方面富有特色.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市地图集的比较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仁涛 《地图》1999,(4):17-20
1986年3月我参加ICA国际城市制图委员会第2次会议时,带去一篇“中国城市制图研究”的论文。当时中国已有上海市地图集(1984)、深圳市自然资源与经济开发图集(1985)、天津市环境质量评价图集(1985)等3本地图集问世。1986年以后,又相继有西安市地图集(1989)、福州市投资环境图册(1989)、北京市国土资源图集(1990)、珠海市自然资源与经济开发图集(1991)、北京地图集(1994)滁圳市地图集(1997)、上海市地图集(1997)珠海市地图集(1998)等8部城市地图集问世。10多年的制图实践,中国城市制图的设计水平和制图技术有了显…  相似文献   

11.
王平 《东北测绘》2007,30(6):165-166,170
地图设计是十分复杂的脑力劳动,是生产地图产品各环节的技术依据,优秀的地图产品必须要有好的技术设计来指导。本文主要通过介绍《长春市真彩色影像地图集》技术设计的编写及影像地图集编制过程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地图设计是十分复杂的脑力劳动,是生产地图产品各环节的技术依据,优秀的地图产品必须要有好的技术设计来指导。本文主要通过介绍《长春市真彩色影像地图集》技术设计的编写及影像地图集编制过程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地图大众化时代悄然而至,缺少地图常识和制作不规范的“垃圾地图”误导人们,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时尚、规范的地图册成为时代的需要,本文阐述了设计和编制地图册的一些科学方法和步骤,愿与同行们交流。  相似文献   

14.
省情综合地图集使用专题地图对省域的资源禀赋和社会发展水平进行全面展示,是一项复杂的知识系统。通过对地图集中大量、复杂、非结构化的内容进行模式化重构,建立地图集的内容图谱,挖掘中国省情综合地图集的内容组织规律。首先,构建图集词汇向量和计算语义相似度,提取图集内容表达的标准主题词;然后,结合图集的“图组→图幅→指标”编排结构,对主题词进行语义层次聚类,构建图集内容表达的树型图谱;在此基础上,挖掘各省综合地图集内容图谱的频繁子图,形成图谱指纹,以此标识出中国省情综合地图集主题表达的共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情综合地图集的主题内容具有层次化组织特点,可将指纹图谱作为框架,指导省情综合地图集的主题选择和内容组织。借助内容图谱和指纹图谱分析,还可进一步揭示出中国各省综合地图集在内容表达上具有明显的聚类特征和多样性特征。研究结果可为新编省情综合地图集设计提供依据。未来还可进一步探究不同类型地图集的内容图谱构成,丰富地图集设计与编制理论。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生态环境综合系列图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惠  廖克 《测绘科学》2005,30(3):67-69
福建省生态环境综合系列图是数字福建应用项目《福建省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管理系统》中数据库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工作,包括生态环境类型图、生态环境评价图、生态功能区划图以及地势图、地貌图、土壤图、植被图、土地利用图等。编制工作是在参考各种图件和文字等资料基础上,以遥感(LandSatETM)为主要信息源,根据影像特征的差异勾绘生态环境单元并记录各单元一系列相关信息,根据单元图属性派生其它图(地势图除外)。编制过程中着重解决了各专题图的分类系统和编码系统、多源信息复合、遥感综合系列制图与地图演绎法结合应用、3S技术的综合应用、多种制图技术的综合应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主要阐述编制综合性专题地图集时,符号系统设计应遵循的规则,涉及图集中经常用到的一些符号、图表符号制作,及构建这些符号系统时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列举了一些制作专题地图符号、图表方法及对极值数据的处理方法。通过对编制专题地图符号极易出现的问题总结,可以在以后的编制地图集过程中,避免因制作专题符号不科学而引发读图人对数量指标估读的错误认知,从而做出错误的评价,实现专题地图符号的科学表达及具有可量算性特质。本文所列举事例均来自《河北省地图集》专题地图。  相似文献   

17.
海南省地质环境图集是采用地图和地理信息可视化技术编制的综合性地质环境图集,本文详细介绍了图集编制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图集内容、编图方法等内容。该图集的编制,加强了地质环境的综合研究与管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城市影像地图集是一种基于遥感影像,以城市为空间表达对象的城市地图品种,本文结合《广州市数字影像地图集》的设计与生产,探讨了影像地图集不同于传统地图的特点和总体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9.
以新世纪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地图集》的编研为背景,探讨了新世纪地学研究和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条件下经济地图集基础地理框架建立的若干问题。针对地图集的多尺度、多分辨率、多时态及内容的多样性等特点,通过对比与需求分析,重点探讨了地图集的地图投影、比例尺与分幅、地图定向及地理底图的设计与应用,并最终确定了地图集基础地理框架方案。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Many map readers, including both children and adults, find it difficult to determine where they would be located along the edge of a world map after crossing that edge. Different types of markers have long been drawn close to the map’s edge – for example, in an atlas – to help map readers identify the map upon which they will find themselves if that edge is passed. In this study, a method similar to that used to show the continuity between maps in an atlas has been tested to determine whether continuity markers can also be used to help map readers find a world map’s actual peripheral continuity. The study involved children between the ages of 10 and 13 years and showed that continuity markers do help children determine the map’s actual peripheral continuity, in combination with a lesson that describes how to find the actual peripheral continuity of a world map. This article, therefore, concludes that continuity markers for world maps can be a useful part of map design that clarifies how the edges of a world map fit together for children who have learned to use this to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