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煤矿地震数据三维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煤矿地震数据二维解释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三维可视化在三维地震解释中的优势,将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到煤矿地震数据解释中。结合煤矿地震数据特点,研究了OpenGL和VC 6.0联合编程,利用适合地震数据三维显示算法,研制了基于Windows的煤矿地震数据三维可视化系统Sgy3D。Sgy3D系统基本功能包括数据体、Inline剖面、Crossline剖面、层位、等值线、任意测线等要素的三维立体显示;实现了对数据体的动态放大、缩小、平移等交互操作。将Sgy3D应用于实际地震资料解释,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TIPEX地震资料处理系统中的G-LOG软件。这是测井数据与地震剖面有机联系的一环,有助解释人员正确进行地层对比和地层岩性的研究。文中简要地从原理上对制作拟层速度剖面进行了阐述,提出拟层速度剖面的质量取决于转换前的地震剖面处理质量,取决于标定值的正确选择和低频速度背景是否恰当。实行“三高”(高信噪比、高分辨率、高保真度)处理是提高质量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基于Windows的煤矿地震数据三维可视化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煤矿地震数据特点,研究了OpenGL与VC 6.0联合编程.利用适合地震数据三维显示的算法,研制了基于Windows的煤矿地震数据三维可视化系统Sgy3D.Sgy3D的基本功能包括数据体、Inline剖面、Crossline剖面、层位、等值线、任意测线等要素的三维立体显示.可实现对数据体的动态放大、缩小以及平移等交互操作.将Sg)r3D应用于实际地震资料解释,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4.
全三维地震解释是指对三维地震资料的三度空间的立体解释,即从三维可视化的立体显示出发,以地质体为单元,采用点、线、面结合的三度空间的立体可视化解释。它从三维地震数据体出发,面块切片解释技术,相干体切片解释技术,水平切片解释技术,垂直剖面、弯曲剖面及沿层切片等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立体空间解释,大大提高了构造及地质目的体解释的精度。  相似文献   

5.
济宁二号煤矿3煤层宏观结构三维地震精细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宁二号煤矿3煤分叉为3、3煤层后,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复杂的“薄互层”反射特征,这在常规地震时间剖面上确定“视分叉点”的精度不高。采用小波分析技术,改善了原始三维地震成果数据体的信噪比和分辨率,使得3煤层宏观结构解释的精度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三维地震数据体任意剖面抽取算法及C语言程序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SEGY格式地震数据文件的结构及其读写方法的基础上,介绍了三维地震数据体的任意剖面抽取算法及C语言程序代码。该算法及程序既可单独使用,为二维地震数据处理解释工作准备剖面数据,也可以作为数据准备模块,集成到大型地震数据处理解释系统。  相似文献   

7.
相干体技术是利用三维数据体来比较局部地震波形的相似性,相干值较低的点与反射波波形不连续性相关。对相干数据体作水平切片图,可揭示断层、岩性体边缘、陷落柱、不整合等地质现象。以山西省某三维地震数据体为例,利用Geoframe软件计算相关体,借以解决煤田地质勘探中识别小断层和陷落柱等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8.
利用相对波阻抗识别煤层缺失变薄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道积分是利用地震资料进行的无约束反演技术,也就是通过对地震道积分得到地层的相对速度剖面而进行地层分析的技术。通过地震道积分识别煤层缺失变薄带研究表明,小规模的煤层缺失变薄带在三维地震时间剖面上基本无显示,在地震道积分时间剖面上能够有效地识别出相对波阻抗的异常,进而解释煤层缺失变薄带,解释成果与巷道揭露一致,结果表明地震道积分是地震解释中一项的有效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南缘吐谷鲁背斜的构造解释与初步建模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通过对过吐谷鲁背斜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分析了吐谷鲁背斜深部构造的组合样式:深部断层在吐谷鲁处形成一构造三角带,导致对应的复合叠加褶皱的出现。在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利用地震主剖面与联络剖面的栅状图和地震主剖面的排列图,展示了组成吐谷鲁背斜的主要构造以及拟三维构造模型  相似文献   

10.
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子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立言  高锐 《地球学报》2001,22(6):491-496
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子库(简称SB1),系国土资源部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库下属子库之一。经过需求分析,数据标准格式设计,采用Microsoft Access97作为开发平台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子库,具备关系型数据库固有的一切功能。SB1由用户查询,维护管理和报表打印等3个子系统组成。SB1收录了1996年以前,即原地质矿产部和国土资源部地球物理工作者执行深部地质计划和前沿科技计划等专项计划获得的大量深地震反射剖面调查原始记录,处理成果与解释成果。经调研数据分布和保存状况,依照“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入库技术规定”完成了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收集,整理及登录。迄今为止,SB1共收录国土资源部深地震反射资料累计测线19条,剖面长度859km与入库原始记录数据量35.8GB;原始记录,数据处理等入库数据记录格式皆统一采用地震勘探专业通用的SEG-Y格式;并采用通用的刻录格式ISO9660共刻录数据光盘30张。SB1管理系统的库文件及其用户指南,管理员手册,系统盘说明等文档也已刻录成系统光盘,为数据共享以及其它应用提供了方便条件。  相似文献   

11.
利用地震资料研究沉积相,传统上采用波形分类法和地震结构属性映射法进行的可识别的大尺度(大于λ/4,λ为波长)、定性程度的地震沉积相分析,无法满足薄层(小于λ/4)为主的岩性油气藏勘探需求。地层切片作为地震沉积学研究的关键技术,前人认为沉积体的地震成像在水平方向上比纵向上更易识别,可以清晰描述出沉积体的平面展布特征,为小尺度(通常小于λ/4,甚至更小,达到单砂层级别)沉积相平面展布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基础。而尺度大小主要依据地层切片采样率而论,采样率越高,研究尺度越小。首先以井点沉积微相属性提取、优选、融合为基础,获取指相特征属性体;然后以此数据体制作地层切片,在“所见即所要”的图像处理准则下,对地层切片进行处理,主要包括图像分割、边界线平滑等;最后利用沉积微相-指相特征属性-地层切片图像特征之间的数学映射关系,对分割区域进行地质标定,基本实现地震资料研究沉积相从定性到定量、从大尺度到小尺度的发展。沉积相边界较以往单纯通过井控外推法得到的更加精确,可为相控储层预测奠定基础,为勘探、开发阶段井位部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采煤机作为震源的回采工作面随采地震探测技术是获取精准开采地质条件、提高工作面内部地质异常体探测精度、实现无人/少人化智能开采的关键,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常规的地震数据处理软件不能满足随采地震数据实时、连续不间断、大数据量等要求。通过分析随采地震探测技术的数据处理软件的需求,提出了分层、多任务的随采地震数据处理软件(SWM)的框架体系,并详细介绍了软件框架中各层、各任务的组成成分及其功能。该系统集数据管理、数据展示、数据处理和成果展示于一体,满足随采地震数据实时、连续及大数据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基于体绘制技术的三维地震数据可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三维地震数据体显示需求,在分析直接体绘制三维可视化方法及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三维地震数据的特点,对其进行了一定地改进。并实现了三维地震数据体可视化方法和软件,经对三维地震波振幅特征透视显示,可揭示三维地震振幅强弱变化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4.
Construction of a petroleum data file first requires answers to specific questions: Who are to be the users; for what purpose is the file to be used; what are to be the data sources; are proprietary data to be included; is graphic display of the data desired? After fixing these guidelines, attention may be directed to data acquisition and file building. Because many useful software systems are now readily available, this aspect of the file-building process should require little attention. In general, the software should include an open-ended format to permit addition of new data items and easy updating, with economy of space on the tape or lisc. With respect to the data, and unless the file has a narrow usage, all available data on the ge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 of petroleum occurrence should be collected. Proprietary data should be avoided, if possible, or else clearly labeled, and the file should be planned for public use, for convenience, to provide a needed service, and to avoid the pitfalls of implied secrecy.This paper was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rrelation Program (IGCP) Project 98 entitled Standards for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Resource Studies held at Loen, Norway, September 27–October 1, 1976.  相似文献   

15.
针对高效率、高精度快速移动平台联合探测技术,发展由此带来的海量数据综合信息处理、解释和地质建模一体化所需的大型软件平台技术,可为实现复杂环境条件下有效实施大面积资源勘探调查、实现重大找矿突破目标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保障。采用引进和自主研发的"红蓝军"双轨路线,基于已有的地震数据处理解释基础,完善了高端软件平台地震和非震数据分析功能的联合,形成了具有跨操作平台、数据融合、二次开发、数据共享管理等功能的综合研究一体化分析软件平台,填补了国外软件产品在地震-非震数据联合分析方面的空白,为地球深部探测数据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地震属性商业软件开发严重滞后地震属性发展速度的问题,采用QT平台开发了地震属性分析模块.该模块使用QT编写交互式界面,调用Fortran程序生成的DLL文件,实现了地震属性计算、显示一体化,有利于新的地震属性的解释.以地震倒频属性的计算为例,详细地介绍了QT调用Fortran程序DLL文件的实现过程和利用Fortran语言编写DLL文件的标准,以及地震属性的各种显示方式,也可为开发类似的软件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观测系统的定义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步骤之一。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地震勘探观测系统定义的需求研究,使用Visual C++2010IDE结合Qt自主开发了一套针对陆上与海上通用的观测系统定义软件,该软件支持跨平台运行,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布设模式、直观的图形显示、面元网格划分和质量控制方式,在实际工区的使用过程中具备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18.
地震相干体技术简介及其应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侯伯刚  杨再岩 《现代地质》1999,13(1):121-124
通过对三维数据体各种逻辑关系和物理属性的分析研究,认为地震三维数据体的不连续性主要反映断层和岩性的变化;连续性则主要反映岩性的均一性和地层的连续性。根据这一特点,利用地震相干体技术可在相干切片上直观地反映构造和断层的分布情况。通过方法介绍、程序设计和地震相干体技术应用的两个实例,展示该技术在三维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针对油田局域网的特点,利用网络存储技术中的SOCKET编程方法,结合Linux或Unix系统中的常驻进程及输入输出控制技术解决海量地震数据交换的问题,这个方法可以实现远程磁带或磁盘数据的读取。对常用的地震数据SEGY格式及其存储特点进行分析,在SEG-Y格式的地震数据的读写技术中,采用位运算的方式解决移位及浮点数的读写操作。网络存储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远程海量地震数据的存取,位运算方法提高了地震数据输入输出的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