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态地球化学与生态地球化学评价   总被引:78,自引:6,他引:7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地质调查局近年来大力推进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揭示了微观世界中大量未被发现和认识的现象,进行生态环境研究和评价是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和探讨了关于生态地球化学及其评价问题,包括定义、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以及全球的、区域的与局部的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等.  相似文献   

2.
蒋金鹏 《地学前缘》1995,2(4):197-199,212
有机岩石学的分析测试手段经历了显微级、超显微级到目前的分子级阶段,分析测试手段的发展反应有机岩石学的发展。通过对测试手段的分析,笔者认为今后有机岩石学的发展趋势是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相结合,这对今后有机岩石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有色地质系统积累了丰富的有关我国有色金属重点成矿区带的地球化学测量成果资料。为了实现这些成果资料的信息化管理和各部门之间的实时共享,使之得以充分利用与二次开发,因此需建立一个统一的地球化学信息管理系统。该项研究工作在考虑到各部门间的地理差异性与信息管理系统的现势性的基础上,采用了基于分布式的结构体系来构建此系统,从而达到实用性目的。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有色地质系统积累了丰富的有关我国有色金属重点成矿区带的地球化学测量成果资料.为了实现这些成果资料的信息化管理和各部门之间的实时共享,使之得以充分利用与二次开发,因此需建立一个统一的地球化学信息管理系统.该项研究工作在考虑到各部门间的地理差异性与信息管理系统的现势性的基础上,采用了基于分布式的结构体系来构建此系统,从而达到实用性目的.  相似文献   

5.
湖泊湿地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研究重点为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金属、植物营养元素及一些有机污染物,评价标准体系相应地包括水质基准、营养物基准、水体沉积物质量基准、饮用水卫生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食品卫生标准、湖泊水库富营养化标准等。  相似文献   

6.
申锐莉  鲍征宇 《地质通报》2005,24(10):988-996
湖泊湿地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研究重点为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金属、植物营养元素及一些有机污染物,评价标准体系相应地包括水质基准、营养物基准、水体沉积物质量基准、饮用水卫生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食品卫生标准、湖泊水库富营养化标准等.  相似文献   

7.
湖泊湿地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研究重点为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金属、植物营养元素及一些有机污染物,评价标准体系相应地包括水质基准、营养物基准、水体沉积物质量基准、饮用水卫生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食品卫生标准、湖泊水库富营养化标准等.  相似文献   

8.
地球化学景观与普查和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生态地球化学在调查的基础上,以元素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循环为主线开展生态地球化学评价,通过输入输出通量调查和重访监测掌握元素循环的发展规律,从而对元素、化合物和其他地球化学参数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警,并提出开发或修复建议。近十年,该学科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的不断拓展,不仅产生了大量技术标准、论文和专著等书面成果,还在污染控制、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特色农产品开发、土壤碳汇和抑制气候变化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在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需求的推动下在土壤碳库与全球变化、土壤重金属高背景产生机制、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土壤有益元素开发和土壤污染修复等方面不断产生分支研究方向。主要回顾和总结2011年以来,我国生态地球化学学科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地球化学:从调查实践到应用理论的系统工程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生态地球化学是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为基础,以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生态地球化学评估、生态地球化学预警和生态地球化学修复为主体的系统工程。文章系统地介绍了我国近年来生态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对长江流域河流生态系统、山西农田生态系统,北京城市生态系统,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文章从区域尺度上综述了土壤碳库,土壤元素基准值和土壤背景值,土壤污染等级划分等基础研究方面的进展。面向未来,指出了生态地球化学发展趋势,提出生态地球化学研究需要进一步延伸和发展的领域。  相似文献   

11.
纵观近代岩矿测试分析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近代岩矿测试分析技术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文章指出,地矿部从80年代起,由于引进了大批现代先进仪器设备,使岩矿测试分析技术出现了崭新面貌,形成为多学科相结合的新格局,从而促进地质科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取得显著进步,在某些学科领域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为地质或其它市场提供了大量信息,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作出了巨大贡献。纵观近代岩矿测试分析技术,文章提出了多机联用、整体分析和拓宽测试分析领域的建议,以更好地为祖国经济主战场服务。  相似文献   

12.
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中的有机氯农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介绍了生态地球化学的概念和有机氯农药的生物有效性、环境介质中的残留、远距离迁移等性质。有机氯农药在环境中的有机地球化学行为,决定了在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中必须采用特殊的采样方法、样品保存方法、稀疏的采样密度、多介质采样和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13.
高溯  余友  郑子东 《矿产与地质》2004,18(4):315-317,314
从生态地球化学的内涵和外延出发,结合哈尔滨市的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特点,提出哈尔滨市生态地球化学环境与评价的系统,以指导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及相关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或农业地质调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Sediment—Hosted Gold Deposits in China_geochemistry and Prospect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ediment-hosted gold deposits are the major type of gold resources in china,Concen trated mostly in the two“Triangle Regios“,they are generally hosted in fine-clastic turbidite,hydrothermal chet and marl ranging from cambrian to Triassic in age,structurally controlled by domes,anticlines and second-ordered faults.They are similar to the Carlin-type gold deposits in mineral assemblage and geochemical marks,with an element association closely comparable to those of modern springs and submarine hydrothermal sediments.Organic matter may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ineralization .The ore solution may be hydrothermally altered meteoric water developed i areas of local geothermal anomaly.  相似文献   

15.
中国沉积岩型金矿床地球化学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沉积岩型金矿床是我国主要金矿类型,集中产在两个“金三角”区,储矿岩为寒武-三叠系的细碎屑浊积岩、热水硅岩和泥灰岩。背斜、穹隆和次级断裂控制矿体,地球化学指标与卡林型金矿相似。元素组合与现代温泉和海洋热水沉积物中的基本一致。有机质参与成矿,成矿流体可能主要为被加热改造的大气降水,成矿热源可能为异常地热。  相似文献   

16.
岩溶成土过程为C,Ca,Mg淋失,Fe,Mn,Cu,Pb,Zn和酸不溶物相对累积的地球化学过程。试验场生物碳库量巨大,实验表明;植物残体在第一季节快速分解,可产生大量CO2参予岩溶作用;岩溶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储量大,表层土,鞍部,坡地土松结态有机碳含量高,为岩溶CO2的潜在来源;土壤有机碳可被酸性溶液氧化,A层土比B层土更易被氧化。土壤CO2含量,释放的野外监测实验结果:湿润气候条件下岩溶作用较为  相似文献   

17.
Organic inclusions could be formed at the stages of either primary or secondary migration of hydrocarbons so long as mineral crystallization or recrystallization takes place in the sediments, presenting a direct indicator of oil/gas evolution, migration and abundance. Based on the study of organic inclusions in carbonate-type reservoir beds of commercial importance from North China, Xingjing, North Jiangsu, Jianghan, Sichuan and Guizhou in China, many inclusion parameters for oil/gas potential assessment of carbonate reservoir beds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1) Types of organic inclusion: Commercially important oil beds are characterized by inclusions consisting of either pure liquid hydrocarbons or liquid plus minor gaseous hydrocarbons, while commercially important gas reservoirs are characterized by inclusions consisting of either pure gaseous hydrocarbons or gas plus minor liquid hydrocarbons. 2) Quantity of organic inclusions: The number of organic inclusions in commercially important oil/gas reservoirs is over 60% of the total inclusion percentage. 3) Temperature of saline inclusions: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of contemporaneous saline inclusions in oil reservoirs range from 91–161 °C, while in gas reservoirs from 150–250 °C). 4) Inclusion composition: In commercially important oil reservoirs, C1/C2=2−10, C1/C3=2−4, C1/C4=2−21, (C2−C4)/(C1−C4)(%)>20, (CH4+CO+H2)/CO2 (molecules/g)=0.5−1.0, and in C2−C3−nC4 triangle diagram there should be an upside-down triangle with the apex within the ellipse, while in commercial gas reservoirs, C1/C2=10−35, C1/C3=14−82, C1/C4=21−200, (C2−C4)/(C1−C4)(%)<20, (CH4+CO+H2)/CO2>1, and there would be an upright triangle with the apex within the ellipse. The above-mentioned parameters have been used to evaluate a number of other unknown wells or regions and the results are very satisfactory. It is valid to use organic inclusions as an indicator to assess the oil/gas potential during oil/gas exploration and prospecting. This approach is effective, economic, rapid, and easy to popularize.  相似文献   

18.
为了正确、高效地完成沉积岩石学的研究内容,势必要求沉积岩石学的研究方法具多样性和先进性,并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作者着重阐述了沉积岩石学的室内研究方法,旨在为沉积岩石学研究者系统介绍合适的技术和手段。室内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矿物成分与结构分析、无机与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和其他实验方法。矿物成分与结构分析主要包括薄片鉴定、粒度分析、重矿物分析、激光拉曼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微区矿物识别和元素分析、阴极发光分析,以及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热谱分析。无机地球化学分析主要包括元素地球化学、风化强度的量化、稳定同位素分析和测年分析。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主要包括总有机碳、岩石热解分析、镜质体分析、气相色谱分析和生物标志物色谱—质谱分析、非生物标志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稳定同位素组成分析等。此外,沉积岩石学的室内研究方法还包括磁性矿物学、物理和数值模拟、岩石地球物理方法和地质大数据方法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和发展,是促进沉积岩石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岩溶成土过程为C、Ca、Mg淋失,Fe、Mn、Cu、Pb、Zn和酸不溶物相对累积的地球化学过程。试验场生物碳库量巨大,实验表明:植物残体在第一季度快速分解,可产生大量CO2参予岩溶作用;岩溶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储量大,表层土、鞍部、坡地土松结态有机碳含量高,为岩溶CO2的潜在来源;土壤有机碳可被酸性溶液(KMnO4)氧化,A层土比B层土更易被氧化。土壤CO2含量、释放的野外监测实验结果:湿润气候条件下岩溶作用较为发育。C13特征表明:土壤有机碳为土壤CO2的主要来源,土壤CO2为岩溶泉HCO-3不容忽视的重要来源。土壤、有机质对石灰岩溶蚀实验表明:土壤有机质对石灰岩溶蚀具明显的促进作用,雨季比旱季、坡地比洼地岩溶作用更加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