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章选取海洋经济发展指标,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2006—2018年我国11个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探讨其时序变化以及变化来源,并进一步根据不同区域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提升4.811%,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贡献较小;各沿海地区由于内外部条件不同,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程度的差异较大,总体来看南部的表现优于北部;南部海洋经济圈的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程度最高,其次是东部海洋经济圈,北部海洋经济圈最低。  相似文献   

2.
以碳排放为非期望产出,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对中国沿海1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2006-2014年的海洋经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分析表明:(1)中国海洋经济平均效率在研究期内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整体上处于下降态势,但在研究期末有所回升;空间上,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值与长三角地区、泛珠三角地区效率值相比始终处于最低状态,但三大经济圈差距明显;(2)中国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在研究期内呈现下降趋势,年均下降0.8%,主要由于海洋经济技术效率的下降;空间上由研究期初的中部高、两端低演变为期末的全国均衡发展,但南方差异较大;(3)通过Tobit模型对影响因素做出回归分析,得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海洋产业结构水平和海洋科研人力资本水平是海洋经济效率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海洋科技是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文章运用索罗模型和三阶段DEA方法测度我国沿海11省(自治区、直辖市)2006—2013年的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及其效率,并借助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效率变化情况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在时间上变化差异较大,尤其是2011—2013年下降趋势明显;在空间上华南地区的广东、广西和海南的贡献率上升,华东地区的江苏、浙江和上海的贡献率下降;根据Malmquist指数判断效率变化的原因,其中天津、辽宁和福建是规模效率变化,上海、广西和海南是技术变化,河北、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是技术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双重驱动。最后,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对2006—2016年广东省海水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分别与全国和沿海地区进行对比分析,灵活使用面板数据和横截面数据。经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6年广东省海水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随技术进步率的变化而变化,属于技术诱导型增长;技术进步率相对沿海地区较低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要素增长率呈上升趋势,发展前景较为乐观。为提高广东省海水养殖效率,提出重视海水养殖业发展,加大科技投入;科学规划,合理发展海水养殖业;延伸产业链条,扩大海水养殖业产出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中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文章基于相关面板数据,将非期望产出即碳排放量纳入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BM-ML指数测算2006-2017年中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采用GINI系数、对数离差均值、泰尔指数和重心-标准差椭圆模型研究其空间分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保持增长态势,仍具有较大的效率改善空间;中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其中中效率水平地区的区域差异更大,而高效率水平地区的区域差异变动更明显;中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重心移动呈现“S-N-S”特征,具有“EN-WS”的空间格局但偏移趋势不明显。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重视区域协调合作,缩小生产效率差异;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我国海水养殖发展迅猛,已成为渔业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为了测算我国海水养殖投入产出效率并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收集2004—2013年我国沿海9个省、市的海水养殖投入产出指标,运用DEA模型、Malmquist指数,分析了我国海水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规模经济效应,并进行了地区间的动态比较。实证结果表明:2002—2009年我国海水养殖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均值有较明显改善,其中技术进步贡献高,技术效率贡献低;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均值存在地区差异;规模报酬在不同省、市和不同年份也存在地区差异及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7.
丁黎黎  张凯旋  杨颖 《海洋通报》2021,40(3):254-261
近年来关于海洋经济增长效率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目前尚未有文献对其进行过系统的综述.本文从技术进步中性与海洋经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中性与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偏向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偏向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四方面对海洋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文献梳理,分析总结了近年来学者们在海洋经济增长效率领域的主要...  相似文献   

8.
文章根据2006—2016年中国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测算中国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水产品贸易和环境规制对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在整体层面,水产品贸易对中国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且环境规制对提高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效应显著。在贸易方式层面,环境规制的中介效应对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但并未抵消水产品出口贸易的抑制作用;水产品进口贸易能够显著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区域层面,北方沿海地区水产品贸易对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高于南方;北方沿海地区水产品贸易对环境规制起到促进作用,而南方沿海地区相反。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2006—2018年中国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综合政府主导与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利用熵权法得到海洋环境规制强度;结合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对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环境规制能够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在长江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沿海地区之间存在异质性;环境规制通过影响海洋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可以影响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从深化环境规制改革和强化技术创新两方面提出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2006—2019年我国沿海地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对地区海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地区海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即产业集聚在初期有助于提升海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当越过临界值之后,将对海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抑制作用;从区域异质性角度来看,北部、中部、南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对海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同,其中北部地区与整体情况相似,中部、南部地区存在地区差异。根据研究结论,各地应根据当地产业集聚情况,因地制宜保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