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吴金平  李才伟 《地球科学》1996,21(6):574-578
严格依据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二组分非理想正规溶液的结晶速率表达式,对该作了理论分析,得到了系统定态失稳而产物hopr分叉的必要条件是固相的交换能Ws与RT之比必须大于2的重要结论,并证明了系统在不同参数下可以出现超临界hopf分和亚临界hopf分叉。  相似文献   

2.
运用计算机模拟分析方法较为详细地研究了非理想二组分熔体结晶系统的动力学方程解的稳定性和hopf分叉,给出了系统的周期振荡行为在不同多数条件下随时间演化的具体图象,揭示出了振荡解的周期及振辐随参数变化的规律,为岩石矿物学中一大类不同形式的自组织现象作统一的成因动力学解释提供了定量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现代非线性科学中的分叉、混沌、分形和自组织理论,对矿井开采过程中的典型动力学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这些现象的非线性机制,指出了矿井开采系统中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对矿井灾害的防治和指导矿井采掘活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START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看START建设的新进展赵士洞(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北京100101)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所属的全球分析、研究和培训系统(SystemforAnaiysis,ResearchandTraining...  相似文献   

5.
基于物理模型的成像算法评价与SASART成像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物理模型的图像重建算法评价方法,作者研究设计的SASART算法,给出了算法SVD,CG,LSQR,阻尼LSQR,SIRT,SART及SASART的测试结果,测试数据表明:(1)线性成像方程系统的特性及解结构都对解精度有影响,解模型越粗糙,解的精度越低;(2)自激励联合迭代重重算法(SASART)迭代稳定、抗噪音能力强,用于高噪数据反能获得合理的图像;(3)各种求解算法都具有平滑效应,同时也都会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地壳地震测资料,重力测量数据电算处理结果及有关岩石物理学特性资料的基础上,对壳内成矿系统的地质动力学条件做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7.
论成藏动力学系统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这是一篇系统阐述了成藏动力学系统的论文,文中提出了成藏动力学系统的要领划分原则及其动力源泉,介绍了开放型、封闭和半封闭型三种类型的成藏动力学系统,论述了成藏动力学系统中的油气藏形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文中指出:复式油气区多成藏动力学系统叠置的盆地,通过划分其不同的成藏动力学系统,具体分析各个系统油气形成,分布的动力不过程,从而明确寻找不同的动力学同气藏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着重叙述地震沉积微相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①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的富氏谱分析,提供了进一步研究自然电位曲线的另一种手段;②由瞬时速度的基本概念出发,利用V进行了较稳定砂层的横向预测研究;③薄互层的层速度是微相研究的基础,提出了计算薄层层速度的方法(WMOCB公式),详细研究了其误差,得出关于误差分布的一系列有益的结论;④利用模式识别技术建立了地震沉积微相判别系统,对实际资料的试算表明该系统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9.
混沌动力学研究提出的方法,可以从观测数据角度重建系统的演变规则。本文在扼要介绍非线性数学模型反演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时序资料重建复杂系统动力学特征的方法,求得苏北溱潼凹陷演化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并对系统Lyapunov指数、熵及Lyapunov维数的变化特征和溱潼凹陷演化过程的混沌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初步分析,为分析盆地演化特征提供了方法。系统信息维的变化特征,反映了滤潼地区断陷阶段活动剧烈、凹陷阶段活  相似文献   

10.
西南地区晚二叠世氧、碳稳定同位素的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对西南地区的19个晚二叠世碳酸盐岩型煤系剖面进行了碳酸岩稳定同位素的测定,探讨了其“年代效应”的校正及古盐度与古温度计算问题。结果表明:在兴文、贵阳、金沙、南桐、重庆一线以西的地区,Z值<120,δ13C值明显低于此线以东的地区,但与Schopf给出的淡水石灰岩的δ13C范围相比偏高,说明为海陆过渡相沉积;而此线以东的地区Z值>120,δ18O、δ13C均说明为海相沉积,与以前的沉积环境研究结论一致。用校正后的δ18O计算出碳酸盐岩形成时的介质古温度为14.8-50.9℃,且大多在23-31℃,说明当时该区为温暖-炎热的气候,与古地磁资料显示的当时该区处于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的结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热电离质谱(TIMS)U-Th年龄测定及其应用研究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尝试了用热电离质谱方法测定南海第四纪珊瑚的U-Th年龄,并利用国家铀系年龄标准物质GBW04413来监测分析结果的合理性。结果显示,GBW04413的TIMS年龄与作为推荐值的α记数方法测定结果一致,反映出其可靠性;而年龄在1ka左右的珊瑚样品的TIMS年龄与14C年龄一致,>5ka样品的TIMS年龄老于14C年龄,体现两种方法的系统差别  相似文献   

12.
成矿作用动力学──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总被引:26,自引:9,他引:26  
矿床是一种复杂系统,而成矿作用则是一种复杂的动力学过程。矿床成因的基本问题归根结底是成矿作用动力学问题。成矿作用动力学是地球化学过程动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又是矿床地球化学和矿床成因理论中的一个新的学术方向,但至今基本上还是一个有待开发的空白领域。成矿作用动力学研究成矿作用的速率、机制和过程。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地球化学过程动力学、发展理论地球化学,还可以使矿床成因研究从静态上升到动态,从定性走向定量,对传统的矿床成因理论将有新的突破。笔者在本文中根据自己的研究工作实践和对当前国内外地球化学过程动力学及非线性科学的发展现状和动态的分析与认识提出了成矿作用动力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并作了较详细的剖析。笔者还针对成矿地球化学系统的特点,强调指出将“多组成耦合系统和多重耦合过程动力学”作为成矿作用动力学的重点研究领域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石光荣 《地质学报》1996,70(4):351-360
生物的空间分布主要受纬向热梯度和地理屏障控制。根据此原理,我们可以定量估计地质时期岩石圈板块的数量、空间位置及定向与生物分区之间的关系。本文在强调纬向温差对生物分布有重要影响的基础上,评述了并修改了Schopf1976年提出的一般性海洋生物地理分区性模式。经过修改后的新模式比较准确地估计了现代浅海生物地理的分区形式。将该新模式应用到二叠纪,所估计的海洋生物分区性与对实际化石材料分布研究所得出的生物  相似文献   

14.
曹韵霞  韦明杰 《水文》1993,(6):19-24
城市化的发展,迅速地改变着城镇的下垫面条件,城区排洪河道的大规模整治与改建,地下排水系统的管网化直接改变着原有雨洪径流的形成规律。根据这一特点,首先,简要介绍了美国暴雨水管理模型SWMM的计算及软件系统;其次,通过SWMM在北京太平湖及安定门两个试验小区的应用,认为模型在流域模拟、不同阶段水流运动结构等方面均较传统的计算方法合理,文中还对太平湖小区作了典型下垫面分析介绍,说明只要基本资料收集符合实  相似文献   

15.
甘肃西成铅—锌矿田干酪根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成君 《地质论评》1996,42(3):268-274
本文对西成矿田中泥盆统内含有机碳岩石中干酪根分析,认为该区内的干酪根主要由镜质体,壳质体,藻质体,惰质体,惰质组和矿物质组成,属于腐植型干酪根,颜色从淡黄到黑色,从西向东颜色加深,R0值也有同样的趋势,说明在矿区内成熟度不一致,热解分析发现S2峰有分叉现象,经过氯仿抽提后分叉消失,从可溶有机质的色谱分析中发现有大量氮硫氧化合物,证明分叉现象可能是由氮硫氧化合物引起。R0值越大,反映出干酪根的再改造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单层,薄五层及煤层分叉的煤层反射波数学模型剖面的分析,发现薄互层及分叉煤层的地震反射波面貌与单层煤层反射波面貌相比有着较为复杂的变化,正确认识其反射波的基本特征对煤层深度和构造形态的准确解释及地震资料的合理评价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从非线性动力学的观点出发、以滑坡的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滑坡灾害系统的动力学特征:相空间特征及其吸引子。建立了滑坡灾害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通过对这一典型滑坡事例-新滩滑坡的预测表明:在一定时间尺度内,其趋势预监测情况吻合良好。最后的A.N.Kolmogorov熵分析给出了新滩滑坡确定性预测的时间尺度为1.8年。  相似文献   

18.
在泛非造山运动期间,巴西东北的Bkorborema发生了大陆尺度的剪切带系统。该系统包括走向NE和走向EW的韧性走滑剪切带。遥感工作和构造填图已经揭示了这种弧形网结走滑剪切带,该带与由未变形的物质形成的S型透镜体分离而位于走向EW的Patos剪切带西侧尽头,它是个地区最大的剪切带之一。  相似文献   

19.
滑坡灾害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非线性动力学的观点出发,以滑坡的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滑坡灾害系统的动力学特征:相空间特征及其吸引子。建立了滑坡灾害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通过对这一典型滑坡事例-新滩滑坡的预测表明:在一定时间尺度内,其趋势预监测情况吻合良好。最后的A.N.Kolmogorov熵分析给出了新滩滑坡确定性预测的时间尺度为1.8年。  相似文献   

20.
强跃  赵明阶  林军志  何建 《岩土力学》2013,34(7):2099-2103
为了研究岩体局部化现象,基于轴向压杆稳定实例,运用数理和力学知识,根据Drucker-Prager(简称D-P)准则,推导了基于分叉理论的通用表达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有限差分理论得出FLAC3D计算中岩体内发生分叉的判定条件,之后在自带的FISH编译语言的辅助下,在FLAC3D中建立数值分析模型,采用D-P本构关系,研究了岩体局部化现象及其发展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FLAC3D中以20 000步为间隔所得的不平衡力比率模型系统逐渐趋于稳定,不平衡力比率逐渐降低,局部化现象的规模逐渐扩大至稳定,清晰度逐渐增加,证实了分叉理论能够有效地分析研究岩体局部化现象。给出的岩体局部分叉判定条件和数值验证,较为科学合理地阐述了常用分叉判定条件的由来,为解释岩体局部化现象的机制和过程提供了理论支撑,从而对岩体局部化现象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