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主要对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工程地质向岩土工程的转变、岩土工程与环境的关系,特殊土的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复合地基与原体试验、勘探技术发展和岩土工程的发展方向等进行了分析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岩土地基工程能力影响和制约着城市的规划和发展。通过对通州规划新城工程地质特征的分析研究,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压缩性及不良地基土的分布等,为影响研究区岩土地基分类的主要控制因素。进一步将研究区地基条件分为5类,对各类地基条件进行了工程适宜性评价并提出了建议,为新城土地的合理规划、科学使用提供了前期地质支撑。  相似文献   

3.
跨孔地震波速测试及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和分析重大工程和高层建筑基础岩土结构的动力特性时,首先应测试及计算地基土的动态参数。如纵波速度(V_p),横波速度(V_s),动剪切模量(G_d),动弹性模量(E_d)和泊松比(v)等。近年来,应用跨孔地震波速测试方法可较精确地测定各地层的V_p及V_s,从而推测基础地层的沉积时代,确定地基土承载力,划分场地类别,计算饱和砂土液化势以及场地的地脉动卓越周期等。已经越来越得到许多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并在一些土建工程的原位测试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4.
压板载荷试验是目前被普遍采用且认为是最可靠的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但其影响因素多诸如压板尺寸、埋置深度、地基土均匀性、沉降稳定标准等,尤其以压板尺寸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最大。工程实践表明,利用压板试验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设计的基础,实测沉降与计算沉降之间的误差较大,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研究载荷试验尺寸效应及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1)综述目前地基承载力确定方面存在问题;(2)分析载荷试验的尺寸效应;(3)基于杨光华教授提出的非线性切线模量法,推导并给出了如何利用小压板载荷试验结果得到实际基础的荷载-沉降曲线的方法;(4)给出利用实际基础的p-s曲线确定地基承载力的方法,实现地基安全和沉降双控的目的;(5)由于压板试验只能反映浅层土,文中利用旁压试验确定深层土的地基承载力的方法。具体工程实例结果表明,基于利用小压板获得的参数计算的沉降值更符合实际;研究通过小压板原位测试方法获取沉降计算的岩土体统参数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沉降计算精度,还可促进基础设计理论的发展和设计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桂林岩溶区地基承载力理论确定方法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计算是确定地基承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的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是基于弹塑性理论上建立的。桂林岩溶区地基土主要为粘土、粉质粘土、粉土等。本文在工程实例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理论计算方法在桂林岩溶区地基承载力的确定的适用性,并且认为粉土地基不适宜用理论方法确定承载力。另外,结合桂林岩溶区地基的排水条件、施工条件等,对理论计算中C、h值的选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国祥  付江山 《岩土力学》2010,31(12):3849-3854
地基承载力问题是岩土工程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针对圆形浅基础地基,从空间问题着手,根据极限分析上限分析理论,选择合适的地基破坏模式及机动位移速度场,首次考虑了单元土体所受的侧向土压力对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同时考虑到土体自重及地面超载等因素的作用,推导出理论上更为合理的三维圆形浅基础地基极限承载力上限解。结合工程实例,用相应Matlab计算程序计算出上限解,并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证明了其方法的合理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济南市区内广泛分布着第四纪岩土地层,从市区南部到北部,其地势分别为山前坡地和倾斜平原。通过工程地质调查和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的分析,揭示了该市区内岩土层的时空分布和力学性质变化规律。中更新世岩土地层分布在市区南部的坡地地带,除部分黄土状土之外,南部坡地的大多数岩土层具压缩性低、承载力高的工程性质。然而,在该市区北部的平原,大量发育由松软土层组成的全新世岩土地层。依据与实际工程结合的地基适宜性评价,划分出三个基础工程分区,从南到北依次是天然地基浅基础区、天然地基与人工地基浅基础区以及深基础或人工地基浅基础区。  相似文献   

8.
瑞利波在地基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波速与岩土密实程度的关系,结合工程实例,通过工勘结果与瑞波勘探结果的对比,阐明用瑞利波这一方法来解决地基勘探的一些问题(如承载力)。  相似文献   

9.
孔内深层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一个实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志焱  林在贯  郑翔 《岩土力学》2005,26(11):1834-1836
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经常要求既消除黄土地基的湿陷性又提高地基的承载力,而孔内深层强夯法(DDC)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地基处理方法,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对孔内深层强夯法处理的地基工程的桩体载荷试验、桩间土载荷试验和桩间土挤密效果的试验及其结果分析,表明孔内深层强夯法能消除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性,形成的复合地基能显著地提高地基承载力、改善地基土的承载性状,是一种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工程勘察而设计的一种多功能动测仪器,它集增强型浅层工程地震仪、岩土体波速测试仪、工程测振分析仪和脉动监测等四种功能于一体,国内外尚未见先例。通过主机内微电脑控制,可完成工程地震勘探、野外岩土体纵横波速测量、地基土动力特性测试、桩基承载力测定和桩体质量检查以及地表、地下常时微动测量和分析等工作。仪器  相似文献   

11.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increase on the classic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 soil, such as shear strength and elasticity modulus, is a major concern in civil engineering works. This influence becomes even more important in the design of an underground repository for radioactive high-level waste. A laboratory programme on Boom clay samples has, therefore, recently been set up. The testing equipment and initial results are presented. Deviatoric stress was found to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a phenomenon that should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12.
川东红层地区房建勘察的几个水文地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针对川东红层地区目前房建勘察在水文地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建筑场地环境水文地质特点、地下水对房建工程的影响、房建工程主要的水文地质问题和房建勘察的水文地质工作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不确定性及可靠性分析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水利及土木系统工程分析中,可靠性计算的核心之一是对随机变量进行正态转换。对土木工程系统不确定性及可靠性分析中有着潜在应用前景的非正态随机变量的多项式正态转换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在各种条件下非正态随机变量的正态多项式转换成果之评价,发现在水利及土木工程可靠性分析中常用的许多分布可以保留其自身的比较好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基于反射波特征小波分析的工程基础无损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茂森  任青文  刘福胜  张健 《岩土力学》2005,26(7):1073-1079
针对现有工程基础无损检测中反射波分析的不足,对Morlet和Marr小波及其小波变换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它们在反射波分析上具有优势互补性。结合两个小波的优势,提出了Morlet小波域能量密度谱辨识动力学特征和Marr小波域模谱提取奇异特征的反射波分析方法,并构建了基于小波域香农熵的Morlet最优基小波确定技术。由反射波的动力学特征可以识别损伤模式,由反射波的奇异特征可以实施损伤定位,两者相结合构成了一条有机的基于反射波特征小波分析的工程基础精细无损检测技术路线。模型实验分析中概括归纳了工程基础的基本损伤模式,并验证了技术路线的可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根据峰峰矿区工业及民用建筑的岩土工程特征,以及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所遇到的诸如由地形地貌产生的不良工程地质现象、特殊地质体等问题,认为在岩土工程勘察中,不仅要研究勘察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而且要重视周围地质条件的宏观研究,同时建议建立岩土工程勘察档案数据库,为今后岩土工程勘察成果的使用、以及正确确定勘察手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The determination of liquefaction potential of soils induced by earthquake is a major concern and an essential criterion in the design process of the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s. A purely empir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filed case histories relating to liquefaction potential is often not well constrained due to the complication associated with this problem. In this study, an integrated fuzzy neural network model, called Adaptive Neuro-Fuzzy Inference System (ANFIS), is developed for the assessment of liquefaction potential. The model is trained with large databases of liquefaction case histories. Nine parameters such as earthquake magnitude, the water table, the total vertical stress, the effective vertical stress, the depth, the peak acceleration at the ground surface, the cyclic stress ratio, the mean grain size, and the measured cone penetration test tip resistance were used as input parameter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ANFIS model is a fairly promising approach for the prediction of the soil liquefaction potential and capable of representing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smic properties of soils and their liquefaction potential.  相似文献   

17.
Acta Geotechnica - Coarse granular materials exhibit important grain breakage in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s, making it more complicated to predict the settlement and collapse of structures. A...  相似文献   

18.
多波勘探技术在地下隐蔽物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多波勘探技术已广泛地应用到工程地质的各个领域,它以其快速有效及低廉的工作成本,受到广大工程地质人员的欢迎。在中关村地下粮库和人防工程探测中,采用了高密度地震影像法和多道瞬态瑞雷波法,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地下隐蔽物的探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泥石流危害桥隧工程易损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林荣  陈舒阳  曹禄来 《岩土力学》2014,35(9):2642-2650
为将泥石流灾害损失评价由宏观价值评判提升至可为工程服务,曾提出了基于结构损毁程度评判的工程易损性概念。然而,诸如桥隧工程在遭受泥石流危害时,仅靠结构损毁程度无法正确判定实际灾情,会导致对功能完全损失而结构受损较轻的受灾工况“轻”判、功能尚可而结构损毁较重的受灾工况“重”判。鉴于此,在原有结构损毁程度评判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承灾特征、线路规格、恢复成本等桥隧工程使用功能的影响因素,形成了既关注“结构损毁”,又重视“功能损失”的泥石流危害桥隧工程易损性评价方法。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克服了单一结构评判的不足,与现场灾情更为相符。这丰富并发展了工程易损性评价的内涵,使评价结果更为全面、合理,对正确预判或验证桥隧工程遭受泥石流危害受灾情况,合理妥善地准备或及时准确地启动应急预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 Rocks encountered in civil and mining engineering structures are generally intersected by discontinuities. The triaxial strength behaviour of a joi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